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华夏春秋 > 南宋 >

朱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2018-07-24 16:30:26来源: 人学研究网 已浏览人数:
朱熹出生于福建南剑(今南平)尤溪县一个官宦世家,其父朱松为二程再传弟子胡寅、罗从彦的学生。朱熹自幼习读儒家经典,19岁登进士,受同进士出身。

朱熹(1130- 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晚年又号晦翁,云谷老人等。是南宋最著名的教育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出生于福建南剑(今南平)尤溪县一个官宦世家,其父朱松为二程再传弟子胡寅、罗从彦的学生。朱熹自幼习读儒家经典,19岁登进士,受同进士出身。20岁任同安县主簿,便着手整顿同安县学,开始了教育实践生涯。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朱熹上疏孝宗,建议以《大学》之道为修身立国之本,不被采纳,遂退居崇安武夷山寒泉精舍,授徒讲学,著书立说,前后达15年之久,期间完成了《近思录》、《论语集注》、《孟子集注》等重要著作。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今江西星子、永修、都昌等地),积极倡赞教育事业,并经常亲诣学宫,为诸生讲说。同时,重建废坏已久的庐山白鹿洞书院,亲自参加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为书院制定学规,使白鹿洞书院最终发展为宋代影响最大的著名书院,他亲撰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 教条 ),也成为历代书院模拟的范本。

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南康军任满,又退归故里武夷山授徒讲学,专研学术,期间多与陈亮辩难王霸义利之学。淳熙十六年(1189年)出知漳州,其间完成了《四书集注》的刊印(1190年)。绍熙二年(1191年),定居考亭(今福建建阳西南),创办竹林精舍,几年后扩建更名为沧州精舍。绍熙五年(1194年),朱熹知潭州,为政之余,致力于复兴岳麓书院。他亲自规划设计,扩建学舍至百余间,学田增至数十顷,生徒达千余人。一时书院名声大振,学子云集,以至坐席不能容,溢于户外。同年,朱熹经宰相赵汝愚的推荐,入朝受焕章阁待制兼侍讲,担任经筵教官,为皇帝进讲《大学》之道,不久遭韩侂胄等人的排斥,罢出京师,仍回故里考亭著述讲学。庆元三年(1197年)韩侂胄立伪学逆党籍,朱熹被指为 伪学罪魁 和 伪师 ,但仍著述不缀,讲学不休。死后九年(1209年)朝廷为其追赐谥号,正式平反。

朱熹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对后代的影响也甚为深远。

1。朱熹论读书法  朱熹主张为学之道,必在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他一生勤学博览,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总结出许多有关读书的方法及经验,提出许多精辟见解,经其门人整理归纳为六条 朱子读书法 :其一,循序渐进:读书有序,首尾篇章依次看来,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于前,勿求于后。其二,熟读精思: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名物训释,一一认得,玩味反复,方能通透理解,得其真谛。其三,虚心涵泳:读书当虚心静虑,不可先入为主,引圣贤言语来拼凑自己的意思,而要虚怀若谷,平心取舍;同时要反复玩索,体会书中的旨趣。其四,切己体察: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文理,还要就自家身上推究、体验,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其五,着紧用力:读书要抓紧时间,振作精神,如救火治病,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其六,居敬持志:读书要收敛此心,专静纯一,并要立定远大的志向,一味向前。

2。朱熹论教学方法  朱熹毕生从事教学活动,在实践中总结出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创造性地应用和发挥了古代优良的教学方法及传统。譬如:他在注解《论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时,又引出所谓 时雨化之 的新意,强调教师应当像时雨化生百物一样,辅助学生自然生长,这就使得教学过程更富于自然的意趣,师生相处也更为融洽。同时,他认为:所谓的启发教育并非是教师强牵之功,教师虽有指引之功,但学生学习是自己为学,教师不能替代,学生要事事自己去理会、自去探究,这样就摆正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关系。再如:在阐述 温故知新 这个古老教学命题时,朱熹不仅强调处理新旧知识的关系,而且提出濯去旧见,以来新意,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此外,朱熹在谈到知识的博约关系时,则强调以博来广开基,以约而得其意,博约兼顾,天理方可通明,这种观点于 开阔中又著细密,宽缓中又著平谨 ,与孔子 博文约礼 的思想相比,已生出新的诣趣。

3。朱熹论学校教育阶段的划分  中国古代学校的大学和小学,是按学生的年龄及学习内容难易程度的不同自然区分的,并无系统的有关大小学制建纲领、教材等方面的明文论述,界限也较模糊。朱熹在总结古代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把学校教育明确划分为大学与小学的两个阶段,并规定了大、小学各自的入学年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及修业年限。他在《大学章句序》中指出:人生八岁入小学,学习日常生活礼节及六艺之文;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并多次强调:小学以 教事为主 ,力求浅近生动,教学方法要求生动、形象,以验事为主;小学教育的任务是为大学打基础,并亲自编写《小学》一书,作为基本教材。大学教育是小学教育的继续和深化,二者的区别在于:小学明事,大学明理, 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 , 是发明此事之理.朱熹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系统明确地论证了学校教育阶段划分的理论,有助于改变以往学校教育内容及建置相对混乱的状况,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并促使学校教育正规化,为近代学校的学级制提供了雏型。

4。对南宋教育现状的批判  朱熹多年担任地方官员,对宋代社会的种种弊病有较多的体会和认识。他认为:南宋社会内忧外患虽多,但最致命的弊病是人心不古,道德沦丧,风俗败坏。因此,多次规劝朝廷以《大学》为治国的纲领,推行教化,改变士风。并指出:宋代学校教育违反了 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的宗旨,弟子所学 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 , 使人缀辑言语,造作文词,但为科名爵禄之计 ,导致学校有名无实,风俗日敝,人材日衰。他批评南宋地方官学(如福州州学)教养无法,师生相视,漠然如路人.中央的太学 但为声利之场 ,太学教师不过是一些善为科举之文,而尝得售于场屋者 ;学生则无所求于学,其奔趋辐辏而来者,不过为解额之滥,舍选之私而已。

既未尝闻德行道艺之实,而太学月书季考,又促其嗜利苟得,冒昧无耻,完全失去了国家立学教人之意。为此,朱熹提出了革除学校弊病的如下建议:首先,端正办学方向,明义反本,以遵先王教学遗意。其次,严格学官之选,要求担任学官者要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再次,学校教育内容要着重讲述道德政事之实。此外,大幅度减少太学解额,归还诸州,罢舍选之法,堵塞怀利干进之途。同时,朱熹还提出了平均诸州解额、设立德行科、罢除诗赋、考试命题依据章句等一系列改革宋代科举和学校的建议。

朱熹对宋代教育现状的批评,切中时弊,要求整治弊政的建议,也不乏合理因素,他力主通过教育的变革来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把教育事业的兴衰看成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时根本大计,继承并强化了中国古代优良的教育传统。但他的许多见解理想色彩太浓,有些近似迂腐,因而不被当时的最高统治者采纳,反而招致讥弃和排斥。

除上述诸点之外,朱熹在道德教育、蒙养教育,以及有关教育的起源等诸多问题上,都有经典性的论述。其大旨是强调以 三纲五常 的封建伦理为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三纲五常是天理和完美人性的体现,道德教育的任务就是 存天理,灭人欲 ,恢复人的自然善性。他由此出发论述教育的起源问题,认为:人性禀受于天,本然至善,后天气质之禀不齐而流失于偏差,故天降 聪明睿智能尽其性 的圣人,继天立极,担任百民之师,纠正人性的偏差,使之回恢原初性状,于是便产生了 司徒之职、典乐之官 和伏羲、神农、尧、舜那样 代天立教 的圣人和君王。就此而论,教育起源于人性内部自我完善的需求,并且是天理流行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帝王圣人的天然责任。

责编:人学研究网|华夏春秋栏目·紫天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胡宏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下一篇:南宋之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