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人类通史 > 会通 >

汤一介:论中西文化在真、善、美问题上的比较

2017-07-13 12:04:46来源: 人学研究网 已浏览人数:
人类的精神生活的最高追求是什么?我想应该是追求“真”、“善”、“美”,并使三者在一系统中统一起来。
(作者:汤一介,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

人类的精神生活的最高追求是什么?我想应该是追求“真”、“善”、“美”,并使三者在一系统中统一起来。当然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不同的思想家的看法肯定是不相同的,而“真”、“善”、“美”如何统一在一个系统中,更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这样的问题没有办法有什么共同的定论,也不需要有什么定论,不需要定于一尊。但是,人们要去追求“真”、“善”、“美”,思想家们要建构“真”、“善”、“美”统一的系统,则是无可怀疑的。中国传统哲学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哲学家对“真、善、美”的追求。

过去我写过一篇《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那篇文章主要是讨论儒家对真善美问题的看法,而且是一种历史的论述。现在这篇文章将不仅仅限于儒家,也不想用历史论述的写法,因为那样不易集中,而且文章将会很长。中国传统哲学少说也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开始就分若干学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等等,在一篇文章中很难作历史的论述,因此本文将选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哲学家来进行分析。

我国先秦有许多重要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哲学的发展,其中孔子、老子、庄子的思想影响可以说是最大的,如果我们把这三位大哲学家作为典型,并通过他们来讨论中国传统哲学中不同类型哲学家的人生境界问题,也许会对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人生境界问题有一总体的了解。

四十年前,沈有鼎先生在英国牛津大学作研究时,曾给国内朋友写过一封信,在这封信中他说:康德的价值论和黑格尔的价值论有一个重要不同点,如下图所示:

康德:善←美←真

黑格尔:真←美←善

从这里可以看出康德是中国人,黑格尔是印度人(或希腊人)。 沈先生这个论断非常有见地,并富有创发性。从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儒家思想来看确实如此,但如果从中国传统哲学的不同学派或不同哲学家看就不全然如此了。照我看,中国传统哲学在“真、善、美”问题上大体可分为三大系统,这就是孔子、老子和庄子三大系统。从价值论上看,他们关于“真、善、美”问题有如下的不同:

孔子:善←美←真

老子:真←善←美

庄子:美←真←善

孔子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孔子的哲学和康德的哲学从价值论上看确有相似之处,但是他们建构他们的哲学目标则是不相同的。孔子无非是以此建构他的一套人生哲学的形态,而康德则是要求建立一完满的理论体系的形态。这也许可以视为中西哲学的一点不同吧!如果我们把孔子这一由“知天命”到“耳顺”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过程和我所概括的中国传统哲学观“真”、“善”、“美”的基本命题相对照,也许可以说“五十而知天命”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层次,“六十而耳顺”是达到“情景合一”的层次,“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则是实践“知行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属于“智慧”(知)的方面,“情景合一”属于“欣赏”(情)的方面,“知行合一”属于“实践”(意)的方面。照儒家看,这三者是不可分的。做人既要了解宇宙大化之流行,又要能欣赏天地造化之功,更应在生活实践中再现宇宙的完美完善。就以上的分析看,孔子的“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都是就人生境界的追求说的,它是孔子对自己追求“真”、“美”、“善”的总结。

老子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对一般人(也包括儒家)所追求的“真”、“善”、“美”,老子似乎都持否定态度,如他说“绝圣弃知”,反对追求一般的知识;“五色令人目盲”,反对一般对美的追求;“大道废,有仁义”,反对一般道德观念的“善”。但是否老子就不主张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呢?我想不是的。他追求的是一种超越世俗的“真”、“善”、“美”的境界,这就是“同于道”的境界。看来,老子把“道”视为真、善、美的统一。

老子把“道”作为他的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人掌握了“道”也就是掌握了“真理”,而人生的目的正在于此。因此,老子把“同于道”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他说:“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即与“道”合一,所以“同于道”只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一种超越世俗的“得道”的境界,这正是老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那么老子对“善”和“美”如何看待呢?是不是他根本否定对“善” 和“美”的追求?我认为不是这样。我们知道,老子的“道”的基本特性是“自然无为”,所以他也把“自然无为”作为“善”和“美”的标准。如果用冯友兰先生《新原人》四种境界的说法,“上善”的人只是道德境界,而“同于道”者才是天地境界,所以从价值论上看“善”较“真”为低一层次的。

庄子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我们在前两节讨论孔子和老子关于“真”、“善”、“美”的问题,就这两位大哲学家看,他们在这一问题上都是就人生境界说的,这点和西方的哲学家有很大不同。照我看,庄子在“真”、“善”、“美”问题上不在“求知”而在追求一种超越的人生境界。

和老子一样,庄子也把“道”作为他的哲学的最高范畴,但庄子哲学主要之点,不在于论证“道”的无限性、绝对性和永恒性,虽然他对此也颇花费了不少笔墨;而更重要的是庄子哲学要论证的是得道的人(如至人、神人、圣人等)在精神上的无限性、绝对性和永恒性。

《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田子方》中说: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

“夫得是”按上文是说“游心于物之初”的境界,而此境界为不能言说的自然“无为”的境界。最高的美为“天地之大美”。“天地之大美”是无所不包之美、至极之美,因天地是无不覆载的,其美自美,不必说它美。“圣人”、“至人”、“神人”等“原天地之美”(或“备于天地之美”),正是由于任自然无为,“离形去知”,故可得“至美而游于至乐”,这一“至美至 乐”的境界也就是一极高的艺术的审美境界。

在庄子哲学中,“真”、“善”、“美”是统一的,它们是统一于精神自由的审美境界上。庄子和老子一样都追求“同于道”,但老子所追求的“同于道”是了解“道”、体会“道”,它仍属于“认知”的范围,是一种哲理的觉悟;而庄子的“同于道”则是对“道”的欣赏和观照,这就是审美的直觉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哲学在“真”、“善”、“美”的价值论问题上和老子不同,他是以“美”为最高。

简单结论

(1)孔子、老子、庄子三种不同的人生境界的追求是三种不同的哲学,而这三种不同的哲学表现了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我认为,任何有价值的哲学体系总是在追求着“真”、“善”、“美”的统一,但如何统一以及如何达到统一的过程并不相同。从人类文化的发展看,我们也不必求其相同。在我国的先秦时代,哲学之所以丰富多彩,正是因为它有一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当时的哲人能从非常广阔的领域来讨论宇宙人生终极关切的问题,这样就使得我国的哲学放在当时世界范围内,和世界其他地区(希腊、印度)相比实不逊色,这正是因为它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它是能从不同路径讨论“真”、“善”、“美”的问题,而不是由一条路径来 探讨宇宙人生的终极关切问题。如果说我国先秦哲学的发展对我们今天有什么意义,我认为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它的“多元化”。哲学的多元化才能 使哲学得到充分发展,“一元化”最终将窒息哲学的生命力。当今世界文化与哲学正呈现为在全球意识观照下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我们应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来创造中国的现代化的文化与哲学。

(2)对历史上的哲学,如果要使它具有现代意义,能在现实社会中发生作用,就必须给以现代的解释。上面对孔子、老子、庄子思想的解释,就是一种对他们的思想的一种现代解释的尝试。对孔子、老子、庄子思想的解释只能是“既是孔子、老子、庄子的哲学,又不是孔子、老子、庄子的哲学”。因为上述解释是根据孔子、老子、庄子哲学引发出的解释;它是“根据孔子、老子、庄子的哲学”,因此是“孔子、老子、庄子的哲学”;它是引发出来的“孔子、老子、庄子的哲学”,因此它又不是孔子、老子、庄子的哲学。这样我们就扩大了孔子、老子、庄子的哲学的意义。正因为它是我们在现时代“根据孔子、老子、庄子哲学引发出来的”,所以它才有现代意义,哲学才有发展。我们从价值论方面来比较孔子、老子、庄子的哲学,说明他们的哲学在价值论上的取向不同,除了说明文化多元发展的意义之外,还可以为我们提供不同类型的哲学体系的式样和不同取向的人生价值的追求,又可以显示我们今天一种对“真、善、美”的意义的关注和了解。

(3)用西方哲学作为参照来了解(解释)中国哲学无疑是有意义的,在中国哲学中虽然没有哪个历史上的哲学家对“真、善、美”问题作专门的讨论,但在中国哲学中却不能说不包含“真、善、美”问题。我们用西方哲学作为参照来揭示中国历史上的哲学家的哲学中包含的“真、善、美” 的内容,这一方面,使中国哲学,从西方哲学的观点看,它的意义扩大了;另一方面,使西方哲学,从中国哲学的观点看,它的意义也扩大了。虽然中西哲学都有其自身的意义,但是在它们的差异中使其特性更加明显地呈现了,或可互相有所补充。如果说西方哲学家对“真、善、美”问题的讨论,基本上是属于知识(或信仰)的问题,那么中国哲学家对“真、善、美”的追求,则基本上属于人生境界的问题。因此,各有各的意义,又可以互相补充发明。

人学研究网·人类通史栏目责编:童心竹

相关热词搜索:汤一介 中西文化 比较

上一篇:熊玠:中西文化相对比较之启示    下一篇:胡逢祥:文化比较视野下的中西史学近代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