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人类通史 > 工业文明 >

孙星:工业文化的起源、形态与作用

2017-08-22 11:52:42来源: 人学研究网 已浏览人数:
在工业化社会,工业文化是主流文化,但总体来看,工业文化的研究滞后于工业经济的发展。作为一个全新的领域,本文将尝试对工业文化的起源、形态与作用作一次归纳。

(作者:孙 星,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

工业文化不是游离于人类历史之外,也不是站立在世界历史之上,它居于世界历史之中,它的形态类型具有历史的阶段性特征。在工业化社会,工业文化是主流文化,但总体来看,工业文化的研究滞后于工业经济的发展。作为一个全新的领域,本文将尝试对工业文化的起源、形态与作用作一次归纳。

文化是人类思想、科技和社会进步的源泉。工业文化是伴随工业化进程而形成的,渗透到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工业文化不是游离于人类历史之外,也不是站立在世界历史之上,它居于世界历史之中,与人类历史共进退,它的形态类型具有历史的阶段性特征,这种特征可以从人类历史的演进中得以捕捉。在工业化社会,工业文化是主流文化,但总体来看,工业文化的研究滞后于工业经济的发展,作为一个全新的领域,其理论和实践探索基本空白。

一、文化与文明

工业文化作为文化的子集,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同时更具有反映工业发展变化过程中形成的特殊属性。但要探讨工业文化的概念和定义,就必须从文化的内涵及文化与文明的关系入手。

(一)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学术界定义很多,但大体上可概括为狭义文化和广义文化两种。狭义上说,文化特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能够被传承的宗教、历史、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行为规范、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广义上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989年新版《辞海》的定义为: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人类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创造出文化,文化在它所涵盖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发挥着整合、导向、维持秩序、思想传承等功能和作用。文化实际上主要包含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层次,具体包括语言、文字、习俗、思想、国力等,即社会价值系统的总和。

“器物层次”指人类为了克服自然或适应自然,创造了物质文化,简单说就是指工具、衣食住行所必须的东西,以及现代高科技创造出来的机器等。

“制度层次”指为了与他人和谐相处,人类创造出制度文化,即道德伦理、社会规范、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典章律法等。人类借助这些社群与文化行动,构成复杂的人类社会。

“观念层次”指为了克服自己在感情、心理上的焦虑和不安,人类创造了精神文化。比如艺术、音乐、戏剧、文学、宗教信仰等。人类借助这些表达方式获得满足与安慰,维持自我的平衡与完整。

(二)文化和文明的关系

文明的形成是人类社会漫长历史演变的结果,是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与思维方式的总称。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是文明发展的动力。

文化和文明有时候在用法上混淆不清,几百年来,一直有学者在研究其差异。比如,文明偏在外,凡是政治、法律、经济、教育等生活上的表现,以及工艺与科学的成果,可以认为是文明的表现。文化偏在内,侧重于精神方面,包含了宗教、哲学、艺术等思想与习俗。这种比较,采用了狭义的文化定义。

一般认为,文化是伴随着人类诞生之日起就有的,其产生要早于文明的产生。文明是文化的最高形式或高等形式,文明是在文字出现、城市形成和社会分工之后形成的。

关于文明与文化的关系,学术界主要有三种意见:其一,文化和文明没有多大差别,甚至说两者是同义的。其二,文化包括文明,即文化所包含的范畴要比文明更加广泛,在英法这两个国家,有以“文化”取代“文明”的倾向。其三,文化和文明是属性不同的两个部分。以上三种观点中,目前第二种论断占上风,即广义的文化概念包括文明,文化的外延要广于文明。

二、工业文化起源

工业文化是工业化进程中所创造和提炼的文化价值观念的集合,它往往与特殊的时代、特定的人物和特色的行业活动密切相关,有着比较丰富的内涵,体现着地域性和时代性。

(一)工业文化的萌芽

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最初和其他野兽一样狩猎,直到农业和畜牧的出现,人类才进入辉煌几千年的农业文明,而正是由于作坊式的手工业发展,才出现了工业文化的萌芽。在农业社会,生产活动主要以家庭为单位、以手工的方式,自给自足,生产的目的是为满足家庭生活需要为主,社会分工不发达,社会结构等级森严,社会变革和进步迟缓,整个社会经济生产的主要形式就是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一体化结构。

华夏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手工业生产和商品经济曾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如:苏州和杭州的丝织业、广东佛山和陕西南部的冶铁与锻铁业、云南的铜矿业、山东博山和北京的煤矿业、四川的井盐业、山西河东的池盐业、江西景德镇和广东石湾的制瓷业等等。中国农业社会的手工业主要有三种经营形态,即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使用的生活用品。从西周到明代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要地位。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它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明代中叶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在漫长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始终占相当比重。

在手工业发展时期,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需求的扩大,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因此,产生了相应的经营管理的制度、方法、理念,价值观,以及产品生产的工艺和技术等工业文化的要素,于是,工业文化的萌芽诞生了。

人类有很多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它的文明,但不是所有文明的发展都是同步的。从13世纪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农民和手工业者经过长期劳动,积累经验,改进了生产工具,农业得到发展,纺织、冶金等开始出现机器。不仅提高了产量,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分化出各种不同的阶层。到15世纪末,欧洲开辟了新航路,并出现了文艺复兴,它标志着人类一种新的文明与文化——即工业文明与文化的萌芽、产生以及深化。文艺复兴开始时本来是学术思想的运动,但是后来它变成了不仅是学术思想的运动,而且还是文化思想的运动,它对科学探索和工业生产的影响意义深远。

(二)工业文化的兴起

18世纪中期,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机器生产逐渐代替手工生产。在工业革命中,一个革新接着一个革新,一个发明接着一个发明,人们不断调整和改进生产方式,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随之而来是人们的生活、物质、文化的极大丰富,重新确立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造就了新的文明。英国的工业革命,带动了欧洲大陆乃至世界各国先后都开始了工业化过程。

工业化必然造成各国社会发展和深刻变化,如经济的进步、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政治上层建筑的演变、新社会阶级分层的形成、人们思想和观念的更新等。为了保证社会经济正常有序地发展,它要求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进行全方位地调整。不仅要求社会结构和生产组织的变化,同时也要求国家与经济之间关系的合理化。这具体表现为政治的透明和对经济自由的维护,这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

(三)工业文化的传播

英国工业革命催生了工业文明,也孕育出工业文化。18世纪中叶,英国人以自由竞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作为工业文化的价值观并广泛传播。英国在对世界发展中国家倾销商品、掠夺资源的同时,也广泛地传播了工业文化和工业文明的成果。

法国的工业革命比英国晚50年左右。法国工业文化学习了英国自由竞争的主张,但法国人对农耕经济和农业文化的留恋较深,在价值观变革中夹杂着较多的农业文化理念。

德国在学习英国工业革命经验的同时,大力推进与工业生产方式配套的价值观变革,培育竞争意识和严谨作风,并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推行全民义务教育,试图通过教育来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推动工业技术的进步。

美国提倡自由竞争,但不主张社会达尔文主义,其自由竞争也不是以“金钱至上”为唯一目标,而是在道德的约束下开展自由竞争。美国强调教育对改变人们价值观念的重要性。美国对农业的同情似乎是在效仿法国,但以工业技术和工业生产方式改造农业又是美国竭力推行的。美国的工业文化是结合自身国情摸索出来的,其核心的价值观念就是创新。

日本的工业文化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一方面,日本效仿西方,大力学习工业技术和工业生产方式;另一方面,日本既吸纳西方注重技术和追求效率的文化,又保留日本传统文化中视企业为家庭的观念意识。

总之,200多年来,工业文化与时俱进,长盛不衰,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成为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的主导文化。

(四)工业文化的地位

若以生产力(技术)的进步为核心,人类文明的进程可以分为原始文明(约在石器时代)、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但也有学者将人类文明的进程分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即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能动地适应自然(农业文明),征服自然(工业文明),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信息文明)。

与之相对应,人类文化的进程也可以分为原始文化、农业文化(包括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工业文化。总体看,工业社会的文明、文化并不是人类文明、文化的终结,新的文明、文化形态在工业社会中孕育、生长,以至于形成新的文明、文化形态。

(五)工业文化与工业文明的关系

工业文明是指近代以来,以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为标志的工业生产带来的人类文明,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状态,并非工业文化包含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组织制度体系。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工业文化的发展水平与其工业化发展水平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先进的工业文化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工业化。一方面,工业社会的制度形态、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产方式和人文环境决定了工业文明的发展程度;另一方面,人类在创造工业文明的进程中,也不断地创造先进的工业文化,并逐步构建起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促成了工业化社会的到来,而且成为促进人类认识发展,不断改变人类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强有力的杠杆。以科学原理为基础的技术创造发明日新月异,不断升级,人类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因此为之大变。可以说,自近代以来,有几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就有几次文化革命;有几次科技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就有几次文化结构升级,这一关系几乎是确定无疑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是文化的基础,决定文化的不同模式,决定文化的“先进”与“落后”, “强势”与“弱势”,“主流”与“支流”。

三、工业文化形态

工业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仅有明确的地位,而且有完整的体系,它可从物质形态、制度形态、观念形态等多个层面展现。工业文化作为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文化,对工业化社会的主流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而它的承载与创新,则主要由物质环境、精神产品、政府和企业来承担。

(一)工业物质文化

通常所说的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是文化要素的物质表现方面。工业物质文化包括蕴含文化的工业产品和工业系统及遗存。

工业文化中的物质形态可以在工业产品制造过程和使用过程中得以体现,这期间,工业产品承载着先进工业文化的魂魄,凝结着融合科学原理、设计技术、制造工艺与文化艺术为一体的精美理念。

在制造过程中工业文化的表现形态包括工业产品设计、生产装备工具、工业生产流水线、工业建筑、工业园区等工业生产设施及其所表现的文化。

在使用过程中工业文化的承载物包括建筑、交通工具、服饰、工艺美术产品等满足人们生活和发展需求的工业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

工业系统及遗存包括工业遗产、工业博物馆等,它是借助于工业生产设施和产品来体现其所包含的科技、历史、价值、精神和审美等内涵。

(二)工业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工业制度文化包括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制度与组织。

工业管理部门和企业是工业制度文化的载体。政府工业管理部门的制度包括工业管理体制、政策法规规范、行业和企业管理制度方法等。

微观层面的制度与组织包括企业管理规章制度、产品质量、标准规范、组织形式、生产方式等。

(三)工业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指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心理素质、精神面貌、行为准则、经营哲学、审美观念等。工业精神文化包括体现工业生产力水平的科技与技能、工业文化活动与宣传、工业价值观念和规范、工业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等。

体现工业生产力水平的科技与技能包括工业科技、工艺生产技能、工业发展史、知识产权、工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活动是工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态。工业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活动,如工业博览会、汽车博览会、机械博览会、世界博览会等为工业贸易举办的各种博览会就成了学习、传播工业文化的场所。

技能表演和竞赛活动也是工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态,如各种职业技能大赛和国际奥林匹克技能大赛,可以看到这些重要赛事的主办国度、获奖国家和地区往往不仅是工业重镇,也是工业文化之都。

文学艺术作品和媒体宣传。描述工业生产的文学、艺术、影视、音乐作品,借助于影视、艺术等形式进行宣传。

工业旅游集都市观光、企业文化考察及休闲旅游为一体,寓工业文化普及教育于旅游中,成为现代旅游业的新增长点。工业旅游也是各国树立企业民族品牌,企业树立公众形象的重要途径。

企业是企业文化的载体,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和先进工业文化的创造者。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经营理念、核心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是工业文化中起基础性、支撑性作用的内容。

(四)工业文化的体系架构

工业文化包括了工业物质文化、工业制度文化和工业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工业文化的体系架构如图所示。

四、工业文化作用

工业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也是工业发展的倍增剂和灵魂,它深深地熔铸于社会生产力之中,成为工业发展的强劲推动力量。

(一)为工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在工业社会,工业文化是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工业精神”是文化中精神动力的重要体现,一个国家的“工业精神”往往表现为整个社会对制造业的重视程度和制造业所处的经济地位。工业文化作为工业化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包涵丰富的人文内涵、制度规则、合作精神、效率观念、质量意识、可持续发展观,这一切构成了工业文化思想的内核。德国人严谨、美国人创新、英国人规范、日本人敬业,这其实都是工业文化中“工业精神”的体现,其内涵就是对科学规律的尊崇,对规则、制度、标准、流程的坚守。回望欧美曾经走过的工业化之路,不难发现工业文化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增强工业软实力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一个国家的力量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仅是硬实力的竞争,也是软实力的竞争。软实力包括文化、价值观和制度三个层面。工业文化规范了工业社会的管理制度、组织形式、生产方式、价值体系、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哲学等,其建设的核心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激发创造性。建设工业强国,科技上要领先,文化上同样要先进,两者缺一不可。只有软硬实力兼备,才能掌握制定规则的权力,才能赢得优良的发展环境,才能传播自己的价值观,主导规则的制定。

(三)推动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

工业文化200多年的嬗变顺应了工业化的潮流,同时又反作用于工业化的发展。从自由竞争到绿色发展,从模仿抄袭到树立全面创新意识,从制度管理到以人为本,工业文化愈来愈直接地渗透于工业化过程中,成为工业社会有序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工业社会的制度形态、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文化环境与素养决定了工业文明的发展程度;另一方面,人类在创造文明的进程中,也不断地创造先进的工业文化,构建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这是因为随着新工业革命的来临,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并将推动技术体系、生产体系、资源体系、管理体系发生了变化,这些行为会形成新的社会价值观,产生新的工业文化并推动工业转型提升。

(四)提升工业产品的品质及附加值

近些年,由于发展过程中片面追求速度和数量,忽略了效益和质量,忽视了文化道德教育,放松了监管,导致社会面临道德滑坡、诚信缺失、行为失范等多种危机,食品安全、产品质量、工程事故、环境污染等问题层出不穷。工业文化决定工业产品,工业文化背后是社会文明。加强设计和融入人文气息可以直接提升工业产品的品质质量及附加值,而社会风气、精神、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同样会影响工业产品的品质。通过宣传普及工业文化,可以弘扬合作精神、契约精神、效率观念、质量意识、可持续的发展观;通过工艺美术的传承发展,可以延续民族文化,增添工业产品的人文艺术内涵;通过推进工业设计工作,可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提升产品和附加值。
 

人学研究网·人类通史栏目编辑:童心竹
 


相关热词搜索:工业文化 起源 形态 作用

上一篇:张慧瑜:后工业化文化有什么问题?    下一篇:葛树荣:德国制造业文化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