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华夏春秋 > 元朝 >

前元时期的政治概况

2018-07-30 16:41:47来源: 人学研究网 已浏览人数:
成吉思汗成年后,追求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复乞颜部的领袖地位,并重新将乞颜部聚集在自己的麾下,然后才是统一蒙古诸部,及征服草原群雄。

(一)成吉思汗平定草原群雄

1。统一蒙古诸部

公元12世纪后半叶,在蒙古大草原上生活的众多游牧部落,开始由互相攻杀、残害的分裂过程,逐步走向联合、统一的过程。是时,势力日渐强盛的部落,根据民族、地域等关系,而相互结成强大的部落联盟,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四出征战。其中,尤以蒙古、塔塔儿、篾儿乞、克烈及乃蛮等部落联盟最强大。

在蒙古族的部落联盟中,以孛儿只斤部中的乞颜族与泰赤乌族最强盛。

他们的相互联合,足以战胜来自草原其他地方的任何挑战。而成吉思汗,即是乞颜族首领也速该的长子。他幼年丧父。不久,泰赤乌族背叛了联盟,带走了部落的大多数人和牲畜等财产。成吉思汗与母亲、弟兄们艰难地维持着生活,又时遭侵扰。从而磨炼了他铁一般的性格和机敏的头脑。

成吉思汗成年后,追求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复乞颜部的领袖地位,并重新将乞颜部聚集在自己的麾下,然后才是统一蒙古诸部,及征服草原群雄。

为此,必须得到强大后援的支持。他找到了先父也速该的老友——已经十分强大的克烈部的首领王罕,像对待父亲一样的对待他。王罕非常高兴,答应出力帮助成吉思汗重新集合起乞颜族部众。

就在成吉思汗陆续召集蒙古旧部,力量有所恢复的时候,蒙古的世仇篾儿乞部族在首领脱脱的率领下,乘机前来袭击,并抢走了他的妻子孛儿帖,使成吉思汗再度陷入困境。于是,他又不得不向王罕乞援。在王罕和札只剌部首领札木合的帮助下,成吉思汗对篾儿乞人的部落进行反击,夺回妻子,并虏获了许多妇女和儿童。经过这次战争,成吉思汗的力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久,又被依附于他的部众推戴为汗,并建立了一支战斗力较强的侍卫军,完全听命于他,以作为他的统治工具。

曾经帮助成吉思汗战胜篾儿乞人的札木合,见到他的力量日益强大,并且两人的关系不断恶化,遂与泰赤乌部联合,共出兵3万,前来进攻。成吉思汗得到消息,乃将自己的部众分为13个作战集团,时称 十三翼 ,全力迎击来犯之敌。两军在答兰版朱思之野展开激战,成吉思汗战败,被迫退向斡难河。然而,由于札木合的残暴,使得更多的蒙古部落投到成吉思汗麾下。

因此,成吉思汗的力量很快得到恢复,并且不断增长。

为了统一蒙古诸部,成吉思汗于1200年联合王罕,共同出兵去征讨蒙古诸部中最强大的泰赤兀族。而泰赤兀人的首领沆忽阿忽出、忽邻等人,则得到了篾儿乞部首领脱脱的支持。两军相遇于斡难河边,展开激战。最后,成吉思汗战胜对手,显示出强大的军事实力。

翌年,一些原来听命于泰赤兀部、而与成吉思汗为敌的蒙古诸部,如哈答斤部、散只兀部、弘吉剌部等,得到泰赤兀部战败的消息后,为了遏止成吉思汗的力量继续发展,遂联合塔塔儿部等,大会于阿雷泉边,斩马立誓,共同出兵进攻成吉思汗与王罕的联军。两军激战于盃亦烈川,成吉思汗又取得胜利。

这时,与成吉思汗相邻的各个部落都已经感到了强大的军事威胁,那些先后被成吉思汗打败的对手,被迫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成吉思汗。他们包括哈答斤、弘吉剌、朵鲁班、亦乞剌思、散只兀、札只剌,以及塔塔儿等,并且推举足智多谋的札木合作为总首领——局儿罕,相会于犍河边,然后向成吉思汗发动进攻。

成吉思汗得报,再次联合王罕,前往迎击札木合之联军。双方相遇于海剌儿、帖尼火鲁罕之地,展开激战。由于狂风暴雪的帮助,成吉思汗幸运地战胜了对手。札木合的联军彻底崩溃,并有很多人被赶下了悬崖。经过这次战争,蒙古诸部的有生力量损失惨重,已经无力再次联合以对抗成吉思汗,遂大多投到了成吉思汗的麾下。

2。翦除东邻夙仇

塔塔儿部是蒙古草原东部最强大的部落之一。他们分为许多支系,主要有六大部,相互之间时战时和,而在遇到外族侵扰时,则又联合起来,共御外侮。早在蒙古葛不律寒时,他们即与蒙古部结下了仇,经常发生纠纷,互相侵扰。又因为他们臣服于中原强大的金朝,遂将那些不服金朝统治的部族首领捉来,送给金朝处治。蒙古泰赤乌部的首领俺巴孩汗和葛不律寒的长子,就都是被他们逮捕,送交金廷处死的。

由于塔塔儿部十分强大,又有金朝作为后盾,蒙古人要想消灭他们是十分困难的。成吉思汗在取得蒙古乞颜部首领地位后,首当其冲的打击对象,就是塔塔儿人。也许是天赐良机,金承安元年(1196年),由于塔塔儿人抢夺了金廷的羊、马等牲畜,于是,金遣重臣完颜襄亲率大军,进讨塔塔儿部,并将其主力击溃,迫其残部四处逃散。

成吉思汗是决不会放过这个既能消灭强敌、又能扩张自己势力的绝好机会,于是即刻与王罕集结军队,打出替祖先报仇及帮助金廷讨平叛乱的旗号,向东挺进。在斡里札河畔,他们遇到被金廷击溃的塔塔儿残部,经过一番激战,成吉思汗大胜,杀死其首领篾兀真,并掠获许多珍宝、财物。使塔塔儿人受到沉重打击,势力顿衰。

此后一段时期,由于成吉思汗既要消除泰赤乌部的威胁,又要对付札木合联军的进攻,连年征战,未暇顾及征服塔塔儿之事。而塔塔儿部为报新仇、夙怨,又和泰赤乌、札木合等势力联合在一起,共同对抗成吉思汗。待到成吉思汗打垮泰赤乌部的进攻、击败札木合的联军后,才又腾出空儿来,着手消除塔塔儿部的威胁。

1202年,成吉思汗会集部众,出讨塔塔儿之按赤、察罕二部。由于塔塔儿部是草原上最富有的部族,为了避免因瓜分财富不均而引起不必要的争斗,以及因贪财而削弱自己的攻击力,成吉思汗当众宣布: 如果此战能打胜,不许私藏敌人丢下的财物,必须等到战事结束后再统一分配。 战争的结果不难想象,这时的塔塔儿人已经不足以对抗成吉思汗。不知是出于复仇的心理,还是为了根除后患,成吉思汗下达了最残酷的命令,将所有被俘的塔塔儿人全部杀死。除了少数被选出的美女外,就连孕妇、儿童都未能获免。

塔塔儿部,作为蒙古东部最强大的、唯一能够与成吉思汗相抗衡的部族,就这样被彻底地消灭了。

成吉思汗在统一草原的战争中,取得了一次重大的胜利。一方面,完全解除了后顾之忧,而可以放手西向,去同克烈、乃蛮等强敌争夺草原霸主的地位。另一方面,东部蒙古的其他中小部落,如果不向成吉思汗投诚,也将面临被消灭的危险。而这些中小部落的归顺,又无形中为成吉思汗的西征增加了许多力量,使他有足够的力量去和草原上的其他强手进行残酷的较量。

3。攻灭中部劲敌

克烈部是雄踞于蒙古中部的强大部族之一。当其首领忽儿札忽思死后,诸子为争夺汗位而互相残杀。其中,王罕因为得到成吉思汗先父也速该的支持,才先后战胜叔父古儿罕和兄弟额儿客合剌等人的势力,占有了克烈部首领的地位。故而,当成年的成吉思汗前来求助时,他欣然予以支持。而成吉思汗依靠与王军的联盟,先后击败了身边的篾儿乞、塔塔儿、泰赤乌及札木合等各个强大部落的挑战,实际上成为蒙古东方的新霸主。他已经不再需要王罕的支持。而王罕对于成吉思汗势力的迅速增长,也已经感到了威胁。二者之间的联盟,显然无法继续维持下去了。

1203年春,王罕在前来投靠的札木合和己子桑昆的怂恿下,以商议两家的婚事为名,往召成吉思汗,欲加害于他。成吉思汗在半途中得到消息,及时转回。王罕见诡计不成,于是率军进击成吉思汗。两军在阿兰塞展开激战,双方都损失惨重。成吉思汗由于兵力较少,被迫败退到董哥泽之地,所剩部众仅两千余人。

对于战败的成吉思汗,王罕并没有就此放手,而是继续追击。两军相遇于哈阑真沙陀之地,再次展开激战。虽然王罕的军队最后被击退,但是成吉思汗的手下也已所剩无几。大概王罕认为成吉思汗已经不足以再构成威胁,于是回师折折运都山,以享安乐太平。

成吉思汗在经过这次严重挫败后,并没有心灰意冷。他与随身的19名部众同饮班朱尼河水,发誓要重整大业,继续奋斗。于是,他一面陆续召集溃散的旧部众,一面收纳那些原来与王罕有仇的部族,力量逐渐恢复。而这时,投靠王罕的札木合及蒙古部众,却又联合起来,密谋推翻王罕的统治。由于密谋不慎泄露,王罕遂将他们击败。

成吉思汗得到王罕联盟出现分裂的消息,决定乘机对王罕发动袭击。他一方面派出使者到王罕那里,诈称要与其重叙旧好,尽释前仇,以使王罕放松戒备。另一方面,率军追随使者之后,悄悄向王罕大帐逼近。

王罕在接待了成吉思汗的使者后,果然上当,相信了成吉思汗的谎言,并派人与使者一同回见成吉思汗,还带来了重新誓盟的血囊。然而,成吉思汗的军队却出其不意的向王罕发动了偷袭。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虽然克烈部众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最后却战败了。王罕父子被迫出逃。在逃跑途中,王罕又不幸遇到了乃蛮部族的军队,遂被捕杀。而王罕的部众,则全都归降于成吉思汗,并被分散,编入各个蒙古部族的军队之中。

经过折折运都山之战,蒙古中部最强大的势力被征服了。克烈部的归降,使成吉思汗的势力再次大幅度扩张,已经占有了辽阔的蒙古东部与中部,并且开始伸展到蒙古的西部。故而与西方霸主乃蛮人的势力之间,不可避免的将要有一场新的龙争虎斗。正如乃蛮部的首领太阳罕所说: 天无二日,民岂有二王邪?4。征服西面霸主乃蛮部是称雄于蒙古西部最强大的部族。他们有装备精良的军队,有英明的首领必勒格汗。所以他们征服了相邻的许多部族,独霸一方。但是,在必勒格汗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争夺汗位而分裂为两大部分。长子太阳罕经过争夺,占有了广阔的平原,而他的兄弟不欲鲁罕则被迫居住在山地间。由于他们的分裂,乃蛮部的力量遭到很大削弱。这就给他们的邻敌——克烈人以复仇的机会。

1199年,王罕联合成吉思汗共同向不欲鲁罕发动进攻,以报当年被逐、几乎失去汗位的夙仇。两军在黑辛八石之地相遇,成吉思汗擒其先锋将也的脱孛鲁。及两军主力正式对垒,决战之际,王罕却连夜不辞而退,置成吉思汗于危险之中而不顾。成吉思汗天明始觉,亦回师而去。

未几,乃蛮骁将曲薛吾等伏击王罕,掠去许多部众及财物。王罕一面派手下部众反击,一面向成吉思汗求援。成吉思汗得报,立刻派出手下博尔术、木华黎、博尔忽、赤老温四员大将,率军增援。及追上乃蛮军时,王罕军已被打败,四大将奋力激战,才又将乃蛮军打败,夺回了被掠去的部众及财物。

成吉思汗率军乘胜进击,与不欲鲁罕军大战于忽阑盏侧山,蒙古军又获大胜, 尽杀其诸将族众,积尸以为京观。 (所谓 京观 ,原指台形建筑,此处喻堆敌尸如小山。)不欲鲁罕经此大败,遂一蹶不振。而作为他兄长的太阳罕,对此却坐视而不顾。

待到成吉思汗征服克烈部,雄霸一方之后,太阳罕才感觉到严重的威胁已经逼近。于是,派出使者,前往位于蒙古南面的汪古部,约其首领阿剌忽思,共同出兵,夹击成吉思汗。可是,汪古部人并无意与蒙古人为敌,也不想帮助远在西方的乃蛮人。阿剌忽思遂将太阳罕要进攻蒙古的消息派人转而通知了成吉思汗,并表示愿意站在成吉思汗一边。

1204年春,成吉思汗在帖麦该川举行大会,召集部众,共议征伐乃蛮太阳罕的方略。经过商议,决定立即起兵。成吉思汗把他的军队再次进行了整编,然后进驻于建忒该山。太阳罕得到消息后,也率领部众前来,驻营于杭海山。随同太阳罕一起前来的,还有许多曾经被成吉思汗战败的旧敌,如篾儿乞部之脱脱、克烈部之阿怜大石、札只剌部之札木合,以及塔塔儿、哈答斤、散只兀等诸部之部众。他们虽然人马众多,而士气却远逊于成吉思汗之部众。这就是他们最后失败的关键所在。

两军对垒后,成吉思汗因己方军少,乃广布疑兵,虚张声势,使从未经过大战阵的太阳罕惊疑不定,犹豫不决。而札木合等败军之将已是惊弓之鸟,随时准备逃跑。及至两军展开激战,札木合果然遁走,并向成吉思汗暗通消息。

在两军正式展开激战后,虽然乃蛮部众拼死苦斗,太阳罕也身先士卒,却仍然没能挡住蒙古军的攻势。经过一天的厮杀,最后,太阳罕身负重伤,被擒杀,乃蛮部众也多半战死。而塔塔儿、哈答斤、散只兀等部众,见乃蛮部大势已去,遂归降于成吉思汗。至此,曾经活跃于大草原上的五大部落联盟,皆归于蒙古部落的麾下。成吉思汗经过十几年的苦战,终于在1206年春登上了众汗之汗的大位,平定群雄,统一了大草原。

(二)成吉思汗创立蒙古帝国

1。成吉思汗的初次称汗

在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之前,草原上各部族的组成结构还处于一种近乎原始的状态,部族的首领即是这一家族的家长。首领之间的关系,除了用血缘维系外,只有利害关系最为重要。利相合,则结盟为友,共同对敌;害相加,则反目为仇,相互残杀。大的部族联盟的首领,必须由各个小部族的首领共同召开 忽里台 ,加以推举。而大部族联盟的最高首领,其约束部众的最有效的武器,也不过是结盟时的誓言而已。倘若部众背誓而去,也只能从道义上加以谴责。而财力与军力的强弱,才是维系相互间关系的关键所在。强者为王,弱者附之。

在大草原上,人与人之间还有另一种普遍存在的关系,那就是主、仆关系。大多数部族首领,生来就享受富贵荣华,对这种主仆关系并不重视,只把奴仆当作牲畜一样看待。而作为成吉思汗,这个生下来不久就已破落的贵族,饱经磨难,历受挫折,从而在下层社会中,结识了许多有才干的 奴仆 ,并与他们建立起十分友好的关系。因此,他对于这种在特殊条件下产生的 主仆 关系极为重视。并且,正是在充分利用了这种关系的情况下,才得以成就了宏伟大业。

1189年,成吉思汗借助克烈部首领王罕及札木合的帮助,逐步恢复了自己的势力,并且在蒙古诸部的贵族阿勒坛、答里台斡赤斤、撤察别乞和忽察儿等人的推戴下,成为部众之汗。这些贵族们在 忽里台 大会上发誓说: 你若做皇帝呵:多敌行俺做前哨,但虏来的美女、妇人并好马,都将来与你;野兽行打围呵,俺首先出去,围将野兽来与你。 成吉思汗对于这些贵族的誓言,并不全信。他所依靠的,是在患难之中所结交的那些出身低贱的 那可儿 (意为伙伴)。

成吉思汗将这些效忠于他的 那可儿 们进行了专业分工,使之各司其职,从而建立了一支绝对服从他指挥的、团结一致的、强有力的核心队伍。

在这支队伍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门类:一、负有军事任务的军队,包括带弓箭的贴身侍卫,带刀的卫士,远近放哨的军士和守卫宫帐的卫士。二、负责日常饮食的仆人。三、负责部族财产的人员,包括管马群、牧羊及勘查牧地者。四、负责制造、修理车辆的工匠。五、其他管理人员,包括总管,管理仆役者,管理纪律者和负责传达信息、命令者等等。这支队伍的建立,已经初步具备了蒙古帝国的雏型,为以后所创立的大蒙古帝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吉思汗正是依靠这支坚强的队伍的支持,才得以战胜那些当初比他强大得多的敌手,最终统一大草原,而成为伟大的众汗之汗。

2。大蒙古帝国的典制

1206年春,成吉思汗在斡难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嫩河)畔的大帐竖起九游白旗,集合了他的全部属众,召开 忽里台 大会,正式被推举为众汗之汗、大草原上的最高统治者。大蒙古帝国由此建立。就在此时,成吉思汗创立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国家制度,来取代过去松散的部落联盟,为他能有效地控制这个新兴的帝国服务。

自古以来,军队就是国家机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吉思汗根据草原民族的特殊情况,借鉴中原金朝的制度,将自己的部众共分为95个千户(金代称为 猛安 )。千户之下,又分为百户(金代称为 谋克 )、十户等单位。成吉思汗任命自己的亲信为各千户之长,以辖其民。而千户组织本身,又是军政合一的单位。平时游牧、行猎,战时组织军队出征。作为帝国的统治者,既不必花费巨额的养军经费,又可以随时征调大批军队,从而保证了蒙古帝国在军事力量上的强大。同时,在众多千户之上,成吉思汗又设立了几名万户长,专门负责帝国的重要军务。

作为由千户组成的军队而言,尚不属于常备军队。成吉思汗又以他的贴身侍卫为基础,组建了一支有相当规模的常备军,即侍卫亲军队伍。这支侍卫亲军系由蒙古贵族、千户军之将领们的子弟所组成。其后,又加入各归降国家或部族首领的子弟,共有1万人,时人又称之为 怯薛军.他们随时守卫在成吉思汗左右。一方面,成吉思汗给予这些贵族子弟们许多特权及优厚的待遇,使他们死心塌地为自己效力;另一方面,又把这些人作为 人质 ,用来控制在各地的蒙古贵族和千户军首领等。如果他们敢于叛乱,首先遭殃的就是他们的子弟。故而,这支军队又被称为 质子军.为了保证成吉思汗的命令能够迅速、准确地加以执行,为了对那些敢于违抗其命令的人处以责罚,同时,也为了能公正的处理蒙古帝国内人们之间的争执,成吉思汗又设置了札鲁忽赤(意为 断事官 )一职,作为最高的法律代表。主要负责审理各种案件,评判争讼,执行责罚,并管理帝国的民户变动及数额等事。这一重要职务,自然也是由成吉思汗的亲信出任,具有相当大的权力。

此后不久,成吉思汗又以口谕的形式,颁布了蒙古帝国的最高法典——大札撒。并将其记录成文字,以作为断事官和其他行政官吏处理司法及日常政务的主要依据。而 大札撒 中,除了成吉思汗的圣训之外,还包括了许多在蒙古民族中长期流传下来的习惯法规。自从 大札撒 颁布后,被此后的蒙古诸汗及元朝诸帝奉为不可违犯的法律准则。

成吉思汗还特别重视对宗教势力的控制。当他依靠自己的实力,击败众多的强敌,登上众汗之汗的大位时,曾利用蒙古民族崇奉已久的萨满(又作 珊蛮 )教巫觋的势力。当时的著名巫觋阔阔出利用他的 神力 ,使得上天赐与了成吉思汗以尊号,加强了他 君权神授 的形象。此后不久,因为阔阔出的势力不断增长,对他已构成了极大威胁,于是他将阔阔出处死,另立一位听从他指挥的巫觋兀孙,作为萨满教的代表(称为 别乞 )。成吉思汗在西征花剌子模国时,听说中原的全真教盛极一时,又派亲信不远万里赶回中原,召请该教首领丘处机前来相见。当丘处机重返中原时,又赐以金牌,命其统辖全国的道教事务,以便将其势力收为己用。

3。蒙古帝国的分封制

古帝国后,对于他的亲族,以及那些跟随他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多年的部众们,都要予以封赏。对于他的亲族而言,封赏不仅是财产、权力的再分配,以供他们享受。而且,成吉思汗希望通过封赏,来避免亲族之间为争夺各自的利益而产生不必要的分裂。对于他的功臣们来说,封赏既是一种早已许诺的报酬,也是使这些人今后更加忠诚的为他效力的保证。

得到成吉思汗封赏的亲族,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那些有权继承其财产的儿子们,包括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和拖雷。其中,拖雷的封地为蒙古帝国的中心所在,也就是当年的成吉思汗大斡耳朵所在地。其他三子,长子术赤的封地在最西面,占有海押立、花剌子模等广大地区。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在术赤的东南,占有畏兀儿国西北至撒麻耳干和不花剌等地。三子窝阔台的封地则介于诸兄弟之间。因成吉思汗三子的封国皆在蒙古大帐之西,故而又被统称之为西道诸王。

第二部分,是成吉思汗的弟兄们,包括拙赤合撒儿,其封地在蒙古东北部;合赤温,其封地在蒙古东部(受封者实为其子按赤台);铁木哥斡赤斤,其封地又在拙赤合撒儿之东北;别里古台,其封地在合赤温之西,与拖雷封地相邻。因成吉思汗诸弟的封国皆在蒙古大帐之东,故而又被统称之为东道诸王。

成吉思汗这些受封的弟兄、子侄们,在自己的封地内建立了相应的汗国,又称为 兀鲁思.他们在封国内拥有极大的自主权,汗位也由子孙世袭。

而仍尊奉成吉思汗为最高统治者。这种独立性极大的封国的建立,虽然免去了亲族之间的财产纷争,却也为此后蒙古帝国的分裂留下了隐患。

第三部分受封赏的亲族,则是成吉思汗的后妃及其外戚家族,如弘吉剌氏、亦乞列思氏、汪古氏、斡亦剌氏等。这些贵族,大多数是保有原来的地盘,只有少数为重新分配的封地。由于他们的地位及势力远远不能和上面两部分人相比,故而未能产生独立的汗国。其封地,时人沿用辽代之语汇,称之为 头下 或投下.又因其财富乃是供后妃之用,故又称之为 汤沐邑.得到成吉思汗封赏的功臣,主要有10家,他们是战功卓著的木华黎、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合称 四骏 )、忽必来、者勒篾、哲别、速不台(时号 四狗 )、畏答儿、术赤台等。这些功臣的封地也被称之为 投下.封地内的民众由政府管辖,仅向受封者贡纳一定数量的财物,从而使受封者的权力受到较大限制。这种用于封赏的 投下 ,随着蒙古帝国对外战争的延续而不断有所增加,受封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并得以长期保存,遂成为蒙古帝国及元朝颇具特色的一种制度。

4。成吉思汗的治世思想

成吉思汗在多年的征战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治世思想。他在统一蒙古草原各部族时,所接受的文化影响较为单一,即草原上世代相传的游牧文化。

这时,从他颁行的最高法令 大札撒 中所反映出来的治世思想,具有牧民所特有的质朴无华、切于实用的特征。

出于当时群雄兼并的环境所迫,成吉思汗深知法令的重要作用,故而对手下首领及贵族们的约束十分严格。他公然宣称: 如果隶属于国君(指他自己)的许多后裔们的权贵、勇士和异密们不严遵法令,国事就将动摇和停顿,他们再想找成吉思汗时,就再也找不到了! 对于所属部众,他也要求他们绝对服从自己指挥, 居民[在平时]应像牛犊般地驯顺,战时投入战斗应像扑向野禽的饿鹰。 而对于那些违反其法令的人们,也规定了相应的责罚之法。初次犯法,给予口头的斥责。再次犯法,则按规定予以处罚。第三次犯法,将被流放。仍然不悔改,则召开公审大会,进行判决。由于成吉思汗的法令十分严格,故而部众很少有敢于违抗者。

仍是出于抵御外侮、征伐四邻的需要,成吉思汗对军队组织极为重视。

他仿照金初的制度,将部众编为万户、千户、百户及十户等单位,加以管理。

并下令: 万夫长、千夫长和百夫长们,每一个都应将自己的军队保持得秩序井然,随时作好准备,一旦诏令和指令不分昼夜地下达时,就能在任何时刻出征。 正是由于成吉思汗的重视和严格管理,遂使蒙古军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之一。时有波斯史学家志费尼就曾感叹道: 整个世界上,有什么军队能够跟蒙古军相匹敌呢?战争时期,当冲锋陷阵时,他们像受过训练的野兽,去追逐猎物,但在太平无事的日子里,他们又像是绵羊,生产乳汁、羊毛和其他许多有用之物。 这种感叹,同样可以用蒙古军队的辉煌战绩加以印证。

由于成吉思汗长期处于激烈的军事对抗环境中,故而形成了一种对于敌对势力的强烈的仇视心理,由此而制定了极为残酷的法令。每当蒙古军马所到之处,如果遇到抵抗,即大肆屠杀该地居民,就连老弱妇孺也不能免受祸殃。有时即使被攻伐的居民已经投降,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成吉思汗等也会下令尽屠其丁壮,而仅留其妇孺,以供驱使。这种残酷的屠杀政策,给蒙古军马所经之地的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许多繁荣一时的人类文明珍迹,皆由此遭到毁灭。成吉思汗曾教训他的子孙们说: 镇压叛乱者,战胜敌人,将他们连根铲除,夺取他们所有的一切;使他们的已婚妇女号哭、流泪,骑乘他们的后背平滑的骏马,将他们的美貌的后妃的腹部当作睡衣和垫子,……这才是男子汉[最大]的乐趣! 成吉思汗的残暴的对敌原则,于此暴露无遗。

在任用部众的问题上,成吉思汗也有一套办法。 他让贤明勇敢的人当了将官,他把奥鲁(即蒙古军的后方营帐)交给伶俐的人,让他们管理马群,粗鲁无知的人,则给予鞭子,派去放牧畜群。 当然,同样是勇敢的人,有些却被成吉思汗视为不宜出任统帅者。如当时著名的勇士也孙拜,虽然以能吃苦耐劳著称,但是不善于体察士卒的劳苦,故而不适合统率军队。成吉思汗认为, 只有在行军时刻考虑到不让军队饥渴、牲畜消瘦的人,才配担任首长。 他还指出,那些时常前来聆听自己训诫及指示的万夫长、千夫长等人,才适合担任 首长.成吉思汗受到游牧文化长期薰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他的宗教信仰,完全受到世代相传的原始宗教 萨满教 的支配。因此,在他颁布的 大札撒 法令中,列举了许多 萨满教 的禁忌之行,如严禁跨火、跨桌、跨■等等,如有触犯,必受重责。他在主持重大的军事行动之前,也要举行仪式,祈求萨满诸神予以保佑。当然,成吉思汗在尊奉 萨满教 的同时,对于其他各民族所信奉的宗教,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也给予相应的尊崇、优厚的待遇。

对于蒙古民族的品行,成吉思汗也十分重视,对于那些 子不遵父教、弟不聆兄言,夫不信妻贞、妻不顺夫意……大人物信用奴仆而疏远周围亲信以外的人,富有者不救济国内人民,轻视习惯和法令、不通情达理,以致成为当国者之敌的种种恶劣的品行,严加斥责。特别是那些偷盗他人财物、收留逃亡奴仆、以巫蛊之术害人、在斗殴中偏袒一方,及通奸淫乱者,一经发现,都将被处以死刑。

成吉思汗的这些治世思想,是他在多年的生活磨难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同时,在通过法令形式颁布之后,又为指导此后的政治活动提供了重要依据,并被继任的蒙古帝王及后来的元朝皇帝所世代承袭,奉为明训,从而对元朝的政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蒙古帝国的势力扩张

1。扫平西夏

成吉思汗不愧为一代天骄,他在统一了大草原之后,并没有高枕忘优,尽情享乐,而是把进一步扩大帝国的势力作为首要任务。一方面,他进一步肃清大草原上的残存敌对势力,出兵擒杀乃蛮部首领不欲鲁汗及篾儿乞部首领脱脱,处死多次与之为敌的札木合。又降服野牒亦纳里部、阿里替也儿部、斡亦刺部等,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另一方面,则把扩张势力的矛头,对准了大漠南边的金国和西夏。

对于漠南的这两个国家,成吉思汗也进行了比较。就国力、军力而言,西夏要比金国弱许多;就地理位置而言,要想进攻金国,也必须先征服西夏,才能免除后顾之忧。因此,成吉思汗在战胜乃蛮部太阳罕之后,立即着手于征服西夏的战争。

1205年,成吉思汗初次率军进攻西夏,并且连攻克力吉里寨、落思城等处,掠获大量民众、牲畜及财物。然而,在未受挫败的情况下,就回师而去,却没有进一步向纵深挺进。大概一方面是出于对西夏军力的试探性攻击,为此后的大规模征服战争做准备;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刚刚讨平乃蛮部,军队十分疲惫,需要有一段时间的休整,不宜再连续进行大规模的战争。

两年之后,成吉思汗已取得了众汗之汗的大位,又已经消灭了不欲鲁汗。

于是,在秋高马肥、军力强盛之时,正式发动对西夏的战争。经过数月激战,攻克西夏重镇兀刺海城(《元史?太祖纪》作斡罗孩城,即此)。由于受到西夏军队的顽强抵抗,翌年春,回师。到元太祖四年(1209年),成吉思汗再次对西夏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蒙古军首先在河西大败西夏军,攻打兀剌海城,西夏国王李安全(时称襄宗)派太子率西夏军主力迎战,也被击败。蒙古军连俘西夏军大将高逸及太傅鲜卑讹答,兵锋直指西夏都城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市)。在此,蒙、西夏两军再次展开激战,历时两个多月。蒙军虽又擒获西夏大将嵬名令公(此处 令公 非其名,而是一种尊称,其名已佚),但由于中兴城十分坚固,久攻不下。蒙古军乃引黄河之水灌城,后不慎使河水倒灌,蒙军反而被淹。

成吉思汗见相持下去,对自己的损害亦很大,于是派出使者,迫使西夏求和。这时李安全也正好希望蒙古军尽快撤走,遂向成吉思汗表示臣服,纳贡、献女,蒙古军乃退师。成吉思汗征服西夏的目的初步达到了,既已解除了西顾之忧,遂开始着手南下征伐金国的战争。

2。向中原扩张

金国与蒙古结怨已久,不仅成吉思汗的祖上曾被金廷擒杀,而且金军还曾多次北上,烧杀抢掠草原诸部,称之为 减丁 、 灭丁.蒙古人为了报复,虽然也时时侵扰金国北疆,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却对金廷表示臣服,按时纳贡。成吉思汗统一草原,成为众汗之汗后,其军力足以打败任何强劲对手,并已决定要攻伐日渐腐败的金朝,却由于受到传统畏金心理的影响,认为金朝的帝王是得到上天保佑的神人,故而未敢轻举妄动。

直到金章宗死后,怯懦的卫绍王即位。成吉思汗因为与卫绍王打过交道,知其昏庸无能,畏金之心理即刻消除,乃公然宣称: 我谓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此等庸懦,亦为之耶? 于是正式对金廷宣战。翌年秋,亲率大军,由大水泺、丰利直取金边防重镇乌沙堡,克之。又与金军主力大战于会河川(今河北怀安东),经激战,获胜,所杀金军漫山遍野。进克德兴府(今河北涿鹿)。前锋大将哲别冲入居庸关,直抵中都(今北京)城下。因见守备严密,未敢贸然攻城,乃退军而去。

成吉思汗首战金军,即大获全胜,更增加了攻灭金朝的信心。于是,连年出兵侵金。在与金军决战于会河川之时,又遣诸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等分兵由西面攻掠金境之云内、东胜、武州、朔州等处,大掠而还。翌年,成吉思汗又亲自率大军进围金西京(今山西大同),击败前来救援的奥屯襄之军,复攻城,却遇到顽强抵抗。成吉思汗也被流矢射伤,不得不退兵。而察罕率军复克德兴府,哲别率军攻占金东京(今辽宁辽阳),旋即回师。

元太祖八年(1213年),成吉思汗再次率大军进攻金国。连克宣德(今河北宣化)、德兴、怀来(今河北怀来东),与金军主力展开大战,败之。

乘胜进至居庸关。此时金军凭借天险,已有严密守备,难于攻克。成吉思汗乃率军向西迂回,由紫荆关而入,败金援军,克涿、易二州,由关内直取居庸关,两面夹攻,遂克关会师,并在金中都之北,再次与守城金军大战,尽歼金军主力。在攻打中都城时,遇到顽强抵抗。成吉思汗遂决定采取惯用的手段,移军大掠于中原各地。

蒙古军分为三路,诸皇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等所率为右路军,沿太行山南下,攻掠河北之保、遂、安肃、邢、洺诸州,然后直趋河南,沿途攻城掠财,至黄河边。又转攻山西,至平阳、太原等地,再转而东向,回师中都。皇弟哈撒儿与斡陈那颜、拙赤■等为左路军,先攻京东之蓟州、平、滦、辽西,沿渤海而上,大掠后,还至中都。成吉思汗率拖雷等为中路军,攻取河北之雄、霸、河间、沧、景诸州,然后东向,转攻山东之泰安、济南、益都、密州等地,亦还至中都。是时,中原大地,未被蒙古军攻破的城池,唯有中都、通、顺、真定等11座而已。

翌年春,蒙古三路大军会集于中都城下,虽掠获甚众,但亦疲惫不堪。

成吉思汗乃重演攻西夏国时的故伎,派出使者,迫使金宣宗乞和。金廷也因急于解围,遂贡纳大批财宝,献岐国公主,以求和。成吉思汗率军北还。蒙古军的这次进扰,给中原地区的广大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民众被屠杀者成千上万,财产被掠夺者不计其数,城庐被焚毁,千里萧条,人烟断绝。

金宣宗被蒙古帝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吓破了胆,随即南逃,迁都于汴京(今河南开封),成吉思汗闻讯,即遣大将三摸合、石抹明安等复进围中都,并于翌年五月将其攻克。蒙古帝国的势力,由此扩张到中原地区。与此前后,蒙古军又连克金北京(今内蒙古宁城)、兴中府(今辽宁朝阳)等处,至太祖十年秋,攻占的城邑,多达860余座。

其后不久,成吉思汗因要进兵西域,遂于太祖十二年封大将木华黎为太师、国王,建九游白旗,专门负责经略中原,并在燕京(即今北京)、西京(即今大同),设立行省,以处理中原地区的军政诸事。这是蒙古帝国首次在中原地区设置的重要指挥机构。此后,木华黎果然不负成吉思汗之所托,东征西讨,连年征战,为蒙古政权在中原地区站住脚跟,并进一步扩张其势力,立下了汗马功劳。

3。攻灭花剌子模国

成吉思汗在征服西夏的同时,还曾出兵并派出使者前往位于西域的畏兀儿、西辽及哈刺鲁等国,并且很快使他们归降于己。这样,蒙古帝国的势力,在向西面的扩张时,就与这里的另一大强国——花刺子模国相遇。由于盛传该国之军力极强大,财富颇丰厚,使成吉思汗打消了继续向西扩张的念头,而决定与其和睦相处。于是,在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先后派出使者及商团前往花刺子模国,进行友好交往。

但是,花刺子模国的君臣们并没有将蒙古帝国的力量放在眼里,它的君主摩诃末沙(沙,又称为算端或苏丹,相当于蒙古国的汗),十分傲慢的对待成吉思汗的使者,他的大将亦难出又因贪财而不顾两国关系的重要,尽杀蒙古商团的商人,抢夺其财宝。这一切,都使得成吉思汗的威严扫地。要想继续交好已不可能,只有战争才能解决问题。成吉思汗被复仇的念头所驱使,不顾一切危险后果,而决定要亲征花刺子模国。

元太祖十四年夏,蒙古大军向西挺进,首先进攻的目标,就是商团被害的讹答刺城(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之齐穆尔)。在这里,蒙古军遇到了顽强的抵抗。成吉思汗决定,命皇子察合台、窝阔台等人率一部分军队继续攻城。

而命长子术赤率军由昔格纳黑、八儿真直奔毡的(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克齐尔-奥尔达东南),攻打锡尔河下游诸城。再命阿刺黑那颜等三将,率军攻打别纳客忒(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塔什干南、锡尔河北岸),而自己率大军及幼子拖雷,攻打不花刺(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布哈拉)、撒麻耳干(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撒马尔罕)等重要城市。

蒙古军的西征,除了讹答刺城的守军顽抗之外,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挫折,长驱直入。翌年,成吉思汗大军越过铁门关(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之布兹加勒山口),兵分三路。一路为大将哲别、速不台等所率精锐,专门负责追击正在逃跑的摩诃末沙。哲别由你沙不儿(今伊朗霍腊散省内沙布尔)、志费因(今伊朗霍腊散省札哈台)、祃桚答而(今伊朗马赞德兰)诸处,直追到刺夷(今伊朗德黑兰之南);速不台则由徒思(今伊朗霍腊散省马什哈德北)、哈布商(今伊朗霍腊散省古昌)、担寒(今伊朗马赞德兰省达姆甘)

诸处,追至刺夷,与哲别会师,而后共追至哈马丹(今伊朗西部)。摩诃末沙被蒙古军穷追不舍,最后逃到宽田吉思海(今里海)中的一个小岛上病死。

成吉思汗自率一路军马,攻打忒耳迷(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铁尔梅兹)

等地,而命拖雷率另一路军马攻打呼罗珊诸城邑。拖雷率军连克马鲁(今土库曼斯坦共和国马雷)、徒思、志费因、奈撒(今土库曼斯坦共和国阿什哈巴德东)、你沙不儿、也里(今阿富汗赫拉特)诸城,一路烧杀抢掠,而后回师,与成吉思汗共攻顽抗的塔里寒寨(今阿富汗木尔加布河上游之北),历时半年有余,乃克之,尽屠其民。

经过5年的征战,花刺子模国的众多城市被毁为废墟,军力残破,已不足与蒙古帝国相对抗。成吉思汗乃在各重要城镇设置达鲁花赤官(意为镇守者),负责统治该地之民众,然后回师蒙古大草原。当然,他在回师途中,并没有忘记时服时叛的西夏国,于是又顺便攻打该国,迫使夏国王赵睍投降。

就在西夏同意投降之时,成吉思汗却病死于秦州清水县,遗命尽屠中兴府军民,西夏国亦由此而亡。

(四)窝阔台灭金与蒙哥南伐

1。窝阔台灭金

成吉思汗死后,根据他的遗嘱,由第三子窝阔台继承汗位,时人称之为 合罕 ①,意为最高的汗。窝阔台即位后,仍继续执行成吉思汗的扩张政策,并把攻灭金国作为首要的目标。他在处理完国内的一应政务之后,于元太宗二年(1230年)春,派兵进围金廷在西北的重要城市京兆(今陕西西安),金军闻讯前来救援,被击败。未几,攻陷该城。

同年秋,窝阔台汗亲自征金,率同皇弟拖雷、皇侄蒙哥等,攻克天成堡等要塞,渡过黄河,进取凤翔。遇到金军的顽强抵抗,直到翌年二月,才将该城攻克。而蒙军在进攻潼关、蓝关等重要军事关隘时,又遇到金军守关精锐部队的阻击,屡屡受挫。于是,窝阔台汗在攻陷凤翔后,转攻河南金军防守薄弱的各地区,遂进克河南重镇洛阳及河中诸城。而后回师进行休整,并重行议定伐金之策。

经过商议,窝阔台同意拖雷的主张,决定避开驻防于潼关一线的金军主力,而兵分三路,以攻灭金国。窝阔台汗自率中路军,直取洛阳,转攻汴京。

拖雷率西路军,采用迂回战术,绕过潼关,由宝鸡南下,直取唐、邓二州,然后同攻汴京。宗王斡赤斤率东路军,由济南南下,亦会师于汴京。

战略方针既定,窝阔台乃率军围攻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自秋至冬,连攻数月,遂克之。随即由白坡渡过黄河,直逼郑州,金守将投降,又进趋新郑,一路较为顺利。拖雷所率之西路军经宝鸡,渡汉水,遇金回防都城的主力军于钧州(今河南禹县)南之三峰山。经过数日激战,金军之精锐尽数被歼。至此,金廷再也无力与蒙古帝国相对抗,败亡之时,指日可待。蒙古军在三峰山大捷后,乘胜进击,又连下商、虢、汝、陕、洛、许等10余座州郡,将金都汴京包围。

元太宗五年(即金天兴二年)春,金哀宗见大势已去,乃由汴京出逃,至归德(今河南商丘),又转逃至蔡州(今河南汝南)。蒙古军紧迫不舍,随即将蔡州围困。此时蒙古军因出征已有一年多,粮草不济,遂向宋朝求援。

宋廷不明唇亡齿寒之理,反而出军运粮,以助蒙古军。并在同年冬,与蒙军联兵攻蔡。经过激战,到翌年初,金军虽拼死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蔡州被攻陷,金哀宗传位于末帝而自杀。金末帝随即亦被乱军所杀,金朝至此而亡。蒙古帝国的势力,进一步扩张到长江一线,遂与江南的宋朝接壤。

2。拖雷之死

早在成吉思汗决定冒险出征花刺子模国的时候,后妃也遂即曾向他询问,倘有不测,接班人的大位将由谁继承。成吉思汗考虑到关系重大,乃将诸子召来,共商其事。长子术赤和次子察合台互不服气,为此而激烈争吵,甚至动手互殴。而三子窝阔台索以宽宏大量著称,又能调和兄弟之间的矛盾。

此时,对于身处四面强敌之中的大蒙古国而言,兄弟之间的和睦相处,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有鉴于此,成吉思汗乃决定让窝阔台来继承众汗之汗的大位。并将此事明确告知诸子,希望他们能够同心协力,共辅佐窝阔台,以保证蒙古帝国的强盛和长治久安。 世祖忽必烈在建立元朝后,追尊成吉思汗为元太祖。窝阔台汗为元太宗,而蒙古人及国外史家仍习惯称之为 合罕.

成吉思汗为防止诸子因争夺财产、权力而发生纠纷、争斗,又预先为他们各自划定了势力范围。根据蒙古族的习俗,幼子拖雷继承了大部分的财产、军队,和大汗本帐(称 大斡耳朵 )的所在地。并且,在成吉思汗死后,窝阔台正式继承汗位之前的这段时间里,拖雷以摄政者的身份,主持全国的政务。

到1229年的秋天,蒙古帝国的宗亲、权贵们汇集到怯绿连河(今蒙古共和国克鲁伦河)上游的成吉思汗大帐,由拖雷主持拥立新汗的 忽里台 大会。但是,在大会上,对于汗位的继承问题,大概还是出现了一些分歧意见。

虽然有成吉思汗的遗命在,窝阔台对于众目所瞩的大汗之位,仍是再三推辞,而举荐拖雷担任此职。

拖雷对于大汗之位,似乎也很眼热,有心取之。故而对行大汗即位礼之事迁延多日。一方面,他在分封诸子中实力最强;另一方面,自幼深得成吉思汗的宠爱,凡蒙古军连年出征,皆亲随成吉思汗左右,而术赤、察台台、窝阔台诸长兄,却都无此殊荣。其在蒙古贵族中地位之高、威望之大,可想而知。

就在成吉思汗诸子为争夺汗位,大礼迟迟未行的时候,深得成吉思汗赏识的大臣耶律楚材,在这里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一方面说服察合台、拖雷等人要执行成吉思汗的遗命;另一方面,又以中原的星象之说,风水之论为依托,指定吉日,终于促成了窝阔台登上汗位的大事。故而在窝阔台汗一朝,耶律楚材仍然深受重用,言听计从。

窝阔台虽然继承了汗位,而对于拖雷势力的强大,仍是如虎在侧,寤寐不安。时金朝未灭,急需用人。故而在亲征之时,利用拖雷父子所掌管的军队去和金军主力进行决战。一旦三峰山告捷,尽歼金军主力,大功即将告成,乃略施诡计。在回师的路上,声称有鬼魅缠身,忽得暴病。而同行的拖雷,愿以己身代兄受罪,在服食巫觋(时称为 萨满 )的除灾之水后,不久死去。窝阔台反而却又安然无恙了。拖雷之死,是蒙古汗位争夺的必然结果,也无疑地使窝阔台汗的统治更加巩固。然而,也使得今后蒙古汗位的争夺更加尖锐、复杂。

3。蒙古汗位的争夺窝阔台汗在统治蒙古帝国的13年中,对外攻灭金朝,并继续向西扩张。

对内设立都城,创行赋税、驿站诸制,颇有作为。但是,在蒙古帝国最高统治者的继承制度上,却没有新的建树。故而当他一旦逝世,对于蒙古汗位的争夺,就开始趋向于公开化,而且矛盾也越来越尖锐,最终酿成了骨肉相残、帝国分裂的悲剧。

窝阔台汗在生前,原打算把汗位传给第三子阔出(《元史》中又作 曲出 ),但是,阔出不幸死于伐宋战争。于是,窝阔台又决定把汗位传给阔出之子——皇孙失烈门。这个旨意在他死后,并没有得到贯彻。皇后乃马真氏因见诸子西征,一时未能回来,于是自己摄政称制,主持全国政务。这样,对于汗位的继承人选,出于乃马真皇后的主见,遂改为她的长子贵由。

对于贵由继承蒙古大汗之位,显然许多蒙古权贵都不满意。首先是驻防于蒙古东部的成吉思汗之弟斡赤斤,得知窝阔台汗已死,遂率大军直趋汗帐,企图取而代之。乃马真皇后闻讯大惊,准备西逃以避其势。后经耶律楚材遣使交涉,贵由也已率西征大军回师,斡赤斤才打消争夺汗位的念头,率军东回。及至定宗元年(1246年),乃马真皇后召开 忽里台 大会,册立贵由为大汗,又遭到西部蒙古军统帅、术赤之子拔都的反对,并拒绝出席大会。

为此,贵由汗在即位后,曾准备对其进行报复,却于定宗三年,病死于横相乙儿(今新疆青河县南)之地,一场蒙古帝国的内战,乃得以幸免。

贵由汗死后,他的皇后海迷失仿太宗后乃马真氏之法,亦摄政称制,主持大政,并准备将大汗之位继续控制在窝阔台的后裔子孙手里。然而,是时该支系的宗王失烈门、脑忽、火者等皆年幼,又无资望。就连海迷失皇后自己,也无法指使拥有重兵的各个宗王听其指挥,政局日趋混乱。这就给了势力依然雄厚、威望日益增高的拖雷系的子孙们一个争夺汗位的绝好机会。

作为拖雷遗孀的唆鲁和帖尼,乃和拥有重兵的西部统帅拔都相勾结,利用他与窝阔台后裔的夙怨,来召开 忽里台 大会,支持自己的支系,商议新的大汗人选。在大会上,窝阔台一系与拖雷一系的贵族们公开了争权的矛盾。与拖雷一系关系密切的西部军统帅拔都,果然提出由拖雷长子蒙哥继承大汗之位的建议。窝阔台一系的代表八刺表示反对,并提出,应遵行窝阔台汗的遗嘱,推举失烈门来继承大位。蒙哥之弟忽必烈立即反驳,认为违背窝阔台汗旨意的,正是乃马真后等人。由于双方争议不决,大会不了了之,未能解决继承权问题,遂准备再次召开 忽里台 ,以定其事。

宪宗元年(1251年),西部诸王别儿哥、脱哈帖木儿,西部诸大将班里赤等,东部诸王也古、脱忽、亦孙哥、按只带、塔察儿及东部大将也速不花等,都汇集到怯绿连河(今蒙古共和国克鲁伦河)边的阔帖兀阿阑之处(拖雷的封地),再次召开 忽里台 ,将蒙哥推上大汗之位。窝阔台汗一系的许多宗王为表示抗议,拒绝参加这次大会。但是,在蒙哥已经登上汗位的既成事实面前,却也不得不前来朝觐。

蒙哥汗争得帝位后,两大支系之间的矛盾并未解决。对于姗姗来迟的失烈门、脑忽、也速忙可、不里、火者等人,蒙哥早有戒心,必欲除之而后快。

于是,他借谋反为名,将失烈门等人全部逮捕,加以拷问,随即予以责罚。

窝阔台系之重要亲信70余人,皆被处死。失烈门被派到皇弟忽必烈的军中效力,而后被害死。脑忽、火者等皆被发配充军、流放。从此以后,作为众汗之汗的大位,就由窝阔台汗一系的贵族手中,转移到了拖雷一系的子孙们手中。而由此造成的成吉思汗子孙之间的分裂,已经不可能重新弥补。大蒙古帝国的统一,也已经名存实亡。各大汗国开始各自为政,割据一方。

4。蒙哥伐宋

蒙哥自从夺得大汗之位后,与受封于蒙古本土之西的察合台、窝阔台二支系后裔所建立的汗国之间的关系已经破裂。而对于支持他登上汗位的西部统帅拔都,出于各方面的考虑,也不便侵犯其利益。故而,将扩张的重点目标,转移到了南面的中原大国——宋朝。为此,重新发动侵宋战争,并将其规模逐步升级,乃是蒙古帝国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

早在窝阔台汗攻灭金朝之后,蒙、宋之间的关系就已不断恶化,由此而导致两国之间的战争连年不断。窝阔台汗派出皇子阔出、阔端及重臣失吉忽秃忽,大将口温不花、塔思等亲临前线,主持侵宋战争。到太宗十二年(1240年),窝阔台汗曾准备发动大规模的侵宋战争,乃调动汉军八万户张柔等一齐出兵。未几,因窝阔台病死,侵宋战争暂告中止。其后,由于蒙古帝国对内争夺汗位的纷争连年不绝,对外又主要把军力用于继续向西扩张,故而对宋朝之战争,始终处于一种相持状态。

蒙哥汗在即位后,一方面,是要肃清身边的政敌,以巩固统治;另一方面,则派出皇弟忽必烈率军远征西南的大理国,以便为迂回包抄攻宋,作好战略准备。宪宗二年(1252年)六月,忽必烈受命,率大将兀良合台、宗王抄合、也只烈等远征云南。大军越六盘山,经临洮,入吐蕃之东部(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过大渡河、金沙江,直取大理。至翌年冬,大理被征服,蒙古帝国完成了迂回包抄宋朝的战略部署。

而后,蒙哥汗又调集了蒙古诸王及汉军诸万户的大批军队,于宪宗七年秋,亲自出征,展开全面的攻宋战争。大将塔察儿进围长江中游宋军要塞樊城(今湖北襄樊),攻而未克。大将卜邻吉■出掠邓州(今河南邓县),渡汉水。翌年春,蒙哥汗亲率大军4万人,进攻西蜀。兵分三路,宗王穆哥由洋州攻入米仓关;大将孛里叉由渔关入攻沔州(今陕西勉县),自率大军由陇州攻入大散关。同时,又命皇弟忽必烈率军征鄂,大将塔察儿进攻荆山,以分散宋军的防守力量。

蒙哥汗所率之军,秋天进至汉中。初冬,攻克利州,渡嘉陵江及白水江,又攻苦竹隘、鹅顶堡、大获山诸处,所至进展颇为顺利。至宪宗九年初,乃大宴众将于重贵山之北,并商议是否回师休整。诸将或言应回师避暑,或言应继续攻宋。最后,蒙哥汗决意继续攻宋,遂于二月进兵,渡鸡爪滩,进攻合州(今四川合川县)之钓鱼山。

然而,在这里却遇到了出乎意料的顽强抵抗。自二月至六月,蒙军虽多次发动猛攻,并派人劝降,皆不见效。就连蒙哥汗自己,也被守城宋军的飞石所伤。至七月,不得不中止无效的进攻,转而进攻重庆。未几,蒙哥汗因伤重身亡(一说为病故),众军无主,诸大将遂陆续率军北归。蒙古军队的这次大规模的侵宋战争,至此以失败告终。

(五)蒙古时期诸帝的政绩

1。窝阔台汗定都

蒙古民族自古生长在大草原上,以牧畜、游猎为生。因其自然条件的限制,形成不同于农耕民族的生活习惯。出于牧畜的需要,一年四季,皆逐水草而居。故而,便于移动的车辆、毡帐等物,乃成为其重要的生活必需品。

这种不停的迁居,是定居的农耕民族所没有的。也正因为如此,成吉思汗在建立大蒙古帝国的时候,没有设立自己的都城,而作为帝国的统治中心,则以成吉思汗所居之大帐为本。成吉思汗数十年间四出征讨,军不解甲,马不释鞍,驰骋万里,其统治中心,亦随之不停移动。而作为蒙古帝国起家之地的斡难河(今蒙古共和国鄂嫩河)畔的大本营,其政治作用,则远远无法与中原王朝的都城相比。

窝阔台汗即位后,首先率军攻灭了中原强大的金王朝。于是效仿历代中原王朝之政体,在太宗七年(1235年)春天,开始在蒙古大草原上,建立起第一座帝国的都城。窝阔台汗在确定都城的位置上,是费了一番斟酌的。如果按照常理,都城的位置不用多考虑,就应安放在成吉思汗的大斡耳朵所在地。这里既是整个帝国的中心位置,又是蒙古族赖以起家的大本营。然而,在成吉思汗生前,曾把这里分封给幼子拖雷。拖雷虽然已经死去,但他的妻儿一系的势力依然十分强大。作为窝阔台来讲,是绝不愿意把都城设置于此的。

若是把都城安放在自己封国的中心城市叶密立(今新疆额敏),又偏离了整个帝国的中心,容易招致其他宗王的反对。不得已,窝阔台汗乃将都城选在了和林(今蒙古共和国哈尔和林)。这里既脱离了拖雷系所驻守的成吉思汗大斡耳朵,又与之相距不远(有十日的路程),还不失为帝国的中心部位。同时,要想监视拖雷系的政治动向,也比较方便。

经过数年的经营,都城和林初具规模。城中的皇宫名为 万安宫 ,位于都城的西南部,座北朝南,辟有三门,布置得富丽堂皇。皇宫外,筑有宫墙。诸宗王和皇子,皆围绕皇宫,另建有自己的居舍,从而形成了一个宫殿建筑群体。此外,在皇宫周围,还建有许多仓库,用以储存帝国从外地搜括来的各种珍宝、财物等,并派有专人看管。

都城中,又建有两个市区,分别住有许多汉民和回回等少数民族百姓,作为进行手工业和商业等活动的主要场所。在都城里,还设有各种不同的宗教派别的场所。包括佛教活动的寺院、道教活动的道观、景教(为基督教的一个支派,时称 也里可温 )活动的教堂,以及伊斯兰教(又称 回回教 或 答失蛮 )的回回礼拜堂等。窝阔台汗所创立的蒙古帝国的第一座都城,开始成为大草原上新兴起的、极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窝阔台汗在建立都城的前后,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使蒙古帝国的统治机构及其典制,进一步得到完善。主要有以下几项举措:正式在游牧民族各部落中创行赋税。命有马、牛、羊的部众,每百头牲畜中交纳一头作为赋税。另外,再交出一头,作为赈济贫民之用。受封之千户等官,负责岁出骒马、牧人,设立仓库储物,以供大朝会时之赏赐之用。为各部族划定屯戍、放牧之地,以免发生不必要的争端。设立驿站,以供帝国使臣往来之住、食费用,而禁使臣一路扰民。在各部族所居无水之地凿井,以供民众炊饮之需。创立交钞,以通财政、商业贸易诸务。

此外,窝阔台汗对于中原民众及西域民众则采取了循其旧俗而加以治理的办法。用中原的旧臣耶律楚材、史天泽等治理中原民众,而用西域旧臣牙老瓦赤等治理西域民众。在政治上,窝阔台听从了耶律楚材之议,设立职官,以分掌中原地区的军、政、财三权。以万户、千户等官掌军权,以州县达鲁花赤等官掌管民政,以各路课税所官掌理财赋。

在文化上,窝阔台汗则更多地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即位后,创立朝仪之制,使以前混杂无等级区别的大朝会,开始有了贵贱、尊卑的区别,以提高大汗的威望。另外,又收集旧金之残留乐工、残存乐器,以创行登歌、雅乐,用于祭祖、尊圣等重大礼仪之事。他还提倡教育,在燕京设立国子学,命蒙古贵族子弟学习中原文化,汉官子弟学习蒙古文化。又命史官撰修祖先之史迹,将其武功、政绩、家世等,加以记录,从而产生了最早的蒙古族的秘史——号为《脱卜赤颜》。窝阔台汗还命执掌天文、历法诸官,重勘已年久失校的旧金《大明历》等等。

窝阔台汗又颇有自知之明。他曾评定自己在位时的执政得失,主要有四功、四过。其四功为:一、攻灭金朝,拓宽疆域;二、设立站赤,成为定制;三、凿井于沙陀无水处,以利居民;四、置探马赤军,以监临四方,镇戍边远各城。其四过为:一、沉湎于酒;二、偏信妇人之言;三、因私憾阴害忠义之臣;四、筑界墙以围兽,招致邻部怨言。所云既无虚誉之言,亦无饰过之辞,尚称公允。在蒙古国的诸汗之中,其武功或不及成吉思汗之盛,然其文治之举,却超过了乃父,而为诸汗之首。

2。大漠南北的异法分治

成吉思汗在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之时,其势力虽已遍及大草原,却尚未扩张到漠南的中原地区。此后不久,他虽三次率蒙古军马南下攻金,兵锋侵扰,已达黄河一线,但其目的,仅在于抢掠中原的财富、人口等,故而所到之处,屠杀民众,残破邑舍,攻城略地,旋即离去。直到攻占金中都(今北京)后,成吉思汗才开始有意要在中原地区站住脚跟,扩张其势力。于是,任命大将木华黎为太师、国王、设都行省于燕京(即金中都),开始有计划的攻夺金朝之城邑。

木华黎在经略中原的过程中,已经感觉到,如果仍然采用在大草原上那种抢掠财产、屠杀民众的办法,其对中原的征服,将是十分困难的。而且即使能够占住这里,也将一无所获。于是,采用了与大草原上的征服战争有所不同的方法,开始大批招降中原地区的地方割据武装,将其势力收为己用,利用他们来统治民众。这一作法果然见效。经木华黎收降的史秉直父子、张柔父子、严实父子等地方割据武装,为攻占金朝城邑,安定当地百姓,巩固蒙古帝国的统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窝阔台汗即位后,调动大军攻灭金朝,长江以北的中原大地,基本上都已控制在蒙古帝国的手中。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来统治一个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较高水平的地区,就成为蒙古统治者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显然,仅仅依靠成吉思汗所创立的军政合一的千户制度,以及少数大断事官的权力,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蒙古贵族对于中原无限制的强掠豪夺,也是中原百姓所无法容忍的。而解决这些重要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大漠南北的分治。即在中原地区借鉴前朝的行之有效的统治方法来进行治理。当时人所谓的 以汉法治汉民 ,即指此。除此之外,别无出路。

窝阔台在取得众汗之汗的大位后,立即下令,命中原人耶律楚材主持中原地区的财政,而命西域人牙老瓦赤主持西域各地的财政。其规制也各不相同,皆遵旧俗而行之。耶律楚材乃大行 汉法 ,统计中原民众之户数,制定户籍;又选出能吏,设立十路征收课税使;并大力提倡儒学,设置编修所和经籍所,等等。中原政局,由此大治,百姓亦得其安。

然而,蒙古统治者对中原财富贪得无厌。太宗八年(1236年),窝阔台汗又在中原颁行分封之制,将中原民众赏赐于皇太后、诸宗王、贵戚及功臣等,作为 投下.其范围,遍及真定、平阳、太原、大名、河间、广宁、益都、济南、东平等各府。这是将蒙古旧法强行在中原实施。后经耶律楚材等中原官吏的竭力反对,才改为置官收税。

窝阔台汗死后,乃马真皇后摄政,任用回回商人奥都刺合蛮主持中原财政,排挤耶律楚材,而实行西域 扑买 之法,聚敛民财,致使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及贵由汗即位,乃将奥都刺合蛮罢职,重新起用熟悉 汉法 的牙老瓦赤,与汉官刘敏等,共同主持中原财政,悉除奥都刺合蛮之弊法,中原乃稍得安定。而前此耶律楚材所立之法规,已不能复行之。

3。蒙哥汗的政绩

蒙哥汗即位后,众汗之汗的大位已由窝阔台系转到拖雷系手中,于是出现了一次帝国权力的再分配过程。原窝阔台系的掌权大臣,或被杀戮,或被罢免,而帝国的要职,皆由蒙哥汗的亲信充任。

负责全蒙古帝国大事的职责,分由三人执掌。皇弟忽必烈负责执掌全国的蒙古、汉族民众之事。忙哥撒儿任大断事官,负责全国的司法诸事。孛鲁合则执掌宣布命令及内外奏闻诸事。不久,蒙哥汗又任命帖哥?、阔阔术等专门负责掌管库存财物;孛阑合剌孙负责商业及借贷业诸务。只儿斡带负责驿站诸事务。

负责各地政务诸事者,主要有四部分。首先是都城的政务,蒙哥汗任命晃兀儿为和林留守,辅之以阿蓝答儿,以掌皇家之财产及宫室之管理。其次是中原地区,乃沿用旧制,仍为燕京行省(治所在今北京),任命牙老瓦赤、不只儿、斡鲁不等人为行省长官,而辅之以赛典赤、匿马丁等人。在西域,也设有两处行省。一处为别十八里行省(治所在今新疆济木萨尔县境),由讷怀、塔剌海、麻速忽等负责,而以暗都剌兀尊、阿合马、也的沙佐之。另一处为阿母河行省(治所在今伊朗霍腊散省马什哈德北),由阿儿浑负责,而以法合鲁丁、匿只马丁等佐之。

蒙哥汗对于宗教在社会上的重要影响,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任命著名的宗教人士为各宗派的领袖,以管辖其信徒,为巩固蒙古帝国的统治而效力。

是时,宗教各派中势力最大的,首推佛、道二教。蒙哥汗乃任命燕地著名僧人海云禅师为佛教领袖,以掌其事务。又任命燕地道教全真派道士李志常为道教领袖,以掌该教之务。而在蒙古民众中,则以萨满教的势力最大。蒙哥汗乃任命阿忽察专掌其事,而以阿剌不花辅之。

至于军队,除蒙古宗王及大将受命出征所统辖者外,以大将察罕等专掌中原东部两淮地区的蒙古军及汉军之务。以带答儿等统领中原西部四川等地区的蒙古军及汉军。而以和里■统率吐蕃等处的蒙古军及汉军。其他出征的军队,继续贯彻扩张的方针。如命忽必烈率军出征大理国,命诸王秃儿花等出征身毒国,命旭烈出征西域素丹诸国,命诸王旭烈兀等出征西域哈里发、八哈塔等国,命诸王耶虎等东征高丽等。而他自己,则在筹划南下攻灭宋朝的大规模战役。

蒙哥汗在即位后的种种举措,确实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干。然而,他企图继成吉思汗平定草原群雄、窝阔台汗攻灭金朝之后,再次创造一个武功奇绩,攻灭宋朝,一统全国。却不幸未能如愿以偿,反而命丧于他乡。

责编:人学研究网|华夏春秋栏目·紫天爵

参考文献: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百卷本元代政治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鞑靼人的神和他们崇拜的方式与服装    下一篇:元代后期的政治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