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华夏春秋 > 五代十国 >

隋唐五代的手工业技术

2016-06-27 14:54:34来源:人学研究网 责编:紫天爵 已浏览人数:
在我国传统的铸造工艺中,以泥范、铁范和熔模铸造最有名,被称为古代三大铸造技术。这些技术在隋唐时期更加成熟,应用更为广泛。

隋唐五代时期,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生产和技术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生产技术的发展,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特别是在金属冶矿、雕版印刷、造纸、纺织、印染、造船技术等领域里,成就最为突出,且又影响巨大、深远。

(一)发达的冶金矿业与先进的铸造技术

隋唐两代统一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后,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采矿冶金生产更加繁荣,新的铸造技术层出不穷,并广泛应用于生产,在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发挥了重大的技术效能。

1、发达的采矿冶金业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代开采的矿产品有金、银、铜、铁、锡、铅、矾、水银、朱砂等。这些矿产品主要分布在陕(陕西)、宣(安徽)、润州(江苏镇江)、饶州(江西)、信州、衢州(浙江衢州)等地区。共有各类矿山168所。其中包括铜冶96处,银冶58处,铁山5座,锡山2处,铅山4处,矾山7处。唐宪宗李纯在位时,每年采银12000两,铜133000公斤,铁1035000公斤,锡25000公斤、铅无常数。宣宗李忱当政时,每年来银25000两,铜327500公斤,铅57000公斤,锡85000公斤,铁266000公斤。由此可见,当时的冶金矿采业发展很快,而且钢铁冶金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已很明显。当时,如工具、兵器、造船、机械磨面等使用铜、铁等金属的制造行业,呈现出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并对工农业生产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2、先进的金属加工技术唐代的金属加工技术发展很快,尤其是金属铸造技术成就最大。例如,在合铸金银的方法研究上,就取得了重大的成果。早在汉代就有人开始研究金银合铸的方法。但没有取得成功。到了唐初,在技术上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此《太平御览》卷八一二特有 合金银并成 的记载。

在我国传统的铸造工艺中,以泥范、铁范和熔模铸造最有名,被称为古代三大铸造技术。这些技术在隋唐时期更加成熟,应用更为广泛。例如,《新唐书严善思传》记载,唐乾陵墓道砌石之间,均用 冶金固隙.经考察,系在石块之间凿成串通的孔洞,再铸入生铁,在所有石块之中形成框架钢筋结构。隋代著名的赵州桥的石块之间也浇铸有生铁。这种现场浇铸铁水的技术,表现出当时的生铁冶铸技术已十分高超。

唐武曌(武则天)曾下令用铜、铁铸天枢。天枢高约50米,直径4米,八面各径1.65米。下为铁山,周长56.1米。用铜制蟠龙、麒麟萦绕铁山,天枢上置直径10米的腾云承露盘。四龙直立捧火珠,高3.3米。后来李隆基下令毁天枢,派工匠溶铜铁,愈月不尽。武曌时还铸有九州鼎、豫州鼎、馀州鼎等,鼎高均在4.62米以上,共用铜280350公斤。鼎上有山川、物产图案,整体雄浑壮伟、精美超俗。河北沧州现存的五代后周时期的铁狮,重5万公斤,是采用泥范铸造工艺铸造的。隋唐五代时期,这些巨大的铸件,如果没有掌握成熟的技术是难以完成的。

值得一书的是熔模铸造法。这种方法又称失蜡、出蜡、捏蜡法。唐代的铸钱业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唐会要》卷八十九记载 开元通宝钱 已使用熔模铸造法。这是有关 失蜡法 的最早文献记载。在当时的生产中,已使用了大型鼓风炉。《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四记载,蔚州(山西灵丘)飞弧钱监利用水力鼓风机铸钱,每年铸钱18000贯,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旅顺博物馆收藏有唐代的金属制品。据鉴定,当时已使用的金属有金、银、铜、生铁、熟铁和铝等。而这些金属制品的加工方法已相当精密,每件制品除了铸造、锻造之外,还采用手工打制、加工磨制并镀金、嵌银等。可见唐代的金属加工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一批盛唐晚期(公元8世纪末)的金银器皿270余件,这批器物以鋬金和浇铸为主,还采用了焊接、切削、抛光、铆、镀、刻凿等工艺。特别是在盆、碗、盘等器物上,有明显的切削螺纹痕迹。因其螺纹清晰、同心度较高,起刀、落刀点十分明显。表明当时已使用了简单的切削车床。这是我国在机械工程技术上的重大成果,在我国机械工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及作用

大约在1300年前,我国就发明了印刷术。据明代陆深《河汾燕闲录》卷上记载: 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十二月八(日)敕(chì,皇帝的命令)废象遗经,悉令雕撰,此即印书之始.明代邵经邦的《弘简录》卷四十六中则记有:(唐太宗后长孙氏)崩(公元646年),……宫司上其所撰《女则》十篇,……帝览而嘉叹,……令梓(zǐ,雕版)行之。 唐文宗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唐文宗李昂下令禁止各道私置日历版。这些历史记载说明,隋唐时代我国已发明了刻版印刷术,并已投入使用。

雕版印刷术的诞生是有其背景的。隋唐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要更加迫切,对书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了。当时手抄、人工誊写的方式已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促进了印刷术的发明。另一方面,作为工艺技术之一的印刷术,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已经逐渐具备,适合于印刷的纸和易溶不晕的烟枲墨都已产生。而且,公元七、八世纪前出现的印章、拓石等多种复制文字、图画的方法已经成熟。例如,用印时先将印章沾上墨,再印到纸上,成为白地黑字状态,鲜明易读。而拓石的方法是将纸铺在石上,再在纸上刷墨,结果是黑地白字,不如白地黑字鲜明。因此仿照印章的办法,将碑版的阳文正写,换成阳文反写字,在版上加墨,使其转印到纸上,或是扩大阳文印章字面的面积,使之成为一块木版,并在版上沾墨铺纸,仿照拓石的方法进行印刷,便成为清晰悦目的白地黑字了。这就产生了由盖印和拓石两种方法相结合,发展而形成的雕版印刷的最早期的形式。并最后确定了雕版印刷的操作方法。

雕版印刷所用的版料,大部分选用易于雕刻的枣木和梨木。方法是将字先写在较透明的薄纸上,字面朝下贴到板子上,然后用刀将字刻出来;再在刻好的版上加墨,把纸盖在版上,用刷子轻匀地揩拭,揭下来,转印到纸上的文字就是正字了。

雕版印刷从它诞生起就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大约在公元762年以后,长安城的商业中心东市就已经有印制的字帖、医书出售。过了20多年后,还采用这一印刷技术,统一印制出带有红格的 印纸 ,供商人交易纳税时,作为记帐凭证。

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34年)十二月十日,诗人元稹为白居易的《长庆集》作序,序中就写道:当时扬州、越州一带很多人 缮写模勒 白居易以及他自己的诗集。并拿着这些诗集的印本换酒茶。这里面所说的 模勒 就是刊刻。这也是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的印刷技术了。

公元835年左右,现在的四川、陕西南部、江苏北部和安徽一带,有很多人从事印刷业,印制日历,并在市场上销售。东川节度使冯宿为此上奏章说: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的百姓都用刻版印刷日历,在市上售卖。每年中央司天台还没有颁布新历书时,这些印好的日历已满天下皆是。这样,有损皇帝的 授民以时 的权威。据此奏请,文宗于公元836年1月21日,下令禁止各道私置历版。说明雕版印刷术已被民间广为采用。

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就被用来印刷佛教经典、佛象和宗教画片等。1900年,在敦煌千佛洞发现了一册印刷精致的《金刚经》,经书末尾注有 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旻为二亲敬造.咸通九年就是公元868年,这部唐懿宗李漼时期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注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金刚经》的开卷是释迦牟尼在祗树为孤独园说法图。这是一幅高33厘米、长33厘米多的木刻版画。释迦佛坐在中间举手示意,学生长老浿菩提披袒右肩,右膝着地跪在座前,合掌恭听。诸天神围绕,神态生动。《金刚经》全书字迹清晰、明显,雕刻精细、美观,墨色浓厚而均匀,图文浑朴。其雕刻的刀法纯熟、精湛,充分显示出唐代的刊刻技术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反映出唐代已具有很高的雕版印刷水平。

五代时期,则以运用雕版印刷技术大规模刻印文集和古代书籍为特点。

前蜀乾德五年(公元923年),四川和尚昙域刻印了其师贯休和尚的《禅月集》。而后,洛阳的文学家和凝也把自己的文集编辑成百卷本,并刻印出版流行于世。因为刊刻著作既可扬名当今,又可流芳后世,因此兴起刊刻私人文集之风。后蜀宰相母昭裔在成都刊刻了《文选》、《初学记》等书籍,并成为成都世代有名的出版家,母昭裔是将私人刻书作为终生职业的第一人。

公元932年,后唐明宗时的宰相冯道看到吴(今江苏)、蜀(今四川)

等地贩卖农书、历本、佛经、医书、字帖等书籍,但唯独没有儒家经典。为此他建议朝廷刊印九经。从此,印刷术正式成为官府封建文化的一种工具。

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技术更加成熟、雕版印刷业更加兴旺发达。

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就逐渐向周边国家传播开来,世界各国的印刷术是在中国印刷术的影响下发生、发展起来的。雕版印刷术是人类历史上的最伟大发明之一,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手工业 技术

上一篇:吴越国:钱镠传    下一篇:大百科全书:五代十国割据历史与经济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