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乡关何处 > 乡土耕读 >

古代“耕读文化”小知识

2016-10-26 21:09:09来源: 人学研究网 已浏览人数:
起源关于耕读关系的认识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把学稼学圃当作小人的事,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与孔
人学研究网 乡关何处 耕读文化
 
    起源

关于耕读关系的认识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把学稼学圃当作小人的事,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与孔子同时的依杖荷条的“丈人”则讽刺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孟子主张劳心劳力分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被孟子批判的农家学派许行则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后世形成两种传统,一种标榜“书香门第”,“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看不起农业劳动,看不起劳动人民;一种提倡“耕读传家”,以耕读为荣,敢于冲破儒家的传统。南北朝以后出现的家教一类书多数都有耕读结合的劝导。《颜氏家训》提出“要当穑而食,桑麻而衣”。张履祥在《训子语》里说“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
 

中国的耕读文化孕育了众多的农学家,产生了大量的古农书。中国的古农书,其数量之多,水平之高是其他国家少有的。古代的农书大都出自过耕读生活的知识分子之手。他们熟悉古代典籍,有写作能力,又参加农业生产,有农业生产知识,具备写作农书的条件。崔寔出自清门望族,少年熟读经吏,青年时经营自己的田庄。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写成了《四民月令》这一部月令体农书。
 

陈旉隐居扬州,过耕读生活,他自己说“躬耕西山,心知其故”,“确乎能其事,乃敢著其说以示人”。他示人的著作就是反映江南农业的《农书》。

张履祥在家既教书又务农,他说“予学稼数年,咨访得失,颇知其端”,“因以身所经历之处与老农所尝论列者,笔其概”,48岁时写成了《补农书》。

中国历史上动乱时期,反而出现较多的农书。因为在动乱时不少知识分子失去做官的机会,或不愿在动乱时做官,于是在乡间务农。其中有些人将自己的心得写出来,就成了农书。
 

明清时代,地方性专业性农书开始大量出现,因为这时读书人比较多了,一部分没有做官的知识分子成了经营地主,他们根据自己所处地域和经营内容,写出了地方性专业性农书。中国的农耕文化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天地人相统一的宇宙观和知行统一的知识论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古代的学者常常从农耕实践中提炼哲学思想,《吕氏春秋·审时》:“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淮南子》:“上因天时,下尽地才,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贾思勰“顺天时量地力,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过耕读生活的知识分子有理论修养,有农业生产经验,有条件完成从农业到农学思想到哲学思想的提升。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农业文化》序言中说:“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价值观念、科学思维及艺术传统,大都受到农业文化的影响。例如中国古代哲学有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事实上这是农活的反映。古代哲人宣扬‘参天地、赞化育’,‘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可以说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原则,事实上根源于农业生产的实践,也只是在农业生产的活动中有所表现”。

中国的耕读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它影响了中国农学、中国科学、中国哲学,使知识分子思想接近人民,养成务实的作风。
 

耕读
 

“耕”是指从事农业劳动,耕田可以事稼穑(jià sè),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即读书,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耕读关系的认识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一些知识分子以半耕半读为合理的生活方式,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形成了一种“耕读文化”。耕读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它影响了中国的农学、科学、哲学等,使知识分子思想接近人民,养成务实的作风。耕读文化孕育了众多的农学家,产生了大量的古农书,其数量之多,水平之高是其他国家少有的。古代的农书大都出自过耕读生活的知识分子之手,他们熟悉古代典籍,有写作能力,又参加农业生产,有农业生产知识,具备写作农书的条件。耕读文化也影响了文学艺术,知识分子通过耕读,接近生产实际,接近农民,写出了一定程度上反映农村生活、反映农民喜怒哀乐的作品,中国古代的田园诗就是耕读文化的产物。
 

追求
 

过耕读生活的知识分子主要有三类:一类是读过书的农庄主、较富裕的自耕农,他们经济条件好,有读书受教育的机会,又参加农业劳动;一类是隐士,有文化而不愿做官,或不能做官,他们“啸歌弃城市,归来事耕织”,“悠哉不自觉,退耕东皋田”,“借得茅斋岳麓西,拟将身世老锄犁”,生活方式是“日入开我卷,日出把我锄”,“西塾课儿孙,东皋艺黍稷”;一类是政府官员,他们中不少人有耕读生活经历,做官后仍关心农业生产,有农业生产知识和实践经验,热心农业技术推广。以上三类知识分子的共同特点是都有耕读的经历,但价值取向上有区别:(1)以耕读为荣,认为耕读结合是高尚的事情;(2)认为耕读结合的生活是合理的;(3)耕读是治生的需要;(4)耕读是锻炼人的方式;(5)以农业为业余爱好,为消闲、陶冶性情、复归自然的手段。这些人多是不愁吃喝的隐士,历数中国耕读世家,陶渊明、王维、辛弃疾、洪钟、王永彬、左宗棠、陈寅恪等,可谓数不胜数。
 

情怀
 

“耕”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包含做人、行事、信仰各个方面,例如敬天、敬地、敬自然,尊老、孝亲、敬师长等。“耕”文化早期倡导勤劳耕作,自食其力的自立精神,强调“不耕无食,无耕无衣”;后来发展到“以耕养读,勤耕立家,苦读荣身”的耕读文化,强调读书求变的思想;后来又上升到“耕者有其田”、“耕读传家”的人本精神,追求人人平等的崇高理想。以雄川秀水修养身心,以文韬武略心怀天下,耕读之根本意义。

时代更迭,耕读的意义也在或深或浅的转变。从最初的“耕以致富,读可荣身”,到后来的“耕以养身,读以明道”,再到后来的“以耕喻读”,耕读的精神被无限升华,耕读生活成为无数文人墨士的生活追求。直至现在,随着乡村城市化发展,耕的实质意义越来越被淡化,耕读文化慢慢淡出当代文化中,而文人墨客的耕山水、读天下的耕读情怀却始终依然。


责编:天之涯




 

相关热词搜索:知识 文化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张孝德:生态文明视野下中国乡村文明发展命运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