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华夏春秋 > 南北朝 >

南北朝:工商业发展

2018-07-16 16:28:22来源:人学研究网 已浏览人数:
谈商业,自然要谈到商品交换的媒介,或称之为商品之一般等价物——货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最大的特点是金属铸币与谷帛兼行。

东晋南朝的手工业
 
  1、工官和工匠
 
  西汉时,修建归将作大匠,盐、铁归大司农,器物的制造归少府。土木修建这里暂且不谈,盐、铁的属领关系变化较大,下面将谈到,这里着重谈一谈少府。少府是官手工业的主要管理机构。它所属的考工室掌管武器及其他器物的制造,东、西织室管纺织,尚方管禁物(官府严格控制的器物)制作,御府掌作天子衣服,东园主管棺椁等陵内器物的制造……。东汉继承西汉的制度,只是盐铁划归所在郡县,负责武器制造的考工令划归了太仆。两汉之后, 魏、晋继及,大抵略同。爰及宋齐,亦无改作。梁武受终,多循其旧。 《隋书百官志》的这一段话,是说汉晋南朝的官制一脉相承,大体未变。既然整个官制如此,工官自然也不会例外。实际的情况是:在名称和隶属关系上,不时地有小变,短时的变,但无大变,在汉、晋少府属官中变。如冶铸,汉魏之际一度划归地方,西晋时又划归卫尉,领冶令(凡产铜铁之地皆置冶令)39,冶铸工匠5350户,皆在江北。在江南的梅根(今安徽贵池县)和冶塘二冶,则由扬州管理。东晋不设卫尉。冶铸及兵器制造又划归少府所属的冶令和尚方,其中最重要的是建康的东、西二冶(宋齐时设南冶,后废)。东晋哀帝时一度废置少府,其所属机构,或划归丹阳尹,或归相府。刘宋建国后,将相府所辖的作部划归尚书省,称为左尚方,东晋原来的尚方称为右尚方,皆掌兵器制造。又将相府所辖专门制作金银器物、珠宝镶嵌和织作绫罗锦绣的细作署划归门下省管辖。孝武帝大明(公元457-464年)中,又改细作署称御府,后废帝又改御府称中署,隶属于右尚方。总之,在东晋南朝的文献中,尚方、细作署、御府、中署等,都是官手工业的管理机构,都是从汉代少府所属的机构演变而来。有时,它们的分工相当细,名目也比较多。除了前面已经提到的以外,其他如平准令掌染署,甄官掌造砖瓦、玉石,炭库负责烧炭和储存,纸官负责造纸,典船负责造船,等等。中央之外,地方也遍设手工作坊。东晋承东吴之后,在产盐和各类金属的郡县设冶令和盐官。各地方政府也设立作部。宋刘式之作宣城太守,规定一人逃亡,抓不着,相连坐的五家和里中的小吏便要被送到州的 作部 去劳动。
 
  宋竟陵王刘诞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谋反,因为兵力不足,便 赦作部徒 为兵,帮他作战。这说明州郡都有 作部。
 
  东晋南朝的工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继承前代,向民间征发。吴国的交阯太守曾征发 手工千余人送建业。 东晋王羲之曾说:百工因受到过分的役使, 家户空尽,差代无所 ,在役工人病故或逃亡,连个顶补的人都找不到。宋宣城郡历任太守到任, 多发调工巧,造作器物.这些 百工 、 工巧 ,自然都是民间工匠。若属修建之类的工匠,活动比较自由,如刘宋时的木工郭原平便是到处作匠。但若是作器物出卖,则必须向主管官吏申报备案,然后才能制作出售。如《晋令》规定:作漆器出卖者,须先向主管官吏报名,才能制作。漆器作好后,必须用红漆写上制作年月,工匠姓名。工匠的第二个来源是招募。东晋时,王弘向司马道子建议屯田,说南冶有 募吏数百 ,屯田也可以仿效南冶那样招募逃亡山湖之人。工匠的第三个来源,也是主要的来源,是罪犯及其家属。以刑徒补充官府作坊工匠,渊源久远。曹丕代汉时,有一名叫刘朱的老妇虐待儿媳,有三人先后被逼自杀。
 
  刘朱被判减死罪一等, 输作上方 ,即到尚方管下的官手工作坊去劳作。
 
  东晋王羲之曾建议:将减死罪及判五年徒刑的人充作 百工 。刘宋时规定:凡是 反叛、淫盗,三犯(一事三犯)补冶士 。这些都是以罪犯补充工匠的具体记录。此外,还用奴婢补充手工工匠。如用官婢作贵族们穿的贴身内衣便是。当时,工匠地位低下。晋、宋之世,上自公卿,下至奴婢,服饰共分六等, 骑士卒百工人 列在第五等,在奴婢、衣食客之上③。自魏晋以来,兵士地位低下,高于奴婢,低于平民,百工地位也是如此。只是由于工匠日益减少,由于他们不断地逃亡和斗争,到南朝后期,他们的地位才逐渐有所改善。南齐建武元年(公元494年)十一月诏书规定: 细作、中署、材官(掌木材及木器制作)、车府,凡诸工可悉开番假,递令休息。 ④在梁朝,梁武帝曾说:凡兴建营造的工人, 皆资雇借,以成其事。 陈宣帝太建二年(公元570年)诏书:凡 巧手 在服役中死亡或老病,不再从工匠家中征人顶补。享受 番假 ,给予雇值,工匠病老,死亡不再顶补,虽然只行之于局部,但也反映了工匠地位之改善。
 
  2、手工业发展概况
 
  人口的增加,农业的发展,战争的需要,促进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概况如下:(1)纺织业颜之推说: 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 一个吃饭,一个穿衣,是人生活中的最重要的两件大事。吃饭问题前面已经讲过,这里再讲穿衣问题。东晋南朝时期,纺织业还是比较发达,原因除了它是人生所必需外,还因为政府征收调要丝、绵、麻、布、绢;有的地区以谷帛作货币,也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布的原料是麻、葛、蕉等。南方的布很早就有名,柔软细密,凉快舒适。东汉时,吴人陆续穿越布单衣,光武帝很喜欢,从此越布成为贡品。养蚕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豫章(今江西南昌市)等地, 一年蚕四五熟 ;永嘉(今浙江温州市)一年可出 八辈蚕.这 八辈蚕 ,并不是同一种蚕相继产卵、成虫、吐丝八代,而是数个品种的蚕,经过不同的技术处理,在不同的时间成虫、吐丝、产卵。其中包括蚕二代,爱蚕二代,寒蚕二代,外加柘蚕和四出蚕共 八辈 ,在三至十月间分七批(蚕第二代与柘蚕同时》吐丝。即或如此,也反映养蚕技术的进步。当时的中央政府鼓励农民种桑养蚕,宋文帝多次下诏: 蚕桑麻纻 , 耕蚕树艺 ,都要 各尽其力.梁朝的沈瑀作建德县(今浙江建德县)令时,规定每个成年男人要种十五株桑,四株柿或梨、栗,妇女减半。
 
  自从马钧改进织机之后,生产率也提高了一步。豫章勤于纺织的妇女, 亦有夜浣纱而旦成布者,俗呼为鸡鸣布。 有一首《古艳歌》说: 为君作妻,心常恻悲,夜夜织作,不得下机,三日载匹,尚言吾迟。 这个妇女很勤快,三天织成一匹,丈夫还嫌她织得慢。一匹四丈,三日成匹,则一日一丈三尺余,可能是当时效率较高的了。丝麻之外,还有一种吉贝,即木棉,也可以用来织布。但当时的木棉布在国内还很少生产,只在今云南的少数民族( 哀牢夷 )地区有生产,其余则来自林邑和扶南。
 
  在这一时期,在南方的大部分地区,丝织品生产都不及麻布那样普遍。
 
  在西晋以前,江南的丝织业还比较落后,高级丝织品的生产,只有益州比较发达。宋山谦之说: 江东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道。当时,无论南北,纺织巧手都比较缺乏,争夺工匠的斗争也比较激烈。早在汉末,孙策袭击袁术的皖城,得术 百工 等,皆迁往江南。晋灭吴后,宣布吴国 百工 等愿渡江北迁者,免徭役20年,刘裕灭后秦,又 迁其百工 于建康,于斗场设织锦署,从此江南才有了正式的织锦机构。这种对工匠的从北到南,又从南到北的反复迁掠,反映了工匠的紧缺。不仅对立政权之间互相争夺,而且在国内也禁止私藏工匠。宋朝廷讨伐刘诞叛乱,把 名工细巧,悉匿私第 列为罪状之一。当时,官府库存丝织品比较多。就以军服来说,原来军服多著铠,后来便改穿绢绵作成的袍袄和裆(背心)。站岗巡逻,防卫迎送,白天御寒,晚上睡眠,都穿绢绵制的袍袄,不到一年便破坏不堪,其用量之大,可以想见。侯景将叛,从寿春上书 启求锦万匹,为军人袍。 梁武帝听亲信朱异的话,说御府所藏之锦,是作赏赐之用,不用作边城军服,因而拒绝了侯景的请求,加速了侯景叛乱的爆发。官府库藏大量绢布,主要是调自民间。宋沈怀文说:少府仓库里的绢, 年调钜万匹,绵亦称此(即与调绢数相当).百姓为了输调, 买绢一匹至二三千,绵一两亦三四百。 贫者买不起,则 卖妻儿 ,甚至 自经死 。因为绵绢贵,所以种桑养蚕,纺织绢帛的也越来越多;但是,即或加倍努力生产,绢价始终居高不下。布则不同,自东晋以来,不断下降。
 
  据南齐的萧子良说:宋初,布匹值一千,元嘉时降至六百;至齐, 匹裁三百 ,最低时, 入官好布,匹堪百余。 南齐时布价减降,除了因货币少, 钱贵物贱 的因素外,产量增加也是原因之一。齐武帝时,因为丰收,命中央和各州共出钱10060万,购买米谷布帛纹绢丝绵等,反映当时纺织业之盛。就整个南方来说,荆、扬、益三州最盛。沈约说:荆扬二州,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益州 人多工巧,绫锦雕镂之妙,殆侔于上国。
 
  (2)冶铸和煮盐冶铸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生产部门。铸钱用的铜,铸造武器和生产工具的钢铁,服饰器玩用的金、银,都离不开冶铸。如前所述,西晋时卫尉领冶令39,冶工5350户,主要集中在江北。东晋南朝时,没有完整的统计数字,但从记载看,冶址似乎也不少。京师建康有东、西二冶,宋、齐时省西冶置南冶。《宋书王弘传》还提到 留铜官大冶及都邑小冶 ,也在京师城内。丹阳自古就是铜的产地。京南的永世县南百里有铁岘山,周广近二百里,出铁,为扬州重要冶铁基地。石头城附近有冶城寺;寺以冶城命名,当是冶铸集中之地。剡(shàn,音善)县(今浙江嵊县西南)三白山 出铁,常供戎器。 ⑥晋、宋两朝曾在吴县(今苏州市)光福山附近采铜;梁朝曾在今江苏溧水县东南的芦塘山开采铜、锡。总之,扬州境内的矿址还比较集中。扬州之外,冶铸矿址较多的便是益州了。据《续汉书?郡国志》记载,后汉时,巴蜀产铁者7处,产银、铜各4处,锡3处,铅2处,金1处。蜀汉时,设司金中郎将,专主冶铸。东晋南朝时,宋益州刺史刘道济,在蜀立冶。 一断民私鼓铸,而贵卖铁器 。齐武帝时,一度派人到益州严道县(今四川荣经县)蒙山下采铜铸钱,得钱千万。梁天监年间,张齐作巴西太守, 立台传,兴冶铸,以应赡南梁(州)。 萧纪在蜀十七年, 内修工商盐铁之功,外通商贾远方之利,故能殖其财用,器甲殷积。 他从益州回建康船上的货物是黄金万斤,白银五万斤,还有同样价值的锦、缯、罽(ji,音记,毛料)、采(同綵,有颜色的丝织品) 等。刘悛作益州刺史, 在蜀作金浴盆 ,还有与作金浴盆用金一样多的各种金器。他们在蜀获得如此之多的金银和金银制品,说明益州的金银开采一定可观。
 
  荆州武昌大冶白雉山有铜矿,南朝历届政府都曾在此采铜。江夏郡(今湖北武昌)的北济湖本是一个冶塘湖,宋元嘉初曾在此以水力鼓风冶铁。在广州,东晋作广州刺史,大开鼓铸,诸夷因此知造兵器。 这是说,冶铸技术在岭南的少数民族地区也推广了。始兴郡(今广东韶关市)银矿有银民三百户,专门从事采银。南朝的货币,在大部分地区用铜钱或谷帛,只有岭南地区用金银。这也反映了交、广地区采金银业的发展。
 
  当时,铜的产量不高,钢、铁产量似乎可观。南齐时钱贵 ,梁武帝罢铜钱、铸铁钱,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铜原料不足。反之,钢、铁产量似乎较高。孙权在武昌山冶铸, 作千口剑,万口刀 ;梁武帝罢铜钱用铁钱后,因为 铁贱易得 ,故盗铸者众,以至 所在铁钱,遂如丘山 ;梁武帝修浮山堰,以数千万斤铁截流;这些都说明铁的产量较高。从冶炼技术来说,自后汉、三国以来的水力鼓风(水排)冶铸技术,已在推广。武昌附近最大的冶铸基地——冶塘便是用水力鼓风。史书上都说,用水排比用人排或马排效率提高三倍。炼钢术有新的进步。梁陶弘景说当时有一种 杂炼生(生铁)、鍒(熟铁) 以作 钢铁的方法,即将生铁和熟铁放在一起冶炼,生铁熔点低,先化,渗入到熟铁中,经过生熟交熔,取出锤炼,如此反复多次,把铁中的杂质去掉,便可成为作刀、镰的钢铁。近代是用化学方法去掉铁中杂质,而古代则是用物理的,即锤炼的方法。好的钢铁都是经过反复锤炼。梁朝 公家(官冶)自作百炼 ,百炼钢大概就是经过反复锤、炼而形成的钢。当时,还有一种灌钢法。大致将生铁熔液浇灌在熟铁中,经过技术处理,即可成钢。炼钢技术的另一个进步是 淬(热处理) 的改进。用什么液体淬,淬多少时间,怎样淬法,对钢的质量影响甚大,而这些全靠经验的积累。经过长期的实践,出现了一批能工巧匠,上虞(今浙江上虞县)的谢平,右尚方师黄文庆都是炼钢、制剑的 中国绝手.煮盐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手工业部门。东晋南朝时,南兖州的盐城(今江苏盐城县),有盐亭123所, 县人以鱼盐为业,略不耕种。 吴郡的海盐(今浙江海盐县), 滨海广斥,盐田相望 ,益州盛产井盐。据《华阳国志》记载,临江、朐、汉发,南充各县都有盐井。 巴西充国县有盐井数十.蜀郡各县,一县之内的盐井,少则十,多则至百;有的地方甚至是 家家有焉.巴郡临江县, 其豪门亦家有盐井.左思在《蜀都赋》中说蜀地 家有盐泉之井 ,虽有夸张,但巴蜀大地盐井甚多,则是事实。
 
  (3)造船业我国南方河流纵横。水路特别方便,以船为主要运输工具是很自然的事。
 
  南方的造船业自来就比较发达。三国时,吴国已能建造上下五层、船长20余丈的大船。西晋为了灭吴,在蜀建造大船连舫,方120步(每步6尺),可载2000余人。舫上建木城,开4门,可以骑马在船上驰骋。东晋末年,卢循率水军攻建康, 戎卒十万,舳舮千计 。其中, 八槽大舰九枚,起四层,高十余丈。 梁末,侯景叛乱,也有鸼千艘,每船160人操棹,每边8O人,迅捷如风电。孙吴时,每艘大船可载万斛,到南朝时可载二万斛,不仅船的数量增多了,载重量也加大了。南方河流多,常打水战,因此修建战船成为造船业的一项重要任务。那时,战船的名目繁多,有飞龙、翔凤、金翅、青雀,艨衝、舴艋等大小战斗船舰。大的战舰,一般都装有拍击敌船的 拍.其法,在船上装一个或数个拍竿,竿头装上可投掷火球、重石的装置,与敌舰接近时施拍,或令敌舰起火,或将敌船击沉。这些,在本书军事卷中将有具体叙述。
 
  (4)制瓷业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汉代的釉陶,南方的印文硬陶,都可以发展为瓷器。在江、浙、闽、赣、两广和湖南等广大地区出土的印纹硬陶,胎质细,烧制温度高,质地坚硬,施釉烧制便可成为瓷器。
 
  瓷器是魏晋南北朝的新兴工业。南方的瓷器以青瓷为代表。青瓷胎质灰白细密,釉呈青色或缥色(淡青),有的杂有深浅不一的绿或微黄,东晋以后的器物上往往加有酱色釉彩斑。但是,它主要特点是釉呈青色,故曰青瓷。
 
  青瓷大致在三国、西晋时渐渐成熟起来。三国时,吴国的青瓷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在前面已经讲过。西晋的青瓷,在江苏宜兴的周处墓中发现42件之多,其中的熏炉非常精巧;它们的胎和釉,经过分析,已同南宋官窑瓷器的化学成分接近。青瓷的产地,孙吴时主要在浙江绍兴、上虞一带。东晋以后,重要的产地有萧山的上董,德清的戴家山,余姚的鳌唇山,以及金华、鄞县、永嘉等地。其他如江苏宜兴的丁蜀镇、江西丰城等也是江南青瓷产地。已经发现的青瓷,品类繁多,有钵、盂、壶、罐、盘、碗、灯、熏炉、虎子等,反映瓷器在人们生活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此外,发现作为随葬用的仿生活用品(明器),有人俑、动物俑、仓、灶、猪圈、鸡舍、井、杵臼、米筛、畚箕、扫帚、木桶等,应有尽有。此外,根据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江南各地的制瓷技术都有进步,并各有自己的特点。从釉色看,武昌的翠碧,福州的深脛(深油白),广东的闪黄,都和浙江的青莹一样有特色。
 
  (5)造纸业自汉代发明造纸术以后,经过一段简牍、缣帛与纸张并用的时期以后,纸张逐渐有取代简、帛之势。这从当时人关于用纸的记录中可见一斑。东晋王羲之作会稽太守,谢安向他要纸,他便将库存的九万张纸全部给了谢安。
 
  东晋末桓玄曾下令: 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此后,用纸更加普遍。
 
  梁萧纲为太子时给人写信说: 特送四色纸三万枚。 萧绎为湘东王、出为荆州刺史,曾 上武帝纸万幅。又奉简文(萧纲)红笺五千番。 又说: 特送五色(纸)三万枚。我们对这里作为量词单位使用的幅、番、枚究竟有何不同,虽然还不清楚,但动辄数千数万,其产量之高,使用之普遍,是可想而知了。
 
  这时,不仅纸的产量提高了,造纸技术和纸的质量也提高了。本来,麻、楮(chǔ,音褚,树名,叶似桑,皮可造纸)皮、桑皮、藤皮皆可造纸,但最好的还是藤纸,又称 藤角纸.东晋的范宁就认为土纸不可以作文书,只能用藤皮造的藤角纸。藤纸的著名产地,一是剡溪,二是余杭县的由拳村(今杭州市西由拳山下)。造纸技术进步还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压光。原来的纸凸凹不平,且多有网眼,后来经过压平,纸面平整光滑,白纸则洁白精美。当时人作诗赞美说: 皎白犹霜雪,方正若布棋。宣情且记事,宁同鱼网时。 二是染色。前面谈到纸有 四色 、 五色 ,这早在东晋末已经能制作了。桓玄曾 命平准作青、红、缥、绿、桃花纸,使极精。 三是 染潢.即为了防虫蛀,将造好的白纸在黄蘗制成的药液中浸过,便成了黄纸。黄纸是抄写书籍、经卷和其他重要文书的书写材料,这在东晋土断一节中已经讲过,此处不再赘述。
 
  此外,漆器、制茶等,也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从以上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手工业虽然在总体上还不及两汉,但就某些部门如造船、造纸、制瓷,以及冶铸中武器的制造等,都超过了汉代,为隋唐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晋南朝的商业
 
  汉代的商业曾有相当的发展,所谓 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 ,就是对两汉商业发展的概括而又生动的写照。汉末以来,国家分裂,生产破坏,城市萧条,交通阻隔,商业也随之衰落,甚至被说成是进入了中古的自然经济时期。实际情况是:自三国鼎立局面最后确立之后,迄于西晋,随着经济的恢复,商业也在逐步复苏。永嘉之乱后,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政局相对安定,工农业的发展,加上有水陆交通的便利,南方的商业还相当活跃。
 
  1、市场、商品和商税
 
  (1)市场说到商业,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市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无论是地主的园、墅,还是男耕女织的个体小农,都带有较强的自给性质。北齐的颜之推说:最好的治家人,要能作到:除食盐以外,家中生活需要什么就应该有什么。这种自然经济思想,乃是当时现实生活的写照。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们可以与市场完全隔绝;事实上,也不可能什么都由自己生产,这一点,早在战国时期就被孟子驳斥过了。人们需要交换,因而也需要市场。
 
  当时的市场,除了城市中的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场以外,还有农民的临时集市交易的草市,有军队设的军市,与少数民族交易的夷市,有与界外交易的互市和沿海城市的海外贸易。当时,大大小小的城市几乎都有市场。如六朝都城建康,东晋时有人口4万户,到梁朝便发展到28万户。城中有四市: 建康大市,孙权所立;建康东市,同时立;建康北市,永安(公元258- 264年)中立;秣陵斗场市,隆安(公元397- 401年)中发乐营人交易,因城市也。 单是秦淮河以北,便有大市一所,小市十余所。建康城里的28万户中, 小人率多商贩,君子资于官禄。 城内居民、市场、店铺,与两汉之长安、洛阳不相上下。 京口东通吴、会,南接江湖,西连京邑(建康),亦一都会也。 宣城、毗陵、吴郡、会稽、余杭等太湖周围的大郡,因为 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 ,这些地方当然都有市场。郡国原无市场的,则特下诏书设立市场。钟离(今安徽凤阳东)郡告无市,宋江夏王、南兖州刺史刘义恭便向宋文帝请求置市,从此钟离郡也有了市场。不仅都城郡国有市,一般县乡也有市。晋吴相争,吴将周浚攻石阳县(今湖北孝感地区),正逢石阳集市,闻吴兵至,皆弃货争先入城,城门几乎都关不上。这是石阳县有市之证。县一般实行定期集市,如巴郡平都(今四川丰都县) 县有市肆,四日一会 。那时,县的商人与大中都会的市场有联系。江陵是荆州大镇。随郡(今湖北随州市)人双泰真有才能,荆州刺史沈攸之闻其名,想召他到自己帐下效力,他不肯。后来他到江陵经商,被沈攸之扣留。这说明大都会往往就是周围地区的贸易中心。有些大中城市专设有农产品市场,称为 草市.建康、寿春等地都有这种草市。
 
  军市是军中设立的临时市场。三国时,魏、吴都立军市。吴国潘璋 征伐止顿(屯),便立军市,他军所无,皆仰取足。 由此可知,军市是随军队的行踪而废置。军市也与民交关,贸易有无。陈时, 军市中,忽闻小儿啼,一市皆惊。 说明直到南朝末期仍有军市。
 
  夷市是专对少数民族设立的市场。东晋陶侃为武昌(今湖北武昌县)太守, 立夷市于郡东,大收其利。 ③互市是官方与 敌国 在边境上的贸易,市场设在两国间的关津口岸。
 
  这种贸易在晋吴之间、东晋与十六国之间、南北朝之间都曾有过,留在后面再说。
 
  (2)商品当时,市场上的商品虽不能说应有尽有,但百姓的一般生产、生活用品,贵族、官僚用的奢侈品,大体都可以买到。根据记载,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甲、衣食类:这包括粮食、食盐、水产品、肉类、蔬菜等,具体地说,则有米、谷,麦、菽以及其他杂谷、麻、葛、丝、绵、布、绢、帛等与纺织相关物品以及鞋( 芒屩 和木屐)帽等。其中,又以米谷、绢帛为大宗。
 
  乙、衣食外的其他生活用品。根据记载,其中包括用于汲水的工具,夏日用的葵扇,寝卧用的簟(diàn,音垫)席,书写用的纸笔,学习用的书籍,僧尼念诵的佛经,绘画用的碧青,涂物或照明用的漆、腊,建筑用的砖瓦,盛物用的陶瓷器,纪日用的日历,治病用的医药,婚丧用的嫁装、棺槨,甚至针、线,头发等,都是市场上的商品。
 
  丙、官僚、贵族人家用的奢侈品。这包括国内的特产或特制品,以及从国外进口的商品。其中,名珠、香药、象牙、犀角、瑇瑁、珊瑚、琉璃、鹦鹉、翡翠、孔雀等最为珍奇。南齐东昏侯肖宝卷的妻子潘氏,穿戴 极选珍宝 ,一支虎魄(琥珀)钏价值百七十万。锦是贵族常用的奢侈品,贵族们几乎生活在锦的世界中。
 
  丁、重要的动产和不动产的买卖。这包括马、牛、土地、房屋,以及重要农具等。
 
  戊、一种特殊商品——人的买卖。这包括四种情况:一是自卖或被掠卖为奴者;二是自卖为十夫客,部分为奴者;三是短期典贴者(多为妇女);四是出卖劳动力而不卖身的雇佣劳动者。
 
  (3)市场的管理和商税市场是人们交易有无之地,又是封建政府重要财政来源之一。为了维持市场秩序,保证财政收入,官府一般都比较重视对市场的管理。汉晋时,市场的管理都是由市场所在地的地方官负责。南朝时,建康市属丹阳尹,但中央的少府丞也参与领导,建康大市设大(又作太)市令,下有 刺奸 ,负责市场治安;牵涉到法律的市场案件,则由市令判决。最后由市魁执罚。州郡县的市场,一般由地方官主管。东晋王彪之为会稽内史,颁《整市教》,说山阴市 多不如法 :其一曰 店肆错乱 ,没有按行业 列肆 贩卖;其二曰 商估没漏 ,偷税漏税严重;其三曰 假冒豪强之名,拥护贸易之利,凌践平弱之人,专固要害之处 ,是批评与官府勾结的豪商欺行霸市,垄断贸易。这是地方官管理市场的具体例证。梁元帝时,道士陆法和为郢州(今湖北武汉市)刺史,对市场进行独特的管理:市场内不设管理的官吏,收市税也无人受理,只在道间放一上了锁的箱子,上开一口,可以向里投钱;行商和坐贾 随货多少,计其估限 ,然后自己把税款投入箱内。到了晚上主管人才打开箱子,整理好账目后,便连同税款一起上交国库。王彪之和陆法和的事例告诉我们:尽管他们办法不同,但都积极负责市场管理。其次,他们都比较注意市场的整顿,除了行商外,要求店人 列肆 贩卖,铜街、铁市、葱肆、鱼市等不得 错乱.第三,他们都把征税作为主要任务。
 
  东晋南朝时期的商税,包括市税、商品交易税,以及与商品流通相关的关津、航埭税等。
 
  市税,又称市租或市调。税市大概自东晋始。庐江杜夷是当时的儒学名士,许多人请他作官,他都拒绝。扬州刺史刘陶指示庐江郡对他要多加关照。
 
  常认市租供给(杜)家人粮廪,勿令缺乏。 这说明东晋已有市租。宋文帝元嘉十七年下诏说: 州郡估税,所在市调,多有烦刻。 这里将市调与估税(商品交易税)分开叙述,说明 市调 与 估税 不是一码事,而是估税外的一种独立税目。李剑农先生说: 市租因营交换业务者,须在市区内占一肆之场所,可称为场税。 李先生的意见是对的。
 
  估税即商品交易税,这是当时商税收入之大宗。据《隋书?食货志》说:晋自过江,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率钱一万,输估四百入官,卖者三百,买者一百。无文券随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名为散估。历宋齐梁陈,如此以为常。 根据这段记载,我们知道东晋南朝的商品交易税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券(契约)的,称为估税(或曰输估);另一种是无文券的,称为 散估 ;二者都是抽交易额的百分之四作为交易税,卖者出三,买者出一。估税税率明确,但征收的范围似乎不限于市场内,而是凡有这种交易行为者,皆在随时征收之列。
 
  关津航(桁)埭税,是与商品流通相关的货物过境税。关税是过陆路关口税,津税是过水路关口税,航(桁)税是过大江大河的航渡税。埭(dài音代),是在河流水浅处修的水坝,提高水位,以便船从中间的航道(又称陡门)通过。船逆水过陡门时,航行困难,需要人力或畜力帮助,故过埭要收税,称为埭税或牛埭税。后来,即或不用帮助,他们也照样收税。
 
  中国古代理想政治的内容之一,是 关市几而不征 ,即只检查有无禁物和人是否逃犯,而不征税。关卡征税,大概自春秋、战国开始。曹丕代汉称帝前下令说: 关津所以通商旅,……设禁重税,非所以便民;其……轻关津之税,皆复什一。 这是说:关津税在汉代已有,并且超过 什一 ;曹丕为收买人心才下这道减关津税的命令。从此魏晋都是实行 什一 的关津税。东晋都城建康,西边有石头津,东有方山津,各设津主一人,掌一津全面事务;贼曹一人,掌与津渡有关的治安、刑法;直(值)水五人,可能是负责检查和税收。自丹阳、吴郡往浙东,有西陵埭、浦阳南、北津、柳浦等。对它们的管理,大体与对石头、方山两津管理相同。因为石头津通江北,检查较严;方山津通向内地,检查比较疏略。当时规定:凡是过津的货物如荻(芦苇类)、炭、鱼、薪等,皆征 什一 之税。西陵牛埭税,官定指标是每日3500钱,有人认为,实际上可增一倍,一年即可多征百万以上。当时津埭官员征税并不完全按官府规定行事,而往往是横征暴敛。南齐的顾宪之说:津埭的官员为了多征税收,一是断绝别道,只能在他这里通行;二是空船照样收税;三是货物刚把船底铺满,便加倍增税;四是过埭不需要帮助,也照样收税。不仅关津桁埭税如此,市税和交易税也是如此。如前所述,自刘裕、刘义隆以来,公私言论一直指责市租、估税 重滥 、 烦刻 ,皇帝也三番五次地下诏要求减降从宽。到了梁、陈时期,估税时罢时复,又时有减降,才有所减轻。
 
  商税是南朝政府收入之大宗,因此受到当时政府的特别重视。北魏大臣甄琛对魏宣武帝说: 今伪弊相承,仍崇关之税;大魏恢博,唯受谷帛之输。他的意思是说:南朝所重的是关津税和市税,北朝所重的是田租和户调。因为商税在南朝国家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才注意保护这个税源,一再下诏不要征税 过刻 ;但同时又不愿放弃这笔收入,甚至还想多增加些收入。为此,官府采取了投标的办法把税收承包与私人。官府对市税,估税或关津桁埭税的每天收入都有定额,叫作 官格.例如南齐时,西陵牛埭税规定每日官格是3500钱,官府就依此与人签订承包合同。由于这些职位都是肥缺,所以人们竟相以高出官格 的价格承包。以西陵埭为例,西陵戍主杜懿愿以比 官格 多一倍的价格,即每日7000钱承包。这样一埭每年就多收百万,再加上浦阳南、北津和柳浦埭,共四埭,每年即可多收400万。
 
  齐武帝听后都动了心,只是由于顾宪之的一再反对才作罢。顾在驳议中还提到了市税的承包情况: 且此见加格置市者,前后相属。 所谓 加格置市 ,就是以超出 官格 的金额承包市税; 前后相属 ,是说这样作的人很多。
 
  有人为了能争到承包权,在前人的合同还没到限期,便到处探听,积极申请接替前人。梁朝邓僧琰承包鱼税的期限是 讫今年五月十四日, 期限未到,肖颖达便已探知并提出接代的申请,愿以一年交50万进行承包。他这种热衷于私利的行为,为大臣任昉所奏,才使他未能如愿。南齐的萧子良也批评过市税承包制。他说: 司市之要,自昔所难。顷来此役,不由才举,并条其重资,许以贾街。前人增估求侠,(疑为 使 字,以形似致讹。凡朝廷派任者皆可称 使 ,如 台使 )后人加税请代。这段话的意思是:市官自古难选,近年选此官不以才,只看他有多少家产可供抵押,能出多高的承包价。结果是 前人增估 , 后人加税 ,竟出高价争夺此职。而以高价求得此职的人,又多非 廉谨 之人,而多贪浊之辈。因此,上任之后,便千方百计压榨百姓,掠夺商人。即或如此,有时也完不成承包定额, 非惟新加无赢,并是旧格犹缺。意思是说:不只他多报的增收额没得到,就连原来的 官格 也未达到。原因,是有的真没有完成,而有的则是由于贪污中饱。但是,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只要未能向国家交足承包定额,就要承担责任。梁武帝天监七年(公元508年)正月丁巳下诏说: 凡坐为市埭诸职割盗、衰减被封籍者,其田宅车牛……皆优量分留,使得自止。 ③这是说:凡是承包市税、牛埭税因为贪污中饱或没有完成承包定额而被判罪、没收家产的人,对于田、宅、车、牛等都尽可能多给他们留一些,使他们能够继续生活。皇帝是这样的关照他们,但他们和皇帝是否也这样关照百姓呢?
 
  2、各色人等的商业活动
 
  东晋南朝时期,参与商业活动的,大致有以下四种人:官商、官僚贵族经商、私商、农民的商业活动。
 
  (1)官商是指官府经营与从事的商业活动。这包括官府办的专卖事业和官府经营的商业。前者如宋益州刺史刘道济及其长史费谦等自己主冶, 一断民私鼓铸,而贵卖铁器 ,就是属于这一类。此外,还有盐、酒等,都由政府垄断。
 
  后者,如官府通过经营屯、邸等,以增加政府的收入。据唐长孺先生考察,屯是建在山区进行开发的组织,公立的和私立的都有。梁武帝的诏书中有 凡公家诸屯戍…… , 复公私传、屯、邸、冶 等句,说明屯、邸等有公家设立的。从有关材料看,官府设立屯、邸的目的,在地方是为了增加行政开支;当然,地方官也可以从中肥私。宋刘敬宣作宣城(今安徽宣城)太守, 郡旧立屯,以供府郡费用。前人多发调工巧,造作器物,敬宣到郡,悉罢私屯 。这条材料告诉我们:第一,这个 屯 是郡立的;第二,立屯的目的是 供府郡费用 ;第三,办法是发工巧,造器物出卖。由此可见,屯是一个开发、制作、销售三位一体的组织。常常与 屯 并提的 邸 ,按字义讲,是居住和堆积货物的地方。东晋南朝的邸也有这两个方面的含义,但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其含义又不止于此,它还参与销售和放高利贷。如在会稽郡, 王公妃主,邸舍相望……子息滋长,督责无穷。 这是邸舍放高利贷之证。又 子尚诸皇子皆置邸舍,逐什一之利,为患遍天下。 这是邸舍经商之证。这些贵族的邸舍放高利贷,经商逐什一之利,则公主的邸舍当不会例外。当时,既然政府的财政满足不了公私的需要,于是便允许他们开立屯、邸,经商逐利,藉以自润,也是自然之事。
 
  (2)贵族官僚经商这是东晋南朝商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西晋人江统说:秦汉以来,风俗转薄,公侯之尊,莫不殖园圃之田而收市井之利。 这是说两汉的王公贵族已在通过经营土地,出售蔬果、药材等以营利。魏晋时,王戎、潘、石崇等,继承了这一传统。南朝的为人所熟知的孔灵符,墅中有果园九处,谢灵运的 北山二园,南山三苑,百果备列…… ,都带有商业性质。他们把这当作一大财源, 商贩逐末,竟早争新 ,不等果子成熟便到市场出售,以致要皇帝下诏禁止采择未熟的 肴核众品 到市场出售。当时,园中所产,也的确能得重利。宋柳元景种菜园数十亩,本为自给,但守园人把自给有余的蔬菜拿去出售,竟获得二万余钱。沈庆之身为三公大官, 广开田园之业,每指地示人曰:钱尽在此中! 他经营田园, 产业累万金,奴僮千计 ;向政府献钱谷,一次便是 钱千万,谷万斛 。不只沈庆之, 在朝勋要,多事产业 ,都在营谋私利。如前所述,当时的王公妃主,多立屯、邸, 列肆贩卖,逐什一之利,或放高利贷,其典型事例莫如齐、梁时的萧子良和萧宏了。南齐的萧子良,身为司徒,在宣城、临城、定陵三县(今安徽江南地区)立屯,封占山泽数百里,禁止百姓打柴、采集、捕鱼,垄断山泽之利。
 
  梁武帝六弟萧宏,特别能兴生聚敛。他有库房百间,贮钱,一千万一库,共20余库,有钱 三亿余万 ;其余60余库,装满了布、绢、丝、绵、漆、蜜、纻、腊、朱沙、黄屑、杂货。他在京师及会稽等地设立了数十座邸店,放高利贷,以田宅邸舍作抵押;到期不还,便驱逐主人,将抵押品夺为己有。
 
  后经梁武帝禁止,他才罢手。
 
  贵族、官僚经商的另一种形式便是贩运求利。刘宋山阴县孔觊的两个弟弟在建康作京官,回乡时 辎重十余船,皆是绵绢纸席之属 ,自然是为了出卖。宋将吴喜派人到襄阳、蜀汉等地,与当地的土豪、地主官勾结, 侵官害民,兴生求利 ,返回时,大船小船 钱米布绢,无船不满。 目的当然是转售求利。东晋南朝时,地方官离任时,当地都要送他大量钱物,称为 送故.加上他在任时搜刮所得,就成了他的 还资 ,其数量相当可观。
 
  南齐豫章王萧嶷, 斋库失火,烧荆州还资,评直三千余万。 宋张兴世, 雍州还资见(现)钱三千万 ,一夜之间被人抢光,忧愁加上惊吓,发病而死。这些 还资 ,有时是当地的土特产,易地而售,可获巨利。梁王筠作临海太守,还资是 芒屩两舫.还有两舫其他物品。东晋谢安的同乡作中宿县(今广州市清远县)令归来, 还资 是 蒲葵扇五万.这些物品自然都是为了出卖营利。谢安为关照他的这位同乡,便以自己的声望带头买了一把,结果人们竟相购买,扇价骤增数倍,他的同乡因此发了大财。当时,军人和官僚士大夫经商都有免除关市之税的特权,所以他们的贩运转卖利润特多。
 
  贵族、官僚从事商业性经营和参与商业活动,有增强市场活力和促进商品流通的积极的一面,但也有官、商一体,权钱结合带来的许多弊病。这些弊病包括因为建立屯、邸,封占山泽,使百姓樵采无地;放高利贷,夺人财产;垄断专卖,限制交易数额,阻碍商品流通;利用权力走私和免税;有的还一面 百端营生 ,一面又劫富使商旅, 致富不赀 ,不是平等竞争,影响私商的发展。
 
  (3)私商的活动东晋南朝的私商数量不少,也比较活跃。由于长江上商船成群结队,军人偷袭敌人时,往往伪装成商人。陈将周迪谋反,将袭华皎,派人率兵 伏甲于船中,伪称贾人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商人的活跃。
 
  经商者多能获利致富。梁陈之际的何妥,其父为西域细脚胡, 通商入蜀 ,遂定居于郫县(今四川郫县)。后来发了大财, 号为西州大贾 。
 
  巴蜀殷富,是商人经商的理想地方。刘宋时, 远方商人多至蜀资货(交易),或有直数百万者。 当地商业也较活跃,商人多富有而奢侈。 蜀土富实,时俗奢侈,货殖之家,侯服玉食。 宋周朗说:商人之家的服饰,男人穿的像王侯,女人穿的象妃主;出在街上, 见车马不辨贵贱,视冠服不知尊卑。 东晋南朝政府劝农但不抑商,多次下诏要减轻商税,个别官吏抢夺商人财产,还受到免官的处分。但是,商人依然被视为低贱之人,他们必须穿着标志着身分低下的白色衣服,被视为只知贪财好利而不知仁义的 污秽之人.为了改变这种处境,他们便以手中唯一的有力武器——金钱向掌权者进攻,使掌权者成为他们的保护人,进而使自己也成为掌权者。梁朝吴(今江苏苏州)人陆騐,家贫而又不务正业。后来,他投靠同乡富人郁吉卿,靠郁借给他的一些钱、米经商, 遂致千金.发财以后,就去京城, 散资以事权贵 ,包括他的同乡、梁武帝的亲信朱异。经朱异推荐,他先后作了少府丞、太市(即大市)令,负责管理商业和市场。他作太市令, 以苛刻为务 ,商人既怕他,又恨他。数年后升为列卿,最后死在太子右卫率——东宫禁军统帅的任上。陆騐是个通过经商发财,又依靠财力买通权贵,最后登上政治舞台的典型。像他这样的人,在当时并不少见。南朝掌机要的寒人,如戴法兴之父 以贩纻(麻)为业 ,法兴少年时曾 卖葛于山阴;周石珍 世以贩绢为业 ,他们都是商人出身。宋朝贵戚徐湛之, 门生千余人,皆三吴富人之子 。宋孝武帝时, 兰台(御史台,掌督察)令史,并三吴富人。 这些巴结贵戚,后来又作令史之类 三吴富人 ,其中必有不少就是陆騐、戴法兴一类的商人。
 
  (4)平民的商业活动这主要是指农民和市民参与的商业活动。当时,促使农民同市场结缘,首先是由于 租入过重,农人利薄.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有两种选择;一是弃农经商,二是在种粮的同时,也种些经济作物,投入市场。农民投入市场的第二个主要原因,是政府用折变的方法征收租调:或谷、帛、绵、绢互折,或以谷帛折钱、银,把农民逼入市场。广州中宿县本不产银,俚人世以农耕为业,而官府却要他们每丁缴银 南称半两.这样,俚人便去卖粮,买银,缴银,被逼进了市场。当时,因为不禁人民从商,故参与商业活动也较普遍。吴兴沈瑀,出自豪族,未作官前曾到余姚卖瓦器。在城镇及其近郊的人,男女老少多参与商业活动。老妇,有的卖针,有的卖糖,有的担菜到市场上卖。会稽陈氏有三女,祖父母都已八、九十岁,父患重病,母欲改嫁,灾年无食,三个女儿便一起到湖中采菱角和水葵菜,轮流到市上出卖,维持一家最简单的生活。若某地遇到灾荒,人们便到丰产区贩运粮食。南齐时,吴兴闹灾,而会稽丰收,人们便纷纷在两地之间倒运粮食,有的是商人图利,有的是为了拯救一家老小。无论如何,东晋南朝政府的重农而不抑商的政策,给困苦中的百姓也多开了一条生路。
 
  3、互市贸易和对外贸易
 
  互市贸易和对外贸易,是在特定范围内的官营商业。这一时期,国家分裂,各地区间互相隔绝,贸易往来也受到很大的限制。但是,互通有无,取有余以补不足,乃是人的一种自然愿望。因此,就创立了这种独特的交易形式——互市。如前所述,互市在晋吴间和十六国东晋间已经出现。西晋灭吴前,晋将周浚在弋阳(今河南潢川西) 南北为互市 。两晋之际,祖逖北伐,石勒忧虑,乃派人带信求通使、互市。祖逖不复信,不通使,但默许互市, 收利十倍 。前秦建国后,苻健派他的侄子苻菁在丰阳(今陕西山阳县)立荆州。通关市,来远商, 引南金(黄铜)奇货,弓竿漆蜡 ,以给国用。进入南北朝后,互市时开时禁,其原因,一是战争,二是有人反对。
 
  战争一起,互市便中断。其后,一方要求恢复,另一方就有人反对。虽然如此,因为通使互市是一种趋势,所以互市仍在时断时续地进行。互市的目的,北方在于取得 南货 ,包括南方生产的和从南海诸国进口的珍珠、香药、象牙、犀角、瑇瑁、珊瑚、琉璃、翡翠、孔雀、鹦鹉、南金(铜)、昆仑奴等。而南方则希望得到北方出产的名马、骆驼、皮革、毛毡以及金、玉等。
 
  南北互市的地点,西线在襄樊,东线在以淮河为界,沿淮的义阳(今河南信阳附近),弋阳、安丰津、寿阳等地。北方人说: 又于南垂(南部边境)立互市,以致南货,羽毛齿革之属,无远不至。但是,由于互市只是官方在固定的时间、地点进行的有限贸易,又严禁渡淮私市,所以有很大的局限性。北方人对 南货 得不到满足,南方人也埋怨得到的马匹太少,说一年还得不到一千匹。因此,走私便不断发生。当时,走私的渠道有多种:一是使者本人或带人到对方私市,这以北人至南买 南货 者居多;二是靠近边境的文武官员利用方便走私, 贩贸往还,相望道路。三是民间的私市。
 
  梁郁州(今江苏连云港市)与魏接境, 民俗多与魏人交市。 宋元嘉年间,宋魏通和, 两民之居,烟火相接,来往不绝 ,其中自有更多的贸易活动。
 
  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如今,许多人从事走私,一旦发现,往往受到处罚。北齐初,崔季式跟随司徒潘乐征江淮,因为他乘机派人到边境私市,回京后就被关了禁闭。其后不久,北齐的齐州刺史崔季舒,因为 遣人渡淮互市 被判罪,只是因为赶上大赦,才得免刑。这些事例说明:国家的分裂阻碍商业的发展。
 
  东晋南朝时期的对外贸易是逐步扩大。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除了东方的日本和高句丽、百济外,还有林邑(今越南中部)、扶南(今柬埔寨)、诃罗縠(今印尼)、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天竺(今印度),以及海西的陂斯(今伊朗)、大秦(东罗马帝国,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等欧亚国家。这些国家的商人到中国来,有些是打着 使者 的旗号,以求得保护和中国的赠赐。据记载,宋齐时,与海外交往有十余国,梁时,则 航海岁至,逾于前代矣。 那时,来中国经商的商船还比较多。
 
  东晋安帝元兴三年发生了一次狂风骤雨,建康附近江面上以 万计 的 贡使商旅 船只,都在风雨中漂没,沈约说:刘宋时,因为皇帝特别喜爱外国商品,所以外商 舟舶继路,商使交属。 梁时,来广州的外船,从每岁数至发展到 岁十余至 ,一些国家生怕中国关上国门,因而要求中国 市易往反,不为禁闭.当时,内外交流产品,输入中国的大致就是北方人想从南方得到的那些 南货 ;而输出的,主要是绫、绢、丝、锦等。
 
  4、货币
 
  谈商业,自然要谈到商品交换的媒介,或称之为商品之一般等价物——货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最大的特点是金属铸币与谷帛兼行。秦汉是用金属铸币,东汉章帝听从尚书张林的建议, 尽封钱,一取布帛为租 ,但行之不久便停止了。汉末,董卓铸小钱,不久为曹操所废,复行汉代五铢。
 
  五铢钱虽然比较合用,但因为行之既久,耗损很多,加之原料缺乏,没有铸新钱,故钱少物贱不已。因此,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 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从此,三国两晋南朝历届政府,虽然不断地改铸金属货币,但 以谷帛为市 一直未断。魏明帝时,鉴于有人以湿谷、薄绢市买,便下诏 更立五铢钱,至晋用之,不闻有所改创。新的货币是没有铸造,但以谷帛为币却一直没有停止。说到物价,多以绢布的匹数为尺度,自三国迄南朝都是如此。东晋时,一面继续使用吴国的大钱,同时兼行谷帛。
 
  司马睿给祖逖北伐的经费是 千人廪,布三千匹 ,它可以作衣食用,也可以用来交换其他物品。他捉拿石勒的赏格,从最初的 赏布千匹 ,上升到 赏绢三千匹,金五十斤。这些都是当作货币来赏赐的。金属铸币与谷帛兼行,在整个南朝都没有间断。刘宋时,先铸四铢,与五铢并行。因为二者形制轮廓相同,钱上的篆字百姓又不认识,行一年多便停止。后又铸 孝建四铢 ,薄小,盗铸的人多。后又铸二铢小钱,也因过于薄小,人不乐用。
 
  南齐时,曾派人至蜀开山铸钱,得千余万,因费工而停。梁武帝铸两种五铢钱,以后又陆续铸几种钱与这两种较好的五铢并行,币制混乱,百姓依然爱用古钱。铜钱本来就不多,由于缺铜和有人将铜钱卖给夷人作铜鼓,铜钱就更少了。因此,人们便以七十、八十或九十钱作为一百钱使用。最少时,以三十五钱顶作一百。后来因铜钱多被剪凿、盗铸,梁武帝乃下令废铜钱,铸铁钱。因为铁容易得,盗铸更甚,钱多物贵,交易时以车载钱,不再计数,成了钱灾。陈朝,除继续使用梁朝的两种小钱外,自己也铸了六铢、五铢两种。
 
  南朝时,虽然铸币在增多,但谷帛仍在作货币使用。刘宋时, 汉川(今汉中和川北地区)悉以绢为货 ,刘秀之为梁州刺史,才 限令用钱.宋孝武帝时,萧道成将一匹烈马送给刘怀珍,刘以百匹绢作为报酬。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南)人胡叟,于刘宋初流亡入蜀。宋文帝对蜀郡沙门法成聚众造佛像很反感,想要杀他。
 
  后来,由于胡叟到建康说情,法成才得免一死。为了感谢胡叟,法成送 价值千余匹 的 珍物 给他。这些事例说明南朝时期,依然把谷帛作为货币在使用。 梁初,惟京师及三吴、荆、郢、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交、广之城,全以金银为货.至陈, 岭南诸州,多以盐、米、布交易,俱不用钱云。 这一时期,为什么会长时期存在钱帛并行的局面呢?如前所述,秦汉是用钱的,谷帛作为货币使用,是从汉魏之际开始的。其所以这时开始用谷帛作为交易媒介,是由于长时期的战乱,经济受到极为严重的摧残,生产几乎停滞,谷帛已极度缺乏。那时,不仅能投入流通的商品极少,就是保存人们生命最低需要的粮食也很少。因为缺粮, 谷一斛十万 数十万 ,以至 五十万豆、麦二十万 。有的连橡实、桑椹都采不着,以至 人相食.在这种情况下,谁有谷帛,谁就是真正的富有者。在人们的心中,谷帛的地位早已超过了金银珠宝和钱币。 百姓皆卖金银珠玉宝物 ,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在这种形势下,魏文帝才下诏罢五铢钱, 以谷帛为市.当时以谷帛作钱币,还有重农的思想起作用,以为这样可以鼓励耕织,发展生产。此后,经济逐渐恢复,而谷帛与钱并行,继续作为货币使用,则是另有原因。首先,经过多年的损耗,古钱已大量减少;加上铜冶业不发达,原料缺乏,也无法铸造大量新币。结果形成钱少物贱,影响生产发展,需要谷帛作为流通手段的补充。其次,那时的当权者多不知货币的发行需要按经济规律办事,以为想怎样做便怎样作。他们看到:既然钱少物贱,谷贱伤农,于是便毁大钱作小钱,或者增大钱币的面额,一 当百 ,一 当五百 ,甚至 当千 ,以为这样钱就多了,钱少物贱的矛盾便可以解决了。岂不知,这样又造成货币的滥恶。这种滥恶,由于有人剪凿、盗铸而变得日益严重。
 
  滥则钱多物贵,钱不值钱;恶则钱坏不可用,人们不欢迎。他们新的小钱又小又薄,如刘宋的鹅眼钱, 一千钱长不盈三寸 ;比这更差的一种,除了中间的大方孔外,周边像围一条线,所以叫 綖(线)环钱 , 入水不沉,随手破碎 ,十万钱还不满一捧。因此,人们宁愿接受谷帛也不要这种钱。
 
  再次,政权动荡,政权更替频繁,新政权建立后,对旧政权发行的钱,有的继续使用,有的则罢废不用,人们损失太大,还不如谷帛可靠。用谷帛作货币是有弊病,如谷帛本作衣食之用,作货币用之后, 劳毁于商贩之手,耗弃于割截之用 ,确实是一种浪费。又如,以谷帛为币有许多不方便,所谓 千匹为货,事难于怀璧;万斛如市,未易于越乡 ,这是主张罢钱而专用谷帛的人也知道的。如果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它必将成为一个障碍。但是,在当时优质货币缺乏,货币滥恶流行的情况下,以谷帛作补充,有利于商品的流通。------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百卷本魏晋南北朝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责编:人学研究网|华夏春秋栏目·紫天爵

相关热词搜索:南北朝:工商业发展

上一篇:南北朝:建筑    下一篇:南北朝:祖冲之与圆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