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空商城,空空mall
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思想典籍 > 未优书舍 > 中华典籍 > 短篇精粹 > 文华集 >

2015年5月·伯温颂

2018-05-12 17:29:08来源: 人学研究网

文成伯温,博闻精思。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千古人豪,无双策士。学贯天人,经天纬地。

才称王佐,学为帝师。一统江山,开国济世。

不朽圣哲,名垂青史。智慧化身,焚香顶礼。

蒙族建元,人分四等。民族歧视,势位立尊。

科举中断,曲剧风行。九儒十丐,大辱斯文。

南田福地,聚气藏风。万山深处,平畴天成。

茂林修竹,流水飞云。世外桃源,高旷绝尘。

武阳刘基,天资聪颖。过目成诵,嗜书如命。

石门求学,修齐治平。研习经史,天道酬勤。

高中进士,金榜题名。出入仕途,抱负难伸。

官场昏聩,心灰意冷。怀才不遇,挂冠归隐。

发愤著书,洞鉴古今。成一家言,经世济民。

百战奇略,出奇制胜。郁离子书,治道昭明。

红巾起义,群雄逐鹿。风起云涌,此起彼伏。

明祖元璋,大展宏图。积草屯粮,兵劲城固。

三请刘基,应命而出。十八策论,货与明主。

先汉后周,高瞻远瞩。龙湾大捷,锋芒初露。

督战鄱阳,水战独步。歼灭友谅,火烧樯橹。

围困士诚,平定东吴。南征北战,东荡西除。

助明开国,建元洪武。烧饼歌谣,预言奇书。

制定明律,纲纪整肃。守正文臣,中流砥柱。

惟庸诬告,剥夺俸禄。鸟尽弓藏,人为刀俎。

民间崇拜,传颂千古。文化江山,闪烁夺目。





【正文注释】
 

【文成伯温】文成:刘基(1311-1375),字伯温,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1946年从瑞安、青田、泰顺三县边区析地建立文成县,以明朝开国元勋刘基的谥号“文成”作县名。

【博闻精思】指广泛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并能进行精深的思考。语出南宋·永嘉先生《治国方略:永嘉先生八面锋》。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形容学问广博,天文、地理等知识无所不晓。

【千古人豪】人豪:人杰。明·杨守陈《重锓诚意伯文集序》:“汉以降,佐命元勋,所崛起草莽甲兵间,谙文墨者殊鲜。子房之策,不见辞章;玄龄之文,仅辨符檄。未见树开国之勋业而兼传世之文章如公者,公可谓是千古之人豪也。”

【无双策士】策士:本指战国时代游说诸侯的纵横之士,后指出计策、献谋略的人。明武宗正德九年,朝廷追赠刘基为太师,谥文成,其谥词称刘基“慷慨有志,刚毅多谋,学为帝师,才称王佐;占事考祥,明有徵验,天国文臣第一;运筹画计,动中机宜,渡江策士无双。”

【学贯天人】天人:天道与人世,自然与社会。有关天道人事方面的知识都通晓,形容学问渊博。明·许仲琳《封神演义》:“子牙妙算世无伦,学贯天人泣鬼神。”

【经天纬地】经、纬:织物的纵线叫经,横线叫纬。指经营天下,治理国家。《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经纬天地曰文。”

【才称王佐】才:才干、能力、智谋;王:君主或帝王;佐:辅佐。指刘伯温具有非凡的治国能力。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赞》:“刘向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以加。”

【学为帝师】帝师:或称国师。古代天子帝王封赐德学兼备之人的尊号。指刘基论学识可以做皇帝的老师,论才能可以做辅佐帝王的智囊。语见【无双策士】词条。

【一统江山】指国家政权统一。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

【开国济世】开国:创建国家。济世:济助世人。指创建国家给天下百姓带来和平安定。

【不朽圣哲】不朽:不可磨灭。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之说。《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三不朽。”圣哲:指具有超凡品德、才智的人。这里指刘基的道德、功绩以及文章永传不朽。

【名垂青史】垂:流传;青史: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清·卓尔堪 《序》:“死事者名垂青史,固无论已。”

【智慧化身】民间传说认为刘伯温是智慧的象征,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

【焚香顶礼】指焚香礼拜。指刘伯温成为智慧化身,造福苍生,受到百姓的崇拜。

【蒙族建元】蒙族:蒙古族。建元:建立元朝。元朝(1271-1368)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统一帝国,定都大都(今北京)。

【人分四等】元朝统治者为维护蒙古贵族的专制统治权,采用“民分四等”的政策,把中国人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

【民族歧视】指元朝统治者将中国人分割成不同的社会阶层从而加以区别对待的不平等行为。

【势位立尊】指蒙古人因处于统治地位而身份尊贵,其他民族则位列其下。

【科举中断】1279年元朝建立,统治者便废黜科举取士制度,采用由吏入官的选官之法。后经过许多儒臣的竭力倡议,直到1313年,元仁宗才下令恢复科举制度。

【曲剧风行】曲剧:元曲分成散曲与杂剧。元朝城市繁华,朝廷不重视科举,因而作为社会大众娱乐的歌舞戏曲十分盛行。元朝的文化政策使知识分子倍受歧视,下层知识分子转而与俳优接近,从事戏曲创作,在创作中,隐喻了对朝廷的不满。

【九儒十丐】元代统治者把人分为十等,读书人列为九等(儒:旧指读书人),居于末等的乞丐之上。后指知识分子受到歧视和苛待。宋·郑恩肖《心史》:“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

【大辱斯文】指对文化或者文化人的侮辱。《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南田福地】南田:南田镇是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辖镇,是明朝开国元勋刘基故里。南田镇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植被丰富,人杰地灵,被誉为“天下七十二之第六福地”。

【聚气藏风】风水用语。堪舆学认为大自然中对人类最有益的“生气”忌风喜水,这种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要留住它就要选择“藏风聚气”的地方。因而大自然中山环水抱之地就是“聚气藏风”的理想格局。指天然成形的有利环境。

【万山深处,平畴天成】平畴:广袤的原野。历史上,南田曾属于青田县,因土地平坦广阔,又有一大片肥沃的良田而得名。北宋《太平寰宇记》说:“天下七十二福地,南田居其一,万山深处,忽辟平畴,高旷绝尘,风景如画,桃源世外无多让焉。”

【茂林修竹】指茂密高大的竹林。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流水飞云】指文成县位于飞云江中上游,境内奇峰鼎立,峡谷幽深。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这里指南田是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

【高旷绝尘】高而开阔,与尘世隔绝。指南田风景如画,山清水秀。唐·韦应物《天长寺上方别子西有道》:“高旷出尘表,逍遥涤心神。”语见【万山深处,平畴天成】词条。

【武阳刘基】指刘基出生于南田镇武阳村。

【天资聪颖】天资:上天赐予聪明的资质。形容少年刘基天赋极佳,聪明且有慧根。

【过目成诵】成诵:能背诵。看过一遍就能背下来,形容记忆力强。《晋书·苻融载记》:“耳闻则诵,过目不忘。”

【嗜书如命】把读书看作是和自己生命一样重要的事,形容学习勤奋,酷爱读书。

【石门求学】石门:石门书院位于浙江省青田县石门洞景区,是刘基长期修学、修身、修炼的重要场所。清·钱鸿基有诗赞石门书院说:“有明三百年,于此著神武”。大意是指刘基辅助朱元璋开创大明三百年基业,其所具备的智慧能力,就是在石门书院学就养成的。

【修齐治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指提高自身修为,管理好家庭,治理好国家,安抚天下百姓、造福苍生的伟大抱负。《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研习经史】经: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指刘基在石门洞主要研读《春秋》等儒家典籍。

【天道酬勤】天道:自然的规律;酬:回报。指天意定会厚报那些勤奋的人。取《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意。

【高中进士】元天顺四年(1333),二十三岁的刘基赴元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

【金榜题名】金榜:科举时代殿试揭晓的皇榜;题名:写上名字。指科举得中。五代·王定保《唐摭言》:“金榜题名墨上新,今年依旧去年春。花间每被红妆问,何事重来只一人?”

【出入仕途】指刘基因刚直不阿,洁身自好,受到同僚排挤,多次辞官归隐。

【抱负难伸】指远大志向难以伸展。

【官场昏聩】指官场肮脏,黑暗腐败。

【心灰意冷】形容失望至极,失去了进取之心。清·吴樾 《与妻书》:“吾知其将死之际,未有不心灰意冷。”

【怀才不遇】怀:怀藏;才:才能。指刘基胸怀才学却生不逢时,难以施展政治抱负,不被统治者赏识重用。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眼见别人才学万倍不如他的,一个个出身显通,享用爵禄偏则自家怀才不遇。”

【挂冠归隐】亦作挂冠归去。冠:帽子,这里指官帽。把官帽取下挂起来,比喻辞官回家。班固《后汉书·逢萌传》:“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工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

【发愤著书】怨愤郁结,借著书立说来疏发。东晋·葛洪《抱朴子·交际》:“乃发愤著论,杜门绝交,斯诚感激有为而然。”

【洞鉴古今】深入透彻地了解历史与现实世事。《旧唐书·王及善等传论》:“苟非洞鉴古今,深识王霸,何由立其高论哉。”

【成一家言】学问自成体系和派别。汉·司马迁《报任安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经世济民】经:经营;济:救助。治理天下,救济百姓。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欢忧礼乐之事,经世济俗之略。”

【百战奇略】《百战奇略》,相传为刘基著作,是一部以论述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为主旨的军事理论专著。

【出奇制胜】用奇兵或奇计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孙子·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郁离子书】指刘基的著作《郁离子》。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兼取“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与“离骚”的意涵。

【治道昭明】治道: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措施。这里指《郁离子》一书提出了治理国家的原则和方法。清·毕沅《续资治通鉴》:“乞令中书集议,或三日、二日,常出视朝,则治道昭明,生民之福也。”

【红巾起义】元末农民起义(1351-1366),主要领导人有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等。起义军以红巾包头为标志,转战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沉重打击了元王朝的反动统治。

【群雄逐鹿】群雄:指许多有军事势力的人。逐鹿:比喻争夺帝王之位。形容各派势力争夺最高统治地位。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风起云涌】大风刮起,乌云涌现。比喻新事物相继兴起,声势很盛。此处形容各地层出不穷的农民起义。宋·苏轼《后赤壁赋》:“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下去,一起一伏,接连不断,高潮迭起,从未止息。形容元朝末年各地的农民起义接连不断。

【明祖元璋】朱元璋(在位:1368-1398),明朝开国皇帝,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68年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大展宏图】展:把卷画打开,比喻实现;宏图:比喻宏伟远大的谋略与计划。指放手实施宏伟的计划或抱负。唐·韩愈《为裴相公让官表》:“启中兴之宏图,当太平之昌历。”

【积草屯粮】储存粮食和草料等物资,做好战争准备。1357年,朱元璋率大军出征浙东,道经徽州,亲至石门向朱升请教夺取天下的计策。朱升给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方针。朱元璋正是在这一方针下,一步步完成统一中国的帝业的。元·郑光祖《三战吕布》第一折:“如今且收兵回营,操军炼士,积草屯粮。”

【兵劲城固】军队强大,城池坚固。指防御坚强有力。《荀子·王霸》:“如是则兵劲城固,敌国畏之。”

【三请刘基】三:多次。指朱元璋先后多次派人请刘基出山辅佐自己。

【应命而出】应:顺应;命:朱元璋的命令。放眼天下群雄当中,唯朱元璋颇具明主气象,能成就大业。而身为元朝旧臣的刘基怀着“一臣不事二主”的忠君思想与渴求一展抱负的愿望,在朱元璋的胁迫之下半推半就地出山辅助于他,其心情的矛盾与无奈可想而知。

【十八策论】刘基刚出山时,向朱元璋陈《时务十八策》,为朱元璋谋划了夺取天下的战略构想。

【货与明主】货:卖。指文韬武略的全才刘基得到朱元璋的赏识与重用。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先汉后周】朱元璋取得南京后,东面是张士诚所建立的周,西面是陈友谅的汉。朱元璋要想成就帝业,最大的威胁来自张士诚和陈友谅。当时一般将领的想法要先取张士诚,因为张士诚力量较弱,而且处于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上。但是,刘基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思路“先汉后周”。主张先讨伐胸有大志的陈友谅,再攻打偏安一隅的张士诚。朱元璋就是按照这一战略,扫平了天下。

【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汉·王充《论衡·别通篇》:“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

【龙湾大捷】龙湾战役,是指1360年(元至正二十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在应天府的龙湾镇一带(今江苏南京城郊)展开的战役。这场战役中,朱元璋终于胜了陈友谅,并在此战之后一举收复了被陈友谅占领的许多城池,是陈、朱两大政权对抗的转折点,朱元璋的势力逐渐赶上乃至超过陈友谅,改变了朱元璋被动挨打的局面,为以后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打败并杀死陈友谅,消灭陈友谅建立的陈汉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锋芒初露】比喻刚开始显示出力量或才能。

【督战鄱阳】鄱阳:鄱阳湖之战(1363年8月30日─1363年10月4日),是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最终朱元璋全歼陈友谅主力,为统一江南奠定了基础,并为以后的北伐和攻灭元朝,统一全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刘基的谋划在此次战役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水战独步】鄱阳湖之战,创造了中国水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它被视为中世纪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战。

【歼灭友谅】指鄱阳湖一战彻底歼灭了陈友谅的主力,陈友谅本人也兵败身死。

【火烧樯橹】樯橹:借指战船。鄱阳湖之战,朱元璋采纳刘基的建议,用火攻陈友谅。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围困士诚】平江战役(1366-1367),朱元璋剪断张士诚两翼后,对平江已形成北、西、南合围之势。在朱军威慑下,松江(今江苏松江)府、嘉定(今江苏嘉定)州,相继投降。围攻八个月,张士诚军队不支,将士多降。张士诚率余兵巷战失败,自杀未成被俘。

【平定东吴】东吴:此处借指张士诚的地盘。指平定张士诚建立的大周政权。

【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唐·柳宗元《封建论》:“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

【东荡西除】指四处征伐。平定张士诚后,朱元璋开始攻伐南方的方国珍、陈友定以及岭南诸多残敌,刘基的作战谋略在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南方统一后,刘基又为朱元璋制定北伐暴元的战略方针,并推荐选定徐达为北伐统帅。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九回:“昔日魏武祖皇帝,东荡西除,南征北讨,非容易得此天下。”

【助明开国】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刘基为明朝的建立筹划全局,立下了汗马功劳。

【建元洪武】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市)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烧饼歌谣】《烧饼歌》,相传是一部托刘伯温之名所著的奇书,全文共计1912字,用40余首隐语歌谣组成,是用隐语写成的“预言”歌谣,据卦撰词,从一定的“象数”规律排来,涉及到“谶、象、数、理、占”的入化应用,也是前人“观象易占”的遗著,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极深。

【预言奇书】刘伯温《烧饼歌》与袁天罡、李淳风《推背图》、姜子牙《乾坤万年歌》、诸葛亮《马前课》、邵雍《梅花诗》、李淳风《藏头诗》、黄檗希运《黄檗禅师诗》并称为“中国七大预言书”。

【制定明律】明律:即《大明律》,是由明朝左丞相李善长及御史中丞刘基拟定的律令。这部大法继承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是中国古代法律编纂的历史总结,它为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发展,为中国近现代的法制建设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借鉴。

【纲纪整肃】纲纪:法律制度;整肃:整顿。指制定法律制度以安定社会秩序,稳定人心。元·佚名《秦并六国平话》:“王室荡无纲纪,甚至下堂而见诸侯。”

【守正文臣】守正:恪守正道。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朱元璋为嘉勉刘基的功荣,授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又授命为他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并封为诚意伯。

【中流砥柱】就象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

【惟庸诬告】1372年(洪武五年),隐居家乡的刘伯温上奏朝廷,要求在谈洋(地名,离青田不远的村庄)设立巡检司专门管理地方治安,得到朝廷的允许。适逢谈洋周围的山林盗贼造反,与刘伯温有过节的胡惟庸趁机在朱元璋面前诬告,说刘伯温设立巡检司只是为了掩人耳目,实际是相中了谈洋这块依山临海,有王者气象的风水宝地,作为自己的墓地。明太祖朱元璋听信胡惟庸的谗言,便剥夺了刘基的俸禄。刘基为证明自己没有图谋不轨的野心,便自愿请求入京为人质,在朱元璋的监视下生活。

【剥夺俸禄】语见【惟庸诬告】词条。

【鸟尽弓藏】鸟打完了把弓藏起来。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过河拆桥。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开始大杀功臣。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人为刀俎】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民间崇拜】刘伯温因其卓越的才秉、高洁的道德品行、通究天人的学问被庙堂与民间有意无意地神化了,逐渐化身为智慧的象征、道德的象征,受人景仰。刘伯温传说影响深远,在民间广泛流传,家喻户晓。

【传颂千古】指刘伯温的事迹以及传说,千古流芳。

【文化江山】神化的刘伯温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信仰,寓意智慧与道德,这种文化信仰与江山永固,逾越时空,永垂不朽。

【闪烁夺目】文化江山里的刘伯温,如星斗璀璨夺目,启发后人。


责编:人学研究网|人类文明通识智库·未优书舍未优士


相关热词搜索:刘伯温

上一篇:2013年8月·宇宙演化序言诗    下一篇:2015年10月·木石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