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华夏春秋 > 元朝 >

书法

2018-07-30 16:24:59来源: 人学研究网 已浏览人数:
只有当赵孟頫步入政坛,施展他的影响时,元代书坛才真正出现了转机。他一反宋人书法崇尚险怪的流弊,号召恢复晋唐清隽流便的书风,并且身体力行,创造了 匀净平顺 的新书体,

元代书法总的倾向,同绘画一样 尚意.但其成就,除赵孟頫、鲜于枢等少数名家外,远不如绘画。元初书坛,基本上呈现两种风貌:一种是南宋末期放纵恣肆书风的亚流;一种是北方金国奇险骠悍书风的延续,但都是宋人书所谓 尚意 的体现。与两宋书坛相比,元初书坛几乎没有一位风格独具的书家。只有当赵孟頫步入政坛,施展他的影响时,元代书坛才真正出现了转机。他一反宋人书法崇尚险怪的流弊,号召恢复晋唐清隽流便的书风,并且身体力行,创造了 匀净平顺 的新书体,使他成为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齐名的大书家,在某些方面超唐迈宋,为书坛树起了一块新的丰碑。

在他的影响下,元初书坛先后出现了一大批有成就的书家,如鲜于枢、邓文原、康里巎巎、虞集、柯九思、周伯琦、饶介等。这些书家中,有的是赵孟頫的朋友,有的则是晚辈,他的书法风格不尽相同,但殊途同归,都是师法魏晋与唐。共同创造了元代书法新风,清新典雅。元代后期,一方面由于学赵者日多,弃源从流,艺术上的探索精神相对减弱,书坛日趋平庸,前期书法家们的多彩多姿的局面逐渐被单一的风格所取代。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富有创新精神的书家,不满足趋于定型化的单调局面,有意避开赵书的工稳秀媚,回过头去从黄、米书中汲取营养,于欹侧、险劲、放纵、古拙等方面另辟蹊径,开 尚趣 新风,此风先是在冯子振书中首见端倪,继有杨维桢、宋克等形成一股不小的势力,虽不如习赵者势力大,但另辟蹊径之功,永不可没,为明代书坛 尚趣 一派树立了旗帜。

(一)赵孟頫的书学主张及艺术成就

赵孟頫在画坛是一面旗帜,在书坛也是一面旗帜,都是开创时代新风的领袖。赵书匀净平顺,数体兼善,篆、隶、真、行、草,无所不能,无一下精。这与他的出身、经历、社会地位以及他在各方面的学识和修养等主观条件有直接关系。对赵孟頫的书学师承,历来说法不一,宋濂说赵书凡三变,初学思陵(高宗赵构)、中学钟繇及羲、献,晚学李北海。解缙说赵开始学张即之,又得米芾真传。宋说较为可信,解说恐不足凭,因为赵字与张、米的张扬外露的书风绝然相悖。根据赵孟頫自己的解释,结合他的流传墨迹,可以看出,他早年主要是学钟繇、智勇、褚遂良,徐浩等人。其用笔古拙、结体方阔者,是学钟、褚的结果。其肥厚圆劲、捺笔特重者,显然是受智永、徐浩影响的结果。当然,从其一生来说,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学王字上,尤其是对王羲之的《兰亭序》和王献之的《洛神赋》致力最深,心摹手追,刻意临写,至死不辍。临写并不是为了仅求形似,而是体会其神韵,炼造自己的风格。所以,经过数十年的苦练,荟萃众家之长,参以己意,终于在四十六岁以后,形成了以二王为风范而又有自己鲜明特点的 赵体.赵字的总体风格,虽说是 匀净平顺 ,但前后也有变化。至大年间以前,赵字的基调是姿媚圆活,结构严谨,骨肉匀亭,轻灵婉转,珠圆玉润。

如大德四年(1300年)为盛逸民书的《洛神赋》、大德五年的《赤壁赋》、大德六年的《吴兴赋》、大德九年的《纨扇赋》;大德十年的《玄都坛歌》等。此后赵书风格开始变化,日趋刚健挺拔,姿媚中含遒劲,甚或以遒劲为主调,字形由方阔化为颀长,代表作品是《兰亭十三跋》和为管夫人代笔的三通书札,以及《昆山怀云院记》、《湖州妙严寺记》、《珊竹公碑》等。

晚年书的《胆巴碑》、《酒德颂》、《绝交书》以及临终前的《与中峰和尚札》、《光福寺塔铭》、《方外交疏》,更显得笔力深沉札实,笔势雄健放纵,苍劲老到。

赵字的变化还表现在他能根据不同的用场,施以不同的书体。书札多自然酣畅,诗文题跋多流美蕴藉,碑版多端庄工稳,而且随着审美理想的改变,每一种书风也在探索中求变化,反映出赵孟頫多方面的修养和深厚功力。

赵孟頫主张,学书从小就应该学习二王楷法,不令一毫俗态先入为主。

因为他认为王字圆转如珠,瘦玉露筋,是尽善尽美的。学书的途径,他认为 必由临模之功,然后筋骨,风神韵度.要反复玩味古人法帖,知其用笔之法,乃为有益。反对、鄙视那种 朝学执笔,暮已自誇其能 的人。赵字既重视用笔,又讲究结构,入笔出笔,转折勾连极为讲究,匀净中含苍古,故不流滑;平顺中寓险峻,故不死板。不仅注意字本身的结构,对字与字间工写亦适当变化,楷,行楷、行草穿插安排,互相衬托,显得活泼,又显示功力。他说: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确是经验之谈。

赵孟頫一生勤奋,书画作品流传甚夥,为历代书画家所无法比拟,文献记载,其书碑刻石就超过百种。存世真迹原件(包括题跋)也已超过一百五十件。早年之书以《草书千字文》为代表。写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用笔精致而遒劲,结体严谨而富于变化,牵丝转折,轻重适宜,今草章草相间。属于师法晋唐,尚未形成个人风格的过渡性作品。大德四年所书《洛神赋》,已是个人风格完全成熟的作品。笔意婉转,遒媚多姿,行笔极为流畅,字间行距疏密有致。大德十年(1306年)书《玄都坛歌》,个人风格更加鲜明,秀媚中已含苍劲之气。行笔更为稳健。晚年的代表作如《胆巴碑》,因是奉敕书碑,所以格外用心。楷中带行,于规整庄严中显出潇洒天真的韵致。

既做到结构上端庄舒展、气势上开张大度,又做到了笔画间灵动飘逸。其入笔、出笔、点画、转折、牵搭,以及字本身的向背、承托、主次、呼应等,无不精心安排,但又去其做作雕饰,给人以协调自然之感。赵书精品不可尽述。

自元代始,赵书以其特有的 匀净平顺 的格局,吸引了无数的追随者;因赵书严整秀媚,颇便经生胥吏,故风行数百年而不衰。但后代有人袭其皮毛,一味平顺而变得古板。明清多数学者肯定赵书的成就,但也有人持批评态度,批评他的书法秀媚有余而骨力不足,这种批评不能说毫无道理。当然,其中有的批评者以赵孟頫曾出仕元朝为由,从而否定赵书,是 以人废书 ,不足为逊。我们应该历史地、实事求是地评价赵书。自元代开始,赵书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明清多数有成就的书家,几乎无人不受赵书的影响,董其昌,祝允明,文征明,唐寅等等,都从赵书中汲取了营养。不愧是一代书风的开创者。

(二)鲜于枢和邓文原

在元代前期书坛,除赵孟頫之外,成就较高者还有鲜于枢和邓文原。这两位书家又各有特点。

鲜于枢,字伯几,号困学民,又号虎林隐吏,渔阳(今蓟县)人。生于宋理宗宝祐五年(1257年),卒于大德五年(1301年)。出身于书香门第,但祖父辈未曾做官,他一生只做过小吏,出身既不显赫,个人又无地位,但为人豪爽,受到赵孟頫、柳贯等名家的夸奖。鲜于枢学书师承因无家学可供继承,早年又无名家指点,主要靠自悟。但他处处留意学习,至湖南见李北海《岳麓寺碑》,乃有所得。至江浙,与赵孟頫诸人游处,其术遂大进。因为元初江浙云集一批文人学者,除赵孟頫外,还有邓文原,戴表元、白珽、袁桷、仇远、高克恭、李衎等文人和画家,还有周密,郭天锡、王子庆等鉴赏家和收藏家,与这些人交往,自然眼界开阔,学问和书艺也自然进步。

鲜于枢的传世墨迹,包括题跋,约40件,其中多为行草书,楷书较少。

三十六岁所作《祭侄帖》是目前所见他的最早的墨迹,点画严谨不失矩度,但笔力欠佳,结构尚有不足之外。四十岁左右书《老子道德经》上卷,已很精到,虽然行笔还没有达到成熟的地步。鲜于枢长于大草,与他的气质相合,这类书迹存世最多,成就也最高。著名的有三十六岁所书《王荆公杂诗帖》、《定武兰亭五字损本》,三十四岁所书《玉局翁海棠帖》、《归去来辞》、《石鼓歌》、《自书诗赞》、《杜诗行次昭陵》,《跋米友仁云山图》,四十岁所书《跋神龙本》、《跋刘敞秋水篇》,四十四岁所书《跋王庭筠幽谷枯槎图》,四十五岁所书《跋赵子昂书扎》、《跋东坡枯木竹石帖》、《跋袁易钱唐杂诗》。一般地说,鲜于枢的书法,愈到晚年愈精。以《跋保姆砖》、《跋王庭窍幽谷枯槎图》两件作品为例,前帖因与姜白石、周密、仇远、赵孟頫等在同一卷,所以格外用心去写,但功力素养都还欠火候,后者则结体工稳,笔圆锋正,笔意萧散。大行草《行次昭陵》、行草《诗赞》,结构疏朗,字势奇放,健骨丰筋,大气磅礴。因为是乘兴而作,所以不甚讲究,胸襟自然洒落,姿肆放纵,一股阳刚之气溢于字表。大行草《韩文进学解》、《韩诗石鼓歌》,雄畅俊健,跌宕起伏,点画随意而气势雄强。从整篇字来看,字是悬腕写成的,有元一代,鲜于是最善长写悬腕字的。这两篇字,行草相间,用意缜密,或楷、行、草相间。字的大小差别也特别明显。大起大落,任性写去,气贯神足。称得上是元书上乘之作。

后人对鲜于枢书法的评价也同评价赵孟頫一样,褒贬不一。有人批评他俗,有人批评他露。方孝儒说伯几书如渔阳健儿,姿体充伟而少韵度,王世贞说他以骨力胜而乏姿态。 这话是对的。因为鲜于枢与赵孟頫的师承和气质不同,二人虽同倡复古而反对宋人书风,但赵多师魏晋,伯几则多取法唐人;魏晋以秀美胜,唐则以雄劲见长。二人书风不同是很自然的,不可厚此薄彼。应该说二人如春兰秋菊,各擅胜场,都为元代书坛做出了贡献。

邓文原,字善之,一字匪石,人称素履先生。绵州(今四川绵阳)人,因此后人又称邓巴西。其父很早便来到杭州定居,所以邓文原一直住在杭州。

生于宋理宗宝祐六年(1258年),卒于天历元年,享年71岁,官至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据时人记载,邓文原博学善书,在大德、延祐年间,他的书法与赵孟頫、鲜于枢齐名。早年法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后法唐代李邕,风格介于伯几、子昂间。但因他中年后步入官场,忙于政务,书学遂废。所以,邓文原的传世墨迹要比赵孟頫少得多,也比不上鲜于枢。其成就也略逊一筹。至今只有十来件墨迹,而且只有章草《急就章》是长篇。

《跋保姆砖帖》,小正书,同周密、鲜于枢、赵孟頫、白珽、仇远等题在一起,可知他这一年三十岁。此帖结体工稳,安排周到,笔画遒媚,为文原成熟的作品。但学《乐毅论》、《黄庭经》和王献之的《洛神赋》的痕迹比较明显。书风近似赵。据此有人推测邓书受赵的影响。《芳草帖》也是正书,比前帖更为精工老劲。《五言律诗二首》行书,为四十四岁以后所书。

此帖笔势雄健,结构挺拔,笔力沉著,既有二王书的姿态韵致,又有李北海书的沉雄遒劲。证明《书史会要》所言邓书法二王和李北海,是有道理的。

《跋定武兰亭五字损本》,行书,邓文原五十岁时所作(大德十一年即1307年)。此帖写得较舒展放纵,结体疏散,点画转折不甚经意而通篇章法自然和谐。《家书三帖》、《与仲彬札》都是书信,信笔草草,似不经意,通篇点画起止有法,曲折停蓄有致。总观邓书,风格与赵书近似,师承又基本相同,但由于功力成就都不如赵氏,所以对后世的影响也就不大。

前期其他书家,除上述三位外,还有姚枢、商挺、杨桓、肖惟斗、程钜夫、白珽、仇远、龚璛、周驰、袁桷、李倜、释溥光、戴表元等。他们的书法虽影响不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足见在唐宋以后,书法已在士大夫阶层广泛普及。

(三)元中后期的书坛局势及重要书家

元代中期,随着蒙古族汉化程度的加深,元上层统治者对汉族文化艺术的兴趣越来越浓;帝王、宗亲网罗书画家、收罗名家书法名画、成立专门的鉴藏书画的机构。元文宗于天历二年设立了奎章阁学士院,对宫内收藏进行鉴定,任命一位专门鉴别书法的鉴书博士领衔,皇帝本人经常在此与书画家们赏鉴评题书画。奎章阁成为一个集中人才进行收藏和研讨艺术的活动中心,为元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时间虽不长,但留下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在奎章阁聚集了著名书法家虞集、柯九思。揭傒斯、李泂、欧阳玄、康里巎巎、周伯琦等人,并先后在阁中任职。流传至今的很多书画作品都经由奎章阁收藏鉴定。为保护祖国文物做出了积极贡献。在蒙古贵族间,私人收藏风气也开始流行,如鲁国大长公主。

1。虞集虞集(1272- 1348年),字伯生,蜀郡人。宋承相虞允文五世孙。虞集博学多识,有多方面的才能,诗文成就尤其突出,有《道园学古录》传世,书中对前代及当代书画多有品题。他本人在书法方面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诸体兼善。《书史会要》说他 真、行、草、篆皆有法度,古隶为当代第一。 存世作品中,真、行、草、隶书都能见到,篆书除皇家鉴藏玺印 奎章阁宝 、 天历之宝 为其所撰外,篆书墨迹已见不到了。流传至今的墨宝主要有《刘垓神道碑》、《寄都运大参诗帖》、《致柯丹丘札》、《诗札帖》、《白云法师帖》、《总管大尹帖》、《题杞菊轩帖》、《题唐胡虔汲水蕃部图》《跋曹娥碑》、《跋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跋定武兰亭帖》、《跋王献之鸭头丸帖》、《跋睢阳五老图》、《跋苏轼乐地帖》、《跋郭熙树色平远图》、《跋葛长庚足轩铭》、《跋赵孟頫补十七帖》、《跋赵孟頫书大川济禅师塔铭》、《跋赵孟頫书陶诗》等。

虞集的书法取法晋唐,兼得益于赵孟頫. 《刘垓神道碑》,大字楷书,虽有柳书的结构,而主要是从赵书中得益,字字工稳,笔笔送到,笔力沉雄,体态朴茂,点画似不甚经意而尽合法度。全碑一千五百余字,一气呵成,首尾如一。《寄都运大参诗》、《贺柯丹丘任鉴书博士札》,则笔意萧散,意度从容,点画使转精意而行笔结字又似草草,常有飞白渴笔出现,带有生拙自然之趣。他的书画题跋多为小行书。结构精紧,体态修长,笔画瘦劲,舒展安祥。笔致柔润流利处,有赵孟頫的秀逸;自然苍率时,又体现着晋人的萧散天真。晚年害目疾,有些字使人难以辨认,水平自然也要差些。他的书法理论与赵孟頫如出一辙,同样反对宋人的险怪。他在《题吴傅朋书并李唐山水跋》一文中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书学主张;他小时过豫章,见到吴傅朋所题的滕王阁匾,叹其深稳端润,非近时怒张筋脉、屈折生柴之态。以至宋朝的皇帝想用 御笔 替代,题至十数御笔墨而不能及,只好把吴字涂成金字保留。虞集回顾说: 大抵宋人书自蔡君谟以上犹有前代意,其后坡、谷出遂风靡从之,而魏晋之法尽矣。米元章、薛绍彭、黄长睿诸公方知古法,而长睿所书不逮所言,绍彭最佳而世遂不传。米氏父子书最盛行,举世学其奇怪,不惟江南为然,金朝有用其法者亦以善书得名,而流弊南方特盛,遂有千湖之险,至于即之之恶谬极矣。至元初,士大夫多学颜书,虽刻鹄不成尚可类鹜。而宋末知张之谬者,乃多尚欧率更书,纤弱仅如编苇,亦气运使然耶。自吴兴赵公子昂出,学书者始知以晋名书。然吾父执姚先生曰:此吴兴也,而谓之晋可乎?此言盖深得之。予比过吴越见傅朋书最多,皆随分赞叹,且图来者守正法云耳。 此种议论,颇能代表元代大多数书家的想法。

2。柯九思柯九思(1290- 1343年),字敬仲,号丹丘生,台州仙游(今浙江临海)

人,以善写墨竹名列画史,绘画部分已述及。然柯氏最为人称道者,是他曾作过奎章阁学士院鉴书博士。对书画鉴赏颇有眼力。柯九思善书,并且有极鲜明的个人风格。诗书画全能。颇得元文宗宠信,后遭人猜忌,遂罢归寓平江以卒。

柯氏存世墨迹主要有《上清宫词》、《西山有美木诗》、《柯亭杂咏》、《老人星赞》、《兰亭狐独本》、《题杨补之四梅图》、《题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题胡虔汲水蕃部图》、《题赵孟頫书黄庭经》、《题赵孟頫枯木竹石图》等。柯书主要师法欧阳询,体势精紧,形体近扁,笔画舒展,横、撇、捺有意拉长,不离欧体大形,但不取欧体的险劲平板,而多欹侧之姿,加之笔道宽厚,笔墨显露,富有一种动态美。

3。揭傒斯揭傒斯(1274- 1344年),字曼硕,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人。幼贫,但读书尤刻苦。延祐初(1314年),由程钜夫、卢植推荐,特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迁国子助教,以教勋戚大臣子孙。奎章阁开,首擢为授经郎。又曾任文艺监丞。元统间任翰林待制,升集贤学士、中顺大夫,仕至翰林侍讲学士,中奉大夫,修宋辽金史总裁官。深得皇家宠信。

诗文与虞集齐名,工书,善楷书、行、草。朝廷大典册,及元勳茂德当得铭词者,必命他操笔。以得其字为荣,足见他的影响之大。揭氏墨迹流传不多,主要有《临智永真草千字文》、《跋胡虔汲水蕃部图》、《跋元三家书元逸篇》、《跋苏轼乐地帖》、《跋赵孟頫杂书三段卷》等。

4。李泂李泂(1274- 1332年),字溉之。工书,善篆隶草真,有《跋胡虔汲水蕃部图》、《跋黄庭坚松风阁诗》、《跋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等。

5。周伯琦周伯琦(1298- 1369年),字伯温,江西饶州人。传世墨迹主要有《临石鼓文册》、《跋睢阳五老图》、《莫维贤西湖草堂图引首》、《秀野轩图引首》、《朱德润墓志铭》、《笔说》、《通犀饮卮诗》、《至日遣兴即事诗》、《百尺梧桐轩跋》、《苏轼枯木竹石图跋》等。

元中后期还有一些影响较大的书家,大都遵循赵孟頫开创的温润典雅、蕴藉虔婉的书风。他们是:

6。杜本杜本(1276- 1350年),字伯原。博学能文,工篆隶楷书。传世者主要是题跋。

7。张雨张雨(1283- 1349年),字伯雨,又字天雨。钱塘人。二十岁弃家学道,是元代著名的道士,号贞居子,句曲外史。博学多识,诗书画全能,交游极广。他的书法成就较高,师承广,或师赵孟頫,或学李北海,或法欧阳洵,书兼众体,个人风格是突出的,流传墨迹有:《广莫子周君碣》、《台仙阁记》、《题张彦辅二图诗》、《宋五贤二开士象诗》、《看宗敬录诗》、《次天镜上人送柑诗》、《听泉亭诗》、《玄度自说跋》、《咏灯火诗》、《山居即事诗》、《题铁琴诗》、《登南峰绝项诗轴》、《自书诗轴》及一些题跋。

8。吾衍吾衍(1272- 1311年),一作吾丘衍,字子行,号贞白。博学好古。擅长隶书,尤精小篆,与赵孟頫为友,专攻古文字和篆刻。

9。俞和俞和(1307- 1382年)字子中,号紫芝生,浙江桐庐人,寓居杭州。工书能诗。书学赵孟頫,临晋人帖,传统书法功力深厚。小楷似赵,几不能辨,但细看可以发现,俞字较赵书板实工整。存世作品有:《临乐毅论》、《急就章释文》、《临定武兰亭》、《七诗帖》、《杂诗帖》、《金粟寺诗》、《篆隶二体千文》、《临十七帖》等。

10。饶介饶介,字介之,生卒年不详。工诗,善草书。远法张旭、怀素,近师赵孟頫、鲜于枢,融汇贯通,自成一家。存世墨迹有《蕉池积雪诗》、《士行尉相帖》、《士竹国士帖》、《中峰幻住像偈》、《孟郊岳阳楼诗》等。其书明畅圆转,奔放飘逸。

11。自立门户的革新书家冯子振和杨维桢

元代中后期,当赵书风格笼罩书坛,风格趋向定型,面貌日渐单一局面形成之后,少数不满意现状的书家,试图打破成规,另辟蹊径,由匀净平顺再归苍劲奇险,但又不是坡、谷、米书的再现。代表人物就是冯子振和杨维桢。他们俩一个是收藏家大长公主的座上客,一个是诗坛领袖,都以怪著称。

冯子振(1257- ?年)字海粟,号怪怪道人,攸州(湖南攸县)人。博治经史,于书无所不记,善文辞。官至集贤待制。传世墨迹有《居庸赋》、《与无隐元晦法语》、《虹月楼记》及一些书画题跋。书画题跋有相当一部分是奉元武宗之妹、仁宗之姊鲁国大长公主祥歌拉吉之命写的,所以估计他是大长公主的座上宾。流传最长的题跋墨迹是《跋王振鹏伯雅鼓琴图》,三十九行约三百余字。题跋较有名者还有《题展子虔游春图》、《题国铨书善见律》、《题赵昌写生蛱蝶图》、《题郭熙树色平远图》、《题黄庭坚松风阁诗》、《题宋高宗金书纨扇》、《题画七绝诗》等。他的书法放纵恣肆,洒脱任意,完全打破工稳的格局。初看似乎毫无规矩,细审疑为欧书《千字文》的变体,以《题唐国诠书善见律》为例,字形瘦长,行笔极为奔放,但笔笔见功力,绝无拖抹痕迹。感染力极强。

杨维桢(1296- 1370年),字廉夫,读书铁厓山中,故自号铁厓,又号铁笛道人、抱遗叟,早年自称老铁,会稽人。泰定四年进士,署天台尹,改钱塘盐厂司令。元末避乱富春山中。入明不仕,洪武三年卒,享年75岁。

杨维桢工诗文,被视为诗坛领袖。为人放浪不羁,诗文多奇辞怪语,游仙说梦,异想驰骋,反映出元末社会动乱时代文人心理失常的状态。其书亦一反 匀净平顺 的格局,结构故作欹侧横斜之势,体态扭曲,用墨燥湿分明。有的字与字的大小、笔画的粗与细差别很大,都是精心安排的。存世作品有:《周尚卿墓志铭》、《沈生乐府序》、《小游仙辞后序》、《张宣公城南杂   》、《游仙唱和诗》、《张氏通波阡表》、《梦梅花处诗并序》、《梦游海棠城诗》等。

杨维桢还是元末著名画家,对诗书画的关系颇多独到见解,在《无声诗意序》中云: 东坡以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盖诗者心声,画者心画,二者同体也。纳山川草木之秀,描写于有声者,非画乎?览山川草之秀,叙述于无声者,非诗乎?故能诗者必知画,而能画者多知诗,由其道无二致也。 又《图绘宝鉴序》云: 书盛于晋,画盛于唐宋,书与画一耳。士大夫工画者必工书,其画法即书法所在。……画品优劣关乎人品之高下。

(四)少数民族书法家

元代是蒙古族行使统治权的封建社会,四等人之化分,少数民族有了特权,而人数最多的汉族处于无权地位。但是,源远流长的汉族文化,却以其博大精深,逐渐征服了征服者,少数民族在汉化,尤其是元代中期以后,上层的汉化速度加快,书画普遍得到上层喜爱。特殊的社会环境,使得少数民族文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汉族文化。其间也出现了一些少数民族学者和书画家。著名的书法家有耶律楚材、孛术鲁翀、贯云石、余阙、泰不华、迺贤、盛熙明、康里巎巎等。尤以康里氏成就最高,足可以和汉族书家相比美。

1。耶律楚材耶律楚材(1190- 1244年),字晋卿,辽宗室。父耶律履,仕金官至尚书右丞。楚材自幼好学,博览群书,精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释老、医卜。1215年蒙古军入燕京,成吉思汗闻其名而召见,窝阔台即位后,任掌汉文字的 必阇赤长.先后为蒙古贵族出谋献策,发展经济,重用汉族文人,吸收汉文化,对促进蒙汉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书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传世墨迹有《送刘阳门诗》一卷,大行楷书,笔力挺拔苍劲,气势奇倔雄壮,颇具颜筋柳骨。其师承,远法唐颜真卿、柳公权,近师金朝赵秉文。

2。康里巎巎康里巎巎(1295- 1345年),字子山,号正斋,如叟,康里人。康里即汉代的高车国,其祖父燕真服侍元世祖忽必烈,征战有功,受到重用。父不忽木,出身于国子生,至元十三年(1284年)不忽木与同舍生上《兴学疏》给元世祖,力言儒学之重要,规划学校制度及考试法,极其详备。其中论述国子监应设的 六学 之五曰 书学 ,是专令学子晓习书画的。不忽木后来官至平章政事(宰相),为元世祖、元成宗朝的名臣。对汉文化领悟颇深。

康里巎巎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以勋戚子弟特权从小进入国学,博通群书,进入官场之后,又赶上蒙古上层汉化程度加深之时。先后任秘书监丞、礼部尚书、监群书内司、奎章阁学士院承制学士,仍兼经筵官、侍书学士、同知经筵事,复升奎章阁学士院大学士、知经筵事、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知经筵书、宣文阁崇文监等职。不但可以亲览元内府的书画收藏,而且可以直接参与元朝文化制度的规划。所以在推动民族文化交流,促进蒙古统治者汉化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先后做过元文宗、元顺帝的老师(经筵官),敢于忠言直谏,不隐讳自己的观点。凡儒家治国安邦的道理,为元顺帝?绎而言,必使皇帝完全明白并由衷地感动为止。有时还利用自己深谙书画的优势,对皇帝行劝戒。皇帝暇日欲观古名画,他即取郭忠恕《比干图》以进,趁机对皇帝讲述商王不听忠臣之谏,遂亡其国的惨痛教训。顺帝一日览宋徽宗画称善,巎巎进言,徽宗多能,惟一事不能。王问何谓一事,对曰: 独不能为君尔。身辱国破,皆由不能为君所致。人君贵能为君,它非所尚。 喜爱书画而不沉溺于书画,这是政治家对待书画的态度。在保护文艺传统方面,巎巎也尽了力所能及的职责。元文宗死后,十四岁的顺帝即位,大臣议罢先朝奎章阁学士院及艺文监诸属官。巎巎进言曰: 民有千金之产,犹设家塾,延馆客,岂有堂堂天朝,富有四海,一学房乃不能容耶。 皇帝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即日改奎章阁为宣文阁,改艺文监为崇文监。存设如初,就命巎巎董治。文宗末年,科举制停废,巎巎从容向新继位的顺帝进言: 古昔取人才以济世用,必由科举,何可废也。 顺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寻复旧制。巎巎身居高位,又是少数民族,由他出面保护汉文化和汉族儒生,是最为合适和有力的。所以四方士大夫翕然宗之,萃於其门。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看到 儒者之道,从之则君仁、臣忠、父慈、子孝、人伦咸得,国家咸治;违之则人伦咸失,家国咸乱。 是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考虑问题的。

关于巎巎的书法,元史记载他 善真行草书,识者谓得晋人笔意,单牍片纸人争宝之,不翅金玉。 《书史汇要》甚至说,元朝以书名世的,赵孟頫之后,便无人能比了。从巎巎流传至今的墨迹来看,这种评价不为过誉。

他的字既有很深的功力,又有劲健清新、纯净洒脱的神韵。从王字起家,又吸收醉素、张颠的狂放,孙过庭《书谱》的俊秀,形成个人风格,行笔迅捷,线条极为流畅,字形较长,风姿疏展挺拔。自谓一日可写一万字。未尝以力倦而辍笔。流畅是一种特殊的美,流畅而不浮滑,更显出巎巎的功底。传世墨迹主要有《柳宗元梓人传》、《柳宗元谪龙书》,《张旭笔法记》、《唐人绝句诗》、《李白诗》、《杜秋娘诗》、《圣安夺自书诗》、《自书秋夜感怀诗》、《奉记帖》、《宣使帖》、《临十七帖》、《跋宋人溪山无尽图》、《跋任月山张果见明皇图》、《跋赵孟頫书常清静经》、《跋定武兰亭帖》等。以行草为多,楷书极少。

巎巎的书学师承,《书史会要》认为 正书师虞永兴,行草师钟太傅,王右军。笔画遒媚,转析圆劲。 以墨迹看,师承不仅仅是这几家,广泛吸收了晋唐名家之长,以及本朝赵孟頫书之长,最后形成个人风格。他的书法对元末明初的书坛,产生过很大影响。宋濂、宋克、解缙以及后来的文征明,都不同程度地吸收了他书法的长处。

(五)文人画家的书法

元代文人画家几乎无人不善书,有的完全称得上是书家,如吴镇、倪瓒。

其他如顾安、任仁发、朱德润、方从义、王蒙、王冕等。吴镇的草书,既有晋王羲之草书的俊秀流畅,又有唐醉素、张颠的狂放,如墨竹谱。倪瓒的书法,同他的绘画一样,颇富个性,一反赵书的匀净平顺。他从汉魏六朝人书入手,而下涉欧、褚,有意避开赵书及其流派的格局。云林书多为小行楷,主要有:《静寄轩诗文》、《杂诗帖》、《寄怀彝斋随寓诗》、《次韵耕隐诗》、《致慎独诗牍》、《呈德机二诗》、《跋吴柄本兰亭》等。这些帖结体用笔,有很重的分隶意味。收到荒疏冷逸和古拙生雅的效果。与他的画风如出一辙。在举世皆学赵的风气下,更显出自己风格的独立性。

此外,方从义的行草夹带八分行笔,也很有特色。王冕的行楷揉和欧体的方正板实,也不多见。任仁发《二马图题跋》,行草与行楷结合,可以看出王字和李北海的影响,但又是任仁发自己,字字见功力,草而不流。

责编:人学研究网|华夏春秋栏目·紫天爵

参考文献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百卷本元朝艺术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元代社会    下一篇:元代文学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