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华夏春秋 > 元朝 >

元代道教

2018-07-31 09:55:55来源: 人学研究网 已浏览人数:
丘处机,登州栖霞人,自号长春子。生于金熙宗皇统八年(1148年),年十九为全真,学于宁海全真庵,王喆一见处机,大器之。

(一)全真道

全真道是宋、元之际兴起的一个最大的新道派,其创始人是王喆。王喆始名中孚,字允卿,后改名喆,字知明,号重阳,生于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咸阳人。王喆 弱冠修进士,系京兆学籍,善于属文,才思敏捷,尝解试一路之士。然颇喜弓马,金天眷初(1138年),乃慨然应武略,易名世雄,字德威。 但 天遣文武之进两无成焉,于是慨然入道 。大定七年(1167年),四处碰壁的王喆,放火烧掉所居茅庵,东出潼关,沿途乞化,云游至胶东半岛,正式树起 全真道 的旗号,化度了七位弟子:马钰,号丹阳;谭处端,号长真;丘处机,号长春;刘处玄,号长生;王处一,号玉阳;郝大通,号广宁;马钰之妻孙不二,号清静散人。这七大弟子后被称为 七真 ,分别在秦冀鲁豫等处修炼、传教,使全真道渐臻兴旺。王喆死后,马钰创全真遇仙派;谭处端创全真南无派;丘处机创全真龙门派;刘处玄创全真随山派;王处一创全真嵛山派;孙不二创全真清静派。其中以丘处机开创的全真龙门派最为盛行,他主要的道绩是在元太祖时,远赴西域雪山,把全真道传至西域,宫观立于阿不罕山,并大葺祖庭,弘扬道法,使全真道臻于极盛。

丘处机,登州栖霞人,自号长春子。生于金熙宗皇统八年(1148年),年十九为全真,学于宁海全真庵,王喆一见处机,大器之。王喆谢世之后,处机西入磻溪(今宝鸡一带),穴居磻溪庙六年,后又迁隐陇州龙门山七年,一蓑一笠,寒暑不异,胁未沾席,自放草泽,散发披襟远市朝。章宗明昌二年辛亥(1191年),东归栖霞(今山东西霞),大建琳宫,时称东方道林之冠。

兴定三年已卯(1219年),金宣宗、宋宁宗先后遣使至栖霞相召,丘处机皆辞不赴。冬,成吉思汗自乃蛮命近臣札八儿、刘仲禄持诏召请,处机欣然应聘,以70余岁之高龄,率尹志平等十八弟子 不辞暴露于风霜,自愿跋涉于沙迹 ,行万余里,经数十国,历四载而始达西域雪山(今阿富汗境内兴都库什山)行营见成吉思汗。

元光元年壬午(1222年),成吉思汗于大雪山接见处机,大悦,赐食、设庐帐,礼遇至隆。据《元史》记载: 太祖时方西征,日事攻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大祖深契其言,曰: 天锡仙翁,以寤朕志。 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焉。于是锡之虎符,副以玺书,不斥其名,惟曰 神仙.一日雷震,太祖以问,处机对曰: 雷,天威也。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导有众。 太祖从之。

元光二年(1223年)三月,成吉思汗下诏 尽免全真赋役.

正大元年甲申(1224年),处机东归,住于燕京大天长观,即太极宫,旋改称长春宫。又赐予万寿山太液池,改称万寿宫。《元史》云: 时国兵践蹂中原,河南、北尤甚,民罹俘戮,无所逃命。处机还燕,使其徒持谍招求于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与濒死而得生者,毋虑二三万人。

中州人至今称道之。 从此全真道益发兴盛,全真之教 翕然宗之,由一以化百,由百以化千,由千以化万,虽十族之乡,百家之闾,莫不有玄学以相师授,而况通都大邑者哉! 《终南山楼云观碑》亦云: 至于国朝(元)隆兴,长春真人起而应召之后,玄风大振,化洽诸方,学徒所在,随立宫观,往古今来,未有如是之盛也。 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年),丘处机卒。其徒尹志平等世奉玺书袭掌其教,至大间加赐金印。元室效法成吉思汗,对全真道极为尊崇,予以自由建宫观、广收徒众的权利,全真教于是迅速传遍南北,更为壮盛。全真道历任掌教尹志平、李志常、张志敬、王志坦、祁志诚、孙德或等皆得元室赐号,全真祖师亦得册封,至元六年(1269年),忽必烈诏封全真道所尊之东华帝君、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喆为 真君 ,封王喆之七大弟子为 真人.至大三年(1310年),武宗加封全真五祖为 帝君 ,七真人为 真君 ,嗣丘处机教业者尹志平、李志常等 十八宗师 为 真人.

(二)太一道与真大道

宋、金、元对峙时期,道教内部发生了重大变革,新的道教宗派纷起。

金大定七年(1167年),王喆创立全真道。金元之际,又有刘德仁创立的大道教,后称真大道,萧抱珍创立的太一道,均行之于北方。

太一道创于金朝天眷年间(1138- 1140年),据说卫州(今河南汲县)

人萧抱珍得仙圣授以 秘箓 ,善 祈祷诃禁 之术,能够以符箓为人治病,一时信奉者甚众,乃于家乡建庵立教。《元史》云: 太一教者,始金天眷中道士萧抱珍,传太一三元法箓之术,因名其教曰太一。 或称其教 取元气浑沦,太极剖判,至理纯一之义 ,而得此称。亦云 太一教名目,主要取于该教所奉太一神名。 太一道重斋醮符箓,以符水为人治病驱鬼,求雨止雨等等,与正一道相似。但太一教道士须出家,继法嗣者受秘箓法物,凡非萧姓嗣教者,皆改姓萧。

太一道创立不久,很快引起金廷重视。皇统八年(1148年),金熙宗遣御带李琮召萧抱珍赴阙, 悼后命之驱逐鬼物,愈疗疾苦,皆获应验。事迹惝恍,惊动当世。 赐所居庵为 太一万寿 观。萧抱珍卒后,韩道熙(1156- ?)嗣掌教事,按该教规定改姓萧。三祖萧志冲(本姓王,1151- 1216年),继传其道。

太一道四祖萧辅道(1191- 1252年),字公弼,号东瀛子。 富文学而重气节,谨言行而知塞通。 广交知名士大夫,颇负重望。元世祖忽必烈在潜邸闻其名,命史天泽召至和林,赐对称旨,留居宫邸,赐号太一中和仁靖真人。以老,请授弟子李居寿掌其教。

太一道五祖萧居寿(即李居寿),亦受元世祖礼遇,中统元年(1260年)

赐号太一演化贞常真人。至元十一年(1274年),建太一宫于两京,命居寿居之,领祠事,且禋祀六丁,以断太保刘秉忠之术。至元十三年(1276年),赐太一掌教宗师印。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月辛丑,月直元辰,敕居寿祠醮,奏赤章于天,凡五昼夜,事毕,居寿请问曰 皇太子春秋鼎盛,宜参预国政。 且又因典瑞董文忠以为言,世祖喜曰: 行将及之。 其后诏太子参决朝政,庶事皆先启后闻者,盖居寿为之先也。

太一道六祖萧全祐(本姓李)和七祖萧天祐(本姓蔡),皆得元廷所赐真人号。七代以后,该教逐渐与正一道合流,其后事迹不详。至顺以后,祠太一神者皆为正一道士,可见太一道在元末已绝传。

真大道,原名大道教。创于金朝天眷年间(1138- 1140年),创始人刘德仁(1122- 1180年),号无忧子,沧州乐陵(今属山东)人。21岁时,自称遇须眉皆白老叟授以《道德经要言》(一说授以《玄妙道诀》),因而创教。在传教时以召神劾鬼之术为人治病,一时信徒甚多,自称大道教,宪宗皇帝即位之四年,特降玺书,赐名真大道。 

真大道以老子思想为主,吸收儒释,有戒规九条:一曰视物犹己,勿萌戕害凶嗔之心。二曰忠于君,孝于亲,诚于人,辞无绮语,口无恶声。三曰除邪淫,守清净。四曰远势力,安贫贱,力耕而食,量入为用。五曰毋事搏奕,毋习盗窃。六曰毋饮酒茹荤,衣食取足,毋为骄盈。七曰虚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尘。八曰毋恃强梁,谦尊而光。九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从这九条戒规来看,有三教合一思想。《元史》称其为 其教以苦节危行为要,而不妄取于人,不苛侈于己者也。 刘德仁之后,陈师正继传其教,掌教十五年(1180- 1194年),是为真大道二祖。

真大道三祖张信真,青州安乐人,掌教二十五年。

真大道四祖毛希琮,掌教五年。

毛希琮卒后,真大道分裂为天宝宫、玉虚观两派,二者皆称得毛希琮之传。

天宝宫一派以郦希成(1181- 1259年)为第五祖。《元史》云:五传而至郦希成,居燕城天宝宫,见知宪宗,始名其教曰真大道,授希成太玄真人,领教事,内出冠服以赐,仍给紫衣三十袭,赐其从者。 天宝宫派第六祖为孙德福,至元五年(1268年),世祖命其统辖诸路真大道,赐铜章。二十年(1282年),改赐银印。

天宝宫派七祖李德和,元廷赐真人号。

天宝宫派八祖岳德文(1235- 1299年),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赐德文 崇玄广化真人 号,命掌教京师、统辖诸路真大道,赐以玺书。

天宝宫派九祖张清志,时其教益盛,授演教大宗师、凝神冲妙玄应真人。

《元史》云: 清志事亲孝,尤耐辛苦,制行坚峻。东海珠,牢山旧多虎,清志往结茅居之,虎皆避徒,然颇为人害。清志曰:' 是吾夺其所也!' 遂去之。后居临汾,地大震,城郭邑屋摧压,死者不可胜计,独清志所居裂为二,无少损焉。乃遍巡木石间,听呻吟声,救活者甚众。朝廷重其名,给驿致之尊教事。清志舍传徒步至京师,深居简出,人或不识其面。贵人达官来见,率告病,伏卧内不起。至于道德缙绅先生,则   杖屦求见,不以为难。

时人高其风,至画为图以相传焉。 玉虚观一派,以李希安为第五祖,刘有明为第六祖,杜福春为第七祖。

《玉虚观大道祖师传授之碑》云: 初祖即刘德仁无忧子,金大定间号东岳先生。救病不用药,仰面视天而疾无不愈。传之二祖陈正谕大通子。明昌庚戌传道与三祖张信真希夷子。四祖毛希琮号纯阳子,复得希夷子之传。

丁亥葺玉虚观以居之。戊子乃立李希安为五祖,号湛然子。修葺琳宇,妆严圣像,焕然一新。岁在辛丑,被征命,辞老不许,宪宗皇帝以法服赐之。乙卯年,世祖皇帝在王邸,闻其道行,赐以真人之号。中统二年命之掌管大道。

至元三年羽化。河间莫州人刘有明号崇玄子传其道,是为六祖。是年冬,玺书授崇玄体道普惠真人。 《玉虚观大道祖师传授之碑》系中书左丞相史天泽于元至元七年(1270年)立石,撰文者为参知政事杨果。此碑所记玉虚观派掌教亦受元廷封号,可见天宝宫、玉虚观两派势力相当,元廷皆予以承认。

另据《制赠大道正宗四世称号碑》载:大道之教行于世久矣。清修寡欲,谦卑自守,力作而食,无求于人,得老氏立教之指为多。今嗣教宗主其传盖第八代。自五代入元朝,皆赐号真人。

其四代宜追赐称号,如全真故事。制可赠其始祖曰无忧普济真人,第二代曰大通演教真人,第三代曰冲虚静照真人,第四代曰体玄妙行真人。从此碑之记载可知,大道教至其五祖时始入元,入元以后诸嗣教宗主,皆赐号真人,而其前四祖之称号是入元后追赐的。

真大道至元末逐渐衰落,元代以后再不见史传,一说归入全真道。

(三)正一道

正一道。亦称正一教,正一派。原为五斗米道,创教者张陵,又名张道陵。自称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故世称张天师,其教亦称天师道。陵传子衡,称嗣师。张衡于东汉永寿二年袭教居阳平山,岁以经箓授弟子,克彰正一之道。衡传子鲁,称系师。传说第四代孙张盛由汉中徙居江西龙虎山,尊张陵为 正一天师 ,世代相传,子孙嗣教诸均称天师。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十二岁嗣教,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赐号观妙先生,敕提举三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事。入元后正一道与元朝皇室关系密切,日趋昌盛。

忽必烈攻鄂时,曾派密使入龙虎山,访问天下之事,张可大答曰: 后二十年,天下当混一。 忽必烈灭南宋后,遣使召可大之子、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及见,忽必烈语之曰; 昔岁已未,朕次鄂渚,尝令王一清往访卿父,卿父使报朕曰:后二十年天下当混一。神仙之方验於今矣。 因此,忽必烈对张宗演倍加宠渥,特赐玉芙蓉冠、组金无缝服。命主领江南道教,赐银印。次年(1277年),封真人,命主持周天醮于长春宫。此后,历代嗣位的正一天师,都经过元廷的认可,封真人之号,袭掌江南道教事。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张宗演卒,子与棣嗣,为第三十七代正一天师,袭掌江南道教。三十一年入觐,卒于京师。元贞元年(1295年),弟与材嗣,为第三十八代正一天师,袭掌道教。

据说与材以术治潮患,潮遂息。大德五年(1310年),召见于上都幄殿。

八年(1304年),授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武宗即位,来觐,特授金柴光禄大夫,封留国公,赐金印。仁宗即位,特赐宝冠、组织文金之服。延祐三年(1316年)卒。次年,子嗣成嗣,为第三十九代正一天师,袭领江南道教,主领三山符箓。泰定二年(1325年),授知集贤院事,掌天下道教。

正一天师自汉代以来均由张陵后裔世世相袭。元代正一道另外还有两个著名人物,即张留孙(1248- 1321年)和吴全节(1266- 1346年)师徒。

张留孙,信州(今江西上饶)贵溪人。少时入龙虎山为道士,传正一符录、祠祭天地百神之法。至元十三年(1276年),从天师张宗演入朝,世祖与语,称旨,遂留侍阙下。

正一道与北方的全真、真大等清修教派不同,正一道都持符箓念咒作法,故更容易得到信仰萨满教的蒙古贵族的信服。世祖尝亲祠幄殿,皇太子侍,忽风雨暴至,众骇惧,留孙祷之立止。又尝次日月山,昭睿顺圣皇后得疾危甚,亟召留孙请祷,既而后梦有朱衣长髯,从甲士,导朱辇白兽行草间者。

觉而异之,以问留孙,对曰: 甲士导辇兽者,臣所佩法籙中将吏也;朱衣长髯者,汉祖天师也;行草间者,春时也。殿下之疾,其及春而瘳乎! 后命取所事画像以进,视之果梦中所见者。帝后大悦,即命留孙为天师,留孙固辞不敢当,乃号之上卿,命尚方铸宝剑刻文以赐,建崇真宫于两京,俾留孙居之,专掌祠事。

越二年,授玄教宗师,赐银印。及将以完泽为相,命留孙筮之,得 同人之 豫 ,留孙进曰: 同人,柔得位而应乎乾,君臣之合也;豫,利侯,命相之事也。何吉如之,愿陛下勿疑。 及拜完泽。大德中,加号玄教大宗师,同知集贤院道教事,且追封其三代皆魏国公,官阶品俱第一。武宗立,召见,赐坐,升大真人,知集贤院,位大学士上。及仁宗即位,犹恒诵其言,且谕近臣曰:累朝旧德,仅余张上卿尔。 进开府仪同三司,加号辅成赞化保运玄教大宗师,刻玉为玄教大宗师印以赐。至治元年(1321年)

十二月卒,年74岁。天历元年(1328年),追赠道祖神德真君。

吴全节,字成季,饶州安仁人。年十三学道于龙虎山。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至京师,从张留孙见世祖。三十一年(1294年),成宗至自朔方,召见,赐古琱玉蟠螭环一,敕每岁侍从行幸,所司给庐帐、车马、衣服、廪饩,著为令。大德十一年(1307年),授玄教嗣师,赐银印,视二品。至大元年(1308年),赐七宝金冠,织金文之服。三年(1310年),赠其祖昭文馆大学士,封其父司徒饶国公,母饶国太夫人,名其所居之乡曰荣禄,里曰具庆。至治元年,张留孙卒。二年(1322年),制授特进、上卿、玄教大宗师、崇文弘道玄德真人、总摄江淮荆襄等处道教、知集贤院道教事,玉印一、银印二并授之。

吴全节深通儒术,在 学问典故 方面一直是张留孙的顾问。与朝中儒臣关系融洽,《元史》称他 全节雅好结士大夫,无所不顷其交,长者尤见亲而敬,推毂善类,唯恐不尽其力。至於振穷用急,又未尝以恩怨异其心,当时以为颇有侠气云。 他还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参议国政, 国家政今之得失、人才之当否、生民之利害、吉凶之先征,苟有可言者,未尝敢以外臣自诡而不尽心焉。张留孙和吴全节在朝中期间,正一道对元廷的政治影响,超过了全真等教派。

符箓道派除正一道外,还有上清和灵宝二道派。正一、上清、灵宝三大传统符箓道派,分别以江西龙虎山、江西茅山、江西閤皂山为圣地,故称 三山符箓.元代以后上清、灵宝皆归并于正一道。

上清派,始创于东晋中期。晋哀帝兴宁二年(364年),舍人杨羲声称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岳魏夫人下降,授与《上清经》,使作隶字写出,传与句容(今属江苏)许谧、许谧父子抄录修行。东晋末年又经道士王灵期改写增广,遂流行于世,从而形成上清道派。该派称修行得道后能够升入 上清天 ,高于天师道的 太清界 ,乃自称上清家;因以茅山为中心,故亦称上清茅山派。

上清茅山派奉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太微天帝君、后圣金阙帝君、太上老君等神,而以魏夫人为开派祖师。上清派不重符箓,以存神服气为主,辅以诵经,修功德。

上清派在元代颇受朝廷重视,如:元世祖忽必烈曾召见上清第四十三代宗师许道杞(1236- 1291年),赐宝冠法服。第四十四代宗师王道孟,因祈雨驱蝗有功,元廷赐予真人号。第四十五代宗师刘大彬,仁宗朝赐真人号,延祐四年(1317年),褒封三茅真君。

元代上清派道士著书立说者颇多,如:上清派第四十五代宗师刘大彬撰《茅山志》。上清派道士杜道坚撰有《道德原旨发挥》、《道德玄经原旨》。

上清派道士张雨撰有《寻山志》、《玄品录》、《高道传》、《外史山世集》等。

灵宝派,始创于东晋末年。该派托称太上道君派遣太极真人徐来勒等神仙降世,在天台山传授道士葛玄《灵宝经》,玄传弟子郑隐,郑传弟子葛洪,洪又传其子孙。实际上,《灵宝经》系葛洪从孙葛巢甫所造。至南朝宋时,著名道士陆修静再加增修,立成仪轨,于是灵宝之教,大行于世,形成灵宝一派。灵宝派尊奉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为最高神。重视劝善度人,吸收佛教轮回业报说,劝人积德行善,比之侧重个人修炼的上清派拥有更多的信徒。

灵宝派在元代主要流传于民间,閤皂山万寿崇真宫第四十六代嗣教宗师杨伯曾受赐真人号。灵宝东华派道士林灵真(1239- 1302年),以斋醮祭炼驰名,擢温州路道录,住持州之天庆观,敕赐 教门高士 号。他所撰之《灵宝领教济度金书》,长达三百余卷,为《道藏》中卷帙最多的一部书。

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三十八代正一天师张与材又受封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上清、灵宝派便正式归并于正一道门下。

责编:人学研究网|华夏春秋栏目·紫天爵

参考文献: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百卷本元代宗教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元代中期的政治概况    下一篇:元代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