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华夏春秋 > 西汉 >

汉代的私学

2018-08-03 14:06:21来源: 人学研究网 已浏览人数:
汉代的私人教学或私学教育在先秦私学发展的基础上,开始按不同层次,建立了不同类型的私学教育。

一、私学教育发展概况及其原因

秦始皇以武力统一天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思想文化,而采取了禁私学、焚书坑儒等极端措施,但私学并未被禁绝,一批儒生学者隐匿民间,继续以私学教育私相传授,尤其是齐鲁一带仍保留着私人讲学的传统。史料记载的种种事实表明,秦朝一直有人在齐鲁一带私人教学。在秦末战乱之时,私人教学仍然在继续。

汉初,统治者尚无暇顾及兴学设教,文化教育事业更依赖私人教学维持,而汉初在文教事业的恢复和建设中做出重要贡献的许多名儒学者,有不少就是秦朝以来隐匿民间的私人讲学大师及其弟子门徒。私学师生成为汉初朝廷中官吏的重要来源之一,汉代重视任用儒生实自此始。

文景之世,政清治平,隐贤逸材相继复出。这些人多是长年在民间从事私人教学颇有成绩者,不少人还继续从事私人教学。汉初,私人教学不仅有儒家学派,黄老、道、法、刑名之学也有私人传授。此时,法家有相当势力,传授法律、刑名之学者为数不少。文景之世,晁错、韩安国均以学刑名闻世,黄霸、路温舒、赵禹、张汤,皆少学法令。这些人对汉代刑法律令建设起过重要作用。此外,如田蚡学杂家,主父偃学纵横术,司马季主以卜筮带弟子。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汉初算学历律也颇有人私相传授。传授卜筮学的学者也包括着一部分自然科学内容。史料表明在私人教学中颇有重视自然科学教育的传统,后世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也多通过私人教学或家学。

汉初的私人教学,还保留着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遗绪,又显示出各学派相互吸收、融合的趋势。有的人既学儒学,也学黄老、律令,这是汉初私人教学的重要特点。

汉初私人教学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封建统治者由武力征讨逐步转入政治、经济、文教事业的恢复和建设,建立日益庞杂的各级官僚机构,因此急需大批治术人才,然而又来不及兴学设教立即培养,只能大力搜集吸引民间的隐贤逸材,一批从事私人教学的学者及其弟子得到仕进之机,如叔孙通及弟子百余人皆得为仕,在客观上激发了私人教学的积极性,促进了私人教学的发展。第二,汉初经过一段休养生息,政治比较清平,经济渐有复苏,特别是中小地主阶层和城乡富户愿迁子弟入学受教,谋求进一步发展,但国家尚无力办学,而汉人无无师之学,训诂句读,皆由口授,非若后世之书,音训备具,可视简而诵也。书皆竹简,得之甚难,若不从师,无从写录。非若后世之书,购买极易,可兼两载也。于是靠私学来满足这一要求,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汉武帝时期,根据董仲舒等人的建议,立太学、置明师,开始兴办和发展官学。但私学并未因此而停顿,反而在官学发展的影响下得到进一步繁荣。这是因为:第一,西汉官学主要设在中央,地方官学未得到发展,直到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王莽当政时才开始建立地方学校系统,郡县比较普遍建立学校。第二,中央官学设在京师,路途遥远,入学困难,并且名额十分有限,难以满足众多读书人的入学要求。私人教学容纳的学生人数远比太学为多。实际全国大部分教育任务仍然靠私学来承担。官学和私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一历史现象值得认真总结。

西汉在武帝之后,私人教学相当发达,一些硕学名儒在未从政或任博士之前一直从事私人教学。西汉官学立博士充满着斗争,未立为博士的经学大师,仍坚持私人传授,逐渐发展成今古文经学的长期激烈论争,从而更促进了私学的发展。有些人一面做官,一面收徒讲学,罢官后仍然继续从事私人讲学。

东汉时期,私学更加繁荣。原因是:

第一,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日益激化。大师名儒政治上不得势,或被当权者排斥,或不愿卷入政治风浪,或中途退隐,或征召不就,皆避世隐居,私人收徒讲学。

第二,古今文经学之争更趋尖锐激烈。古今文经学之争,起于西汉末,至东汉更加尖锐。学派论战是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反映。随着不同政治势力的消长,古今文经学之争更趋尖锐激烈,古今文经学的地位也不断变化。但终汉之世,在官学中占统治地位的学派主要是今文经学,而古文经学家多以私人讲授的方式进行研究和传播,因此,古今文经学之争常常表现为私学与官学的斗争。

第三,官学管理不善,行不修,学不实,师生关系也不融洽。一些学者不愿去官学任教,甘愿私人收徒讲学;读书士子也不愿进官学习业,宁愿自择名师求教。王充对汉代学风和学校教育进行过尖锐的抨击,他终生居家讲授,致力著术。郑玄亦是私学大师。汉代官学最高额达三万人,可谓甚众,然而私人讲学,一名师著录弟子最多者达一万六千人,所以受教于私学者当数倍于官学。

第四,汉代兴办官学,无论中央太学,还是郡国学校,都以讲授经学为主,其他学问,特别是自然科学,东汉时仍极发达,乃全赖私学和家学传授。

第五,汉代官学无蒙学教育阶段,初识文字、术数和基本行为规范又是进一步学习或为人处事所不可缺的,所以,启蒙教育的任务主要由私学或家教承担。东汉时期的私学除了讲习专经的精舍之外,还有大量初等教育性质的书馆,这是汉代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私人施教的书馆已相当普遍。

由上所述,可见从秦末到汉初,由西汉到东汉,私人教学始终长盛不衰。

在官学建立之前,私人教学成为教育事业的主体;在官学建立之后,私学教育仍继续存在,并有进一步发展,承担着相当繁重的教育任务,成为官学教育的重要补充和汉代教育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官学和私学也是有斗争的,但又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这是汉代教育制度的一个特点,也是整个古代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二、私学教育的基本类型及其内容

汉代的私人教学或私学教育在先秦私学发展的基础上,开始按不同层次,建立了不同类型的私学教育。根据现有史料,大体上可以认为,汉代的私学教育可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或三种不同层次,也可以说,有低、中、高三种程度。这就是以书馆为主要形式的蒙学教育,以“乡塾”为主要形式的一般经书学习,以“精庐”或“精舍”为主要形式的专经教育。其中一般经书学习作为私学教育的基本类型尚不十分稳定,有时和“书馆”的蒙学教育相联系,作为专经教育的过渡或预备,据考证可单独作为一种类型。而这种分化的时间大体是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开始的。

启蒙教育。汉代启蒙教育的场所主要是书馆,教师称为“书师”,始于汉代,为私学性质,“书师”由私人教学的蒙师担任。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识字、习字。汉代的“书馆”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一书师以家室或公共场所,坐馆施教,附近儿童入馆就学,人数数名,十数名,数十名不等,多达百人至数百人;一种是贵门富户聘书师来家施教,本家或本族学童在家受教,也叫“家馆”。在东汉明帝永平九年(公元66年)专设“宫邸学”,专教贵胄子弟之前,皇帝子女也是通过私学性质的“家馆”接受启蒙教育。

汉代启蒙教育阶段的私学已经有了比较稳定的通用教材,教学内容和要求趋向统一。中国很早就有识字、习字教材,通称字书。最早的一部字书是《史籀篇》,相传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作,四字句,不过久已失传。秦代实行“书同文”,重视字书编写,李斯作《仓颉篇》,胡毋敬作《博学篇》,多选自《史籀篇》。西汉初,闾里书师综合秦时三种字书写成《仓颉篇》,断六十字为章,凡五十五章。汉武帝后又有《凡将篇》、《急就篇》、《元尚篇》,其中《凡将篇》收入字数超出了《仓颉篇》。

汉代启蒙教育阶段的私学除学习识字、习字为主外,兼习算术。《九章算术》为书馆的通用教材。启蒙教育犹重品德伦常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并且寓于书算教材和教学之中,以收课程简化、重点突出之效。

初读经书。学童学完字书后,接着进入初读一般经书阶段。这一阶段一般由“乡塾”来承担,其教师称“塾师”或直接称“孝经师”,主要学习《孝经》、《论语》,有的还学《尚书》或《诗经》,个别有学《春秋》的,但《孝经》、《论语》为必读。尽管记载的学习内容不尽相同,但在识字、习字、学算之后,进入学习一般经书阶段则是比较肯定的。这个阶段既是为了巩固识字、习字的成果,又是进入更高学习阶段的准备和过渡,也是进一步深化品德教育的需要。汉代许多人都想通过这个阶段学习而成为才行出众的人。

文章来源:史仲文,《中国全史·秦汉教育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

相关热词搜索:汉代 私学

上一篇:西汉的教育制度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