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华夏春秋 > 南北朝 >

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的对峙及其势力消长

2018-07-26 09:23:55来源:人学研究网 已浏览人数:
周武帝于是打算平突厥,定江南,一二年间,必使天下一统 。但壮志未酬。宣政元年(公元578年)五月,周武帝亲率五路大军,从长安出发,准备北伐突厥,出军仅三天,便因病退军。

  北魏灭亡后,其废墟上出现东魏(公元534- 550年)和西魏(公元535- 556年)两个相互对峙的政权,它们又分别被其执政的家族高氏和宇文氏取代,转而为北齐(公元550- 577年)和北周(公元557- 581年)两个政权。最后,原本弱小的西魏北周政权由于政局相对稳定,力量不断发展,消灭了内部纷争频繁、政治腐败的东魏北齐政权,并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东魏北齐的政治及其衰亡
 
  1、东魏北齐政权的创立
 
  (1)东魏的创立及其政治基础东魏创立者高欢(公元496- 547年),祖籍不详,他后来自称为渤海蓚县(今河北景县)人。高欢生长于六镇之一的怀朔镇,他既能说汉话,又能讲鲜卑话,并拥有一个鲜卑语名字,叫贺六浑。他本是一个镇兵,后当地鲜卑豪族娄氏家的一个女儿见他气慨不凡,自愿嫁给他,他才有了马匹骑乘,因而担任队主,后又升任往来怀朔与都城洛阳间传递公文的函使。据称他在洛阳曾亲见羽林、虎贲焚烧征西将军张彝住宅那次骚乱,回到怀朔后,散家财,与怀朔镇小吏司马子如、孙腾、侯景等结为奔走之友。
 
  六镇起义失败后,高欢等人被迁到河北,杜洛周领导六镇余众继续起义,高欢及其怀朔镇的伙伴尉景、段荣等附从,后试图谋杀杜洛周失败,逃奔葛荣,不久又逃奔尔朱荣,尔朱荣任命他为亲信都督。尔朱荣进军洛阳及镇压黄河南北起义军,高欢屡立战功,被任命为晋州(治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刺史。及尔朱荣被庄帝所杀,其侄尔朱兆等又杀庄帝,拥立元恭为北魏皇帝,河北世家大族纷纷起兵反抗尔朱氏,控制州郡,尔朱兆子是让高欢带领一部分六镇余众前往镇压。高欢兵临河北,当时在河北世家大族拥戴下据有冀州(治今河北冀县)、自称冀州刺史的封隆之遣其子封子绘前往迎候,纠集宗族乡里据地自保的赵郡(治今河北赵县)人李元忠也亲自前往,他们力劝高欢 举义 ,反击尔朱氏。高欢接受他们的意见,顺利地进入冀州,于是整顿军纪,告诫他统率的六镇鲜卑人: 不得欺汉儿,不得犯军令。 以进一步争取河北世家大族及汉族百姓的支持。在河北世家大族的推动下,普泰二年(公元531年)十月,高欢终于在冀州公开举起反尔朱氏的旗帜,推北魏宗室元朗为皇帝,年号中兴,自为大丞相、柱国大将军、太师。于是,各地世族人士及流离中原、依附于北魏朝廷与尔朱氏之间的六镇酋豪,群聚到高欢麾下,使他势力迅速增强。次年四月,高欢在击败尔朱氏后进入洛阳,改立孝武帝元修,自己于晋阳设立大丞相府,统率军队,遥执朝政。
 
  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七月,高欢从晋阳率兵南下,驱散孝武帝元修凭借洛阳原孝文帝从平城迁来的鲜卑人即所谓 六坊之众 与黄河以南州镇武装组成的军队,孝武帝西逃关中。十月,高欢改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
 
  高欢虽多次率军进攻关中,但终究未能消灭宇文泰在长安创立的以魏为国号的政权,史称邺城政权为东魏,元善见即东魏孝静帝。
 
  高欢起兵反尔朱氏,创立东魏,首先依赖其率领的一部分北镇兵士,尤其是怀朔镇豪酋,他消灭尔朱氏后,北镇余众几乎全归他统领。这些北镇兵士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长期留住北边,受汉文化影响较弱,语言、服饰仍保留鲜卑旧俗,迁居北镇的高车等其他少数族人包括部分汉族豪族也受鲜卑风俗的影响,被当时人看成是鲜卑人,他们构成东魏及随后北齐政权的政治基础,而高欢本人居住的怀朔镇人则成为其核心。在东魏北齐政治中,鲜卑勋贵长期在政权中处于支配性地位,高氏与鲜卑勋贵窦氏、尉氏、厍狄氏、斛律氏、段氏长期连姻,更使其势力根深蒂固。
 
  高欢在削平尔朱氏,控制洛阳政权后,以大丞相身份坐镇晋阳,利用晋阳附近长期形成的武力,培育自己的军事力量,北镇鲜卑大都被迁至该地区。
 
  高欢在并州(治今山西太原市西南)、肆州(治今山西忻县)、汾州(治今山西汾阳)三州地区设恒、燕、云、朔、蔚、显等侨州郡,管理从原北镇地区迁居到这些地方的鲜卑人,而鲜卑勋贵在拥有朝廷官爵的同时,大多被授予领民酋长或镇人酋长的名号。高欢及其后继者正是利用北镇鲜卑组成的军队,长期与关陇宇文氏西魏北周政权对抗,据有黄河南北地区。
 
  东魏建立后,原封不动地采用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后的政治制度,高欢也一如既往地坐镇晋阳大丞相府,凭借当地武装控制朝政,形成邺城政治中心与晋阳军事中心并立的格局。高氏取代东魏建立北齐政权后,这种情形虽有所缓和,但由原大丞相府外兵曹、骑兵曹演变而来的外兵省和骑兵省却置于晋阳,独立于尚书省之外,拥有对全国军队的调动权力,北齐皇帝也不断往返于邺城、晋阳之间,以加强对军队的控制。晋阳和邺城这种分立,实际上反映了武功与文治的对立,并影响着东魏北齐历史上鲜卑贵族与汉族世家大族长期的政治冲突。
 
  高欢得以顺利控制河北地区,与当地世家大族的支持密不可分。北魏后期,随着士族门阀制度的重新建立,河北世家大族凭借宗族和乡里,势力急剧增长,他们也是东魏北齐政治中一股影响很大的政治势力,高氏也与其中的赵郡李氏、范阳卢氏等通婚,以求获得他们的支持。但高欢以北镇鲜卑为其军事基础,鲜卑人因此欺压汉族百姓。高欢曾试图调解两者间的矛盾,也只不过两相安抚,对鲜卑兵士则说: 汉民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汝何为陵之? 对汉族百姓则说: 鲜卑是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帛,为汝击贼,令汝安宁,汝何为疾之? 当汉族人士要求他清除 内贼 即残害百姓的勋贵们时,高欢却称: 诸勋贵身犯锋镝,百死一生,虽或贪鄙,所处者大,岂可同之常人也!历东魏北齐,政治上拥有特权的鲜卑贵族称汉人为 狗汉 、一钱汉 ,他们与世家大族以争夺政治权力为主要内容的斗争也异常激烈,最后两败俱伤,北齐政权也因之衰亡。
 
  (2)东魏、北齐禅代高欢虽依靠鲜卑武人于晋阳遥制邺城东魏朝政,在与西魏的战争中也一直处于优势,但鲜卑兵士与汉族百姓之间的矛盾以及高欢纵容鲜卑武人的策略,使他并没有得到整个社会的支持,汉族百姓尤其是世家大族仍怀念孝文帝及其以后实行文治的北魏政权,也因此拥护 魏 的法统。西魏执政者宇文泰以 魏 的旗号相号召,厉行改革,国力蒸蒸日上,东魏境内世族人士举兵响应西魏的事件频频发生,也使高欢不敢贸然取代东魏而自立。当有人劝他称帝时,他非常知趣地说:世人无事常道我欲反,今闻此,更致纷纭,慎莫妄言也。元善见遂得以在高氏卵翼下当了17年的魏皇帝。
 
  高欢也意识到要稳固统治,必须压制过分骄纵的鲜卑勋贵,缓和与世家大族的矛盾。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其子高澄(公元521- 549年)以尚书令、京畿大都督身份入邺城辅政,并拥有统辖鲜卑、高车酋庶的权力。高澄是高欢诸子中最热衷于儒家典籍的一位,他执政后,废除北魏末年以来专凭资历选官以笼络武人的办法,选拔有实际才干的人,尚书省各曹郎均用世族人士担任, 至于才名之士,咸被荐擢,假有未居显位者,皆致之门下,以为宾客,每山园游燕,必见招携,执射赋诗,各尽其所长,以为娱适,使高氏政权与世家大族的关系得到调整。
 
  兴和二年(公元540年)以后,高澄又兼任大将军、中书监,总掌朝政。
 
  他因朝廷中鲜卑勋贵多贪鄙不堪,用世族人士崔暹为御史中尉、崔季舒为中书侍郎、宋游道为尚书左丞,支持他们弹劾权贵。与高欢一同创业的权贵如孙腾、尉景、司马子如、高隆之等均以贪赃枉法受到谴责或被免去官爵,一时间出现风俗更始、私枉路绝的清明局面。但这却使高澄及他信任的世家大族与鲜卑勋贵的矛盾进一步加深。
 
  武定四年(公元547年),高欢病死,高澄掩盖其死讯达5个月之久,但还是被拥兵10万,河南的侯景发觉。侯景自恃与高欢同时起兵创业,不服高澄统辖,指责他 使嬖幸弄权,心腹离贰,举军反叛。高澄一面将他从高欢那儿继承来的渤海王封地分赐给勋贵督将,以示抚慰,一面遣高欢时不被重用的慕容绍宗进击侯景,将这股祸水引向江南的梁朝。
 
  高澄继任大丞相后,仍重用崔暹、崔季舒、杨佺等世族人士,压制鲜卑勋贵。他消灭侯景,稳固地控制朝政后,这些人也积极支持他称帝。当他与崔季舒等人 屏斥左右,署拟百官 时,被人刺杀而死,其弟高洋(公元529- 559年)继掌朝政。高洋随即赴晋阳安抚鲜卑勋贵,在高隆之、司马子如的坚持下,将高澄借以排抑鲜卑勋贵的崔暹、崔季舒各鞭二百,流放边地充兵。
 
  武定八年,高洋受封为齐王,同年五月,从晋阳率大军到邺城,以 禅让的方式取得帝位,以齐为国号,史称北齐。高洋即北齐文宣帝。鲜卑勋贵厍狄干、斛律金、可朱浑道元等和高氏子弟一样,受封为王,北齐政权终于在鲜卑勋贵支持下建立起来。
 
  2、北齐政治与政争
 
  (1)文宣帝时期的内政外交文宣帝高洋在位前期,勤于政事,史称他 初践大位,留心政术,以法驭下,公道为先。或有违犯宪章,虽密戚旧勋,必无容舍,内外清静,莫不祗肃。他下令恢复中央国子学,又令各郡国修建学校,尊尚儒学。他还命魏收修撰《魏书》,备一代之吏。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又针对北魏末年以来地方机构膨胀,,百室之邑,便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的情况,下令并省州、郡、县,共罢除3州、153郡、589县。因此,政治较为安定,北齐国力呈上升趋势。
 
  当时,西魏联络北方草原继柔然后新兴的游牧民族突厥,多次进攻北齐。
 
  为了防止突厥南下,文宣帝于天保三年、六年两次修筑长城,从西河郡(治今山西汾阳)曲折北上,沿古长城向东至于大海,东西3000多里,每隔10里置一戍所,并在其沿线战略要地置25个州镇。天保八年,又在先修筑的长城里边修筑一道长400多里的城墙,加强防守力量。他还主动率军出击依附突厥侵扰边境的库莫奚和契丹,平定了居住于今黄河与汾河之间被称为山胡的少数族,增强了防御突厥及西魏北周的力量。
 
  高洋还利用梁朝衰亡之机,先后立逃到邺城的梁宗室萧渊明、萧庄为梁帝,遣大军护送他们返江南,操纵、影响南朝政局,并夺取了长江以北的土地,北齐达到全盛。史称: 观夫有齐全盛,控带遐阻,西苞汾、晋,南极江淮,东尽海隅,北渐沙漠,六国之地,我获其五,九州之境,彼分其四。
 
  在与关陇北周与江南陈政权的鼎足对峙中,北齐处于绝对优势。
 
  天保六年以后,文宣帝高洋开始变得精神失常,加上酗酒,经常干些荒唐事,甚至公开淫乱。他肆意杀戮,朝廷大臣高隆之、高德政、杜弼等都无罪被杀,文武近臣朝不保夕,大家对他都深怀怨恨。他又大修宫殿,百役繁兴,公私困弊,府库空竭。只因先后担任尚书仆射、尚书令的杨佺尽力维持,才使高洋在天保十年十月死去以前,未发生大的动乱。
 
  (2)杨佺事件与二王争位文宣帝在代魏建齐前,为了争取鲜卑勋贵的支持,曾将其兄高澄执政时重用的世族人士加以贬斥,但北齐政权建立不久,他又开始引用世族人士。
 
  崔暹从流放地召回邺城,被任命为太常卿,文宣帝还主持将高澄的女儿嫁给崔暹之子。天保末年,崔暹升任尚书右仆射;崔季舒也在天保初被召回邺城任将作大匠,历任侍中、尚书左仆射、仪同三司,受到文宣帝宠任。与崔暹、崔季舒二人同出博陵崔氏的崔昂在天保初任散骑常侍,兼任太府卿、大司农,文宣帝曾当着鲜卑勋贵的面称他为国家柱石之臣,临死又认为只有崔昂可以 纲纪省,任命他为尚书右仆射。出于弘农杨氏的杨佺则在天保中历尚书仆射、尚书令,开府封王, 权综机衡 , 任遇益隆,朝章国命,一人而已 。世族人士受重用,预示着鲜卑勋贵与他们之间又一场权力争夺即将到来。
 
  文宣帝临死,担心他的两个弟弟大司马、录尚书事常山王高演与太尉长广王高湛权势太重,不利于皇太子高殷,遂让他的三个妹夫尚书令杨佺、侍中燕子献、黄门侍郎郑子默辅佐高殷即位。高殷即位后,杨佺因文宣末年滥行封赏,请求朝廷免去自己开府仪同三司的名位及王爵,许多无功受封的鲜卑武人都被免去爵位, 风教粲然,搢绅称幸 ,而这些人都归附高演、高湛,反对杨佺等。杨佺又因私怨,解除尚书右仆射崔昂与尚书左仆射崔季舒的职务,削弱了支持自己的政治势力。当杨佺等人进一步试图削弱高演、高湛的权势时,二王与鲜卑贵族高归彦、贺拔仁、斛律金等联合起来,称杨佺等为汉人,不应专执朝政,皇帝高殷母亲出赵郡李氏,亦为汉人,不宜为皇太后,母仪天下。乾明元年(公元560年),二王与鲜卑勋贵发动政变,拘捕杨佺、燕子献、郑子默及侍中宋钦道、领军将军尔朱浑天和等人,假借高欢妻太皇太后娄氏的命令,将他们处死,同死者80多人。高演任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高湛为太傅、京畿大都督,共执朝政。八月,高演又将当皇帝不到一年的侄儿高殷废黜为济南王,自立为帝,改元皇建。高演即北齐孝昭帝。
 
  高演即位后,下诏安抚鲜卑勋贵,但也遵用儒家古礼,改革时弊。史称他情好稽古,率由礼度,将封先代之胤,且敦学校之风。征召英贤,文武毕集。乃眷关右,实怀兼并之志,经谋宏远,实当代之明主。这说明他联合鲜卑勋贵诛杀杨佺等人,主要是为了争夺权力,而不是要在政治制度和文化上另搞一套。
 
  高演与弟长广王高湛合谋诛杀杨佺等时,曾答应事成之后立他为皇太弟,但他即帝位后,返居晋阳。立儿子高百年为皇太子,居邺城,任命高湛为右丞相,留守邺城,又以亲信厍狄丰乐为领军将军,削弱高湛权势。高湛与亲信密谋起兵,宗室高元海劝他公开高演假借娄太后名义夺取帝位的秘密,招集文武百官,拘捕厍狄丰乐,杀尚书令高归彦,重新拥济南王高殷为帝, 号令天下,以顺讨逆。高湛还未付诸行动,高演便于皇建二年(公元561年)十一月病死。高演可能预料到高百年像高殷一样,不可能安然继承帝位,遗诏传位给高湛。高湛即北齐武成帝。
 
  (3)齐末乱政与北齐衰亡高湛在位共4年,于河清四年(公元565年)四月将帝位传给史称北齐后主的皇太子高纬(公元556- 578年),自称太上皇。但直到天统四年(公元568年)十二月死前,高湛一直居晋阳控制朝政。高湛、高纬父子统治时期,由于政治腐败和政争频繁,北齐迅速走向衰亡。
 
  高湛即位后,为了巩固皇位,大肆诛杀宗室诸王。河清元年,高氏疏宗平秦王高归彦在冀州阴谋举兵被镇压后,文宣帝之子太原王高绍德、河南王高孝瑜、河间王高孝琬、高演子高百年及高欢之子平阳王高淹、彭城王高浟先后被杀。高湛极其荒淫,又宠任一批鄙陋无知的小人,西域商胡后裔和士开因善握槊之戏,且滑稽谄媚,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和士开竟劝高湛说,自古帝王无论是尧、舜那样的圣主,还是桀、纣那样的昏君,死后都成灰土,没什么两样, 陛下宜及少壮,恣意作乐,纵横行之,即是一日快活敌千年。高湛甚为赏识他,临死竟称和士开有伊尹、霍光之才,把朝廷大政托付给他。
 
  东魏及北齐前期沿用北魏法律,而量刑定罪多凭执法者一时之意裁定,刑法严酷,案件往往历久不决。高湛为此下令制定北齐律,于河清三年颁行, 法令明审,科条简要 ,②并让官吏子弟诵读,民间因此大都明白法律条文。
 
  但为了处置临时发生而法律条文又没有规定的案件,高湛又令制定《权令》及《别条权格》,与法律并行,奸吏于是利用两者间的差异,舞文弄墨。到高纬时, 权幸用事,有不附之者,阴中以法。纲纪紊乱,卒至于亡.河清三年,高湛还颁布新的均田法令,却不能扭转文宣帝高洋末年即已出现的豪强兼并,民户逃亡,国家租税力役大减的情况。
 
  高湛刚死,他排斥宗室,任用恩幸小人造成的政治危机便爆发出来。高欢侄太尉赵郡王高叡与高欢子冯翊王高润、高澄子安德王高延宗联合娄定远等鲜卑勋贵,请求后主贬逐和士开。和士开依仗高湛妻皇太后胡氏的庇护,于武平元年(公元570年)杀高叡。和士开反而进封淮阳王,兼任尚书令、录尚书事二职,权势更甚,招纳富商大贾,一些不知廉耻的朝臣也依附他,甚至给他作义子,与市井小人称兄道弟。武平二年,后主高纬弟琅邪王高俨利用其总领京畿诸军的条件,联合侍中冯子琮与领军将军厍狄伏连,假传诏令,杀和士开,并率3000多人围攻宫城,试图杀受后主宠信而干乱朝政的后主保母陆令萱及陆令萱子骆提婆,宗室人物及勋贵子弟均踊跃支持。后主命经常率军出征而名高德重的斛律光出面,将高俨部众解散,冯子琮、厍狄伏连当即被杀。不久,后主又据祖珽的意见,将高俨处死。
 
  祖珽出范阳大族,此人甚无德行,善于投机取巧,又因善弹琵琶,懂鲜卑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得到高湛宠信。高湛曾打算废皇太子高纬,改立极受他喜爱的高俨为继承人,祖珽勾结和士开,劝高湛立即传位于高纬,自己作太上皇,以保证皇位稳定,因此又得到高纬和胡太后的宠信。祖珽于是企图将和士开和尚书令赵彦深逐出朝廷,自任宰相,结果激怒了高湛,被流放到外地,弄瞎了双眼。高湛死后,后主将祖珽召回京城,任他为侍中、尚书左仆射,与陆令萱等依以为谋主,势倾朝野,左丞相斛律光对此极为不满。祖珽遂勾结受斛律光鄙视的骆提婆、韩长鸾等,利用北周反间而散布的谣言,于武平三年二月诬陷斛律光谋反,将他及他的几个儿子一同处死。斛律光在高湛统治时期,多次率军北击突厥,西败北周来犯之军,从未失利,斛律光被杀无异于自毁长城。立志灭北齐的北周武帝闻讯大喜,在国内宣布大赦。
 
  斛律光死后,祖珽独掌机要大政,于是他试图引用世族人士,贬黜宦官恩幸,整顿和士开执政以后混乱的政治,甚至希望处理后主宠信的陆令萱及骆提婆。祖珽信重侍中崔季舒、尚书左丞封孝琰等世族人士,封孝琰等也称赞他为衣冠宰相。武平四年五月,在陆令萱、韩长鸾等的主持下,祖珽被贬为北徐州刺史。骆提婆被任命为尚书令,韩长鸾升任领军大将军,后主另一宠臣高阿那肱为录尚书事。他们与陆令萱沆瀣一气,宰制天下, 多引亲党,超居非次,官由财进,狱以贿成 。宫中奴婢宦官、乐人、商人等数万人暴得富贵,均得高官显爵,后主玩弄的几十个西域胡人小儿只因能歌善舞,便得仪同、开府,甚至封为王,他们排突朝贵,尤为士人所嫉鲜卑勋贵和世族人士这两个长期斗争的政治势力全都失势。后主又大修宫殿、佛寺,豢养斗鸡及鹰犬,并封它们以仪同、郡君等名号,赋税日重,徭役繁兴,百姓衰弊,国库空虚。后主竟克扣军饷,允许佞幸卖官取钱,地方官职多由富商获取,竞相剥削百姓,民不聊生。
 
  祖珽被逐不久,陈军进攻淮南,攻围寿阳(今安徽寿县)。身为宰相的骆提婆、韩长鸾却游戏不顾,声称即使黄河以南全丢了也无妨,只恨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后主欲率众到晋阳,侍中崔季舒、张雕虎,散骑常侍刘逖、封孝琰,黄门侍郎裴泽、郭遵等从驾文官连名劝阻,要后主留住邺城,以免示敌以弱。韩长鸾竟称这些汉族士人想谋反,将他们全都杀于殿庭,抛尸漳河。武平五年二月,宗室、南安王高思好于朔州(治今山西朔县)起兵,罪状朝廷,称后主 昵近小人,疏远忠良。遂使刀锯刑余,贵溢轩阶,商胡丑类,剥削生灵 ,并宣称要为崔季舒等人复仇,晋阳鲜卑武士都表示将高呼万岁迎接他。高思好兵败被杀,只因北齐不久后便被后周吞并,鲜卑武士才未来得及采取新的反抗行动。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百卷本魏晋南北朝政治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西魏北周的政治与政治制度
 
  1、西魏政权的创立与巩固
 
  西魏创立者宇文泰(公元506- 557年),鲜卑语名叫黑獭。其先为匈奴族人①,后迁居北魏北镇之一的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西),为当地豪族。北魏末年,六镇暴动,宇文泰父亲宇文肱与武川酋豪贺拔胜、念贤等招聚人马,攻杀破六韩拔陵部将卫可孤。北镇起义失败后,宇文肱、宇文泰父子和北镇降民一道被迁往河北,随后参与了鲜于修礼领导的起义。宇文肱被政府军击杀后,宇文泰又在葛荣领导的起义军中任将帅。后尔朱荣击败葛荣,宇文泰及其家人被迁到晋阳,他为尔朱氏征战,官至镇远将军,步兵校尉。
 
  永安二年(公元529年),控制北魏政权的尔朱荣令其侄尔朱天光率1000人马进攻关陇起义军,后又增加到3000人,以贺拔胜弟贺拔岳和侯莫陈悦分别为左、右副帅,宇文泰作为贺拔岳部将行动。这3000多人基本上是六镇人,而以武川镇人为多,他们成为日后西魏北周政权的核心,影响及于隋代及唐初政治。
 
  尔朱天光进入关陇后,通过招募及打击小股起义军获取兵员,二三年间,基本上镇压了关陇地区自建名号,公开反抗北魏政权的起义军,宇文泰也因功升任征西将军。普泰二年(公元532年),控制洛阳政权的尔朱氏兄弟与据有河北另立政权的高欢决战,尔朱天光应召赴战,时任陇右行台的贺拔岳与秦州刺史的侯莫陈悦联军进入长安,杀留守的尔朱天光弟尔朱显寿。随后,贺拔岳镇长安,侯莫陈悦还秦州(治今甘肃天水市),夏州(治今内蒙古乌审旗南)刺史斛拔弥俄突、灵州(治今宁夏灵武)刺史曹泥据地自保,河西牧子首领纥豆陵伊利、万俟受洛干亦自守其地,关陇仍处于分崩离析状态。
 
  高欢击败尔朱氏,控制洛阳政权后,宇文泰向贺拔岳提出了决定武川军团命运的策略。他认为高欢不可能久为魏臣,劝贺拔岳率军至陇上,据守要地,迫使灵、夏二州及河西牧子归附,以充实军队, 西辑氐、羌,北抚沙塞,还军长安,匡辅魏室,此桓文之举也。当时北魏孝武帝元修与高欢的矛盾加剧,也密令贺拔岳反击高欢,任命他为大都督,总关陇二十州军事。
 
  贺拔岳接受宇文泰因地势,总英雄以匡社稷的建议,率军到平凉(今甘肃华亭西),连营数十里,声称往原州(治今宁夏固原)牧马。于是万俟受若干、斛拔弥俄突及陇右各州刺史都率部到平凉,接受贺拔岳指挥,宇文泰被任命为夏州刺史,代斛拔弥俄突镇抚其地。
 
  永熙三年(公元534年)正月,贺拔岳被侯莫陈悦刺死,宇文泰奔赴平凉,临危为诸将所推,代贺拔岳总帅众军,击败侯莫陈悦,分置刺史、太守,将关陇掌握在自己手中,然后接受孝武帝兼尚书仆射、关西大行台的任命,遍发檄文,罪责高欢,公开与他决裂。七月,率军迎孝武帝到长安,自任丞相。这年底,宇文泰因与孝武帝元修发生冲突而杀之,改立北魏孝文帝孙元宝矩(公元507-551年)为魏帝,史称西魏,元宝矩即西魏文帝。后废帝元钦(公元?- 553年)、元(拓跋)廓(公元?- 556年)相继为西魏皇帝,西魏在宇文泰卵翼下存在23年,被宇文氏的北周政权取代。宇文泰因创立之功,北周建立后,被迫尊为北周文皇帝,庙号太祖。
 
  西魏初建,与据有江南的梁及拥有黄河南北的东魏鼎足对峙,但实力远逊于二方。从十六国以来,西魏统治的关陇地区是民族纷争最为频繁的地区,几乎这一时期每一个活跃于历史舞台的民族都在这里留下过自己的痕迹。北魏末年,关陇大乱,由于十六国及北魏时期民族融合的成就,没有像十六国后期那样涌现众多的民族政权,但民族势力仍隐隐存在,使关陇未能出现一个足以控制全局的政治势力,这既给宇文泰为首的武川豪族酋帅提供了走向政治前台的机会,也给他们提出了如何稳定关陇局势的难题。
 
  宇文泰 田无一成,众无一旅,驰驱戎马之际,蹑足行武之间,因缘时会,为诸将所推,创立西魏,但他并未能像东魏创立者高欢那样,控制大量的北镇军人,只统有几万人的军队,军士大多是在镇压关陇起义者后补充的,所谓军士多是关西之人。孝武帝逃入关中,所率羽林、虎贲也不过万人。宇文泰拥戴魏室,借北魏法统提高自己的政治声誉,使其可以在政治上与东魏抗衡,但力量却悬殊过甚。
 
  东、西魏对峙之初,东魏执政者高欢试图凭借其优势兵力,消灭长安政权,独吞北魏的遗产。西魏文帝大统二年(公元536年)正月,高欢率精骑万余突袭夏州,擒西魏夏州刺史斛拔弥俄突,西魏灵州刺史曹泥、凉州(治今甘肃武威)刺史刘丰叛投高欢。十二月,高欢指挥10万大军,分兵三路,进击西魏。次年正月,宇文泰拒绝诸将分兵御敌的意见,声称退保陇右,率精锐部队自驻地广阳(今陕西临潼县北)潜赴潼关,尽歼东魏军窦泰部,进入渭河以北地区的高欢及攻占上洛(今陕西商县)的东魏司徒高昂率军退走。
 
  同年八月,宇文泰趁势率李弼、独孤信等12将东进,攻占恒农(治今河南陕县)、邵郡(治今山西垣曲)及正平(治今山西新绛西南)三郡地。
 
  大统三年(公元537年)九月,高欢再率10多万人进入渭北,命高昂率军3万围攻恒农。宇文泰时军士不足万人,屯驻渭南,诸州兵来不及赴战。
 
  宇文泰惧高欢渡过渭河,进攻长安,使人心不安,于是造浮桥渡过渭河,背渭河为阵,与高欢会战于沙苑(今陕西高陵县),伏兵于芦苇丛中。东魏军轻敌赴击,军阵大乱。宇文泰鸣鼓出击,李弼率精锐骑兵横冲敌阵,伏兵奋起,东魏军被拦腰切断,被俘杀者8万余人,高欢连夜退军,高昂也退守洛阳。沙苑大捷后,宇文泰挥军东进,河东(治今山西永济西)豪族敬珍等纠率乡里,率10万户归附西魏,河南豪族也相继举兵附西魏,东魏洛州(治今河南洛阳市)刺史元湛与守将高昂弃城逃奔河北,河南地区尽归西魏。
 
  此后,东、西魏之间的战争几乎全都发生在河东、河南,互有胜负,洛阳数度易手,最后还是被东魏夺得,但东魏军队再也未能突破潼关和黄河,进入关中。大统十二年,高欢率10万大军围攻西魏玉壁城(今山西稷山西南),西魏守将韦孝宽坚守50多天,多方拒敌,高欢部下将士战死者7万多人,仍未攻下,无功而返。
 
  当西魏与东魏连年鏖战时,江南的梁朝没有任何行动,而趁北魏衰亡之机复兴于北方草原的柔然汗国却跃跃欲试。高欢将东魏宗室女嫁给柔然可汗阿那瓌,称兰陵公主,柔然于是支持东魏,多次进犯西魏北境。宇文泰遂遣使与阿那瓌和亲,并让西魏皇帝元宝矩元配皇后乙弗氏出家为尼,于大统四年娶阿那瓌14岁的大女儿郁久闾氏为皇后。大统六年,郁久闾氏死于难产,阿那瓌认为是西魏谋害所致,发兵南进,直抵夏州,迫使元宝矩让他恋恋不舍的乙弗氏自杀。大统十一年,高欢娶阿那瓌女儿为妻,高欢死后,其子高澄又按柔然风俗与她结合,并生下一个女儿。柔然于是又与西魏为敌,并于大统十三年南侵,兵锋及于高平(今宁夏固原)以南。
 
  面对东魏与柔然联合的形势,宇文泰开始在北方草原寻求新的联合对象。这时,源出今阿尔泰山本附于柔然的突厥部落逐渐兴起,开始与西魏贸易往来。大统十一年,宇文泰派使到突厥,突厥随后也遣使到西魏,突厥首领土门于是公开与柔然为敌。大统十七年,宇文泰又将西魏文帝元宝矩的女儿嫁给土门,土门发兵攻柔然,在怀荒(今河北张北)北大败柔然,阿那瓌自杀。土门自称伊利可汗。其后,土门子木杆可汗俟斤吞并柔然,西败哒,北并契骨部,威服塞外诸国。其地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万里,南至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属焉。西魏及其后的北周政权长期与突厥联盟,有力地阻止了东魏北齐向关陇的进攻。
 
  当西魏与东魏经过战争而趋于势力平衡时,江南的梁朝却因侯景之乱而四分五裂。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与上游盟主荆州刺史湘东王萧绎兵戎相见。大统十五年,萧詧向西魏投诚,遣妻及子为人质,请求援兵。宇文泰命杨忠为三荆十五州总督,与长孙俭率军前往,于次年初,相继攻占义阳(治今湖北枣阳东南)、随郡(治今湖北随州市)、安陆(治今湖北安陆)、竟陵(治今湖北天门西北)等地,威逼江陵,迫使萧绎订立城下之盟,遣子为人质。萧詧则据襄阳,受西魏梁王之封,成为其附庸。
 
  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梁益州刺史萧纪举兵东下,与其兄萧绎争夺帝位,萧绎竟请西魏袭击萧绎后方。宇文泰趁机遣大将军尉迟迥率军夺取汉中、益州,将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大部分地区纳入西魏版图。次年九月,宇文泰又派柱国大将军于谨、大将军杨忠等率兵5万攻萧绎。十一月,攻下江陵,萧绎被处死,将今湖北全省纳入西魏统治之下。西魏将梁王萧詧统辖的雍州收归西魏军队控制,让萧詧进驻江陵空城,并驻军监视,由此奠定了北周的版图,并为北周灭北齐及继北周的隋政权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西魏由弱变强,和宇文泰卓越的政治才能及其创立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密不可分。
 
  2、西魏政治与政治制度
 
  宇文泰及西魏创业功臣大多出于北镇豪强酋帅,文化素养高于东魏创立者高欢及其扈从。宇文泰被尔朱荣俘获到晋阳时,虽处动乱之中,仍请教师教育其侄宇文护等,他执西魏朝政后, 崇尚儒学,明达政事,曾与高僧谈玄论道,还能从儒家经典中探求治国方略。他任大行台时,在行台处置学校,让属官白天处理政务,晚上学习儒家经书。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几个儿子均习读儒家经典,如彬彬文士。贺拔胜一介武夫,自居重位,始爱坟籍。乃招引文儒,讨论义理。身死之日,唯有随身兵仗及书数千卷而已。
 
  与高欢纵容鲜卑勋贵贪残乱政相反,西魏一创立,宇文泰便力求用政策法令扭转官吏贪婪而怠弃政事的恶习,实现政治稳定。大统元年(公元535年),他因 戎役屡兴,民吏劳弊,乃命所司斟酌今古,参考变通,可以益国利民,便时适治者,为《二十四条新制》,奏魏帝行之 。大统七年,他又颁行《十二条新制》,并下令重申所有官员都必须忠于职守。大统十年,又将前后颁行的《新制》加以修定,合为5卷,重新颁布,称为 中兴永式. 搜简贤才,以为牧守令长,皆依新制而遣焉。数年之间,百姓便之。次年,他又下令,强调所有官员都必须戒除私心,应废寝忘食, 思上所以匡人主,下安百姓 , 使天官不妄加,王爵不虚受 。西魏政治因此远较东魏清明。
 
  (1)《六条诏书》西魏政治纲领性的文件是苏绰制定的《六条诏书》。苏绰(公元497- 546年),武功(今陕西武功)人,武功苏氏是当时关中世家大族之一。大统初,宇文泰为大行台,苏绰就任行台郎中,他博览群书,具有很强的政治才能。由于偶然的机会, 方欲革易时政,务弘强国富民之道的宇文泰得知苏绰的才干,向他寻求治理国家的方法,并为苏绰的谈论所感动,任命他为大行台左丞,参掌机密,对他极其信重。在宇文泰支持下,苏绰撰成《为政之法六条》,于大统七年经西魏文帝以诏书的形式颁发,故称《六条诏书》。
 
  宇文泰极重视《六条诏书》,把它作为座右铭,并命令百官学习背诵,地方长官如不能通晓《六条诏书》便不能作官。
 
  《六条诏书》首先强调,官员必须端正自己的思想,明白是非曲直,按照最公正的原则统治百姓。同时,官员们还必须端正自己的行为,亲自实践孝悌、忠信、礼让、廉平、节俭等儒教美德,以自己的行为给百姓作出表率。
 
  《六条诏书》认为,人们的思想因环境教育而变化,因此,官员们都应在端正自己思想的前提下,用道德行为感召百姓,提倡淳朴的风气,使百姓中不正当的思想和贪图享受的本性不知不觉地消除,然后用孝悌、仁顺、礼义等儒家伦理教育百姓,使他们相互慈爱,家庭和睦,讲求礼让。这是扭转数百年来衰败的社会风气,消除北魏末年以来严重的社会动乱的根本手段。
 
  《六条诏书》要求地方长官必须督促百姓尽力农耕,发挥土地的全部潜力,因为百姓只有丰衣足食,才可能接受教化,社会才可能安定。地方官员必须保证每一个劳动力都从事耕种,即使是农闲时,也应鼓励百姓栽种果树,种植蔬菜,饲养鸡猪,为生儿育女和赡养老人提供足够的财富。征发劳役应在农闲时候,绝不能延误农时,否则就是剥夺百姓的生命。
 
  《六条诏书》指出,选拔德才兼备的人作官,是政治稳定的根本保证,因此选拔人才,不仅要考察被选者才干,还必须审查他的志向行为,以保证该人将其才干用于治理百姓,而不是用来干坏事。要选拔真有才干的人,就必须改变以前那种只注重祖先官爵和门第,以 门资 取人的办法,不管家庭出身如何,只要是人才,就加以任用。在保证选用贤才的前提下,还必须削减官员数量,官员少了,就容易找到贤才来担任,官员过多,便会鱼龙混杂,使政治混乱,因此应将州郡长官用地方大族子弟充当的兼官、假官全部罢免,将选举权收归中央。
 
  《六条诏书》反复申明,地方长官必须慎用刑罚,准确判案。应本着最公正的思想,放下徇私枉法的企图,把案件的曲折原委弄清楚,根据人心和公理,参照礼仪和法律,量刑定罪,严禁舞文弄墨,动辄拷打。对罪大恶极、伤风败俗者必须严惩,杀一儆百。只有这样,才能使百姓归心,政治安定,国家政策法令及教化才可能推行下去。
 
  《六条诏书》还指出,当前战争频繁,不能大规模削减赋税徭役,地方官员必须在遵守国家规定的前提下,鼓励百姓发展生产,然后根据民户贫富情况征收,保证负担平均, 不舍豪强而征贫弱,不纵奸巧而困愚拙。
 
  作为西魏政治纲领的《六条诏书》,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其核心,使民族成份复杂的关陇地区在思想意识形态上统一起来。这以后,西魏北周特别重视学校教育,都城长安有太学、小学,地方州、郡、县都有太学的分支机构,各总管府也置有学校。这有助于出于武川的鲜卑贵族、关陇汉族及各少数族群众凝为一体。同时,《六条诏书》还通过对官员特别是地方长官处理政事的各种具体规定,保证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和生产发展。
 
  (2)周官制度西魏之初,沿用北魏孝文帝远承魏晋、近采南朝而创定的官制,但宇文泰认为魏晋官制繁琐,试图加以改革。宇文泰十分重视周代制度,曾因西晋以来文章华而不实之风盛行,命苏绰仿《尚书大诰》体裁制定文章格式,作为朝廷政策法令的标准文体。与此同时,又令苏绰、卢辩根据《周礼》改创官制。大统十四年,开始按《周礼》设置六卿官。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周官制度最后完成。中央设天官大冢宰府、地官大司徒府、春官大宗伯府、夏官大司马府、秋官大司寇府、冬官大司空府,下统群官,代替原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及太常等九卿,处理政务,如经天子 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 的特命,大冢宰则总摄其余五府,操持权柄。魏晋以来按品辨别官位高下的办法也被废除,以卿、尹、大夫、士等名目形成上下等级,按《周礼》九命制度确定高下,九命各分正、从,正九命最高,相当于过去的正一品,从一命最低,相当于从九品。
 
  与周官制度相应,车服制度与朝廷礼仪也遵从《周礼》, 革汉、魏旧法。从西魏废帝元钦开始,不再设年号,而以元年、二年纪年,北周第一个皇帝宇文觉即位后,不再称皇帝,而称天王。到周明帝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又因天子称王不足以威天下,才又设年号,称皇帝。
 
  《周礼》毕竟是儒家将西周制度理想化的产物,因此,周官制度虽在西魏末颁行,并为北周沿用,但却经常更改,以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而且,宇文泰等并没有照搬《周礼》, 首先,像军队的建设,六军禁卫和府兵制度,并没有因实行周官制度而打乱;还有,自总管、刺史、郡守、县令,下至党正、里长那一套自上而下的地方政府组织以及连环保制度,也依旧原封不动地对封建政权起稳定和巩固作用。所以北周模仿《周礼》,实施六官,并没有像新莽改制那样,招来了巨大灾祸
 
  西魏北周推行周官制度,和以前王莽及后来武则天利用《周礼》改革制度一样,也有其政治意图。首先,西魏北周据有关陇,相对于东魏北齐据有的河北地区,文化相对落后,更不能与江南以中华正统自居的梁政权相比拟,因而需要有一种有异于其他两方的文化政策,维系关陇各族人心,使其融为一体。热衷古典,摒落魏晋的宇文泰便采用源于关中的西周古制来实现这一政治目的,取代西魏的宇文氏政权也因此径以 周 为国号。其次,西魏初继承北魏后期官制体系,官分清浊,选举讲究门第,这与《六条诏书》中所强调的罢除门资、唯重才干的选官原则相抵触,通过官制改革,改变官名,建立与秦汉以来中央官制完全不同的等级序列,官职的清浊标准自然失去效力,选举才有可能避免世家大族人士争逐某些地位清显,职闲禄重的官职,并有助于提高鲜卑贵族的社会地位。再次,通过官制改革,可以加强宇文泰对朝政的控制权。宇文泰虽被诸将所推,创立西魏政权,长期担任大行台、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等官职,但并没获得超越创建西魏的军功贵族的绝对权力,在府兵体系中,宇文泰只是八位柱国大将军之一。西魏皇帝虽没多少权力,但直到大统十七年,尚书令一职长期由宗室扶风王元孚、广平王元赞、义阳王元子孝等担任,这势必使宇文泰处处有掣肘之虞。大统十七年以后,宇文泰以大冢宰之职统领百官,才真正凌驾于西魏朝廷之上,为宇文氏取代西魏政权创造了条件。(3)关陇集团的形成宇文泰之所以能在民族关系复杂的关陇地区实现政治稳定,还在于他将关陇地区原来的及北魏末西魏创立时期进入这一地区的各种政治势力结合为一个整体,这就是史学前辈陈寅恪先生概称的 关陇集团。宇文泰创立西魏,所依仗的为武川豪酋及其吞并的关陇地区以各少数族为主体的反北魏武装,后又融入孝武帝元修从洛阳带来的部分 六坊之众 及贺拔胜从荆楚带到关中的残部。各支部队最初虽在西魏政权的名义下由宇文泰统一指挥,但各将领对长期跟随的部众拥有独占性的权利。大统十一年,仿西周天子六军之制,置六军,各支军队的代表人物李虎、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被任命为柱国大将军,各领二大将军,每位大将军又统二开府,每开府率领一军兵。宇文泰本人柱国大将军,却又以都督中外诸军事之职统领其他几位柱国,形成一个完整的指挥系统,府兵制度初具规模。
 
  上述各支军队在西魏初与东魏的多次战争中损失很大,宇文泰曾试图用战争中俘获的东魏鲜卑兵士补充军队,但大统四年他们在关中发动叛乱,竟占据弘农、长安,几乎使西魏政权崩溃。关陇土著豪族中一部分虽曾率私人武装随宇文泰征战,但并未成为西魏军队的主要来源。大统九年,西魏 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将关陇豪族的私人武装纳入国家军队编制中,不久又征发关陇百姓中家富于财,体格健壮者充当府兵。此后,关陇豪族纷纷被授予仪同、大都督、帅都督等府兵将领职衔,豪族武装正式进入府兵的指挥系统。这不仅使府兵逐渐强大,而且由于不同的政治势力都在府兵体系中享受同样的政治待遇,有力地将他们凝聚为一个整体。
 
  3、宇文护执政与北周前期政治
 
  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十月,宇文泰在西巡途中病死于云阳(今陕西泾阳),他第三子、15岁的宇文觉继任太师、大冢宰之职,其侄大将军、小司空宇文护(公元513- 572年)受遗命辅助宇文觉。这时,与宇文泰一同创业的勋贵大都希望自己执政,不服从名声和地位都不高的宇文护,所谓 群公怀等夷之志,天下有去就之心 。在柱国大将军、大司寇于谨的支持下,宇文护升任柱国大将军,执掌朝政。
 
  宇文护既得执政,立即策划用宇文氏取代西魏皇权,提高自己的声望。
 
  同年十二月,宇文觉被西魏皇帝册封为周公,随即禅位。次年正月,宇文觉称大周天王,号元年,北周政权正式诞生。宇文觉即北周闵帝。宇文护以柱国大将军、大司马的身份掌握了兵权。次月,宇文护以谋反的罪名杀不服从他的柱国大将军、太傅、大冢宰赵贵,又令柱国大将军、太保、大宗伯独孤信自杀,提拔宇文氏亲信,使北周政权巩固下来,宇文护也因此升任大冢宰。
 
  同年九月,闵帝宇文觉因不满宇文护专权,谋加诛除,被宇文护杀死,宇文泰庶长子宇文毓(公元534- 560年)被立为天王,后改称皇帝。武成二年(公元560年)四月,宇文护因为明帝宇文毓聪明睿智,难以驾驭,将他毒杀,改立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公元543- 578年)为皇帝,即北周武帝。宇文护兼任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冢宰府又被赋予统领其他五府的权力,兼总军政大权。从北周建立到周武帝天和七年(公元572年)被杀,宇文护执政共15年之久。
 
  宇文护执政时期,致力于提高宇文氏皇权,随西魏创业功臣被诛杀或自然死亡,西魏创业武将影响朝政的情况基本结束。到天和六年,柱国大将军竟多达41人,其中11人为宇文氏子弟,大将军则多得无法统计。这样,宇文泰创立府兵制度时一柱国统二大将军,一大将军辖二开府的结构被打破,柱国、大将军、开府等军号逐渐变成散官、勋号,不再统领军队,实际统领军队的是府兵系统中大都督、帅都督、都督等较低级的武官,直隶于都督中外诸军事府,即所谓中外府,府兵真正成为巩固皇权的支柱。宇文护以中外府和大冢宰府控制朝政,这两个机构实际成为北周的最高权力机构,两府属官掌握实权,而其中功臣武将子弟很少,汉族人士占绝大多数,他们中许多人在北周后期的隋代政治中极有影响。这表明北周政治逐渐摆脱北镇鲜卑武人的影响,其政治基础越来越立足于关陇本地,关陇集团的政治基础进一步扩大。宇文护还继承宇文泰联合突厥以抗击北齐的策略,在与北齐的战争中,北周逐渐处于进攻姿态,为周武帝灭齐创造了条件。
 
  宇文护长期执政,虽促成了北周政权的建立及宇文氏皇权的巩固,但他本人长期控制军政大权, 有人臣无君之心,为人主不堪之事 ,又强烈干预了皇权。他自树亲党,中外府及大冢宰府许多属官横行不法,伤政害民。
 
  周武帝对他外示尊崇,暗中却准备处理他。天和七年三月,周武帝趁宇文护入宫之机,将他击杀,并杀其诸子党羽,下诏宣告其罪行,改元建德,自揽朝政。
 
  4、周武帝治绩及灭北齐
 
  周武帝宇文邕杀权臣宇文护后,积极强化皇权。从军队指挥系统看,都督中外诸军事一职被废除,皇帝成为军队的直接指挥者。周武帝多次检阅部队,赏赐、宴请都督以上的军官,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史称他 劳谦接下,自强不息。以海内未康,锐情教习。至于校兵阅武,步行山谷,履涉勤苦,皆人所不堪。……每宴会将士,必自执杯劝酒,或手付赐物。至于征伐之处,躬在行阵。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又将各军军士改称为 侍官 , 募百姓充之,除其县籍,是后夏人半为兵也。军士称侍官,表明他们直接受皇帝指挥,效忠于皇帝,而 夏人 即汉人大量被编入府兵,不仅增强了府兵的势力,而且进一步削弱了府兵初创时所具有的民族特征。
 
  周武帝还对周官制度进行了调整,使之更加适应皇权政治。
 
  建德元年六月,杀宇文护不久,即改置宿卫武官,改组宫廷禁卫,特设直隶于皇帝而不是六卿中夏官大司马府的司武、司卫二职,统领宿卫禁军。
 
  天官大冢宰府不再拥有总领其余五府的特权,朝廷重大决策往往避开六卿,而让六卿下属中接近皇帝的官员参与。天官府中的御正大夫因 任总丝纶 ,实际拥有魏晋以来中书监、中书令的职权;出入侍从的纳言大夫亦如门下省侍中;春官大宗伯府中的内史中大夫则因 朝政机密,并得参详 ,形如尚书令,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如周武帝时柳敏为内史中大夫, 当途用事,百僚皆出其下,这为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政权后,抛弃周官制度,恢复、创定三省六部制提供了条件。
 
  周武帝亲政后,还进一步增强中央集权的物质基础。他下令解除宇文泰时攻占江陵所俘获人口的奴隶身份,使他们成为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严禁乡官隐匿户。土地,正长隐匿五户百姓或三顷以上的土地,将被处以死刑。
 
  周武帝还 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庙塔之下,于建德三年下令废除佛教和道教,捣毁佛像,焚烧佛经,沙门、道士并令还俗。近百万僧侣、道士及依附于寺院、道观的人口由此成为承担赋役的国家编户,收到了 民役稍稀,租调年增,兵师日盛的效果。当然废佛活动与周武帝推崇儒教有很大关系。
 
  随着政治稳定,经济势力增强,周武帝立志消灭内部政治斗争频繁的北齐。这时,柱国大将军、勋州(治今山西稷山西南)刺史韦孝宽奏陈灭齐三策,主张趁北齐丧乱之机,联合江南陈政权,兵分数道,一举加以平定。建德四年七月,周武帝征集18万大军,分数路进入北齐黄河以南地区。周武帝亲率六军攻下河阴(今河南孟津东),进围洛阳,其他各支军队也先后攻下洛口(今河南巩县东北)、河阳(今河南孟县西南)。但洛阳未下,北齐大军来援,周武帝又于军中得病,遂率军退回。
 
  建德五年(公元576年),周武帝准备再度出军,决定不再以对于北齐并不重要的河南地区作为首攻方向,改从汾河河谷出军,直扑晋阳,捣毁北齐这个军事重镇。十月,周武帝对群臣说: 前入贼境,备见敌情,观彼行师,殆同儿戏。又闻其朝政昏乱,政由群小,百姓嗷然,朝不谋夕。……若复同往年,出军河外,直抚其背,未扼其喉。然晋州本高欢所起之地,镇摄要重,今往攻之,彼必来援,吾严军以待,击之必克。然后乘破竹之势,鼓行而东,足以穷其窟穴,混同文轨。这时许多将领都不愿出军,周武帝以军法处置相威胁,亲自率步骑14万多人,进军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北齐守军急报住于晋阳的后主高纬。高纬这时正在外面射猎,得报之后,竟听从其宠妃冯淑妃的请求, 更杀一围 ,然后才率10万精兵南下救援。这时平阳已被周军攻陷,齐军反攻平阳,北周主力退守玉壁城。齐军即将攻下平阳,后主又命令缓攻,好让冯淑妃和他一起观看城陷的情景。冯淑妃因梳妆打扮,姗姗来迟,北周守军趁机加强防御,遂未被攻下。十二月,北周主力8万人进到平阳城下,与北齐军决战,后主带着冯淑妃弃军逃跑,北齐主力军溃败。周军迅速攻下晋阳,并于次年正月攻克北齐都城邺城。四处逃亡的北齐后主被周军俘获,北齐残余势力很快被铲平。周武帝继苻坚、拓跋焘之后再次统一黄河流域。
 
  北周消灭北齐,获民户330万,人口2000多万。周武帝将原北周境内实施的废佛及放免奴隶、杂户的措施推行到新占领的北齐境内,北周的政治经济势力进一步加强。北齐灭亡之际,陈大将吴明彻率军攻占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并准备继续北进;突厥他钵可汗又一度接受北齐范阳王高绍义,将他立为北齐皇帝,率部众南犯幽州(治今北京市),以为高绍义复仇为名。
 
  周武帝于是打算平突厥,定江南,一二年间,必使天下一统 。但壮志未酬。宣政元年(公元578年)五月,周武帝亲率五路大军,从长安出发,准备北伐突厥,出军仅三天,便因病退军。六月,周武帝去世,终年36岁,他所开创的平定江南。击败突厥的事业只好留待不久取代北周的隋政权去完成。——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百卷本·魏晋南北朝·政治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人学研究网·中华文明栏目责编:紫天爵

相关热词搜索:东魏 北齐 北周

上一篇:拓跋焘的南征——瓜步之役    下一篇:侯景降梁与侯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