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 齐家之道 - 人学研究网|会通人类思想-人类文明通识智库,人学、人学网、人学研究、思想史料
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齐家之道 >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2018-05-10 17:58:03来源: 人学研究网 已浏览人数:
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仅创造出令全世界瞩目的、极其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更创造出享誉世界的、绚丽多彩的精神文明。

  (作者:朱筱新,北京教育学院教授)
 
  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仅创造出令全世界瞩目的、极其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更创造出享誉世界的、绚丽多彩的精神文明。这些文明的创造者--中华民族也因此以其勤劳智慧、好学进取的形象和彬彬有礼、和睦谦逊的风貌而著称于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通过各种交往途径,中华民族创造的文明也曾传入许多国家和地区,为更多的人们所学习和借鉴,而融入了他们自身的文化中。至今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生活中,仍可以看到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踪迹。可以说,时至今日,中华文明已成为全人类文明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当然,由于物质文明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人们的物质生活关系密切,而且它又是有形的,可以看到的,从而更多地被人们所认识。但精神文明也同样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点是不容忽视的。如果没有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没有祥和安定的社会环境,光有物质文明也是不行的。历史告诉我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正是精神文明的进步,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我国古代的礼仪,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精神文明和风貌,礼仪所表现的内容,也是古代社会文明道德的重要标志。
 
  “礼”和“仪”,在今天通常被认为是礼节仪式,即在社会交往中、待人接物时,应以诚相见,以礼相待。在日常生活中,要懂礼貌;见到师长,行礼致敬;走亲访友,携带礼物;相遇于途,礼让在先;外宾来访,检阅仪仗,等等。在当今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到诸多礼仪,这固然是现代文明的一种表现,然而若对现代礼仪寻根溯源,那它则是从古代的礼仪,经过漫长历史的发展,逐渐演变、进化而成的。因此,古今礼仪之间存在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今天,人们多习惯把“礼”和“仪”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概念。其实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礼”和“仪”是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出现的。“礼”实际是抽象的,它是由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构成的,它既作为人际之间相互交往时应遵守的伦理道德准则,同时又作为社会的一种观念和意识,约束着人们的言谈举止。而“仪”则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严格依据和遵循“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且完整的程序和形式。由此可知,“礼”和“仪”又是相互关联的,“礼”是“仪”的核心和标准,“仪”则将“礼”具体化、形象化。可以说,无“礼”便无“仪”,无“仪”不成“礼”。在中国古代,“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渗透于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社会到家庭,从宫廷到民间,直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话语、行为举止、衣食住行、待人接物、人际关系,等等,无一不遵循着“礼仪”的规定。古人视“礼仪”为大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认为通过“礼仪”的约束和规范作用,可以使社会更加有秩序,进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建立人际间和睦的关系。因而,古人便把它奉为一种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并世代相袭,共同遵守。与此同时,统治者也利用“礼仪”来维护自己的特权和地位,所以“礼仪”又包含了尊卑贵贱的等第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制度。在历朝历代统治者极力的推崇和宣扬之下,全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实际是被强制地束缚在礼仪制度之中,无时无处不受到它的制约。不过,这也推动了礼仪制度的社会化,促进了礼仪的世俗化,使社会生活与之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由此逐步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尊礼、守礼、重礼、行礼的风气,因此,“礼仪”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风尚。
 
  尽管中国古代形成的礼仪制度本身具有消极的因素,更多地是为统治者的利益服务的,但礼仪并非没有积极的一面,如敬重老人、尊师重教、报效祖国,以及宾至如归、谦虚谨慎、赈济贫困等,自古至今,都是礼仪的重要体现,是礼仪的精华所在,也是人们赞誉的美德。因此,对于中国古代的礼仪及其制度,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一概继承。古人实际上正是这样做的。自礼仪产生之后,就不断地发展、演变,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礼仪及其制度不断地吐故纳新,一些不适合时代的内容或被修改,或被摒弃,代之以新的观念和作法。正因如此,礼仪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道德行为准则和形式,在历史的发展中,不可能一成不变,若不加以分析,不注意在历史上它所具有的时代特征,就难以把握礼仪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由于礼仪是不断发展的,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礼仪的内容已十分浩繁,也极其复杂。这里也只能从浩如烟海的礼仪中,择要作些介绍,以使读者对此有一初步的了解。
 
  第一章 礼仪说古
 
  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5000年的文明史不仅造就出伟大的中华民族,更为后人,乃至全人类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精神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礼仪,就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产生,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的。当然最初的礼仪仅仅是人们的一种习俗,也可以说是约定俗成。但是当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这一习俗,并开始把它与神灵联系在一起,又加上各种论说,其中又杂以附会,从而使习俗反过来约束人们的言行举止的时候,约定俗成的习俗也就变成了一种“礼仪”。不过,在历史上,礼仪从产生以至于形成一套与之相关的制度,则是以后才出现的事情。
 
  礼仪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具体地说,它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祭祀活动。那时,由于生产力低下和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有限,因此,人们对于自然界经常出现的风雨、雷电、霜雪、地震、洪水、日蚀、月食,以及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等现象,不知其因,更无力加以制止和改变,只能听其自然,任其摆布。可人们总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一帆风顺,于是便希望能够驾驭这些现象,使之按照自己的意愿变化,为人们的需要服务。于是,人们便认为世上还存在着一种超越现实和自然的力量--鬼神,而将一切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都归咎于受鬼神的驱使和支配。在这样的意识下,古人十分崇信鬼神,又十分害怕鬼神,所以就想方设法讨好鬼神,让它满意,祈求它消灾祛祸,降福于人间。但鬼神只是人们想象出来的,现实生活中根本见不到它。如何才能让它知道人们在向它祈求呢?古人又认为鬼神的生活与人一样,只是生活的空间不同。于是便采取祭祀的方法,像对待世间的活人那样,将食品等物品供献给鬼神,所选择供奉的物品当然是人们认为最好的。由于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所遭受的诸多灾难大多来自天和地,由此人们便设想出两位分别主宰天、地的神,即天神和地神。天神、地神分别生活在天上、地下,祭祀的方法也有区别,用烧烤食物后冒出的青烟表示祭天;向地上洒酒或洒牲畜的血表示祭地;并用敲击器物发出的声响,通报和召唤鬼神,以此令鬼神满意,进而达到使人们免除灾难、瘟疫的目的。在当时的人们心目中,鬼神是神圣威严的,因此每当举行祭祀活动时,人们总是怀着诚惶诚恐的心情,把这项活动搞得既庄严,又隆重。祭祀活动年年举行,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固定的仪式,这就是礼仪产生的萌芽阶段。中国传统文化
 
  在《礼记·礼运》中有一段对早期的礼仪活动的描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fan凡]黍捭[bai摆]豚,汙[wu污]尊而抔[pou]饮,蒉[kui溃]桴[fu俘]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意思是说,最初人们在行“礼”的时候,要事先准备好酒和各种食物。而后把黍和屠宰后劈开的小猪摆放在石头上,再点燃柴草烘烧石头,炙烤食物;另外在地上挖一个坑,把酒倾倒在坑里,人们用手从坑中捧酒而饮;此外,还要用土捏成鼓和鼓槌,用来敲打撞击,发出声响。采取这样的形式和方法,就可以表示人们对鬼神的崇敬之意。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到,在远古时期的行“礼”活动中,已经有了作为贡献给鬼神的“礼物”,又出现了因供奉鬼神不同而方式各异的活动内容,还有了击鼓作乐,并且出现了一些属于这种场合下所特有的仪式和程序。
 
早期的礼仪仅仅表现在祭祀活动中,这是受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低下的局限,古人最关注的首先是与自身的生存关系最为密切的事物,在这方面,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存的威胁最大,所以最早祭祀的对象便是人们设想的自然界中的神。虽然有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礼仪 制度

上一篇:毕诚:周公家教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