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华夏春秋 > 东汉 >

东汉的私学教育

2018-07-06 16:29:16来源: 人学研究网 已浏览人数:
汉代私学教育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古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东汉的私学

  东汉时期,私学更加繁荣。原因是:第一,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日益激化。大师名儒政治上不得势,或被当权者排斥,或不愿卷入政治风浪,或中途退隐,或征召不就,皆避世隐居,私人收徒讲学。第二,古今文经学之争更趋尖锐激烈。古今文经学之争,起于西汉末,至东汉更加尖锐。学派论战是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反映。随着不同政治势力的消长,古今文经学之争更趋尖锐激烈,古今文经学的地位也不断变化。但终汉之世,在官学中占统治地位的学派主要是今文经学,而古文经学家多以私人讲授的方式进行研究和传播,因此,古今文经学之争常常表现为私学与官学的斗争。第三,官学管理不善,行不修,学不实,师生关系也不融洽。一些学者不愿去官学任教,甘愿私人收徒讲学;读书士子也不愿进官学习业,宁愿自择名师求教。

  王充对汉代学风和学校教育进行过尖锐的抨击,他终生居家讲授,致力著术。郑玄亦是私学大师。汉代官学最高额达三万人,可谓甚众,然而私人讲学,一名师著录弟子最多者达一万六千人,所以受教于私学者当数倍于官学。第四,汉代兴办官学,无论中央太学,还是郡国学校,都以讲授经学为主,其他学问,特别是自然科学,东汉时仍极发达,乃全赖私学和家学传授。第五,汉代官学无蒙学教育阶段,初识文字、术数和基本行为规范又是进一步学习或为人处事所不可缺的,所以,启蒙教育的任务主要由私学或家教承担。东汉时期的私学除了讲习专经的精舍之外,还有大量初等教育性质的书馆,这是汉代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私人施教的书馆已相当普遍。

  可见从秦末到汉初,由西汉到东汉,私人教学始终长盛不衰。在官学建立之前,私人教学成为教育事业的主体;在官学建立之后,私学教育仍继续存在,并有进一步发展,承担着相当繁重的教育任务,成为官学教育的重要补充和汉代教育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官学和私学也是有斗争的,但又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这是汉代教育制度的一个特点,也是整个古代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二、私学教育

  汉代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经学教育。只要通达经术,即可飞黄腾达,得到高官厚禄。通达经术成为士子受教育所追求的主要目的,无论官学,还是私学,概莫能外。识字,习字,诵读《论语》、《孝经》等,都是为通经作准备,都要求进入专经研习的阶段。汉代私人讲学大师都是精一经或数经的学者,他们以自己的专长传授弟子,吸收大批生徒于门下。

  东汉时专经讲授更盛,名师众多,收徒甚伙。东汉专经阶段的私人教学,逐渐确立了稳定的组织形式,建立了治学、讲学的基地,多取名为精舍或称精庐.精舍的建立,或在大师家乡,或选山水胜地,均带有避世隐居的性质。精舍常筹集大量资财,供求学者食宿。不少生徒远道而来,有人在精舍附近,择地而居,朝夕请益。精舍讲学已初具学术讨论与研究性质,经师边讲边说,边著述。有人据此认为专经讲授的私人教授,极似后世的书院,有人直接把精舍或精庐视为最早的学院。当然,精舍还不等于书院,因为当时还不具备大量藏书的条件。不过,精舍的建立和发展对书院的产生和教学确有重要的影响。

  家学。家学是私学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更为普遍的启蒙教育。家学中不仅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讲究治学态度和方法,尤其重视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伦理道德教育。现仍保留有不少历代人的家书,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家学、家教的极好的原始材料。家书是写给家人子弟看的,言真意切,发挥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三、私学教育的得失

  汉代私学教育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古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在官学制度未建立之前,私学教育承担了几乎全部的教育任务,使中国古代教育从未中断,而且有相当的发展。自秦代焚书、秦末战乱、汉初无为而治前后近百年,私学教育从未停顿。古代的文化典籍、科学知识主要通过私学教育得以保存和传播。参与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人才,也大都是私人教学锻炼和培养出来的。在官学制度建立之后,私学教育成为官学教育的重要补充,继续承担着繁重的教育任务。私学生徒数倍于太学生。地方官学发展迟缓,郡国内不过一校或数校。地方私学更远远超过地方官学。官学系统中几乎全无启蒙教育,蒙童教育则几乎全由私学或家学承担。书馆的书师是一批相当庞大的教育大军,担负了数十万儿童的教育大任。成千上万私学教育家和教师对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发展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不可磨灭的。

  第二,私学教育促进了不同学派的发展。秦代专尚法律,焚书坑儒,以法为教,法家之外的学术成就,在禁私学的禁令中继续得到传播和发展,主要是通过私学。秦末战乱,私学犹存,讲诵弦歌之声不辍。汉初尚黄老之学,官学未立,各种学术流派都以私学方式传播。汉武帝独尊儒术,立五经博士,后置太学。黄老道法阴阳纵横以至杂家仍以私学讲授。古今经学之争起,今文经学常居主导地位,古文经学常以私学讲授,不断展开斗争,各自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最后促进了两大学派的相互吸收和融合。正是由于古今文经学的反复斗争,私学与官学不断争夺,两大学派互相取长补短,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克服了各自的片面性。相对而言,官学笃守师法、家法之风盛甚,私学教育却较少受此限制,许多私学大师兼通古今经,表明私学教育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第三,私学教育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许多经验在官学中应用、推广。首先,私学教育创造并积累了蒙学教育的经验,尤其是识字、习字教学的经验。识字教学是一项繁重的任务。汉代字书已有多种,它们将汉字按应用范围,分为若干类,有的按偏旁部首归类编写,易读易记,方便了教学。汉代字书相对稳定,又随之增删完善,在启蒙教育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次,找到了巩固识字成果,并向高层次过渡的桥梁。汉代私学在集中识字、写字之后,马上进入诵读阶段,选择文字通畅,争议较少,切合实用的典籍,如《论语》、《孝经》,令其诵读,不求深究,只要略通大义,粗知文义即可,使之、乎、者、也顺口而出,使书上文句如出己口,这方面的经验也为后世所吸取。最后,还有专经研习的经验。私学大师讲授,各以自己所长教授弟子,不仅教经典本身,而且讲授研习方法和心得,提倡质疑问难,这些经验为后世书院教学的张本。私学大师讲学,弟子众多,遂创立了传以久次相授业,高业弟子转相传授的经验,创造了及门弟子和著录弟子的经验,这些都为当时的太学所采用。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方式扩大了授徒名额,满足了诸生求学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了实际锻炼的机会。

  第四,私学教育重视学风和气节的训练和培养。汉代学风特别重视认真刻苦钻研经典,力求精通章句,并注意实用。这种学风在私学教育中尤为突出。私学教育极重士气节操培养,特别是当政治腐败,朝野风气衰弊时,大批鲠直之士不愿同流合污,他们崇尚气节,隐身私学展开斗争。不少人不畏强权,不慕禄位,不惜生命的气节,带动或影响了一代士风。这也是私学教育的重要优良传统,后世书院教学中得到进一步发扬。

  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教育发展状况的影响,私学教育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私学教育师生主要是封建社会的中上阶层,教育的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导方向和官学教育并无原则区别。一般说来,官学和私学并非对立,基本方向也大体一致。私学教育的教师、教材得不到切实的保证,往往是有师才有学,无师则学废;教材多由教者自定,能教什么教什么,确有专长的不少,不称职者也大有人在。私学教育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私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是其突出的优点,但无必要的规章制度毕竟是一种缺陷。私学教育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虽有不少教师忍饥受寒仍讲学不辍,但无经费保证教学会有严重困难。

  

  文章来源:史仲文、胡晓文主编:《中国全史》,第28册,《秦汉教育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人学研究网·中华文明·华夏春秋栏目责编: 紫天爵

相关热词搜索:东汉 私学 教育

上一篇:汉代手工业技术的发展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