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齐家之道 >

唐浩明:曾国藩的家风到底是什么

2017-08-07 12:40:08来源:网易新闻 已浏览人数:
在曾国藩的心目中,无形的良好家风要胜过有形的权势财富;辛辛苦苦挣来的家业要胜过从官场商场中得来的富贵。

(作者:唐浩明,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具体地说,曾氏培植的家风有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一 孝友

曾氏在家书中说过这样的话:

吾细思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这段话的意思是,他曾经仔细思考过,天下做官的人家,荣华富贵大多只维持一代,官家子孙刚开始是骄奢淫逸,接下来是行为放荡,最后死无葬身之地,能再绵延一两代的很少。

做生意的人家,勤劳俭朴者,则财富能绵延三四代。既种田又读书的人家,好的景况可以绵延五六代。若是孝友之家,则良好的家风,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什么是孝友?孝,是对长辈的态度:恭敬顺从。友,是对平辈的态度:善意仁爱。一家人若以孝友态度相处,则家庭的兴旺可持续到十代八代。

从曾氏这段话可以看出,在他的心目中,无形的良好家风要胜过有形的权势财富;辛辛苦苦挣来的家业要胜过从官场商场中得来的富贵。

当然,官宦之家、商贾之家也可以造就孝友家风,只是权和钱是容易腐蚀人的两样东西,孝友要在这样的家庭中扎下根来颇不容易。

身为大官的曾氏,所以要处心积虑,时时刻刻谈家风,其原因就在这里。他在一封给守家的四弟的信中说:

现在我给老弟谈艰难等话题,老弟能够有同感。这是因为你也曾经有过艰难的岁月,但是如果跟子侄辈谈这个话题,他们会听不进,因为他们从小就生活在宽裕之中,只做过大,没有做过小。

曾氏这段话说得很深刻。对于“富二代”、“官二代”所进行的教育之所以难,其深处的根子就在这里:没有经过艰难。

二 勤俭

曾氏家书中出现得最多的两个字,即勤与俭。他说:

身勤则强,家勤则兴,国勤则治,军勤则胜。

勤则兴,懒则败。

千古之圣贤豪杰……不外一勤字。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惰字毁。

吾家子侄,人人须以勤俭二字自勉。

他甚至规定:吾家男子,要勤于看(浏览翻阅)、读(认真仔细阅读)、写、作四字。即勤于读书写文章。吾家女子,要勤于做家务,做女功,做小菜等等。他为两个媳妇一个未出嫁的女儿定一个指标:每个月寄点小菜到军营给他吃,还要求她们每个月做一双鞋。

作为一个农家子弟,作为生活在一个物产维艰的农业社会的一个团队领袖,曾氏深知,勤劳是一切财富、成就获得的根本手段,也是最稳妥可行的正途。他要将自己的这个体验不厌其烦、切切实实地传递给他的家人和子孙后代。

至于俭朴,既是对物产的珍惜,也是一种人生态度。物质的追求是没有穷尽的,物质欲望的满足也是难以达到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欲壑难填”。即便是在物质产品已经很丰富的今天中国,仍然需要提倡俭朴,提倡节约,反对浪费。浪费将导致资源的过度挥霍。

英国物理学家霍金这样说过:地球进化史持续50亿年,而人类文明从开始到现在顶多20万年,可是这20万年已将50亿年积攒的资源消耗一半。也就是说再过20万年,人类如果没有找到别的可供居住的星球,人类就要灭亡。

再则,奢华的享受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古人说:巢林不过一枝,饮河止于满腹。俭朴的生活方式其实是智慧的选择。我们看,历史上那些穷奢极欲者,没有几个长寿的,如历代帝王,活过80岁的,只有几个人,近代如一妻九妾的袁世凯,有“谭厨子”之称的谭延闿,都没有活过60岁。

而生活俭朴者往往高寿,如巴马长寿乡的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寿星们。在物质日益充裕的今天,许多人更加明白简朴的生活才是人生的真谛。

三 读书

古往今来,读书应是接受教育的最为主要的途径。无论是做人的道理,还是谋生的手段,无论是过往的历史,还是身外的世界,最为便捷的获得,只有读书。舍读书之外,似乎找不到更好的方式。由读书而改变命运的曾国藩,自然比别人更懂得这个道理,因此他也更加重视子弟的读书。

自从他做官之后,他的四个弟弟的学杂费都由他提供,他先后接过三个弟弟进京读书。每次家信,都是长篇大论不厌其烦地与四个弟弟谈读书,谈治学,谈为人。

诸弟做的诗文,大多随信寄到京师,由他改定后再寄回来。他常说,父亲就是这样教他读书的,他有责任指导诸弟读书。

对于读书求学,曾氏还有高人一筹的认识,即认为读书可以改变气质。咸丰十一年年底,曾氏得到一架洋人造的望远镜。他发现能看到很远之外物体的望远镜,其实就是用几块打磨而成的镜片组合而成的。他想到洋人造的轮船枪炮,也无非是将铜铁、树木琢磨成器而已。于是,他明白了一个大道理。他将这番感悟写在当天的日记中:

因思天下凡物加倍磨治,皆能变换本质,别生精彩,何况人之于学?但能日新又新,百倍其功,一何患不变化气质,超凡入圣?

曾氏认为,人之读书求学,每日自新,就好比物体之受磨砺陶铸,既然磨砺陶铸可以使物体的本性得到改变,那么人经过日新又新的读书求学,天生的气质也可望得到改变。

同治元年,他在给儿子纪泽的信中说: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读书甚至可以改变有形的骨相,这是古之精于相法者说的。曾氏写出这句话,至少表示他认为可以聊备一说。对于纪泽禀气太清的毛病,曾氏一方面对儿子指出:

清则易柔,惟志趣高坚,则可变柔为刚;清者易刻,惟襟怀淡远,则可化刻为厚。

从而一再要求儿子读李、杜、韩、白、苏、黄、陆、元八大家的诗,这些人的诗可“开拓心胸,扩充气魄”。又关照儿子要读陶渊明的五古、杜甫的五律、陆游的七绝,因为这些诗可使襟怀淡远。

他甚至说“人生具此高淡胸襟,虽南面王不以易其乐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生若具备这种高远淡泊的胸襟,就可以很快乐。这种快乐,即使是做皇帝、做国王也不可取代。

曾氏说过,人生办事,全仗胸襟。一个人若具有开阔的心胸,淡远的襟怀,则既可以享受富贵,又可以安于贫贱,既可以创大业,也可以乐于做小事。他的人生一定会是快乐的。

我们看到现代社会有不少有钱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快乐。我们也看到有不少有权的人,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并不快乐。可见,钱和权不是快乐的最重要的因素。对于一个做事业的人来说,快乐不快乐,与胸襟有很大的关系。

四 睦邻

一个家庭家族不是孤单地存在于社会上的,它与社会打交道最多最经常最直接的莫过于邻里。与邻居和睦不和睦,的确是居家过日子的一件重要事情。

曾氏的祖父很重视和睦邻里,常说“人待人无价宝”。这六个字说的是,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的这种情谊,是无比珍贵的宝贝。幕僚李申夫之母有两句老话:

有钱有酒款远亲,火烧盗抢喊四邻。

意思是说富贵人家,平日忽视邻里,只看重远方来的亲戚,但遇到火灾抢劫这些突发事件,所能赶来帮忙的还只有四邻八舍。曾氏称赞这位四川老太太有见识。他常援引这两句话来警戒在家的子弟们。

针对世上不少富贵人家在与人打交道时,只重钱物而轻情感的现象。曾氏告诫儿子,对于邻里之间的庆贺吊唁等事,不能只打发下人送钱送物而已,要亲自上门,这样方显得诚恳。

我们知道,曾氏家族可不是一般的家庭。四个兄弟长年在外领兵打仗,掌握着生杀予夺之权。到了同治三年南京打下后,被国人目为“天下第一家”。一个这等家族,能如此善待邻里,多么不容易!

人学研究网·中华文明栏目编辑:紫天爵


相关热词搜索:家风 曾国藩

上一篇:刘绍儒:从刘邦的家书谈家风教育    下一篇:赵玉平:《颜氏家训》的“治家”思想与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