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华夏春秋 > 南北朝 >

南北朝:拓跋鲜卑的汉化与北魏政治

2018-07-20 14:08:43来源:人学研究网 已浏览人数:
导致崔浩国史之狱的两种文化的冲突,并未能阻止拓跋鲜卑这个落后民族学习汉文化的进程,北魏政权要稳定地统治北方,还需继续同根基雄厚,社会影响巨大的世家大族合作。
 
  淝水战后,中国北方各少数族政权方兴未艾,被前秦消灭的拓跋鲜卑代国也在塞北再度复兴,并趁中原各族政权相互厮杀之机长驱直入,建立起北魏政权。北魏经过长期战争,有效地阻止了蒙古草原上新兴的游牧民族柔然的南进势头,消灭了北方残余的各族政权,继前秦后再一次统一中国北方,与江南的宋、齐、梁等政权形成对峙局面。拓跋鲜卑复入中原后,便开始了艰难曲折的汉化历程,并使北魏一代政治受到深刻的影响。
 
(一)鲜卑代国复兴与北魏统一北方
 
  1、鲜卑代国的复兴与北魏政权的创立
 
  公元376年,前秦消灭拓跋鲜卑建立的代国,将代王什翼犍及其子孙迁往长安甚至蜀地,代国原所统各部被一分为二,黄河以东地区由原部落大人刘库仁统领,黄河以西由什翼犍女婿匈奴人刘卫辰统领,又将各部遣散,派官吏统治。淝水战后,慕容垂趁苻坚失败在河北复兴慕容燕政权时,令什翼犍孙拓跋珪(公元371- 409年)返回塞北活动,以扩大自己的势力(拓跋珪祖母为慕容垂姐妹)。拓跋珪得到什翼犍时的旧臣及其母亲所属贺兰的支持,复称代王,号登国元年(公元386年),鲜卑代国又一次复兴。
 
  拓跋珪称代王后,引用塞北地区的汉族人士,以许谦为代王右司马、张衮为代王左长史,建立起直属于代王的政权机构,又设置都统长、幢将等武官,统领禁卫亲军,逐渐将各部纳入自己的直接指挥之下,使代王的权力在突破部落大人的阻挠中日益成长起来。从登国元年到登国六年,拓跋珪在后燕军队的协助下,消灭了刘库仁子刘显及活动于河套地区的刘卫辰,征服了阴山南北鲜卑各部及柔然、高车等少数族的一些部落,恢复了什翼犍时鲜卑代国的势力范围,横跨阴山南北,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为政治中心。
 
  于是,拓跋珪试图摆脱后燕的控制,拒绝慕容垂要他贡献名马的要求,并与后燕的敌国、都于长子(今山西长治)的西燕联络。
 
  慕容垂灭掉西燕后,于登国十年七月令其太子慕容宝率8万大军进攻代国。拓跋珪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于同年十一月在参合陂(今内蒙古丰镇县北)大败慕容宝军,慕容宝率数千人逃回。次年三月,慕容垂倾全国兵力,抱病亲征,结果病死军中,后燕军随即退回。后燕威胁一经解除,拓跋珪便于六月建皇帝仪仗,改元皇始。率军攻后燕,于九月占有并州(治今山西太原市),竭力收罗他创立政权急需的汉族士人,于是设置尚书台、中书省等中央机构,任命刺史、太守等地方长官,并特别规定直接处理政务的尚书郎以下官员由汉族文人担任。
 
  皇始元年(公元396年)十月,拓跋珪率军经井陉越过太行山险,进入河4北。后燕郡县望风而降,只有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县)及邺(今河北磁县南)、信都(今河北冀县)三城坚守,拓跋珪分军围攻。次年三月,后燕皇帝慕容宝在信都陷落、反攻失败后,率少数人马一路逃到其祖先发迹地龙城(今辽宁朝阳市),中山城中官吏百姓因拓跋珪曾坑杀参合陂战败被俘的后燕军数万人,男女结盟,人自为战,到十月才被攻陷。邺城守将慕容德率城中4万户居民逃到黄河以南,后燕分裂为北燕和南燕两个政权,拓跋鲜卑占有河北。
 
  皇始三年正月,拓跋珪在邺、中山置行尚书台,简称行台,行使中央权力,统兵威摄河北,自率大军驱其俘虏的慕容鲜卑族众及原后燕官府控制的手工业者四五十万人北返至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地区,给被徙者耕牛,按人口赋予土地,令他们耕种,称为新民。六月,根据汉族士人崔宏的意见,正式改国号为 魏 ,除去原受西晋封与的 代 ,并相应地在礼仪制度上进行改革,以表明拓跋政权已承三国魏统治中原,为中华正统,而偏安江南的东晋为伪政权。次月,定都平城,将大量鲜卑部落解散,把部落民安置在以平城为中心方圆千里的地区内,营建宫殿和宗庙社稷,制定官制律令及朝廷礼仪。十二月,拓跋珪正式称皇帝。史称北魏。
 
  2、拓跋焘反击柔然与统一北方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与明元帝拓跋嗣(公元392- 423年)统治时期,北魏实际控制着今河北、内蒙古、北京市地区及今山西中北部。东晋及取代东晋的南朝宋政权控制着黄河以南地区,在与北魏的边境冲突中居于优势。泰常八年(公元423年),明元帝趁刘裕死后刘宋政治动乱之机亲率大军越过黄河,几经争夺,只占有洛阳、滑台(今河南滑县)、虎牢(今河南巩县西北)等几座孤城。北魏占领河北后,关陇地区局势发生变化,羌族后秦政权灭亡,后凉、西凉、北凉、西秦、夏等政权相互攻击,兴衰不常。来自蒙古草原上新兴的柔然汗国的攻击,使北魏道武、明元二朝无暇在中国北方扩张其统治范围。
 
  从拓跋猗卢到什翼犍时,柔然一直臣服于鲜卑拓跋部,拓跋珪重建鲜卑代国时,柔然与之为敌,被拓跋珪击败。柔然残部在其首领社率领下逃到大漠以北。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采用拓跋珪从中原学得的统御部众的方法置军将、幢帅,奖励军功,迅速吞并漠北草原上的高车及匈奴余部,在拓跋鲜卑进入中原之际,已建立起一个 西则焉耆(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之地,东则朝鲜之地,北则度沙漠、穷瀚海,南则临大碛 的草原大帝国。
 
  社自称 丘豆伐可汗 ,意为驾驭开张的皇帝。柔然及其控辖的部落逐水草放牧,常常在冬日天寒地冻之时进入大漠以南,进行动掠,甚至兵临北魏京畿地区,威胁北魏政权的生存。从拓跋珪天兴五年(公元402年)到拓跋嗣统治时期,柔然几乎每个冬天都举兵南下,平城一直处于惊扰之中。
 
  拓跋珪不得不在京畿北边的犲山(今内蒙古丰镇县北)修筑行宫,常率大军驻跸于此,防备柔然。拓跋嗣沿用其父办法,甚至东起赤城(今河北崇礼东),西至五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修建长达2000多里的长城以阻挡柔然骑兵。柔然的威胁使北魏政权建立不久便将注意力集中于阴山南北草原地区的争夺,不能全力在中原寻求进一步发展。神瑞二年(公元415年),拓跋嗣曾打算迁都邺城以解决平城地区发生的严重饥荒,因担心柔然将趁机南进而作罢。次年,刘裕率军溯黄河入关中进攻后秦,北魏也因柔然在后不敢全力阻击。
 
  始光元年(公元424年)八月,太武帝拓跋焘(公元408- 452年)即位不久,柔然牟汗纥升盖(制胜)可汗大檀率6万骑兵进犯云中(今内蒙古和林格尔),拓跋焘率军赴击,被柔然军团团围困。这个当时年仅16岁的皇帝愤而将柔然改名为 蠕蠕 ,把他们比喻为无知的虫豸。在以后30年中,先后六次大规模出击柔然,并长期活动于阴山南北地区,使柔然马首不敢南向,其中以始光二年及神麔二年(公元429年)两次进军对柔然打击最大。
 
  神麔二年四月,拓跋焘采用太常卿崔浩的意见,趁柔然部落于初夏分散游牧,毫无防备的时机,兵分两路进入漠北,在 东西五千里,南北三千里的范围内,对柔然进行搜剿。柔然可汗大檀率数百人逃亡,魏军缴获大量牲畜,仅战马就有数十万匹。原臣服于柔然的高车族人30万落100多万人口降附北魏,被安置在阴山南北东西达3000里的地区,畜牧耕种,使北魏获得了大量财富和兵源,增强了对抗北方其他民族政权的势力。
 
  经此一役,柔然汗国中衰,继大檀之后的敕连(神圣)可汗吴提与北魏和亲,娶拓跋焘女海西公主,拓跋焘也娶吴提妹妹,封她为左昭仪。以后八九年间,魏北疆晏然无警。拓跋焘利用这一时机,于神麔四年进军关中,消灭了据有关陇的匈奴夏政权;太延二年(公元436年),又消灭据有今辽宁西北及天津市地区的北燕政权。太延四年,拓跋焘因柔然复绝和南侵,再次率三路大军进入漠北,柔然不敢应战。次年,拓跋焘亲自率军攻下姑臧(今甘肃武威),灭掉占据河西的卢水胡南凉政权,继苻坚之后,再一次统一中国北方,结束了匈奴刘渊建汉以后北方长达136年的战争状态,尽管拓跋焘消灭上述政权主要目的是掠夺财物,并借以孤立柔然。
 
  在反击柔然、消灭北方其他民族政权的同时,拓跋焘还多次遣使到西域,扩大北魏的影响。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拓跋焘派军击灭鄯善国(都城在今新疆若羌),设镇管辖,促进了中原和该地区的政治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二)北魏前期政治与政治制度
 
  1、北魏前期的政治重心
 
  北魏刚刚据有中原,拓跋鲜卑的主体部分刚刚放弃游牧生活,在平城周围定居下来,便受到漠北草原上新兴的游牧民族柔然的进攻,致使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均将防御和反击柔然作为主要的政治活动。政治上的这种倾向与拓跋鲜卑本身具有的游牧民族特征相结合,使北魏前期政治重心长期游离于阴山及其以北草原地区。拓跋焘虽以武力实现了中国北方的局部统一,但并没有致力建立一种整齐划一的政治经济制度来稳定北魏在北方的统治。柔然衰落、北方统一后,拓跋焘仍每年一半以上时间都是在阴山以北的行宫中度过的,留守平城的官员也常到那儿去朝觐。拓跋焘孙文成帝拓跋珪(公元440- 465年)虽开始将江南的刘宋政权视为北魏的主要对手,但他及他的儿子献文帝拓跋弘(公元454- 476年)都沿袭祖宗旧例,每年夏天率大众前往阴山地区。与此相应,北魏虽定都平城,但从拓跋珪到拓跋弘,数代皇帝、皇后及一些勋臣贵戚死后,都远葬于阴山南麓拓跋鲜卑祖先发迹之地云中,皇帝们也常到这个称为云中金陵的地方拜谒。从拓跋焘开始,北魏便在阴山南北设置镇戍机构,影响北魏后期政治的所谓 六镇 即源于此,但由于皇帝亲率大军游弋这一地区,北魏前期六镇只不过是屯垦积蓄,镇抚被迁徙到该地区的高车族人的地方机构,并非边防重镇。
 
  由于各位皇帝率大军往来于平城、阴山之间,拓跋鲜卑的北魏政权仍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游牧行国的特征,使源于游牧民族的拓跋鲜卑族众得以重温游牧射猎、往来迁徙的生活,保持马背上生活的传统。拓跋焘反复打击柔然的原因之一即是 漠北高凉,不生蚊蚋,水草美善 ,便于 夏则北迁,田牧其地 ,以获取拓跋鲜卑生活必需品毡皮牲畜,而诸帝每次北巡,几乎都伴随大规模的捕猎及对漠北其他游牧部落的劫掠活动。当北魏群臣风闻刘宋将向北进攻,请求拓跋焘派兵保护黄河沿线的谷帛等物资时,拓跋焘竟说:马今未肥,天时尚热,速出必无功。若兵来不止,且还阴山避之。国人本着羊皮袴,何用绵帛!从此可以看出阴山地区在北魏前期政治和经济上的重要性。
 
  北魏前期致力于控制阴山南北地区,有效地阻止了柔然南进的势头,避免了又一次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而引起的骚乱,但长期以草原地区为政治重心,以游牧射猎及劫掠为其重要的经济来源,又严重的阻挠了拓跋鲜卑的汉化进程,使北魏长期以武力威慑的方式控制中原,民族矛盾一直十分尖锐,政治制度也长时间处于胡汉杂揉状态。
 
  2、鲜卑贵族在政治中的支配地位
 
  北魂政权的创建者拓跋珪从部落联盟首领一跃而成为皇帝,但他要拥有秦汉以来传统汉族政权的皇帝那样的专制权力,还必须解决在此以前一直阻挠拓跋王权成长的部落势力。拓跋珪定都平城后,将众多的鲜卑部落分散于平城周围。被剥夺了直接统领原有部落的部落首领成为皇帝任命的各级官吏,同时又拥有王、公、侯、子等不同级别的爵位,并根据爵位驱使200人到12人的奴隶,战争掠夺及由此而来的赏赐更使他们拥有的奴隶数量成倍增长,他们由原来的部落大人变成新政权中的贵族。
 
  被分散于平城周围的鲜卑族众是北魏前期实施军事统治的支柱,他们被称为国人,他们使用的鲜卑族语言也被称为国语。拓跋珪虽将聚集到平城附近的各部落的部落组织打散,但仍用部落的方式来管辖这些定居下来的鲜卑人,他在平城四面八方各置一名大夫,称为八国,后又分别在八国置大师、小师,以辨明姓族,选举人才。八国所辖的鲜卑族人在政治上处于独占地位,在法律上也与其他民族区别对待,鲜卑族人有罪,由鲜卑贵族担任的三都大官根据特别的法律条文处置。
 
  在平城畿内以外的山区,还有许多内迁的游牧部落未经解散,以北魏的依附国的形式出现,其首领被称为 宾国诸部大人 或 四方蕃附大人,在战时有责任率部民随北魏皇帝行动。
 
  拓跋珪称皇帝之初,曾试图按传统汉族政权的方式实施统治,并据此制定了官制和皇朝礼仪,但鲜卑贵族凭借隐隐存在的部落势力,使他难以贯彻初衷。鲜卑贵族对权势甚至皇权的觊觎,使他在下诏反复声称自己是天命圣主、帝王之位不能非分企求的同时,又多次改变制度,以消除 改王易政 的政治谣言。尚书省屡经改动,以适应鲜卑贵族的权力要求,到天赐二年(公元405年)被彻底废除。明元帝拓跋嗣时,先置八部大人官,后又置天、地、东、西、南、北六部大人官,总掌朝政。为了强化皇权,北魏前期形成一套直接由皇帝控制的内行官体系,并在政治中逐渐处于支配地位。
 
  北魏前期,鲜卑贵族尤其是帝室十姓长期干预皇权,每一位新皇帝即位,都要用黑色毡毯盖住7个人,新皇帝站在上面向西拜天,然后登位。这7个人代表拓跋鲜卑在草原上兴起时的最初7个兄弟部落,以此表示皇帝仍像原来部落联盟首领一样,须经这7个部落共同拥戴才行。天赐二年,拓跋珪废除他不久前通过汉族士人按照儒家礼仪制定的圆丘祭天、方泽祀地的仪式,改用鲜卑族在草原上即已实行的每年四月于西郊祭天的仪式。祭天坛上,配祭拓跋鲜卑始祖神元皇帝拓跋力微,还设置7个木人,代表原7个兄弟部落祖先的神位,并从帝室十姓中选7人主持祭仪,参与祭礼的不仅有朝廷百官,还有 宾国诸部大人.鲜卑贵族对新兴皇权的干预,迫使拓跋珪定下制度,将立继承人时,将被立者的母亲处死,以防止其所属部落借以控制朝政,这就是所谓 子贵母死 之制。但拓跋珪未能采用传统汉族政权立皇太子以为法定继承人的制度,他死后,分散于平城周围的各部落纷纷招聚族人,活动异常。拓跋嗣时,担心自己死后再次发生那样的变故,采用崔浩的意见,以长子泰平王拓跋焘为 监国 ,置六位辅佐大臣,内总朝政,外掌军权,才保证了皇位的顺利交接。拓跋焘即位后,由于实行了一系列有损于鲜卑贵族利益的改革,包括他两个弟弟在内的鲜卑贵族都密谋废黜他,迫使他于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冬采取果断措施,令鲜卑贵族罢官归家,让皇太子拓跋晃助掌大政,重新选置官吏,并引用大批汉族士人,但他还是不得不通过图谶,证明从什翼犍、拓跋珪到自己乃至拓跋晃均是天命真主。尽管如此,拓跋焘及后来文成帝拓跋珪死后,都发生了严重的政治冲突。
 
  3、北魏前期在北方的统治
 
  北魏道武、明元二朝,未能在其控制的河北地区实施稳定的统治,而是依靠鲜卑骑兵,在该地区发生动乱时, 轻骑南出,耀威桑梓之中 ,进行武力威慑。河北地区虽置有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并任用鲜卑贵族为地方长官,但最基层的地方机构没有建立起来,北魏政权只得承认汉族世家大族及地方豪族长期以来拥有的控制宗族、乡里的权利,称他们为宗主,让他们统领依附人口,以致出现三五十家为一户的情况。在匈奴、丁零等少数族集中居住、反抗势力较强的地方,北魏设置镇、戍等军事机构,或设置集军、政权力于一体并直隶于平城大将军府的护军机构,全用军事统治。
 
  拓跋焘统一北方后,也没有采用通行全国的地方行政制度。史称: 世祖即位,开拓四海,以五方之民各有其性,故修其教不改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纳其方贡以充仓廪,收其货物以实库藏,又于岁时取鸟鲁之登于俎用者以牣膳府。在少数族最为集中,民族关系最为复杂的关陇地区遍设镇、戍,镇相当于州,有镇将、副将、监军、长史、司马、录事、参军等官员,戍相当于郡,有戍主、戍副等。关陇各族不仅是镇、戍控制的对象,也是镇、戍军队的主要来源。各少数族群众还被迁往各边镇,充当北魏征服战争的炮灰。因此,北魏前期,其统治区域内民族矛盾一直很突出。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九月,杏城(今陕西宜君南)镇将卢水胡人盖吴举兵反魏,联络江南刘宋政权,关陇氐、羌等少数族群起响应,拓跋焘调动全国大军,用了一年时间才将他们镇压下去。
 
  4、拓跋鲜卑的缓慢汉化及北魏与汉族世家大族关系的调整
 
  拓跋鲜卑进入中原时,河北世家大族与少数族政权的关系经过百余年的适应,已渐趋融洽,与慕容鲜卑的前、后燕政权尤其如此,因而他们视受汉文化影响较小,以武力征服和杀掠为事的拓跋鲜卑为侵略者。拓跋珪进攻后燕时,世家大族或积极抵抗,或消极逃亡,留居原籍者也大都不愿和北魏政权合作,以固守乡里为要务,视到平城任职为畏途。天兴元年(公元398年)十二月,拓跋珪下令将原后燕地方长官及豪族2000多家迁往平城,以稳固北魏在河北地区的统治,却激起强烈的武装反抗。拓跋嗣试图再次迁徙豪族,亦以失败而告终。那些被俘入平城而接受官职的汉族士人,许多因讥鄙拓跋鲜卑野蛮落后而遭到杀戮贬斥,也有一些人希望拓跋鲜卑能抛弃旧俗,接受汉族传统文化,使北魏政权成为汉、魏文化的继承者。
 
  作为一个没有文化典籍的民族,拓跋鲜卑建立政权及统治中原,需要大量的文化人才。拓跋珪率军进入中原前,便在盛乐设立了有1000多学生的太学,定都平城后,又将太学规模扩大到3000人。拓跋嗣时,将太学隶于汉族士人集中的中书省,改名为中书学,拓跋珪、拓跋嗣及拓跋焘等皇帝也师从儒生学习汉文典籍。但直到拓跋焘前期,北魏政权最主要的任务是战争, 戎车屡驾,征伐为事,贵游子弟,未遑学术,文治还未提上议事日程。拓跋焘即位的同年,汉族士人崔浩、寇谦等利用道教,鼓吹一位 太平真君 将出现于北方,他将尊崇儒教,实施文治,继承周公、孔子以来断绝千载的儒学正统,实现 太平之化 ,并声称这位 太平真君 就是新皇帝拓跋焘。
 
  在崔浩等的推动下,拓跋焘在反击柔然,消灭北方其他各族政权的同时,兴建太学,与原中书学并立,使更多的贵族子弟有入学机会,太学中还祭祀孔子、颜渊等先圣先师。拓跋焘还废止拓跋嗣时掌管朝政的六部大人官,重新设立尚书省,又新置秘书省;改定律令,将儒教观念引入新制定的法律条文中。他还积极笼络世家大族,令州、镇长官辟举当地人士为属官,指名将卢玄等40多位大族人士召入平城,又令地方官举荐人才,并严禁州郡长官沿用先前逼迁豪族的办法,强调州郡长官的职责只是宣传他求贤若渴的本意,被举荐者须经各地推举产生,自愿到平城者将被重用。结果世族人士应召入平城者达数百人,他们最初大都被安置在中书省和秘书省,很多人被任命为中书博士,他们或参议政事,或掌管图书秘籍,或从事教学活动,使平城一时间出现济济多士的局面。拓跋焘灭南凉后,河西地区的世族人士也大都被迁入平城,从事文化教育活动,其中常爽在平城附近开置的学馆中,学生便达700多人。大批汉族人士进入平城,居官任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魏政权统治阶层的民族结构,缓解了北魏政权与中原汉民族之间的对立关系,并使拓跋鲜卑族众受到汉文化的强烈影响。因此,拓跋焘在统一北方后,改年号为太平真君,慨然以复兴儒教的 太平真君 自居。
 
  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二月,出于对反抗文治与改革的鲜卑贵族的反击,拓跋焘下诏铲除佛教,诏书指斥佛为 胡神 , 胡妖鬼 ,是造成西晋末年以来百余年动乱的原因,指出 一切荡除胡神,灭其踪迹 ,是为了 除伪定真,复羲农之治。在废佛诏下达的次日,又命令朝廷百官子弟必须到太学读书,以宣扬文教。此后,还下令在平城西边立石刻写司徒崔浩所注《五经》,用儒经经义裁断疑狱。可是,作为这一系列活动主持人的崔浩,头脑发热,竟进一步想分辨姓族,按世家大族的愿望,重建西晋创立并为十六国一些政权继承的士族门阀制度,且因此宣称西汉时投降匈奴的名将李陵是拓跋鲜卑的祖先,在他主持编纂,后来公开立石刊行的本朝史书《国书》中将这一说法记载下来,《国书》还暴露了其他一些拓跋鲜卑的陋习,这引起鲜卑贵族的强烈反对。太平真君十一年,崔浩以不明不白的罪名被杀,秘书郎吏以下数百人遇祸,与崔氏连姻的范阳卢氏、太原王氏、河东柳氏等著名家族也遭到族灭的厄运。
 
  导致崔浩国史之狱的两种文化的冲突,并未能阻止拓跋鲜卑这个落后民族学习汉文化的进程,北魏政权要稳定地统治北方,还需继续同根基雄厚,社会影响巨大的世家大族合作。拓跋焘孙拓跋珪即位后,颇以自己对儒家经典知之不多而感到遗憾,他重用汉族士人高允、刁雍,决心用儒教礼仪改革鲜卑旧俗,令 皇族、师傅、王公及士民之家,不得与百工、伎巧、卑姓为婚,犯者加罪。第一次用诏令的形式将世家大族与鲜卑贵族划入同一社会阶级中,为二者通过连姻而趋于融合创造了条件,也预示着一场大规模的汉化改革即将到来。——-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百卷本魏晋南北朝·政治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人学研究网·中华文明栏目责编:紫天爵

相关热词搜索:南北朝 拓跋 鲜卑 汉化

上一篇:南北朝:南朝重要战争    下一篇:南北朝:南朝艺术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