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人类通史 > 欧洲史 >

许岑珂:古欧洲壮阔的民族迁徙浪潮

2017-08-23 11:01:51来源:赛先生 已浏览人数:
不管狄奥多西多么努力,他也注定无法挽救罗马帝国了,因为在遥远的东方,一股巨大的推动力正在掀起欧洲民族迁徙的狂潮,而这股狂潮引发的连锁反应最终将毁灭罗马帝国。

(作者: 许岑珂,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物理系副教授)

作为第一任罗马皇帝,开疆拓土自然是屋大维少不了的事情。屋大维完全征服了西班牙的伊比利亚人,西班牙从此成为罗马帝国最稳固的行省之一(Hispania),并且日后为罗马帝国孕育了几位出色的皇帝。屋大维还把帝国的北部边界推到了阿尔卑斯山和多瑙河的上游,可谓战功赫赫。但是有些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屋大维命令罗马大军越过了莱茵河,要把罗马在欧洲的边界推到了易北河边,建立一个统一的日耳曼尼亚行省(Germania)。当地的日耳曼族群不满罗马人的压迫,发动了起义。

日耳曼尼亚总督瓦伦斯率三个军团的罗马大军镇压起义,但是在条顿森林堡战役(Battle of the Teutoburg Forest)中,这三个军团被阿米尼乌斯(Arminius,拉丁语名字)率领的日耳曼军队全歼。阿米尼乌斯到今天为止仍然是日耳曼人的民族英雄。条顿森林堡战役确定了罗马和日耳曼人的势力范围以莱茵河为界,这样的平衡状态基本持续了数百年时间,直到由匈奴人发动的民族大迁徙为止。

屋大维以后的罗马经历了内政的多次变迁。屋大维虽然很想像别的帝国那样实行以血统为标准的世袭制,但是无奈自己的直系子孙凋零殆尽,于是他只好把皇帝之位传给了自己的养子(也是自己的继子)提比略(Tiberius),从此罗马帝国除了由军队黄袍加身拥立皇帝之外,基本上保持了一种独特的养子继承制,也就是说在位的皇帝会在生前指定一个和自己可能并无血缘关系的继承人,然后收养其为养子。

可惜,养子继承制似乎并没有比父死子继的世袭制度有多大的优越性。后来的历史证明,这种继承制反倒增加了动乱的可能性。在罗马的历史上,凡是由养子继承和延续的时代统称为一个王朝,而一旦外地的军人政变或者皇帝身边近卫军篡权夺位成功,则算作一个新王朝的开始。而整个罗马帝国时代平稳交接的王朝最多也就六代。而因为皇位没有血缘的限制,罗马帝国经历了太多的皇帝被杀等内乱事件。

屋大维以后从提比略开始的四个皇帝都是历史上的恶名昭著的昏君,其中包括了著名诗人、歌唱家、艺术家皇帝尼禄(Nero)。这位皇帝从私生活到公共事务全都一塌糊涂,比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艺术家昏君宋徽宗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尼禄在历史上背负恶名,除了他淫乱不堪的私生活以及难以捉摸的性取向外,还有一个原因估计在于他对新兴的基督教的打压。他甚至诬陷基督教徒是罗马大火灾的罪魁祸首(很像后来希特勒污蔑犹太人制造国会纵火案一样)。可以想见在后来基督教统治世界的时代里,尼禄将被怎样辱骂。

但是现在看来,历史上对于这几个皇帝的批判有些过头,就像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Tacitus)说的:“提比略、卡里古拉、克劳狄和尼禄在位期间,历史家出于恐惧而美化了历史;但在这些帝王死之后,又出于憎恨而夸大了历史。”[1]

罗马的运气还算不错,尼禄虽然坏,但是并没有把国家搞垮,当时的罗马也没有像北宋末年那样遭到外族的大规模入侵。这时候元老院发挥了正面的作用,他们把尼禄定为人民公敌,于是尼禄从君临天下的皇帝一下子变成了人人得而诛之的罪犯(那时候元老院对于罗马君权的限制真是厉害得吓人)。尼禄最后自杀于逃亡的路上。

 

尼禄死后,罗马帝国经历了短暂的由军人支持的皇位争夺。而这时帝国内部的各个被征服地区也相继发生了叛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犹太人叛乱。犹太人的国家以色列被当年的庞培征服,但是有着极其独特的民族向心力的犹太人,不像很多别的地方那样以加入罗马帝国为荣。他们从来没有真心服从过罗马人,只要有机会就会造反。这一次是他们的第一次大规模叛乱,其结局是非常悲惨的: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犹太反叛者不计其数。

此后罗马迎来了五贤帝(安敦尼王朝),罗马帝国进入了一个黄金发展期。在五贤帝中,以图拉真(Trajan)和哈德良(Hadrian)最为著名。图拉真大帝把罗马帝国的版图扩大到了最大规模,地中海完全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内海。图拉真征服的民族当中有一个叫做达契亚(Dacia),而达契亚人的地方就是今天的罗马尼亚,意思是“罗马人的地方”,说明罗马在这个地方的统治极其成功。图拉真把帝国东部边境一直推进到了阿拉伯半岛的北部乃至波斯湾边,他也是唯一一个到达波斯湾的罗马皇帝。

但是,图拉真最后死在了远征伊朗(也叫帕提亚帝国Parthian Empire)的途中。顺便说一句,波斯人是很多罗马皇帝梦想征服的民族,但是这些罗马皇帝从来没有成功过。这些可怜的罗马皇帝不是战死在与波斯人打仗的前线,就是被波斯人俘虏,要么就是从波斯带来可怕的瘟疫。总之,波斯人是罗马皇帝们的噩梦。后来罗马帝国分裂以后,波斯帝国继续与东罗马帝国对峙,相互之间都不能消灭对方。最后波斯的萨珊帝国(Sasanid Empire)在与东罗马帝国对峙期间,被后起之秀阿拉伯人彻底征服并且伊斯兰化了。

五贤帝中的哈德良是个著名的旅行家和土木工程师。他身体力行地考察全国的各个行省,在位期间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时间在首都呆着。哈德良修建了很多高速公路,让公路把各个行省和中央连接起来。这些公路固然方便了国家的统治,但是几百年后却给蛮族的入侵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哈德良还在帝国的北部边界和不列颠岛上修建了哈德良长城,希望这些长城能把日耳曼人和凯尔特人挡在外面。所以,策马扬鞭开疆拓土的图拉真,和大兴土木修筑长城的哈德良这两个罗马历史上公认的好皇帝干的事情加起来,类似于中国历史上秦始皇一个人干的事情。哈德良统治时期,犹太人又一次发动了叛乱,而且下场较前一次更为悲惨,据说多达50万犹太人被屠杀。而此后犹太人的一切礼仪、宗教都被明令禁止,大量犹太人也被驱逐出了巴勒斯坦,开始了又一次的背井离乡。很多这些人的后代再一次回到巴勒斯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了。

和之前的皇帝一样,哈德良把自己认可的接班人收为养子。但是哈德良的养子安东尼庇护(Antonius Pius),除了是哈德良的养子外,据说还是哈德良的同性恋“情夫”。好在安东尼庇护虽然是靠裙带关系当上了皇帝,但他的作为也相当不错。

在五贤帝中的最后一个皇帝奥勒留(Aurelius)时期,罗马帝国已经由盛转衰。奥勒留执政初期,他和另一位皇帝维鲁斯(Verus)共同执政,这种两帝共治的情况在罗马帝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但绝不是最后一次。维鲁斯远征帕提亚,带回来了恶劣的瘟疫,严重杀伤了帝国军队的战斗力。雪上加霜的是,这一时期帝国又遭到了北方日耳曼民族的进攻。奥勒留在付出了巨大代价以后,终于平息了日耳曼蛮族的进攻,但是因为帝国军队受到了战争和瘟疫的双重打击,严重减员。于是宽厚的奥勒留决定招募愿意为罗马服务的蛮族士兵入伍,从此开始了罗马军队的蛮族化,这为后来罗马帝国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世界历史上很多强大帝国的覆灭都是从军队异族化开始的。中国历史上的西晋与唐朝也都是如此。西晋的“八王之乱”期间,各地藩王都用了大量的胡人雇佣军,后来这些胡人进入中原之后消灭了西晋政权;而唐朝的“安史之乱”也是因为以安禄山为首的胡人军官掌握了太多的边防军所致。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从公元二世纪的五贤帝时代开始,罗马的人口在不断减少。公元100年罗马尚有5000万人口(各种估计差别巨大),但是到了公元三世纪左右,人口减少到了不到4000万。人口的减少恐怕是君士坦丁在军队中大量起用日耳曼族士兵的重要原因,因此这也是后来罗马灭亡的重要原因。但是直到今天,关于罗马帝国人口减少的理论五花八门,莫衷一是:从过多使用铅制食具导致大规模重金属中毒,到过度泡热水澡导致男性精子活性下降,还有淫乱以及同性恋的盛行导致出生率下降等等。

奥勒留死后,他的儿子康茂德(Commodus)即位。康茂德就是电影《角斗士》里那个弑君篡位的坏皇帝。这位皇帝虽然在历史上并没有杀死自己的父亲,但是他治下的罗马的确是内忧外患。就像《角斗士》里描述的那样,康茂德喜欢角斗,经常自己走进角斗场身体力行,以这种方式获得人民的支持。但是罗马帝国也在他的统治下走向没落。康茂德的统治是如此的不堪,以至于康茂德时期罗马的雕塑作品都显出一种一致的抑郁表情[2]。康茂德之后的罗马帝国动荡不安,皇帝如走马灯一样更换。

经过了一系列的混乱之后,罗马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us)于公元284年即位。因为帝国危机四伏,为了便于管理,戴克里先首次将帝国事实上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西各有自己的正皇帝奥古斯都,和副皇帝凯撒。历史上这一时期被称为四帝共治时期。这也为后来东西罗马帝国的分裂与对立埋下了伏笔。

在意识形态上,戴克里先首次把君权神化,宣称罗马皇帝是罗马神话中朱庇特(Jupiter)的化身,让公民对皇帝顶礼膜拜。很难想象罗马帝国居然经过了这么多年才想到要把皇帝的概念神化,这恐怕是元老院对君权制衡的结果。而在中国,从有皇帝那天起,皇帝就是天子,是神化的,可见中国古代君王更加理解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当君权神化以后,元老院的意义也就名存实亡了:世俗的元老院是不能对神的化身发布最终劝告的。

戴克里先以后,罗马迎来了另一位大帝: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君士坦丁对罗马帝国进行了诸多改造,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项,应该是在东方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建立新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原名为拜占庭的一个小城)。君士坦丁堡后来成为整个罗马帝国最为坚固的城池。在长达千余年的岁月里,只是在十字军东征期间被同为基督教徒的十字军攻破过。东罗马帝国在与伊斯兰世界,尤其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峙的最后阶段,君士坦丁堡几乎成为一座孤城,其东西方的东罗马帝国领土都已被奥斯曼帝国占领。但即使这样,奥斯曼帝国仍然需要出动数倍于君士坦丁堡守军的帝国军队,再加上为数更多的仆从国军队,才能将其攻破。

给君士坦丁冠以大帝称号的,并不是因为他修建的新都,而是因为他发布了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合法。在经历了多年的镇压以后,第一个给基督教合法地位的皇帝,自然会被后来的基督教世界追捧。君士坦丁之后的皇帝朱利安(Julian)再次宣布基督教非法,并且想恢复罗马多神教的地位,但是基督教的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

后来的狄奥多西一世皇帝(Theodusius),在392年不仅仅宣布基督教为国教,甚至宣布传统的罗马多神教非法,废除了代表传统多神教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并且捣毁了很多多神教的神殿和庙宇。狄奥多西正式宣布君权神授,也就是说罗马皇帝是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而不是之前戴克里先说的传统罗马多神教的代理人),而教皇则是上帝旨意的代言人。这样一来,罗马皇帝自然是不能被信仰基督教的国民所推翻,但是这也意味着罗马皇帝的地位必然要处于教皇之下。狄奥多西和教皇之间竟然还上演过一出皇帝向教皇下跪认罪的戏码[3],这更加让罗马人感觉到世俗权力在神权下的低微,而这种现象在之前的罗马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估计当时的狄奥多西并没有想到还有一种君主和教主为一人所有的政教合一的体制,也就是国家元首兼任宗教领袖的体制,否则估计狄奥多西不会将大权拱手相让于他人。

狄奥多西的这一做法确立了后来罗马教皇在中世纪乃至到今天都不可动摇的地位。后来从查理曼大帝开始的一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都需要由罗马教皇来加冕,一切欧洲的国王、王后也都需要由罗马教皇来承认。否则一旦罗马教皇把国王开除出基督教,国王的统治也就到头了。

公元395年,狄奥多西去世,帝国被正式一分为二。东部给了狄奥多西的长子阿卡迪乌斯(Arcadius),西部给了幼子霍诺里乌斯(Honorius)。而不管狄奥多西多么努力,他也注定无法挽救罗马帝国了,因为在遥远的东方,一股巨大的推动力正在掀起欧洲民族迁徙的狂潮,而这股狂潮引发的连锁反应最终将毁灭罗马帝国。

人学研究网·人类通史栏目编辑:童心竹

相关热词搜索:欧洲 浪潮 民族

上一篇:朱孝远:古代希腊的文化    下一篇:麦考莱:论光荣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