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中华典艺-君子的标志-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中华典艺 > 武术 >

周伟良:谈谈传统武术文化

2017-06-28 15:49:05来源:太极文化 已浏览人数:
把传统武术放到文化的角度加以考察,把传统武术看作一个文化的样式,这里面在方法论上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周伟良,杭州师范大学体育研究所所长)

提到武术文化一词,应该说是当代武术研究中一个使用率相当高的词。考察武术一词的起源,大约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我国武术界文化讨论热而开始形成的。武术文化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有着自身的实际内容,今天,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传统武术文化内容时,谈武术文化的人们往往会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传统武术方面来。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文化是由不同的文化形式展现的,而人们之所以把目光投向传统武术,是因为传统武术更多浸润了中国文化的种种内容,它作为一种体现习武者生命存在的活动方式,传统武术独有的拳理功法,它绵延的价值追求等,涉及到了中国文化的每一个层面,由此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全息影象。

把传统武术放到文化的角度加以考察,把传统武术看作一个文化的样式,这里面在方法论上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美国文化人类学学者怀特在他那本著名的《文化的科学》一书中曾经说过“对于文化,必须依照文化自身,从文化学上加以解释。”在这里面,我们就传统武术本身所彰显出来的几个主要文化特征给各位网友做一个基本的介绍。

第一个问题谈谈传统武术的俗文化特征,这个题目也就是对于传统武术文化的定位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国的传统文化从结构上看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属于统治阶层的士文化,也把它称为上位层次文化。和被统治阶级的俗文化,也可以把它称为下位层次文化。一个是统治阶级的文化,一个是被统治阶级的问题,两种结构。

尽管传统文化中的俗文化也包含着下层民众与统治阶级共有的民众心理,从而表现出了文化上的重合性,这一点正如鲁迅当年所说的“中国的老百姓往往拿盛世的思想做自己的思想。”但是我们同时必须看到,由于两种文化在生活内容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从而构成了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各自特色的文化系统,表现出它们的非重合性。即便像儒家学说的孔孟之道,比如像老庄的道家学说等等,这些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内容,也是经过了一番世俗化的整合以后,才逐步渗透到下层民众中去的,然后又以自己的形式展现出来。作为传统文化结构之一的武术,只要我们对它的历史文化作一番深入的考察,就不难感受到传统武术中所具有的浓郁的俗文化气息。因此我们认为,从整个文化体系讲,传统武术,应当归属于俗文化的范围。这也是对传统武术文化的定位。

由于这种文化定位,我们在讨论传统武术文化的内容时,首先要考察它的俗文化特征,也就是,我们既把它称为归属俗文化的范围,那么它在俗文化方面体现出哪一种俗文化特征来呢?我们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第一,传统武术的主要活动载体,文化要由载体完成,文化要由载体绵延,这个载体就是人。中华武术几千年的发展当然也离不开各历史时期华夏先民的实践活动,从历史纵向考察,传统武术的主要传承载体乃是世代衍生不息的广大民众百姓。我们在材料中就可以看到,比如在先秦时期,一些材料所记载的武术活动参与者,大多就是各色乡里之辈,我们谈中国武术历史特征时曾经谈到过,在汉代《吴越春秋》中记载的越女,她就是因为生长在深林之中,长于无人之野,而不达诸侯的民间子女。又比如,在《庄子书剑篇》中所提到的当时被赵文王召进宫中的那帮斗剑士,说他们头发蓬乱,不加梳理,身上不像读书人一样穿长衫,穿着短衣,瞪着眼睛,在语言上很难和他们沟通。是这样一种人物。因此庄子在他的书中把这部分人习练的剑称为“庶人之剑”。庄子在他的书中把剑分为三种剑,最低等就是这种“庶人之剑”,其次是“诸侯之剑”,第三种是至高境界的“天子之剑”。

中国武术发展到了宋元之后,这种文化载体的身份就更加清楚,大家知道,宋代是一个平民兴起的年代,由于统治阶级的扬文抑武,导致社会的尚武精神逐渐转移到了下层社会,尤其在江湖绿林中。英雄中已经没有侠义精神了,所以使得江湖草莽而起。在整个宋代,不管是城市中的相扑拳棒比赛,还是自发结社的习武组织,不论是被官府关注的河北株洲的民间习武,还是练武习技的江南盗贼,他们的身份都是下层民众。而这种习武练拳历来被世人看不起,比如大家熟知的《严氏家训》中记载道:“今世士大夫,但不读书,即自称武夫儿,乃饭囊酒瓮也”表示出了作者对习武者的鄙视。即便像黄宗羲,也恐怕自己的儿子黄百家习练武术而走上邪路,因此他要求他的儿子专注于读书,去考试,所以黄百家从开始的一代内家拳传人,最后不练拳了,后来他也非常懊悔。针对宋元以来武术在民间的发展,明人郑若在他的《江南卷宗卷八经》中总结:“中国武艺不可胜纪,古始以来,各有专门秘法散之四方,……教师相传,各臻妙际”这句话道出了中华武术历史上生生不息的基本载体。

从根本上说,明清两代武术发展的成熟也确实是得到了民间土壤的滋养,才得以扬花吐叶的。比如明后期扬名天下的少林武术,到后来出现的已经制动的内家拳等等,都是民间习武人士,民间武术活动长期形式的产物,像唐顺之、戚继光、何梁成……这一批武术论著的论者,事实上也都是对这一群习武群体的实践进行的总结与整理。到了清代,历朝清政府都是严令禁止民间练武的,这种禁令迫使社会上的练武转向了地下,通过南方的会党,北方的教门以及拳会组织进行的。所以说清政府的禁令如同虚文,民间习武照样绵传不断。

当武术进入近代大门以后,开始逐步走向近代体育时,由于政府的要人以及社会名流的提倡,武术出现了一种新的时代发展,但就是在这个时候,武术的主要活动群体依然是广大民众,二十年代有一位著名的西方体育家麦克勒,曾经对中国的体育活动做了调查以后说“武术至今,民间流传最广。”这里我们指出,武术的主要载体是下层民众,并不否认各个历史时期有非下层民众参与的历史事实,但是客观地看,平民百姓的生活天地历来是传统武术星火相传的最广袤的肥沃土壤。

第二点,俗文化特征,除了它的载体以外,来谈谈传统武术文化中的俗文化印记。武德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的重要范畴,它的内容不管怎么丰富,境界怎么高,最后都可以归结到“忠孝仁义贤良方正”等正统的官方价值体系中来,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由于下层民众这一载体特征,因此,传统武德在表现出与官文化有重合方面的时候,又强烈地展现出了它自己的乡土文化个性来。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总是从他们的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在封建社会,民众百姓对于人际关系的思维与评价,并没有超脱衡量传统道德社会行为的一般准则,作为统治地位正统伦理纲常,它支配或影响着中国文化领域的每一个角落,但是,传统武德不是直接体现封建伦理纲常的,也就是说,它所体现的内容和统治阶级的道德教化不完全同步,这种不完全同步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传统武德不表现为完整的伦理体系,作为一种农业社会各种社会关系的质朴反映,与自己的心理认同和民俗习惯相交融。其次,在具体的对于道德评判上,传统武德和官方的道德说教有时候会发生强烈的碰撞,比如由民众自发信仰的文化英雄,不管它的影响有多大,在没有被纳入官方统一的意识形态前,总是难以被官方接受,甚至连道义的合法性都不具备。比如《水浒传》,《水浒传》中崇尚义气,不分贵贱,对民间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比如清前期出现的异姓结拜兄弟,创四海为一家的天地会和《水浒传》就有紧密关系。但在统治阶级看来,这是断断不行的,把它称为“以害人兴术流毒于乡国天下者”,就说,这部书害人之深不一般。即便像关云长这样的人物,为民间和官方两种道德价值所推崇的人物,即便这样的人物,两者在表现出比较接近的价值共义外,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比如统治阶级对于关云长的垂青主要是侧重于它道德、人格的政治价值;而民众百姓则从他们熟悉的道德观念中塑造这位武神,从中表现出自己的道德向往。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中国的农民阶级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大量的通俗戏文,是填补他们平日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因此,作为民俗文化之一的传统武德,不可能通过官方所认定的经史子集,或正规教育程序进行道德启蒙,只能采用一些市井的语言传承来进行。尤其是通过一些现在以文其言,能够便于记诵的方法创编出一些格言俗语,在民间广为流传。

另外,大量武林中的传闻故事,也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文化消遣,在它的文化故事背后,直接意义就是提供某些道德启示,在故事中显示出道德伦理的种种价值。这就是传统武德中体现出来的俗文化特征。

第三,我们来看一下传统武术中的一些传闻故事,通过这些传闻故事展现出的又一个俗文化特征。琳琅满目的各种拳种是传统武术的基本文化形式,我们在考察这些拳种的生成和发展时,往往可以听到一些非常有趣的、内容丰富的传闻故事,正是这类经过不断充实,最终以历代武林英雄贯穿起来的传闻故事,构成了极富武术文化特色的历史传说系列。当然,这种故事传闻按照历史学的要求,对此需要下工夫、进行梳理,但是从文化学的角度看,这类故事不是无稽的对接,是广大群众不断创造的文化产品,它反映了前人对于传统武术的认知心理、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等等精神历程。同时也负载了那个时期大量有关传统武术的文化信息和历史内容。所以这类传闻故事是有它的理论价值的。

责编: 紫天爵

    人学研究网——人学研究启示录:【人者,邦之本;衣食者,人之所由生也。——《白居易文集》】


 

相关热词搜索:周伟 传统武术 文化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王以欣:古代的战争规则和侠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