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华夏春秋 > 北宋 >

宋朝的法律

2018-07-18 09:13:29来源: 人学研究网 已浏览人数:
宋初制定的《建隆刑统》,到宋神宗初年,历时 100多年,北宋前期以律(《刑统》)为主、律敕并行的制度,已不适应日益变化的形势。

司法由人治走向法治,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陈亮所说:“汉,任人者也;唐,人法并行者也;本朝,任法者也”,正是对中国古代司法史的概括。而他所说的“神宗皇帝思立法度以宰天下” ,说明他认为宋朝成为封建法治社会,主要是从神宗时期开始的,这也是符合历史事实的。神宗时,编制综合性及各种专门法律、法规, “以敕代律”,以及“申明”和“断例”具有法律地位,设新科明法及中举进士考试法律等,都是宋朝“任法”的标志。

宋初制定的《建隆刑统》,到宋神宗初年,历时 100多年,北宋前期以律(《刑统》)为主、律敕并行的制度,已不适应日益变化的形势。宋神宗虽然于熙宁四年(1071)对《刑统》进行了修订,却采取提高敕的地位,以敕代律。“神宗以律不足以周事情,凡律所不载者一断以敕”,并且改变原先的律、令、格、式为敕、令、格、式, “而律恒存乎敕之外”。熙宁九年决定重修编敕,到元丰二年(1079)初步修成进呈时,宋神宗否定了原先以诏令内容轻重来区分为敕、令、格、式的做法,并进一步确定区分敕、令、格、式的新标准: “设于此以待彼之至曰格,设于此而使彼效之曰式,禁其未然之谓令,治其已然之谓敕”。并指出: “修(法)书者,要当知此”,要求据此修改。元丰七年《元丰编敕令格式》成书时,更具体地规定为“丽刑名轻重者,皆为敕”; “有体制模楷者,皆为式”; “始分敕、令、格、式为四” 。实际上是对北宋前期敕、令、格、式进行较为科学的重新分类,因而原载为敕者不少移作令。这不仅是“违敕法重、违令罪轻”,而是因为,而令、格、式属于法规,区分法律、法规的不同性质,对于封建法治是非常重要的。

次于敕、令、格、式,而具有普遍法律、法规作用的是“申明”,内容比较复杂,既有敕,即杂敕(此处指未收入敕、令、格、式的敕),也有尚书省的札子等,通常即称为“指挥”,即是经过审定,将具有普遍法律、法规性质的杂敕和札子,可以引用作为判案等依据的,称为“申明”,即所谓“以颁降指挥厘为申明”, “凡申明所载者,悉与成法参用” 。未编为“申明”的,则只具有该敕或札子具体的法律、法规作用,而不能运用于其他事件。元丰七年编成《元丰编敕令格式》时,还单独编有《申明》。

宋代判案时,“凡律、令、敕、式或不尽载,则有司引例以决”,这是补充法律不足的一种手段,但案例所判轻重未必恰当,官吏因而也可上下其手,或加重刑罚,或从轻判处,甚至“用例破(法)条” ,编辑“断例”,对已往判决的案例进行选择并编集成册以供引用,成为以法判案的组成部分, 《熙宁法寺断例》就是规范引例判案的专书。官员熟悉法律、法规及正确判案,是进行“法治”的关键,熙宁四年进行科举改革, “旧明法科,徒诵其文,罕通其义”,也在废罢之列。

另设新的明法科,称为新科明法,凡不能考进士科的可考新科明法,考试律令、《刑统》大义、断案。但是,当科举改革后的首届科举考试在熙宁六年举行时,应举新科明法的不多,为了改变“近世士大夫多不习法”的状况,随即诏令从今以后进士、诸科同出身及授官为试监、簿人,都要考试律令大义或断案后才任官职,如累试不中及不能就试的,中举二年后才任官职。七月,又规定除进士及第前三名外,都要考试律令大义、断案后才能任官职。当熙宁九年“三年大比”之年来临之际,熙宁八年七月,练亨甫提出进士高科多担任州、府幕职官, “其于练习法令,岂所宜缓”。而且“前此习刑名者,世皆指以为俗吏”,对应举新科明法者, “推恩虽厚,而应(举)者尚少”,又“独优高科(前三名),不令就试”律令大义及断案, “则人不以试法为荣”。 神宗因而“诏进士及第自第一人以下注官,并先试律大义、断案” 。从此,新科明法逐渐受到重视,熙宁九年新科明法中举的已有 39名,不分等;元丰二年达到 146名,分为二等,增加了 2.7倍多,当年录取总人数为 602人,新科明法占近四分之一。又规定凡考新科明法考试断案时,允许带律(《刑统》)、令、敕应考。新科明法逐渐受应举者的重视, “新科明法成,类其所试”而编成的《元丰广案》 200 卷,是新科明法的试题(应是断案试题)汇编,是书的编辑刻印成书,正是这一趋势的反映。自“王安石执政以后,士大夫颇垂意律令” 。北宋前期,直至神宗时, “法令一藏于有司,而民未尝知之,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宋神宗时不仅公布法律、法规,而且有些士大夫“聚集生徒,教授辞讼文书”,传授讲习法律、法规,宋代“任法”的封建法治局面终于形成。

元祐时旧党执政,在废罢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同时,作为改革措施之一的法制建设也受到打击,元祐元年(1086)四月, “立《聚集生徒教授辞文书编配法》及《告获赏格》” ,打击传授讲习法律、法规的士大夫。自宋神宗建立封建法治以后,直至南宋,虽有反复,但总的趋势,仍是“任法”。正如陈亮所说: “人心之多私,而以法为公,此天下之大势所以日趋于法而不可御也”; “天下之大势一趋于法, 而欲一切反之于任人,此虽天地鬼神不能易,而人固亦不能易矣”;尽管封建法治存在许多弊端, “法之不足恃也久矣,然上下之间每以法为恃者,乐其有准绳也” 。

封建法治也促进了法医学的发展,法医学成为司法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宋慈在淳祐七年(1247)所撰的《洗冤集录》,是世界历史上传世最早的经典法医著作,对验尸、自杀伤、他杀伤、毒品鉴别、现场勘察、犯罪侦查等论述详明。封建法治也促使法律、法规以及案例、判词的刻印传布,南宋建炎四年

(1230)官员们提出编辑“《吏部铨法条例》,乞下越州雕印出卖” ,宋高宗即要求各司加快编辑。而南宋后期的《名公书判清明集》,则是佚名私人编集的南宋中后期诉讼判决书及朝廷公文的分类汇编,景定二年(1261)曾刻印,是书虽不具有朝廷所编《断例》可引用案例的法律地位,但仍具有“断例”的意义,可为各级地方官判案参考。

责编:人学研究网|华夏春秋栏目·紫天爵

参考文献: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七卷 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第十章“法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相关热词搜索:法律

上一篇:宋夏和战    下一篇:宋代的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