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人学研究 > 为人处世 >

钱穆:谈谈人生

2016-08-04 16:35:13来源:人学研究网 责编:空空仙 已浏览人数:
孔子所谓“立”,乃在大家喜爱蓄长发时,有人坚持不留长发。所谓“达”,则如前面有一条路,由我独走,而又走得通。此在中国成语中,谓之“特立独行”。


 

今世有些人,别人从其外表事业上看,他们非不伟大,也似乎非常得意。但其在内心上,却总不安,多有忧戚,多有烦恼。这里有一大袐密,旁观者看不见。更严重的,是那些人尽向外面争,连自己独知处,也渐模糊黯淡,如明镜蒙尘,失了其明照之本性。然而纵所不知,还是有知,正因在他内心深处,所以使心不安。今天的世界,此等人太多了,于是整个世界,像在做一大噩梦,沉沦难醒。无论在国际形势上,各国内政上,社会经济上,宗教教育上,一切一切,都像陷在一大噩梦中,呻吟挣扎,而不知其根源之所在。在其间,若有人,能立能达,能不失其性情之正,此人事业虽小,却不失为能堂堂地做一人。此人也无他大异,用中国古人成语来说,他只是不失为一“性情中人”而已。

如今在座诸位,进了文学院,读者中文系,若论出路,大家俱知,不如学理工科的好。但诸位不计较将来功利,宁愿来投此冷门。若果是出于诸位性情之上选择,则安知非诸位毕生幸福之所在。此则须诸位自去体会。

再进一步言,诸位毕业后,必然会各就事业岗位。或结婚,或出国留学,或谋一职业,其间可以千差万别,但人生主要,则决不在此。《中庸》上说,“天命之谓性”,只有“性情”,出之天赋,与生俱来,到老死不得放弃,此乃人生唯一主要处。但有一点,当特别提出,加以说明。诸位若认为性情一成不变,此固不错,但只说对了一半,另有一半未说到。此所谓只知其一,未知其二。人之性情,固是“先天禀赋”,亦是“后天培养”。这话如何说呢?如香港人喜欢养狗,所养有各式各样的狗。有狮子狗、北京狗、贵妇狗、狼狗、狐狸狗,其他种种。诸位当知,并非原始就如此。所有分别,并非全出先天禀赋,乃是经过了后天培养,不断教练改造而成。如两人同养一狗,属于同一种类,但经若干年后,此两狗又可不同。在形体上,性格上,智慧才能健康状况上,皆可有不同。此何故,不外一能养,一不能养。能养者乃能尽狗之性,不能养者则不能尽狗之性。某一人所养,能获得十分成绩。另一人所养,则只能养到二三分乃至七八分。此只在能尽性与不能尽性上。

又如狼狗与狼狗交配,所生是纯种的小狼狗。但若狼狗与别种够交配,所生便为杂种。若漫不加意,杂又加杂,只要三五代,便再不是一狼狗,已是变了种,而又不成种,只成一野狗,此亦人所共知。可见狗之成种,都由后天培养,并不能专赖先天禀赋。失去培养,即会退化。故够之成为各式各样的品种,而具各式各样的性格。有上品、有中品、有下品;有贵种、有普通种、有杂种。只经识者一眼,便能知道。而每一种之来历,可能已培养了几百年乃至千年以上的历史。若想在短时期培养一新品种,期望其能具新性格,此事大不易。

以上只举狗例,其他动物植物,莫不如此。人为万物之灵,所以人更须培养,更须训练。而人与人间,亦有各异的品种,各异的性格。不过人在品种性格上之变迁,应较其他动物为易。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可见只要后天培养,所谓“习与性成”,其不易变迁的,则只是少数中之少数。

但如我上讲狗的方面,西方人比较易接受。讲人的方面,则不然。因只有中国人,在此方面较看重,西方人则另有别一种看法。中国文化积有五千年的传统。西方文化,至少也已三千年以上,宜乎中西双方人之品种性格,可有不同。此都是双方几千年文化传统所影响。培养成人,其事不易。但特别看重在人之品格与性情的,则只有中国人。

 


 

中国人把人分作圣人、贤人、善人、君子与小人、恶人,甚至至今还骂人不是人。同样是圆颅方趾,同样是顶天立地,天赋人权,人人平等,为何可以骂人“不是人”?又说是“衣冠禽兽”。此等地方,中西观念实有不同。若讲到人之事业与其日常生活,双方易相接近。但在性情方面,则中国人自有一番讲究,经过长期文化陶冶,骤然间想要变成一西方人固不易,而要使一西方人骤然变成一中国人亦困难。一个中国人,去外国三五年,成一事业有成就的新人物,其事易。但内在性情则不易改,他将仍为一中国人,若其事业性情,不相配合,不相协调,便会产生苦痛。此层若更往里讲,可能使诸位感到有些过分。但诸位不妨权当把此一问题,在诸位所见闻亲历之真实人生中去求了解。

所以我认为中国人最好的发展,还是应该让他仍做一中国人,保留中国传统中所看重的“性格”与“品种”观念。纵使西方人不讲究到这些上,但要使拉丁人、条顿人、斯拉夫人三方互易,其事甚难。又要使欧洲人转变为阿拉伯人、印度人、非洲人,事更不易。其间果是有天时地理等种种关系,但更重要的,乃是文化关系,乃是人类经历了长时期的后天培养之关系。若我们一意要模仿外国,从事业上更深透讲到性情上,至少在人生之一体两面中,要削去一面,只留一面,此是大问题,深值研讨。
 


 

如上所说,我们中国人先该认识如何才是一中国人。此层大不易讲。但已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我只有挑选一条比较简单直捷的路,为此问题,略作申论,以待诸位之继续寻找。

我认为要在某一文化体系中,了解其人生而又能深入到其内心深处之性情方面,其事莫要于先从其文学与艺术着眼。因此二者,最足表显出人之性情,亦是由人之性情之所透露而创出。今试把中西双方人生,从其文学艺术中,拈出几项相异点作一比较。

一、淡与浓

在滋味与色彩上,有“淡”与“浓”之别。把来做譬喻讲人生,中国人比较注重在“求淡”。如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浓于酒。”又说“淡泊明志”,又说“淡雅高淡”、“淡于名利”。过一种恬淡人生,此为中国人之理想。西方人似乎比较喜欢浓。双方在文学艺术上,都可看出此一分别。如中国平剧,虽重忠、孝、节、烈,但演来却有一种恬淡之味,叫人欣赏,能使人心平气和。西方话剧乃至电影,则要刺激人的成分多过叫人欣赏的成分。若在夜间看中国平剧,回来即可入睡,看西方电影,回来可以睡不着。“淡”与“浓”,是中西人生一大分别。但现代的中国人自然也多偏向后者了。

二、静与躁

从前多有人主张,中国文化主静,西方文化主动,其实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不能严格分开。只有“静”与“躁”可以对立。我们说“静为躁君”,又说“稍安勿躁”。今说静,是“安静”,躁是“躁动”;中国人生比较地安静,西方比较地躁动。一农村与一商业码头,形形色色,显见静躁之别。报载一美国人驾驶汽车,后座一美国人、一中国人。美国人噪着要快驶,要超车,中国人主张不妨慢一些。此虽小节,可以喻大。今天则西风压倒了东风,向前进取,革命冒险奋斗努力种种呼声,其实总有些“躁”的意味。诸君应凭此两字在文学艺术中深深体会,乃可在陶冶性情上有帮助。

三、藏与露

此亦可说为深与浅。“深藏”与“浅露”,又是一大分别。中国人比较不喜欢炫耀暴露。说以说:“大智若愚,良贾深藏若需。”又说:“万人如海一身藏。”西方人喜露,喜表现。商品放橱窗中,还要加以装饰,招惹人看。亦更没有不作广告之商业。此风传染到一切商业化,政府学校也重宣传;政治家、学者,亦要注重自我表现,几近商人化。其实此种分歧,已在双方文学艺术中深植根基。

四、平与奇

此亦可称为“平常”与“奇险”。中国人总是爱平常,西方人则比较爱奇险。此亦表现在双方文学艺术中。今天西风东渐,平平常常的人生受人厌弃。人人要出奇制胜,人人愿履险如夷。没有曲折中横生曲折,没有问题中挑出问题,没有刺激中添上刺激。我们现代新小说的新人生全如此,而我们的新人生,也几乎全可入新小说。艺术亦然。古人用尽工夫,要人见若平常。今人尽求不平常,一派奇险,却可省用工夫。
 


 

上面只举了四点,但由此可以牵连到其他方面,不烦一一详说。在我并不要说中国的好,西方的不好,只要指出双方有不同。即从外形看,中国人脸部较为平面化,西方人高鼻深眼,比较立体化。哪能叫中国人全似西方人。我也并不说西方电影不好看,无可动人处。但若我们能来一套纯正中国风格的电影,能具有淡静深藏,平平常常的特性,至少亦会受人欣赏,而且必然会直扣心弦,在中国人内心深处发生感动。

今天大家写白话文,我也不反对。但白话与文言之分,并不即可算是文学上的新旧之别。若尽把西方文学中的观点来移作我们文学的题材,尽把西方文学的风格来变成中国文学之体貌,在我看来,似乎此事大可商榷。我总认为中国人应在其自己文化传统之下,即在自己这一套历经四五千年文化陶冶而成之特有性情之下,自求出路。其主要的任务,却该交与“文学”与“艺术”两项。要使在此两项中,使我们现代的中国人,一如游子回故乡,又如在明镜前重睹真我面目。要能发掘得我们的的自我性情,然后从性情发为事业,从性情创出人生,那才是我们当前应有的理想。

若能执两用中,在西方人生中,精择其好的一部分,吸收过来,使中国人生多获新刺激,新注射,而有其新生机,新开展,那自然更好。然而此事绝非轻易急速可冀。若尽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先把自己失掉了来模仿人家,又能如何般模仿。而且先要把自己丢掉,将使自己性情已不得其安,而专一着眼在事业上,此将如沙上筑塔,水中捞月,最近一百年来之演变,岂还不够引起我们的警惕吗?

今天我说话已多,临了再作一总结,奉劝诸位,莫要太看了外面事业,而忽略了内部性情。性情也不是生来就如此,便可满足,须注意后天培养。从个人言,各该当心不断自修自养。从大群言,中国人性情,已经四五千年长期文化陶冶,即四五千年之后天培养,而成为今天的中国人。我们要认识中国人性情来培养我们自己的性情,最好能注意一些中国的文学与艺术。这不是要诸位都来做文学家与艺术家,乃是要诸位从文学与艺术之园地中多所采撷,来帮助自己作人生的修养。事业是公开的,性情是秘密的。人生精髓所在,乃在此不公开的秘密部分。天地至大,万物至博,人生最高真理,乃在各自完成其一“我”。西方人所谓自由、独立、博爱、平等,皆当由此阐入,才见深处。

我因今天所讲,有关每一人之人生,本想尽量从浅显明白处讲,好使人人领略。但说了这许多话,仍嫌与我愿意不符,则请诸位原谅。

(一九七一年六月三日香港大学演讲,刊载《中央日报》七月二十一二十四日)

相关热词搜索:钱穆 人生

上一篇:梁漱溟:三种人生态度    下一篇:梁启超:如何成为不惑、不忧、不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