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华夏春秋 > 方国考古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成果

2016-07-26 16:51:13来源:人学研究网 责编:紫天爵 已浏览人数: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继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

人学研究网 中华文明 华夏春秋 文明考古 中华文明起源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缘起

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是人类历史研究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又是其中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这一延续至今的文明是如何起源、何时形成的?她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有哪些特点?为何会经历这样的过程?为何会形成这些特点?中华文明在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历史上的地位如何?这些问题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世界人类文明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谈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就不能回避一个问题——中华文明五千年。中国古代史籍把黄帝和炎帝时期作为中国历史的肇始,中华文明被认为具有五千年的历史。但是,古代文献中对黄帝、炎帝乃至尧舜禹时期的记述均为后代文献的追述,其中还有不少神话的色彩,一般认为,这些记载都属古史传说的范畴,还不能作为信史来证明中华文明五千年。根据这些后世文献的记载,也很难全面地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的历史,更无法判断当时的社会形态。正因如此,在学术界,很多人对中国是否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持怀疑的态度,部分国外学者甚至至今仍然怀疑中国史学界已基本形成的共识,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夏朝是否为真正存在过的王朝,他们认为古代中国进入文明社会应从已经被商代甲骨文所证明的商王朝开始算起,如果夏王朝不是实际存在的王朝,那么中华文明的历史不仅没有五千年,就连四千年都没有,只有三千多年了。要想消除社会上及学术界存在的上述怀疑,传世的古代文献资料是无能为力的,只有依靠考古发掘来获得新的资料,让最新的考古学研究成果作为判断中华文明是否有五千年历史的根据。
 

自上个世纪 20 年代中国考古学诞生以来,大量考古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郭沫若等老一辈历史学家通过出土的商代甲骨文研究商代社会,可以说是中国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半,夏鼐先生发表了《中国文明的起源》,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利用考古资料,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稍后,苏秉琦先生通过考古资料提出了各地文明起源“满天星斗”说,“古文化、古城、古国”和“古国、方国、帝国”三段论等一系列关于文明起源的观点。夏鼐先生和苏秉琦先生的研究可以作为中国学者研究中华文明新阶段的开始。

经过九十年来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我们对夏王朝的历史有了一个逐渐清晰的轮廓性了解。虽然目前还没有发现夏王朝的文字,以至于对于夏王朝的历史还不能像商王朝那样确切地论证,但大量考古资料表明,夏王朝是实际存在的,而且在物质、精神和制度层面都已经是经过了初步发展的文明,并非文明社会的初始阶段。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各地大量重要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梳理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的发展脉络、论证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特别是各地发现的距今五千到四千年间的社会明显分化,权力出现并日益强化的一系列考古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史记》等古代文献中有关五帝时代的记载,并非凭空杜撰,空穴来风,其中的确传递着一些当时社会发展状况的信息。
 

但是,中华文明是否具有五千年历史?这个问题仍然是一个有待中国学术界认真研究和论证的问题。要论证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必须回答以下问题: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为什么会经历这样的发展历程?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有何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些特点?促使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作为中华文明主要物质内涵的科学技术发明和创造与精神文化的发展的具体状况如何?

对于这些关系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迄今为止,由于缺乏较为系统的综合研究,远未得到较为系统的认识。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学者,对上述有关自己文明的一些基本问题拿不出较为系统的见解,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汗颜的事情。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迄今历史学或考古学者的研究多是单枪匹马地进行,缺乏同学科内部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协作,特别是缺乏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积极参与。因此,在一些关系到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问题(如在夏王朝诞生前夜是否发生过大规模的气候变化,是否发生过大的洪水、中国古代冶金术的起源和工艺技术发展过程)上,学者们的研究大都脱不出推测的范围。此外,由于对文明的理解不同,对开展文明起源研究的方法不同,多数研究集中于对社会分层的分析,对作为文明形成的重要基础和重要内涵的经济、技术和组织及其与文明形成关系的研究重视不够,也是制约研究深入的一个重要原因。
 

正是为了改变迄今为止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存在的诸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推进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深入,为中华文明早期历史提供坚实的研究论证,在2000年底“夏商周断代工程”断代工程告一段落之后,在科技部的支持下,我们开始实施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这项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多学科参与研究人文科学重大问题的国家工程。
 

探源工程的实施过程
 

进行了十年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可以分为预研究、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等几个部分。

(一)探源工程预研究(2002-2003年)

由于这一项目涉及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广,参与的单位和学科多,研究的内容复杂,项目的组织和实施难度较大,按照科技部的指示,首先于2002~2003年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

设置了如下课题:“古史传说和有关夏商时期的文献研究”“上古时期的礼制研究”“考古遗存的年代测定”“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聚落形态所反映的社会结构”“古环境研究”“早期金属冶铸技术研究”“文字与刻符研究”“上古天象与历法研究”“中外古代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等九个课题,共有相关学科的数十位学者参加。预研究最大的收获是,初步摸索出了一套多学科结合,研究文明起源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预研究的各个课题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或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线索。为正式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探源工程第一阶段( 2004-2005年 )——“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区文明形态研究”。

2003年底,探源工程预研究结束后,按照李长春同志的指示,2004年夏季,科技部决定正式启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以下简称“探源工程(一)”〕。由于当时“十五”计划仅剩两年的时间,探源工程(一)的研究范围确定在公元前2500-公元前1500年的中原地区。公元前2500-公元前1500年是文献记载的从五帝时代到商代初年,是中国古代王权和国家形成和初步发展的时期。我们之所以考虑将中原地区作为探源工程第一阶段的研究区域,一是探源工程预研究就是选择了这一区域,有预研究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该地区考古工作起步最早,七十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考古资料,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研究较为充分,考古学文化发展的脉络较为清晰,有关文明起源的研究基础也比较好;加之该地区是夏、商王朝的诞生地,流传下来较多的古史传说和历史文献,这些都有利于探源工程(一)的顺利实施。

本项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为主要承担单位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郑州大学等单位参加了项目的工作。参加项目的学科包括考古学、历史文献学、天文学、古文字学、人类学、科学测年、古植物、古动物、古环境、冶金史、化学成分分析、古人类食谱分析、遥感和遗址的物理探测、天文学、科技史、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在实施过程中,各个学科相互配合,协同作战,联合攻关,探讨中原地区文明形成时期的环境背景、经济技术发展状况及其在文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各个都邑性遗址的年代关系、中原地区文明形成期的聚落形态所反映社会结构、中原地区早期文明形态等问题。

由于只有两年的时间,探源工程第一阶段对预研究设置的课题进行了取舍,共设立了如下五个研究课题:

1.公元前2500-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区相关考古学文化分期谱系的精确测年;

2.公元前2500-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区的自然环境研究;

3.公元前2500-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区聚落形态所反映的社会结构研究;

4.公元前2500-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区经济、技术发展状况研究;

5.综合与总结——公元前2500-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区文明形态研究。
 

(三)探源工程第二阶段(2006——2008年)

探源工程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把研究的时间范围扩展到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空间范围从黄河中游扩展至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研究的内容该时间段中各个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年代、环境、经济技术和社会结构。第二阶段设置了四个课题,即:

1.“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各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精确测年”;

2.“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各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

3.“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各地区经济技术的发展”;

4.“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各地区社会与精神文化的发展”。

探源工程第二阶段的经费数量比第一阶段显著增加,参加工程的单位和学者的数量也数倍于工程第一阶段。
 

(四)探源工程第三阶段(2009——2015年)

2009年,国家文物局组织实施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三阶段——“中华文明探源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针对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和文物保护存在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了三个研究方向共18个课题研究。其中,“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方向共设7个课题。 即在公元前3500年至前1500年期间,黄河、长江及西辽河流域的考古学文化年代谱系的完善和文明化进程中重大事件的年代学研究、人地关系研究、技术和生业及资源研究、都邑性聚落和各个区域中心性聚落的综合研究、精神文化的发展状况研究和中华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的整体性研究;

此外,还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与支撑研究”方向7个课题、“文物保护与展示关键技术研究”方向4个课题,有的已经启动,有的拟在2013年以后启动。

相关热词搜索: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成果 文明

上一篇:二里头:寻找中国之始    下一篇:5000年前中国的经济技术: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