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华夏春秋 > 南北朝 >

北朝文学

2018-07-26 09:06:20来源: 已浏览人数: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一、北朝文学发展概况
 
  无庸置疑,南北朝时,北方文学的发展不若南方之盛。这一情形,当然和永嘉以后中原长期战乱,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受到极大破坏,文士凋零的现状有关,如《北史文苑传序》所说: 既而中州板荡,戌狄交侵,僭伪相属,生灵涂炭,故文章黜焉。 而北朝文学的发展和风格特点,同样和当时北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分不开。
 
  1、北方社会文化氛围
 
  永嘉之乱以后,北方一直处于分裂状态,先后有匈奴、羯、氐、羌、鲜卑五个少数族所建立的十几个政权存在,相互攻杀,此兴彼亡,历经100余年,始由鲜卑族的北魏政权在公元439年统一北方。拓跋氏来自塞外,经济和政治都十分落后,保留了许多游牧民族的旧习俗。为了维护在中原的统治,他们不得不依靠北方的汉族士大夫和旧有的儒学意识形态。从道武帝时起,统治者的治国之策都是崇重儒教,任用士人,按儒家经典设立官制朝仪,协定音乐律令。但是由于经济上封建化程度不够,鲜卑贵族对汉文化其实始终是心存芥蒂甚至潜怀敌视。如太武帝拓跋焘,虽先后征辟范阳卢玄、赵郡李灵等士人进入朝廷,又重用清河崔浩帮助治国,但最终却因崔浩修国史 备而不典 ,彰扬了 国丑 而将崔氏一门及其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全部族诛,使当时的北方大族受到一次严重打击。随中原农业经济逐渐取代原有的游牧经济,拓跋氏汉化的程度也不断加深,到孝文帝实行均田、迁都和风俗改革之后,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间相互融合,北魏政权中的胡汉轸域始完全消泯。而在封建政治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上,文学活动也得到倡导,打破了以往文坛的沉寂。孝文帝是北魏第一个真正的重文之主,他本人自幼受到很好的汉族文化教育,长成后颇慕风雅,史言他 才藻富丽,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 。在朝中不仅倡导群臣,也身体力行,如太和中 与群臣御龙舟,赋诗而罢;见洛阳旧宫,为 咏黍离之诗 ;亲为吊文吊比干墓等;用人取士,也渐及 文思遒逸者。由于社会的繁荣和统治者的提倡,从太和中期到六镇起兵前约30年间,是北魏文风最盛的一个时期。六镇起义之后,虽然塞外未汉化的鲜卑人进入中原,敌视汉族文化的风气又有所抬头,且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由于面临的形势不同对待汉族文士的情况也有不同,但经济文化进步的总趋势则未曾改变,所以文学创作活动在北魏后期的基础上更有发展,北朝最重要的文学作品大多产生于这一时期。
 
  从总体看,北方文学生长的土壤并不丰饶。鲜卑统治者时时表现出来的文化歧见和后期一再发生的社会扰乱,都是影响文学蓬勃发展的因素。除此之外,由于思想学术渊源和地理人文条件的不同,北方文学的风貌和演进道路,也和南朝不尽相同,而作为创作主体的北方大族对待诗赋,自有他们自己的看法和趣味。如《北史文苑传序》所论, 洛阳江左彼此好尚,互有异同,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实际上,是并不太看重纯粹意义上的文学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北朝文学,起自经术。北方世家大族,自汉以来聚徒讲经的风气很盛,学风偏于保守,虽历经魏晋,所授经传,大多仍守汉儒旧说。永嘉乱后,能文之士纷纷南渡江东,留在北方的,多是累世诗书的经学大族。他们坞壁自保,固守基业,以拙朴厚重为高,和好清言,尚老庄的江东士族全然不同。史言崔浩 性不好老庄之书,每读不过数十行,辄弃之,曰:' 此矫诬之说',可见当时北方大族的思想倾向。而起自朔漠,汉化不深的鲜卑拓跋部入至中原后,自然喜好比较朴拙实际的思想统治工具,诸多尊经讲学,弘扬儒术之举,也都来自北方大族的思想学术特点。此外北方自然地理环境中清壮粗犷的山川景观,也染就北人的为文风格,使得北方文章,具有浓厚的重写实不重抒情,辞义简明,文字质朴,多用散体,不尚骈偶的特征。北魏前期文学作品不多,但从当时的公文诰诏里,即可看出文章中的朴拙之气。
 
  当然北方的朴质文风也并非一成不变。在社会文化繁荣,人们的审美意识提高之后,对作品表现手法的更加重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南北间通使往来带来的文化的交流融合,也使北方文学自然而然受到形式技巧极为发达的南方文学影响。北朝后期王褒庾信等人的入居北方,更是给北方的文学创作以直接而强有力的推动。
 
  不过,尽管在南北间文学的交流中南方对北方有明显的影响,以致不少文人对南朝的典丽之风十分偏爱乃至公开摹仿,所以邢劭魏收有偷窃任昉和 于沈约集中作贼 的互嘲。但真正的北方大族,对南方文学创作成果的吸收也是有选择性的。他们较为偏爱南朝宗经而主张文质兼备的一派文学理论与创作,而对放荡轻靡的宫体文学,则有意无意地加以抵制。北朝后期诗文清劲古朴,少有闺阁之态、风云月露之形的风格面貌,正是在北方特有的历史地理文化条件之下有选择吸收南朝文学菁华的产物。这种风格转而影响南方来的一些作者,使之在创作上也能一改齐梁卑弱之格而代之以雄浑壮丽的情辞气韵。
 
  2、文学概况
 
  北朝文学的发展,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经历了一个从衰落、复苏到兴盛繁荣的阶段。早期,从北魏道武帝到太武帝初的数十年中,北方天下甫宁,文学活动十分萧条,除了一些朴素的实用性文告外,没有多少可述的作品,更没有可以传世的诗篇。《北史文学传序》称十六国时是 章奏符檄,则粲然可观,体物缘情,则寂寥于世。 而北魏前期,情形亦大体如是。太武帝平凉州后,大批凉州士民被迁入平城, 凉州自张氏以来,号为多士,此时入魏的阚骃、张湛、刘昞、索敞、胡叟、常爽、宗钦等人,都有很好的文学素养。虽然当时还谈不上普遍的文学创作,但却为北魏文学的发展准备了条件。此后文坛上渐有一些作者,史称 当时之士有……(崔)浩、高允、高闾、游雅等,先后之间,声实俱茂,词义典正,有永嘉之遗烈焉。由于国史之狱,崔浩的诗文所传不多。高允之文有《鹿苑赋》等,诗则以四言为主,亦有拟乐府之作,水准都不甚高。孝文帝以后,文学趋于兴盛,开始改变以前作品的平典无文状况。由于宋、齐刘昶、王肃的奔魏,给北方文坛初步带来南朝的影响,文人的创作颇有模仿晋宋风格的倾向。著名的作者有韩显宗、郑道昭、邢峦、宋弁等。其中郑道昭有不少仿晋宋玄言山水诗的作品,尽管就全篇看远远不够流畅成熟,但尚有清新之句,如 空谷和鸣磬,风岫吐浮香 之类,《登云峰山观海岛诗》中的描写壮丽奇伟,不乏个人的风格,他的创作堪称当时的最佳水平。太和以后迄至北齐北周,北方的文学通过借鉴南朝的创作成就和在北方民歌中汲取养分而走向成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不仅出现了像《水经注》、《洛阳伽蓝记》及《颜氏家训》这类优秀的散体文学之作及庾信这样的诗赋大家,作为其基础,整个社会从事文学创作的风气也极盛,史家谓之 学者如牛毛.可述的作者,有常景、袁翻袁跃兄弟、卢元明、裴敬则、温子升、邢劭、魏收、祖鸿勋、刘狄、祖珽、阳休之、卢思道、薛道衡等。其中北魏温子升擅长敕告诏令等各类公文的写作,典雅得体,为时所重。此外他的骈文和诗歌也做得很好,向南朝作品学习借鉴的痕迹比较明显。名篇有《韩陵山寺碑》、《捣衣诗》等,人称是 曹植、陆机复生于北土.北齐的邢劭魏收也是很著名的作家,两人分别师法南朝的沈约和任昉. 邢劭的骈文虽模仿痕迹较重,但也有出色的篇章,如《新宫赋》。其诗并不十分雕饰,于清淡中透出真情实感,显然有民歌的影响。《冬日伤志诗》抒发晚年的内心感愤,遒劲高古,颇为感人。魏收才力轻敏,因个性人品的局限,所作诗赋偏于柔靡轻薄,少有可采,但章表诏令一类应用文作得很出色,所撰《魏书》中,也不乏一些生动叙事的篇章,显示出北朝文章的真正特色。在此期间,许多来自南朝的作者,都对北朝文学的繁荣起了推动作用。除了庾信,萧综、萧悫、王褒等在诗文上都是卓有成就的。其中王褒出身琅琊王氏,为王俭曾孙,在南朝时以才名著称,江陵失陷后入长安,受到宇文氏重用。他的作品以诗为主,最初风格近于谢朓等永明体诗,清丽纤巧。入北以后的一些诗文,表现出某种苍凉之气,描写了内心对流寓北朝的感伤和思乡之情,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咏雁诗》、《渡河北》和《寄梁处士周弘让书》等。此外他也用骈文为宇文氏作了许多诏令一类应用文章,风格较为质直典重,对西魏北周文学有较大影响。
 
二、庾信的诗歌与辞赋
 
  1、庾信的身世经历
 
  庾信(513- 581年)字子山,小字兰成,祖籍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县)。
 
  八世祖庾滔随晋室南渡,官至散骑侍郎,后定居江陵。庾信家族富于文学传统,父辈都是才名卓著的文士官僚,伯父于陵,博学有才思,曾为昭明太子萧统掌文翰;父肩吾八岁能赋诗,为萧纲的 高斋学士 ,又是著名的宫体诗人。出身于这个 或昭或穆,七世举秀才;且珪且璋,五代有文集的清贵之家的庾信,自幼聪慧过人,通经史,善吟咏,容颜壮伟。15岁时即担任昭明太子的东宫侍讲,19岁时简文帝萧纲开文德省,庾信和徐陵以才学入选为学士。二人为文都很绮艳,号 徐庾体 , 每一文出,都下莫不传诵。
 
  此时,天下晏安,梁朝 五十年中,江表无事 ,庾信官职清贵,出入宫禁,优游声色,其作品大多不脱 宫体 窠臼。不过此期间他曾出使东魏,也多少受到一点北朝诗歌清拔风格的濡染。到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乱爆发,由于梁朝军备弛坏,侯景大军很快兵临建康城下,为前将军的庾信奉命去朱雀航边布防,乱兵甫至,立即弃军而逃,辗转到达江陵故居,后进入萧绎的小朝廷。大乱使江南人民和庾信的家庭都蒙受了巨大痛苦,庾信的三个子女死于战乱,父亲肩吾不久也去世。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年),庾信奉命使西魏,不久江陵失陷,元帝被杀,梁朝灭亡,42岁的庾信羁留长安,被迫出仕西魏,以后又转仕宇文氏的北周。先后担任过太守、刺史,后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陈文帝时,陈周通好,北周放回了一些羁留北朝的南人,这激起庾信强烈的乡关之思。但对于是否回到南方,庾信面临的处境复杂而微妙。一方面南方虽是故乡,但陈朝已不是故国,陈主在他眼中不过窃位的无赖;另一方面尽管陈曾向周请还庾信王褒等数十人,周武帝却只遣还了其中的无名之辈, 信及褒并惜而不遣。此时庾信已60余岁,无法南归,失意怅望之中,写下了著名的《哀江南赋》。由于郁结的故国之思和仕北的内心愧疚,庾信晚年的精神相当痛苦,加之家庭不幸,女儿外孙都先他而去,景况尤为凄凉,最后在老病交加中去世。
 
  庾信一生经历复杂,内心充满矛盾。尽管在南朝和北朝都官位清显,但他政治上没有什么建树,而屈身事北,又屡屡遭人诟病。然就本质而言,他只是一介文士,而封建时代,文学不过权势的附庸,无论在南在北,庾信都不过以文学事人而已,政治上实不足深责。而他历经离乱后 老更成 的文章,却以精美的艺术语言,深刻反映了时代社会和广大士人的心态。作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殿军,他在文学上的杰出贡献是不能抹杀的。
 
  2、庾信的诗歌创作
 
  庾信前期诗歌颇有佳作,如《奉和山池》中的 桂亭花未落,桐门叶半疏。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余 的诗句,新清俊秀,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技巧;所作《七夕》等诗,也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
 
  但同时他也写了大量绮艳轻冶,格调低下,以反映贵族歌舞征逐,倚红拥翠腐朽生活为主的作品,由于战乱,这些作品大多散佚了。侯景之乱,是庾信人生的一个个分界线,经过亡国破家之痛的诗人,在创作上逐渐摆脱前期诗歌香艳平庸的狭隘境界。他在江陵时所作的一首《燕歌行》,描写边塞之士的辛苦征战和思妇的离别相思,感慨凄切,已不同于战乱之前的诗篇。而入北后,因身世、环境影响,其诗风趋向苍凉道丽,创作出《拟咏怀》二十七首和一批清新明快,感怀故乡并开启唐风的小诗。
 
  《拟咏怀》27首是庾信诗最优秀的篇章,和《哀江南赋》一样,集中体现了他晚年的亡国之痛,乡关之思。诸如 长坂初垂翼,鸿沟遂倒戈 、 古狱饶冤气,空亭多枉魂 、 倡家遭强聘,质子值仍留 、 遂令忘楚操,何但食周薇 等诗句,包含了对梁统治者腐败倾轧不求自强的怨愤、江陵失陷后梁君臣百姓被掳流离的同情、以及他自己感伤身世,自悔自责的复杂感情。为庾集作注的清代倪璠认为,这组诗 皆在周乡关之思,其辞旨与《哀江南赋》同矣.不仅如此,他晚年所作的许多辞赋如《枯树赋》、《小园赋》等,也都能在《拟咏怀》中见到缩影。所以拟用《咏怀》之体,大致应是由于诗人内心难以具言的哀怨情调多少类似于阮籍《咏怀》中那种迷离恍瀁的忧伤之旨的缘故。
 
  如《拟咏怀》之七: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诗中写了羁留异乡不得南归的苦闷和绝望。但巧妙地运用比兴之法,以思妇对远人的深深思念来喻托自己对故国的眷念之情。 枯木 二句,诉说苦苦相思的徒劳无益,哀艳凄侧,有强烈的情感色采。全诗用词用典精炼简要,富于文采,内涵很深。虽悲切怅望而笔力并不卑弱。
 
  庾信平生历经巨变,内心虽为折节仕北而深怀惭耻,然而忆及江陵小朝廷和旧君之所作为,却令诗人感到失望而不堪回首,所以他诗中表现出来的故国乡关之情,就愈加矛盾复杂。如以下两首《拟咏怀》: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天亡遭愤战,日戚值愁兵。
 
  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楚歌饶恨曲,南北多死声。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十一)
 
  倏愁市朝变,苍茫人事非。避谗犹采葛,忘情遂食薇。怀愁正摇落,中心怆有违。
 
  独怜生意尽,空惊槐树衰。(二十一)
 
  前一首诗巧妙运用典故,追述了昔日江陵城中君臣不求远图,但求苟安,以至城破身亡,生民涂炭的痛苦往事。后一首诗同样抚今追昔,有无限沧桑之感。 市朝变 句明用古乐府 市朝易人,千载墓平 之典而暗指建邺、江陵之变,感慨尤其沉重。 避谗 二句用极精练委婉含蓄之笔,涵容了他当年从出使到不能南归以至仕魏的一大段复杂的经历及其中微妙的心理变化。
 
  避谗采葛是《诗王风》中的典故,庾信借此喻他使魏前后的境况苦衷。梁元帝是个气量狭小、残忍猜忌的皇帝,对父、兄相当寡刻无情。庾信作为昭明太子和简文帝旧臣而在其手下,内心时有忧谗惧祸之感。这种境况促成了他的被派出使,也最终造成了他的 食薇 即 遂餐周粟.全诗末二句,用东晋殷仲文在人事变迁后意态阑珊的牢骚语,借 槐树婆娑,无复生意 来喻指他在时移世异之后自伤迟暮,一切希望都已丧失的沉痛心情。其情绪与《枯树赋》中的身世之感是相同的。
 
  《拟咏怀》在艺术上并非工拙都忘,和阮籍《咏怀》的自然浑融相比,拟作表现出流丽的辞采,工细的偶对及刻意讲究的用典。这种情况,是由时代的文学风尚,庾信本人的高度文化修养以及北周毕竟为异族政权,需要以此委婉含蓄之笔来避免统治者的猜忌等因素所决定的,然而由于诗中深挚的情感,这一切并不流于雕琢和堆砌。
 
  庾信晚年,还写了许多清新流畅的小诗,表现出对故国及友人真挚的怀念之情。如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惟有河边雁,年年南向飞;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故人徜思我,及此生平时。莫待山阳路,空闻旧笛悲,这些诗豪华落尽,不尚用典,读起来十分亲切感人,在韵致格律上已具备了唐人五绝的体式。
 
  3、庾信的辞赋骈文
 
  庾信是魏晋南北朝骈赋的最后一位大家,也是最出色的一位作家,他这方面的艺术成就,使魏晋以后抒情之赋的创作水平达到最高峰。
 
  庾信早年的赋作现存7篇,在艺术上已有相当水准,但亦未脱宫体窠臼,文辞极见轻艳绮丽,如《春赋》中的著名文字: 宜春苑中春已归,披香殿里作春衣。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出丽华之金屋,下飞燕之兰宫。钗朵多而讶重,髻鬟高而畏风。眉将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影来池里,花落衫中。 留北以后,庾信辞赋气格为之一变,苍凉悲慨的情调横宕所作,笔力沉雄强健。现存后期所作的8篇作品中,《邛竹杖赋》、《小园赋》、《枯树赋》等都是意蕴深厚的杰作,而《哀江南赋》更是其中的压卷巨作。
 
  这些赋的主题,都是写自己的身世之感和故国之思。譬如《小园赋》,以清美之笔在对日常居处的铺叙中抒发了对故乡的强烈思念:尽管营筑了简陋的小园,内心依然忽忽不乐, 犹得欹侧八九丈,纵横数十步;榆柳两三行,梨桃百余树。……区兮狭室,穿漏兮茅茨。……坐帐无鹤,支床有龟。
 
  鸟多闲暇,花随四时。心则历陵枯木,发则睢阳乱丝。非夏日而可畏,异秋天而可悲 ;园中的清美景致,徒增思楚之情: 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云气荫于丛蓍,金精养于秋菊。……落叶半床,狂花满屋。名为野人之家,是为愚公之谷 ;最终,诗人点出了自己国破家亡,寄身异乡的处境与愧悔心情:遂乃山崩川竭,冰碎瓦裂,大盗潜移,长离永灭。……荆轲有易水之悲,苏武有秋风之别。关山则风月凄怆,陇水则肝肠断绝。……非淮海兮可变,非金丹兮能转。不暴骨于龙门,终低头于马坂 ,从个人的悲剧中显示了时代的大悲剧。
 
  《枯树赋》形式上是集各种有关嘉树的典故而赋之,实际上寄托作者的身世之感尤其深切。下栖白鹿的贞松,化作青牛的文梓,销亡之桂,半死之桐,都是作者人格的象征,这些树木所具有的奇文美质,也代表了作者杰出的才华。尽管如此,它们仍免不了 苔埋菌压,鸟剥虫穿。或低垂于霜露,或撼顿于风烟 的命运。而当天地否乱的非常之时,嘉树的凋丧之惨,更非平时可比: 若乃山河阻绝,飘零离别。拔本垂泪,伤根沥血。火入空心,膏流断节。横洞口而欹卧,顿山腰而半折。文斜者百围冰碎,理正者千寻瓦裂 ,此处关于佳木离根夭折的大段叙写,已完全是作者身世遭遇的沉痛表述,所以接下来作者禁不住直抒胸臆,由树到人,感伤自己的 羁旅无归 : 沉沦穷巷,芜没荆扉,既伤摇落,弥嗟变衰 ,其情调压抑悲怆,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痛苦矛盾。论者称这种 枯树意象 是庾信羁臣心态的外化,诚如其言。
 
  《哀江南赋》这一赋中巨制据陈寅恪先生考证作于北周宣政元年十二月,是庾信晚年自叙复自省之作。此赋 用古典以述今事,以个人身世为线索,叙述侯景之乱与梁代灭亡的历史过程,抒发对江南兴衰变迁的哀感,素有 史诗之称。
 
  赋前有一篇500余字的长序,相当于全篇的总纲,概括了此赋的基本内容,本身即是很精美的骈文。
 
  赋中先叙家世位望和自己的清才显职,此点虽和魏晋南北朝文人好述祖德的风气有关,但却自觉不自觉将家族和个人的命运与国运结合起来。接下来回忆了侯景之乱前江南歌舞升平的繁荣富庶景象。 于时朝野欢娱,池台钟鼓。里为冠盖,门成邹鲁。……吴歈越吟,荆艳楚舞。……五十年中,江表无事。 然而就在此时,潜在的危机已经伏下。由于统治者晏安酖毒,对危险不加防范,整个社会正不可避免地走向灾难: 乘渍水以胶船,驭奔驹以朽索。小人则将及水火,君子则方成猿鹤.赋中,庾信用情感分明之笔,对大乱中梁朝宗室群臣,或开门揖盗,或拥兵观变,或怯懦无能,败绩奔逃及忠臣烈士的慷慨死节等,分别加以褒贬;而对台城陷落武帝饿死简文帝被杀的惨景,也有十分辛酸的描写;对大乱终于平定后,梁元帝定都江陵,本除残去秽,收拾人心之际,却猜忍忌刻,戕害忠良,以至速乱召寇的一段历史,作者尤其痛心。对梁元帝种种恶行的揭露,是赋中最具批判性的文字之一。江陵陷落之后,十万士民被掳入关,庾信在赋中对被屠戮和驱迁北上的百姓生离死别的悲惨景况的描写,尤其震憾人心:荒谷缢于莫敖,冶父囚于群帅。硎谷折拉,鹰鹯批拂。冤霜夏零,愤泉秋沸。城崩杞妇之哭,竹染湘妃之泪。水毒秦泾,山高赵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饥随蛰燕,暗逐流萤。秦中水黑,关上泥青。于时瓦解冰泮,风飞电散。浑然千里,淄渑一乱。雪暗如沙,冰横似岸。逢赴洛之陆机,见离家之王粲。莫不闻陇水而掩泣,向关山而长叹。
 
  总之,《哀江南赋》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的乡关之思和对故国人民的哀感同情,其所涉社会历史内容的深广,在辞赋史上是空前的。从艺术角度来看,全篇声韵谐美,音节浏亮,对偶精工自然,句式错综多变,骈俪间带散行,典故的运用巧妙灵活,而文采斐然,雄健遒丽,其成就也是空前的。故《四库总目提要》称此赋为 华实相扶,情文兼至 之作。
 
  庾信在骈文创作上也是大家,除《哀江南赋序》之外,尚有《演连珠》44首,是非常优秀的骈文。所作大量碑铭书赞中,也有不少杰作。
 
三、叙事散文作家及作品
 
  叙事散文是北朝文学中极有价值的作品,其传世之作,有著名的郦道元《水经注》和阳衒之《洛阳伽蓝记》,北朝末年的《颜氏家训》,也是一部内容广泛的散文体作品。
 
  1、《水经注》
 
  《水经注》是古代第一部综合性地理学著作,著者为北魏郦道元。据北史本传,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人,为北魏青州刺史郦范之子。平生 好学,历览奇书 ,颇多著述。太和中因 执法清刻 而出任治书侍御史。后迁升东荆州刺史,因 刻峻 免官。以后又任河南尹,御史中尉等,因为政严猛,惩治了汝南王元悦的嬖幸丘念而被出为巡视雍州的 关右大使 ,在527年被图谋叛乱的刺史萧宝夤害死。
 
  《水经注》是郦道元采用为东汉桑钦所撰《水经》作注形式而撰成的一部著作,今存40卷。《水经》的内容比较简单,仅记载水道137条。而《水经注》以《水经》为纲,对其内容作了20倍以上的扩充补正,共记水道1252条①,从江河到溪津陂泽都详加述录。所述的内容,包括水道的源头走向、流域内的山岳丘陵、各种水利设施、重要关隘险厄、都邑州郡的沿革治所,以及各种历史掌故、神话传说、民情风俗等等,考订相当严谨。为此而引用的各种古籍资料达300余种,堪称征引繁富。在地理学、史学、水利学及文献学等学术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在魏晋南北朝后期,山水文学已有充分的发展,而由于南北文学风尚的不同,对山水的刻划摹写,南方以诗歌和骈文辞赋为主;在注重文章实用价值的北方,则出现了《水经注》这样集学术性和文学性于一体,且文学价值不减于学术价值的山水文学作品。在对山川水道的记述中,作者表现出很高的文学才能,以峻洁隽美的文笔,对优美的自然景物作了细致入微,生动精妙的描绘。郦道元自幼随父生长在青州,长成后,随宦游之迹,亲历了关中河北的许多地区,所以他笔下对青齐河洛山水写得颇为传神而富于感情。如《巨洋水注》:巨洋水又北,过临胸县东,熏冶泉注之,水色澄明而清泠特异,渊无潜石,浅镂沙文,中有古坛,参差相对。后人微加功饰,以为嬉游之处。南北邃岸凌空,疏木交合。先公以太和中作镇海岱,余总角之年,侍节东州。至若炎夏火流,闲居静想,提琴命友,嬉娱永日。
 
  写出青州山水的秀丽和少时游赏的快乐。对济水所过的大明湖的明丽景致,作者的描写也很富有诗意: 济水又东北,泺水出焉。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如轮。……其水北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东北两面侧湖,此水便成净池也。左右楸桐,负日俯仰,目对鱼鸟,极望水木明瑟,可谓濠梁之性,物我无违矣.关于河水,作者主要写了它不凡的气势和豪壮之美,如有关 砥柱 的叙述:河水翼岸夹山,巍峰峻举,群山叠秀,重岭千霄。自砥柱以下,五户以上,其间百二十里,河中疏石桀出,势连襄陆,盖亦禹凿以通河,其山虽辟,尚梗湍流,激石云洄,澴波怒溢。合有十九滩,水流迅急,势同三峡。
 
  郦道元平生未曾去过江南和巴蜀地区,但他根据前人或时人著作中的有关材料并加以剪裁提炼,对这些地区山川水道的描叙,同样显得真实可信。由于南方山水本身的秀媚,文笔的优美还往往过于写其他地区。如对三峡风光的描写,就是《水经注》最富于写景抒情韵味的篇章之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将幽深清峭的景致写得凄美动人,后人有关江峡景物的描写,少有出其右者。
 
  《水经注》的写景所达到的成就,和作者对山川景物所怀的深挚感情和高迈清雅的审美趣味分不开。而在语言艺术上作者亦不同凡响,表现为朴实自然而不乏技巧,厚重中自见隽媚,散体中杂以少许骈句,张弛有度,疏密有致,浓淡相宜,且适当引用各类传说故事、民间歌谣进入文中,增加了叙事的生动和奇异魅力。所以篇中清辞隽句随处可举,却绝无雕琢堆砌之病。
 
  在古代山水文学发展史上,《水经注》是一部划时代之作,对后世柳宗元等人创作的影响,是极其深巨的。
 
  2、《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是一部以记述北魏洛阳佛寺兴废为主的散文体著作,其内容涉及当时的政治、宗教、地理、人文、风俗诸方面,具有很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作者阳衒之,姓氏或作 羊 、 杨 ,史书无传,家世爵里都不可考①。根据书中的零星自述,大致可知他曾在北魏孝庄帝永安中为奉朝请,又曾任抚军府司马等职。东魏武定五年(547年) 因行役重览洛阳 ,有感于 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 ,因而撰成此书。北魏自迁都洛阳以来,统治者中的佞佛之风十分盛行,几代统治者都大量靡费民财修建佛教寺塔,最盛时,洛阳城内外的佛寺达千余所,借出家而逃赋免役之民不计其数,严重影响了北魏的民生与国力,北魏的最后灭亡,未必与此无关。而作者写作此书的用意,正是想借佛寺的盛衰兴废,来寄托对国家兴亡成败的感慨,最终表达对天下百姓命运的关心。所谓 见寺宇壮丽,损费金碧,王公相竞,侵渔百姓,乃撰《洛阳伽蓝记》,言不恤众庶也 ,可见他内心的正义感和进步的社会历史观。
 
  全书共分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5卷,其叙述是以40多所大的佛寺为中心线索,兼及其余的寺塔宫殿名胜古迹等,运用史法,精心结撰,使书中方位明确,层次清晰,体例完善。其书虽以记伽蓝为名,但同时记载了很多历史事件、园林建筑、民情风俗、方物特产、佚事掌故及志怪故事等,人称 足以补魏收所未备,为拓跋之别史 。
 
  书中对北魏一朝的政治、经济、中外交通、南北关系等方面的历史多有揭示。关于北魏后期政治,作者在《永宁寺》中,较详细地记述了从灵太后专权到河阴之变再到孝庄帝被杀一系列重大事件,弥补了这段时期正史的疏略。对北魏政风,作者着重揭露了鲜卑王公贵族的贪鄙豪奢,聚敛财富,北魏贵族和官吏的贪污问题自进入中原以来一直非常严重,孝文帝在政治改革中大力惩治,情况有所改善。但随后期社会财富的增加,贪渎之风更加盛行。
 
  对王公贵族的 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夸竞 ,书中有很多冷峻的批评。像河间王琛 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 的感慨;贪暴的章武王融嫉妒元琛之富 不觉生疾,还家卧三日不起 及太后赐百官绢, 融与陈留侯李崇负绢过重,蹶倒伤踝 等,都是很出色的讽刺性文笔;对当时的中外交通,作者综合若干第一手材料,记述了宋云惠生西行求法的经过,因此而保留了古代西域及中印文化交流的一段重要史料。作者笔下有关洛阳城中市井繁荣的生动描述,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魏后期经济发展状况。
 
  书中对佛教寺塔等园林建筑的描述十分精采,譬如城南的景明寺:其寺东西南北,方五百步。前望嵩山少室,却负帝城。青林垂影,绿水为文。……
 
  台观光盛,一千余间。复殿重房,交疏对溜,青台紫阁,浮道相通,虽外有四时,而内无寒暑。房檐之外,皆是山池,竹松兰芷,垂列阶墀,含风团露,流香吐馥。……寺有三池,萑蒲菱藕,水物生焉。或黄甲紫鳞,出没于繁藻,青凫白雁,浮沈于绿水。碾碨舂簸,皆用水功。
 
  从全景到屋宇构建,再到寺中园池及出产,都逐层写出,显得清晰有致,用笔精练。至于堪称诸寺之首的永宁寺,书中更详写其殿堂僧房佛像的宏丽。
 
  对著名的永宁寺佛塔,作者在进行细致的客观描述之外,也对其 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绣柱金铺,骇人心目 的靡费深为感慨,这段记述以 至于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数十里 结束,清澹而饶有余韵。
 
  书中对各种佚事掌故,民情风俗特产的记述,都穿插在对寺院周围街市环境的介绍之中,如王肃初到魏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而北方人士初以饮茶为 水厄 、洛阳的各类商市、白堕桑落酒、冠军将军郭文远家婢善为四声反切等等,都颇有意趣,文笔也显得雅致隽永,富于史料价值。由于北方的社会思潮,书中尚有若干反映佛教灵异变化,因果报应,幽明鬼怪的故事传说,情节完整,叙事曲折,是颇有质量的志怪作品。
 
  总之,全书感慨市朝沧桑变换,对统治者多有批判和揭露。风格上抒情与写实相结合,骈散相间,清丽而不雕琢。叙事用白描手法,隽雅精洁,繁简得体,褒贬自出。《四库提要总目》称之为 其文丽秀逸,烦而不厌,可与郦道元《水经注》肩随。
 
  3《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20篇,为南北朝后期著名学者颜之推所撰。之推名介,祖籍琅琊临沂,先世渡江居建康。颜之推本仕梁朝,江陵陷落后被掳入关,转逃到北齐,仕齐至黄门侍郎、平原太守。齐亡入周,死于隋初。由于身世流离多故,他在其性质接近《哀江南赋》的《观我生赋》自注中,很沉痛地说自己一生 三为亡国之人.赋中还有一段激切的议论抒发他内心的苍凉感慨: 向使潜于草茅之下,甘为畎亩之人,无读书而学剑,莫抵掌以膏身。
 
  委明珠而乐贱,辞白璧以安贫,尧舜不能荣其素朴,桀纣无以污其清尘。此穷何由而至,兹辱安所自臻!而今而后,不敢怨天而泣麟也。 由于历仕南北梁齐周数朝,阅历很深,颜之推对南北社会的习尚风俗、政治得失、学风特点有相当透彻的了解。他的这本家训,以儒家思想为出发点,本着告诫子孙安守素业的目的,对当时的人心世态提出种种中肯的批评。
 
  颜之推在书中对南北社会的许多污浊现象表示了非议和愤慨。他痛切批评南朝士族的无能腐朽: 未尝目观起一坯土,耕一铢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 ;《涉务》篇中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 以及《勉学》篇中贵游子弟 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 等许多记述,表现士族身体与精神的柔靡脆弱,是非常真实的史料。对北方一些士人的以佞媚之道事鲜卑贵族,也予以尖锐的讥评: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 吾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瑟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 吾时俯而不答。
 
  对这种令人齿冷的无耻言行,作者是深为鄙夷的。对当时北方社会的其他陋习如大族间常凭门第资财缔结婚姻,嫁娶形同买卖;大族之家以妇女持门户,代子求官,为夫诉曲 ,到处 造请逢迎 ;而贵族官僚,贪积无已;以至溺杀女婴等等,书中也有揭露。其间除了表现出作者自己的思想态度外,也展示了北方社会的特有风气。
 
  颜之推还在书中表述了自己的学术主张。在经学方面,他对北方治经往往繁琐不得要领,有如 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的情形持批评态度;而他对文学的看法,比较接近刘勰、钟嵘的观点,也反对当时 趋末弃术,率多浮艳 的文风,认为 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 ;(《文章》篇)对于南朝文学中的批评风气及南方文士在音律、偶对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他也是极为赞赏和推崇的。
 
  在文学风格上,《颜氏家训》是朴素的散文,平实畅晓不尚骈偶,全无梁人浮丽之习。叙事简洁生动,颇见笔力,有不少隽永传神的故事片断,堪与《世说新语》中的记述媲美。
 
四、刚健质朴的北朝乐府民歌

  1、概述
 
  北乐府民歌是北朝文学中最能体现北方人民质朴刚健性格的作品。现存的北朝乐府民歌约70首,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中,少数则收在 杂曲歌辞杂曲谣辞 中。严格说来,这些民歌并非完全是北朝时期的作品,它们包括了自十六国以来北方的氐、羌、鲜卑以至汉族的民歌民谣,有的本为 胡语 ,转经汉译,有的则完全用汉语创作。这些歌谣陆续传到南方,为梁朝乐府机构所采集、加工保存下来,所以其中大部分称之为 梁鼓角横吹曲.北方乐府民歌的歌辞,有《企喻歌》、《琅琊王》、《鉅鹿公主》、《紫骝马》、《黄淡思》、《地驱乐》、《慕容垂》、《陇头流水》、《隔谷歌》、《淳于王》、《捉搦歌》、《折杨柳枝》、《幽州马客》、《陇头歌》等,每一歌辞,从一曲到数曲不等。这些民歌在音制、形式、内容、题材风格方面,和南朝民歌有相当大的不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层面,远比后者广阔得多。
 
  由于连年战乱,北朝乐府诗有相当数量描写了从军征战等与战争有关的社会生活。如苻秦时的《企喻歌》: 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狭谷口,白骨无人收 、 前行看后行,齐着铁   裆。前头看后头,齐着铁鉾 ,前一首写了战争的残酷,情感苍凉悲壮;后一首描写出征时士兵阵容整齐,铠甲鲜明的情形,豪壮质朴。又如《慕容垂歌》: 慕容攀墙视,吴军无边岸,我身分自当,枉杀墙外汉 ,是秦人讥笑慕容垂败于刘牢之的诗,写战争场面颇见生动。对一般的士兵来说,战争给他们造成的痛苦不幸是非常直接具体的,如《隔谷歌》: 兄在城中弟在外,弓无弦,箭无括,食粮乏尽若为活?救我来!救我来! 其呼声凄惨绝望,令人心酸。
 
  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播越迁离之苦在民歌中也有充分的表现,但由于南北风俗的差异,北朝乐府中的羁旅之情,展现出北方人民在别离之际虽怀悲苦却不同于南人一味凄伤缠绵的性格特点。如《折杨柳枝歌》: 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琅琊王歌》: 琅琊复琅琊,琅琊大道王。鹿鸣思长草,愁人思故乡 以及《陇头歌》中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欲绝 的动人诗句,思致都高亢悲壮,虽诉怀乡之情,并不仅作儿女沾衣之态。
 
  北方人民常年马上骑射的生活培养了他们刚强尚武的精神,因此北朝乐府民歌也有许多描写豪侠勇武之风的诗篇。如《企喻歌》: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充满豪迈气概,典型表现了北方民族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南方文学充斥阴柔之气的情形判若霄壤。其余如《琅琊王歌》的新买五尺刀,悬着中梁柱。一日三摩婆,剧于十五女 、 快马高缠鬃,遥知身是龙。谁能骑此马,唯有广平公! 透过男儿对宝刀骏马的珍爱来表现其人的豪侠骁勇,十分传神。而这种精神尚不止于男子,从《李波小妹歌》中对李波小妹 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的赞颂,不难看出北方妇女同样精于骑射,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
 
  作为当时社会生活的深刻反映,北朝民歌也有许多下层人民嗟叹贫苦和世道不平的篇章。如《幽州马客歌》的 快马常苦瘦,剿儿常苦贫。黄禾起羸马,有钱始作人 、《雀劳力歌》的 雨雪霏霏雀劳利。长嘴饱满短嘴饥 ,都以朴拙的语言,控诉了社会中的贫富不均现象。
 
  此外,和南朝民歌一样,北朝民歌中有很多依然表现爱情主题。但和南方不同的是,诗中的感情表达,大多坦率质直。如佳期失约,《地驱乐》直言 月明光光星欲堕,欲来不来早语我! 丝毫不见忸怩悲惋之态;女子求嫁,《折杨柳枝歌》中言 门前一株枣,岁岁为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 ,口吻真率可爱;而《地驱乐》中的 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呼天 的诗句,则是另一种悲慨亢直的口气。其他如《捉搦歌》中的 黄桑柘屐蒲子履,中央有丝两头系。小时怜母大怜婿,何不早嫁计家计? 谁家女子能行步,反着禅后裙露。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 ,或用比喻,或者写实,爽快道出男婚女嫁两心相悦的坦诚心愿,诚如《艺概》所言,是 古乐府中至语.到北朝后期,由于受到南朝乐府的影响,北朝情歌遂有不少渐流于轻婉缠绵,如传说中北魏胡太后所作的《杨白华歌辞》,就是很典型的一首在风格和艺术手法上都逼近南风的作品,且句式上五七言杂用,辞意更加摇曳飘荡,艺术成就很高。
 
  2、《敕勒歌》与《木兰辞》
 
  《敕勒歌》和《木兰辞》一为短制,一为长篇,是北朝民歌中的两篇杰作。
 
  《敕勒歌》句式上为杂言,在乐府中属《杂曲谣辞》。《乐府广题》称 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故其句长短不齐 ,可见它本是由鲜卑语所唱,以后才译为汉语。它最早可能是敕勒族的牧歌,作者是谁已不可考,在东西魏玉璧之战中,曾由东魏大将斛律金唱出,起到了安定军心的作用,后世也有认为是斛律金所作的。其辞仅27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全篇气象雄浑壮阔,以极简练的语言钩画出绵延的阴山脚下一望无际天草相接的绿色原野,而苍凉空旷之中,隐隐可见牛羊悠然吃草的描写,再现了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全诗充满自然生机,音节宏亮,色彩鲜明,因而传诵千古,历代读者,都对这首民歌极为赞赏。
 
  长篇《木兰辞》是北朝最优秀的民歌,在《乐府诗集》中属《梁鼓角横吹曲》。关于它产生的年代,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从诗的内容看,比较可信的观点是产生于北朝后期,而在流传过程中,屡经当时及以后文人的修饰润色。此诗用厚朴流丽的辞句,叙述了奇女子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诗中的故事情节完整,亲切感人,富有传奇色彩。通过生动曲折的叙述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纯真朴质勇敢豪放的巾帼英雄形象,而这样的艺术形象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中尚不曾见过。在艺术上,《木兰辞》中运用了很多民歌常见修辞手法,如复叠、排比、顶针、比喻、夸张等,句式五、七言杂用,生动灵活,错落有致。语言上以质朴的民歌语言为主,也有一些颇为工丽的偶句,应属文人加工的痕迹,但由于全篇气势强健,语意流畅,这些句子在篇中非唯不见堆砌,反而在语言的疏宕之中,增加了几分明丽。

人学研究网·中华文明栏目责编:紫天爵

相关热词搜索:文学

上一篇: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下一篇:拓跋焘的南征——瓜步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