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华夏春秋 > 北宋 >

北宋的戏剧

2018-07-17 14:49:23来源: 人学研究网 已浏览人数:
瓦舍兴起的原因不外是社会稳定,工商业繁荣。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说: 瓦舍者……为士庶放荡不羁之所,亦为士子流连破坏之门。

1、宋代的瓦舍、勾栏与书会

由于宋代工商业的迅速发展,都市日趋繁荣。宋代的首都和唐代的首都情形不太相同。唐代首都长安日暮即闻鼓鸣,百业歇息,开始宵禁了。而宋朝,无论是东京汴梁还是南宋的临安皆不夜禁,不但不夜禁反而通宵达旦,买卖日夜不绝于市。所以,通俗文艺就在都市里大为盛行,娱乐场所纷纷设立。当时人们称娱乐场所为 瓦舍 或 勾栏.在唐代,都城长安只有平康诸坊,但没有瓦舍众伎, 瓦舍 或 勾栏 是宋朝新出现的,无论开封和南宋临安都有 “瓦舍” 或 “勾栏。.据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南宋杭州(临安)城内外就有17处瓦舍。据《东京梦华录》,在汴梁也有中瓦、里瓦、桑家瓦子、州西瓦子、州北瓦子和朱家桥瓦子等若干座。大约在崇宁年间(1102- 1106年),瓦舍已经遍布汴梁东西南北四域。瓦舍规模大的,一座就可容纳大小勾栏五十余棚,容纳上千人。瓦舍里所表演的游艺种类繁多,如演杂剧、傀儡戏、影戏、杂伎、散耍、说史书、讲故事、谈经、学乡谈、炎诨话、舞番曲、诸宫调、鼓子词、唱赚、卖嘌唱等等,真是百戏杂陈,雅俗共赏。诸棚观众,不论风雨寒暑,都是很拥挤的,所谓 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当时,还有一种流浪的艺人,即 路歧人 ,他们也可以到瓦舍、勾栏来表演。来瓦舍的观众,除市民外,还有手工业工人、商贾,还有护城的禁兵、进城的农夫。瓦舍勾栏这种场所,很像旧北京的天桥、厂甸。

瓦舍兴起的原因不外是社会稳定,工商业繁荣。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说: 瓦舍者……为士庶放荡不羁之所,亦为士子流连破坏之门。杭城、绍兴间驻跸于此,殿严杨和王因军士多西北人,是以城内外创立瓦舍,招集妓乐,以为军卒暇日娱戏之地。 瓦舍里有杂剧、杂伎、傀儡戏、影戏、说经书、说唱、讲史、小说、舞蹈、诸宫调、合生、武艺等艺术形式。瓦舍为这些艺术形式的相互借鉴、融合与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戏曲戏剧艺术的全面综合提供了社会基础和物质基础。

随着瓦舍的出现,同时也产生了书会。当时人们管书会中人叫 书会先生 ,也就是相当于现代的职业脚本作家。他们专门编写话本、剧本、曲词本等各种形式的演出脚本,与前代诗人、词人不同的地方是,这些书会先生是靠创作谋生。为了适应勾栏的演出需要,书会组织还吸收了大批不得志的文人,这些文人经常与艺人合作,所以对舞台演出的要求非常熟悉。同时,艺人们经常与文人接触,对于提高演员的文字与艺术修养,提高演出与艺术创作能力,都有很大帮助。这也是宋代戏剧艺术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瓦舍里,宋代的说唱艺术、歌舞艺术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瓦舍里经常演出的鼓子词、缠达、唱赚和诸宫调。

鼓子词可以说是后世弹词以及其他说唱艺术的肇祖。它是一种融说书与歌唱为一的叙事艺术形式,主要以唱为主。鼓子词的典型代表作有北宋末期的《商调蝶恋花》,为赵令畸所作,共十二阕,演唱的是《会真记》张、崔二人的故事。鼓子词的说唱者大约三人,一人讲故事,一人说唱,另一人专吹管乐器。

缠达也是瓦舍经常出现的一种表演艺术。它的主要艺术形式是叙事歌舞。结构可分为:引子、短歌、尾声三段。后来被文人士大夫采用,配上深奥的歌词,变成了:致语、词与律交替出现、放队(绝句)三段式。

约在北宋末年,又从缠达脱胎出一种叙事的歌曲形式,叫唱赚。唱赚后来成为元杂剧每折一宫调、一韵到底的先河。在当时,唱赚选用的经常是流行曲调。唱赚也采用大曲、曲破、嘌唱、耍令、番曲等等,曲调优美,动听委婉,为后世的南曲联套打下了基础。

2、杂剧

杂剧在唐代有参军戏,宋杂剧正是吸收了唐代参军戏的传统,又广泛吸收了瓦舍众多的表演歌唱、舞蹈艺术,并将其有机地融汇综合进来,从而形成了杂剧。

杂剧这个词可以追溯到汉代的百戏,即散乐。到了唐代称为杂剧、杂戏。但是杂剧有时也包括了参军戏在内。后人就泛称为滑稽戏。唐代的杂戏内容很宽泛。唐太和三年(229年)南诏攻掠成都,虏去许多百姓,据载,其中就有杂剧丈夫二人。《五代伶官传》中,也记载: 庄宗……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廷.又《旧唐书·文宗本纪》所载: 太和六年……杂戏人弄孔子。 就是到了北宋时期,杂戏这个词也没有严格的界定,有时指傀儡戏,有时指角抵一类杂艺,有时代指从参军戏继承而来的滑稽戏。《中元节》条说: 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为止,观者倍增。 可见那时的杂剧很受欢迎,似乎可以演一晚上。

但是,宋、金时代的杂剧,实际上是处于从舞曲过渡到戏曲时期的产物,虽然名义上是 剧 ,但实际上却是歌舞、音乐、调笑、杂技等杂凑而成,各艺术形式还没有非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像上面提到的《目连救母》实际上就含有大量的杂技成份。而且有时一出剧,前后并不很连贯,叙事故事也并不很完整。

杂剧之中除了歌舞外,还有对话,大概由四五个人表演,涂脂抹粉,扮成古人模样,他们虽然表演故事,可是歌词还是叙述体而不是代言体。所以,歌唱还没有和戏剧结合为一个整体。因此,总体来说,宋杂剧还仅仅是戏剧诞生前的雏形,是 “说唱” 加上 “化装表演” 罢了。

宋杂剧一般由四段式组成:第一段为艳段,作为正文的引子;第二段和第三段是正杂剧,通常为两段,大概是一种雏形的故事演唱、滑稽说唱或舞蹈;第四段是杂扮,也叫杂旺、技和,主要是些调笑。

杂剧所用的音乐又分三种:大曲,是用于歌舞,大曲也可能又叫曲破,也可能曲破是大曲的第三段。断送,是在杂剧开演时乐队所奏的音乐,并无唱词;演奏完毕,歌舞开始。小曲,即民间的曲调。

在杂剧的音乐中,与戏剧的发展最有关系的乐曲,就是大曲。大曲在唐代还是纯粹的歌舞音乐,发展到宋代,才逐渐和故事情节相结合。在宋代的有大曲演唱的剧目中,具有以下两个特点:其一是利用大曲的形式咏唱故事,在大曲原有的标题之上往往再冠以故事性标题。如《西子薄媚》、《错取薄媚》、《郑生遇龙女薄媚》、《莺莺六么》、《崔护六么》等。这些大曲很多都是从唐代借鉴、继承过来的。其二,宋代所用的大曲,并不拘泥于唐大曲原有的完整形式。唐代大曲的唱词都是五言、七言的诗,而宋代大曲改用了词体。这样一来,显然乐曲的旋律和节奏,势必适应了词的格律而起很大变化,远非唐的本来面目,而是根据实际需要,内摘取其中的若干片段,称为 摘遍.宋代大曲多是摘遍的形式。

宋代大曲的叠数可以随歌词的内容而任意增减,这就便于故事叙述,更进一步,大曲就和杂剧结合起来,成为戏曲的主要构成部分。最初,很多杂剧是用大曲的音乐,因此剧名也标明大曲的名称,例如《四僧?梁州》、《斐少俊?伊州》、《郑生遇龙女薄媚》、《莺莺六么》、《柳毅大圣乐》等,但是后来就只选用大曲的片断,并广泛采用民间的曲调,于是大曲就和其他曲调相混杂而不再是独立完整的乐曲了。杂剧的音乐却因此更加丰富,也更能适应戏曲的需要了。作为古代歌舞音乐的大曲,演变为戏曲音乐,有一个复杂漫长的历史过程。当然,宋杂剧还不是成熟的戏曲形式,其中用大曲演唱的节目还不是戏曲音乐。但大曲在历史上对戏曲音乐的形成却有着重大影响。

责编:人学研究网|华夏春秋栏目·紫天爵

参考文献: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宋辽金夏艺术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相关热词搜索:戏剧

上一篇:宋代的绘画    下一篇:宋代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