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千秋人物 > 窈窕淑女 >

韩毓海:断腕萧太后

2017-07-19 20:44:41来源:典故里的中国 已浏览人数:
所谓“亲戚百官力谏”,无疑是史家语焉不详的曲笔,而述律平这个女人以这种极其独特的无言行动,在历史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辽”字,向后来者讲述了“坚强”这个字的重量,这确实令人

(作者:韩毓海,现为北京大学教授)

此番到哈尔滨,原本想先看看火爆的二人转,结果却被安排看了国家级月琴大师冯绍先的强唱演出。

冯绍先老汉刚刚举办了“从艺50周年大庆”,早年一曲琵琶奏曲《百万雄师过大江》曾红遍全国,只是命在琴弦,60岁才娶上媳妇,至今竟然还是幼稚园的学童,这算是当地一个尽人皆知的笑柄,亦使老汉又一次暴得了大名—用冯老汉无奈的调侃来说便是:这年头,无论好坏,反正能出名就是好。

据说某次老冯以自行车载幼童小冯去单位讨论演出事宜,只一心沉浸于艺术,全然忘却车后还载着4龄童,下车时杂技般潇洒蹁腿,当即将儿子自车后座扫落尘埃,险酿大祸。老冯曾经给我看他的一双手:十指乌黑,指尖形同鸡爪,全是老茧,那完全是一双劳动人民修理地球的手。

省人民剧场万簌俱寂,听“雅乐”的自然没有听二人转的人多,老冯一席蓝布长衫如枯木般趺坐于台,聚光灯打在他怀里的月琴上,透出冷兵器的光泽。徐徐的,仿佛来自远方,朗诵与合唱开始了,这词是老冯的同事、著名的《乌苏里船歌》的词作者胡小石写的:

……人们常说,我的祖先是乌日根草原上的狼,至今我还分明听见它嚎叫的苍茫。我喜欢骑马游荡,睡在毡房,无论阴雨绵绵还是乌云密布,只要站在草原上,就能辨别方向。

骏马嘶奔,征战的马蹄已经远去,只有我意气难凭的草原,从脚下一直伸向远方……

锵的一声,月琴如裂帛一般响起,老冯高亢的咏叹唤醒了偌大死寂的剧场:

“百尺竿头望九洲,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头!”这天说唱的是《辽史》上有名的故事,老百姓叫它断“断腕”。故事的主人公便是辽的国母,国鹘女英雄述律平。

辽是契丹人建立的政权,北魏时代,当政的鲜卑拓跋部落,把鲜卑的另外一支——宇文部落称为“契丹”,北魏末年,来自辽西的鲜卑宇文部落首领宇文泰,居关中而迎魏主,建立了西魏政权,并自任承相,随后,其子宇文觉篡魏,建立北周政权,而唐王朝,就是从北周政权中发展出来的,因此,契丹及唐的近亲、至亲。

唐代大部分时间内,契丹人又曾是国鹘人的臣属,主要活动在老哈河与潢水(西拉木伦河、又称辽河)交汇处的广大区域。而随着唐帝国的崩溃,北方草原发生了大规模的雪灾,国鹘因此西迁。回鹘西迁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从此造成了新疆和中国西部地区的“突厥化”。而回鹘西迁后,契丹人先是占据了回鹘的草原故地,随后又摆脱了唐北方边镇的羁縻,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在他的妻子、回鹘女英雄述律平辅佐下,在统一了契丹八部后称帝,定国号为辽。

为什么叫“辽”呢?《金史》提供了一种有意思的说法:“辽朝建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强之义。”铁代表先进生产力,而本来落后的契丹,应该是在与控制着山西的北方重镇——河东镇的交往中,获得了宝贵铁器以及失器的冶炼技术,方才迅速走向壮大的。

“辽”的一个意思,本是如铁一般坚强。而所谓“辽宁”,除辽阔之意外,或许应该有“刚强沉默”之意,它标志着对于铁这种先进生产力及其特质——坚强的崇拜。

《辽史》中说:“太祖淳钦皇后述律氏,讳平,小字月里朶,其先回鹘人糯思”。回鹘本是匈奴后裔,汉代曾臣服于突厥,称回鹘,唐代反抗突厥自痒痒后,改称“回纥”。

在中华民的谱系上,回纥归属于突厥族系,即属于历史上的“西狄”,而后来的中国人,则一般通称突厥系为“回族”。

《辽史》又说:“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可见,辽的帝后制度,一方向是契丹与此前的宗主回鹘人通婚的产物,同时,出于对汉代制度的向往,在不断汉化的过程中,辽的后族则被赋予了汉相萧何的姓氏,故而这位述律平,其实也便是第一位在世时被册封的辽国“萧太后”和“萧皇后”。

一千多年前的历史证明,述律平正是以她的全部生命传奇创造了“辽”的精神,因而也就由一柔弱女子成为“坚强”的化身。

这个女人不简单,不仅仅是因为她的美貌和谋略,关于她与阿保机的爱情故事和金戈铁马统一北方的英雄壮举,正史与野史里自然都有许多描绘:诸如协助阿保机制订种种铲除反叛部落首领的大计,而且,她一直拥有自己的军帐(斡鲁朵),并独立指挥着属于自己的2万骑兵精锐。说她不简单,更是由于她把“沉默与坚强”视为自己唯一的信仰。“我说你世上最坚强,你说我是世上最善良”——从在青青草原,茫茫人海中邂逅英雄阿保机起,美丽的草原姑娘述律平就把“坚强”的象征(短刀)视为爱情的信物,甚至更不惜用钢刀指向自己。在她看来,人生最高的道德就是坚强,以坚强为美,这是述律平身上所代表的北国之美,可谓是人生之大美,而这也注定了她的一生必是一曲浩浩长调。

述律平和阿保机的爱情结果,是他们的四个儿子:长子耶律倍,次子耶律德光(契丹名尧骨),小三则叫李胡,其中,只有四子牙里果的事迹少见于正史,长子耶律倍“性机巧灵变,博经史艺文”,是辽皇族中汉化程度最高的,阿保机在位时曾问伺臣:“受命之君,当事天神,以何为先?”众人皆谓“应敬佛”独耶对日:“佛非中国教。子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阿保机嘉之,即令建孔子亩,并命律倍负责春秋祀奠。

可见,辽建都临潢伊始,就建立孔亩,这便是耶律阿保机采纳性格“机巧灵变”的长子倍主张的结果。

古人将“天、地、人”称为“三才”,阿保机在世的时候,他本人、述律平和耶律倍分称“天皇帝、地皇后、人皇王”,《辽史》说:“神册三年丙辰,百僚进秩,颁有差,赐酺三日,立子倍为皇太子”,即按照中原王朝的仪式,已经确立倍为法定的接班人。

公元926年,辽朝将渤海国(大体位置为今东北大部、朝鲜半岛北部及俄国沿日本海的部分地区等广大地域。全盛时期,以今吉林为中心,其疆域林与内蒙古交界的白城、大安附近,南至朝鲜之咸兴附近,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是当时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的强国)纳入版图,阿保机即此于番军事行动胜利后的归途患病不豫,病逝于扶余城(今吉林农安),享年55岁。

他死时大概出现了沙尘暴,天上仿佛有浩荡黄龙奔涌,《史辽》记载说:“子城上见黄龙环绕,可长一里,光耀夺目,入于行宫。有紫气蔽天,逾日乃散”,从此,这个地方就叫做“黄龙府”。

“太祖崩,皇后摄军国事”,在黄沙蔽日、刀光剑影中,而对疆土新拓、军心浮动,女英雄述律平做出了她的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立在外带兵征战次子——天下兵马大元帅律德光继承“天皇帝”位,而让粗通汉文化的长子耶律倍继续以“人皇王”的封号,接手治理刚刚纳入辽版图的渤海国。

随后,她又做了第二个选择,让一批“打着红旗反红旗”的大臣去给阿保机殉葬。此时一个叫赵思温的大臣大叫:“若论与皇帝亲近的,莫过于皇后,皇后为什么不亲自去伺候皇帝呢!”一时朝堂振动,于是述律平又做出了第三个选择,她从侍卫身上抽出佩刀,一刀将自己的右腕剁下,然后徐徐说:“心已碎,身属国,将我断腕,置梓宫中,权当身殉。”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萧太后断腕”。《辽史》的记载如下:

太祖崩,后称制,摄军国事。及葬,欲以身殉,亲戚百官力谏,因断右腕纳于柩。

所谓“亲戚百官力谏”,无疑是史家语焉不详的曲笔,而述律平这个女人以这种极其独特的无言行动,在历史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辽”字,向后来者讲述了“坚强”这个字的重量,这确实令人震撼。

关于这一段慷慨悲歌,历史上有许多评价,我个的看法很简单:凡母亲没有不疼爱儿子的,述律平这所以没有立长子耶律倍继位,是因为在述律平看来,历史不是自然延续的流水账,而是由许许多多重大事件、重大危机和严峻斗争构成的,在这个意义上,所谓处在历史上,其实也就是处在“政治”中,而这就一定需要康德所谓“决断力”。这种说法之所以适合述律平,就是因为她正处于中国政治史大转变的风口浪尖之上,而皇太后述律平在两个爱子耶律倍和德光之间抉择,实际上便是中原制度和“天下”制度之音抉择。

刚刚被纳入辽版图的渤海国,实行的本是中原大唐的制度,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本国》诗中说:“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故国,佳句在中华。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霞。九门风月好,回首是天涯”,因此,与中原“车书一家”的渤海,就只能靠辽皇族中最熟悉中原制度的耶律倍来治理;不过,阿保机和述律平的理想却并不是将契丹纳入中原制度,而是要将中原制度光大为融和内陆与边疆,汉人与契丹人、回鹘人的“天下”制度,而耶律倍却恰恰不能承拉这样的大任。

述律平的长子耶律倍以为中原制度什么都好,契丹什么都落后,向往诗书、浮华中原生活的耶律倍,他身上缺少的,恰恰是被母校视为最高人生道德的东西,那就是“坚强”而没有一这点,耶律倍非但无法震慑并率领契丹的十万铁骑,关键更在于,在述律平看来,中原制度只能治中原、治渤海,但是,仅靠中原的“文治”却不能平天下、治天下,不能保边疆、安四夷。

关于这一对母子关系,话剧艺术家田沁鑫的分析值得注意。她认为有两种典型的草原性格:鹰与羊。非北国文化的最高象征就是“海东青”的精神,即鹰的精神。鹰的快乐也许不多,但它却不畏风暴,乐在草原展翅高飞,“海东青”即代表了北国儿女的精神情操。而在青青草魇羊群如云的美景中流连长成的耶律倍,却以为生下来世界就是“永久和平”的,放牧挤奶过日子才是正常的,“活着”,并不意味着置身残酷的斗争之是,而是置身于过日子的流水账,其中唯一的关键是“怎么吹拉弹唱把娱乐活动搞好”。而这位耶律倍所具有的,就只不过是一种羊的性格,尽管这种人不耐辛苦,但温顺祥和,也能通过奔跑占领草场,然而,在述律平看来:羊永远飞不上天,而一切在地上爬行的东西,早晚是要被鞭子赶到牧场、屠场上去的。

坚强,也许是北方女人的一个基本性格特征,而我以为,北方女性在历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述律平。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以“坚强”为国号,是辽的创举。而辽对于中国历史更为巨大的贡献,便是它开创了“南面”、“北面”这二重政府体制,正是这一机制,将周的封建与秦以来的郡县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奠定了多民族共治、融郡县与封建一体的“天下制度”,从而打开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新时代。

《辽史》的百官志,晚确地分为“南面”与“北面”两个部分,最初的时候,阿保机的近亲构成了“南面”,而远亲则被称为“北面”。自太宗朝始,“北面”官和皇太后即着契丹装,负责契丹与诸部,而皇帝和“南面”官则负责汉人居民事务,《辽史》明确写道:“以国欲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汉儿公事,皆需体问南朝(宋朝)法度行事,不得造次举照。”最早归入辽的渤海国,实际上就是辽的一个“特区”,它的主要官员,从丞相起,基本是原来的老班子,而且更明确规定:那里的一切“一依渤海法”。而到了世宗朝,更正式将帝国划分为南北两个系统,“南面”统治汉人和渤海国,实行中原制度,“北面”则统治汉人、契丹和回鹘,实行双重体制。

由于皇太后代表“北面”——即主持双重体制执政,这就注定了述律平的晚年又不得不干戈再起。太宗德光去世后,按照中原长子、长孙自动承继大约的惯例,将皇位传于倍的儿子耶律阮,而皇太后述律平则坚持最高领导人必须凭借个人能力“竞争上岗”的原则,她先是选择三子李胡与长孙阮竞争,随后,述律平又亲自兴兵与自己的孙子阮对峙,将阮置于不得不与自己的祖母背水一战的残酷境地。

《辽史》说:太后常属意于少子李胡。太宗崩,世宗继位于镇阳,太后怒,遗李胡以兵逆击。李胡败,太后亲率师遇于潢河之横渡。赖耶律屋质谏,罢兵。迁太后于祖州。

“千秋万岁事,寂寞身后名”,这位坚强的女性最终被自己的孙子放逐,并在放逐中度过了余生,但是,她却不以对“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一信念的申张,在自己的子孙心中树立起一个牢固的信条:所胃的“正统”,绝不能依靠地位和出身的“自动承继”凭空得来,而必须凭借自己的能力,一刀一枪的去博取,领导者的基本素质必须是坚强,而一个民族要生存下去,则非奋斗不可。

述律平一生的浩浩长调背后所包含的故事告诉我们:如何在语言文字、风俗飞快,乃至制度机构上差距大的区域之间,建立一个竞争而非分裂的中国制度,最早进行了探索的主是辽朝。辽的构想即是:“得其宜”和“因俗而治”,即建立一个统一而又内含竞争、或由竞争而达致统一的制度——类似于今天所谓“一国两制”的制度。正是辽的一制度构想,为后来的女真、蒙古、满清统治者所借鉴和遵循,它构成了中华“天下”政治传统中的宝贵遗产。

从历史上看,东北地区自古便是中国社会、文化和生产方式上融和创新的真正的“特区”。以长城根据地为核心打造、守卫和发展中国天下,乃是“东北特区”的历史使命。而守卫东北特区、振兴东北特区、发展东北特区,则关乎天下兴亡之道。实际上,我们的国歌也与“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东北性格,有着深记得的联系:“用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进”,在东北义勇军身上,积淀着中华民族血液里的英雄气概。

那天,当演出高潮到来,铿锵的弦子如铁蹄铮铮,突然夹入了《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舞台刹那间一片恢宏灿烂,身着辽、金、元、清不同朝代盛装的少女,踏着《辽金乐舞》的战鼓节拍,端庄瑰丽,从容不迫地从历史中,一排接一排向我们走来。

那一时间似乎感到时空倒转,天地翻覆,那一时间,我似乎听到了那些英雄的前人的喃喃呼唤。

是啊,万里雪飘的北国,今天是否还记得:你的名字叫坚强?

人学研究网·千秋人物栏目责编:莫如朴


相关热词搜索:萧太后 韩毓海

上一篇:吕文利:王昭君,丝路上的最美大使    下一篇:武志红:撒切尔夫人——拒绝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