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华夏春秋 > 元朝 >

元代伊斯兰教

2018-07-31 10:34:20来源: 人学研究网 已浏览人数:
伊斯兰教形成后,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广为传播,成为一种世界性宗教,尤以西亚、北非、南亚、东南亚一带最为盛行,对这些地区和国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伊斯兰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其创始人为麦加的穆罕默德。伊斯兰教初创时期频遭挫折,穆罕默德及其信徒于公元622年由麦加迁往麦地那后,才有很大发展。公元630年,穆罕默德率领穆斯林征服麦加后,伊斯兰教取得了彻底的胜利,阿拉伯半岛统一。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是:信真主,信天使,信经典,信使者,信后世。其主要经典是《古兰经》,另有 圣训 ,记载穆罕默德的言行及对《古兰经》的诠释补充。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称穆斯林。穆斯林除必须在内心保持坚定的信仰外,还必须完成五项宗教修持,即念功、礼功、斋功、课功和朝功 五大功课.在其他礼仪、习俗及制度方面,伊斯兰教也有许多特殊之处。伊斯兰教形成后,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广为传播,成为一种世界性宗教,尤以西亚、北非、南亚、东南亚一带最为盛行,对这些地区和国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伊斯兰教也传入了中国。

唐宋时期,是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初传阶段。一般认为,伊斯兰教在唐朝初年就已传入中国,其传播途径主要分陆、海两路。陆路是从阿拉伯半岛经波斯及阿富汗到达新疆天山南北,复经青海、甘肃至长安一带;海路由波斯湾和阿拉伯海出发,经孟加拉湾、马六甲海峡分别到达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地。唐宋时期来中国的穆斯林主要是一些使臣、军士和商人。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八月,阿拉伯帝国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遣使来长安朝见唐高宗,从此时至南宋末年,阿拉伯遣使赴华曾达47次之多,这些朝贡的使臣有许多留居在中国。据《册府元龟》及《新唐书》等史籍记载,安史之乱时唐朝皇帝曾向大食国借兵以助其平叛,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部将毗罗曾俘获 黑衣大食 士兵数众,这些借来的及俘获的大食兵士,有许多留在了中国。在这一时期,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也纷纷从陆、海两路来到中国,从事贸易活动。在长安,阿拉伯和波斯人开设的 胡店 、 胡邸 林立,销售着西亚、非洲的象牙、犀角、香料和珠宝等商品。在东南沿海更是一派繁忙的国际贸易景象。广州、泉州、杭州、扬州被中国政府指定为国际贸易港口,并设有专门销售阿拉伯商品的市场。各国商人接踵而至,宾客如云,尤以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为多。他们有的暂住中国,称为 住唐 ;有的则世代居住中国,称 蕃客. 蕃客 的居处称 蕃坊 ,内有养育院、市场、公共墓地,还建有清真寺。 蕃客 之中还有 蕃长 ,其办事处称 蕃长司 ,掌领教务、诉讼、贸易等事宜。唐宋时期的 蕃客 广泛地活动在中国的东南沿海,长安,洛阳,丝绸之路的南道、中道和北道,河西走廊,陇南、四川、云南一线等广大地区,对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在长期居留中国的过程中,与中国人通婚,繁衍后代,逐渐成为中国的穆斯林。

元代,中亚、波斯和阿拉伯人大批东迁,使伊斯兰教在中国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

(一)元代伊斯兰教的普遍传播

1。蒙古军西征和回回人东迁 回回 一词,最早出现在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里,它所指的是唐代以来居住在今新疆南部及葱岭以西地区的 回纥 或 回鹘 人,是 回纥 或 回鹘 的别译。南宋时有的文献里提到的 回回和 回回国 ,除包括唐代所说的 回纥 或 回鹘 外,还包括葱岭以西的其他民族。金代译伊斯兰为 移习览.《金史》卷一二一《粘割韩奴传》: 大定中,回纥移习览三人至西南招讨司贸易。 西辽曾统摄过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地区,此处的 移习览三人 即指其属地的伊斯兰教徒。但 移习览 一词尚未见于后代汉文史籍。伊斯兰教信徒,元代汉文史籍一般译为 回回 ,但其含义已不同于前代文献所称之 回回.元初王恽《玉堂嘉话》卷三: 回鹘,今外吾(畏吾儿);回纥,今回回……金人以名不佳,改之。 可见当时人们已将回回与畏吾儿区别开来。尽管元代有时仍存在各种混用现象,但 回回 一词主要是用来指迁居中国境内的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除 回回 外,元代还用音译的方式称呼伊斯兰教徒,如 木速蛮 、 木速儿蛮 、 没速鲁蛮 、 谋速鲁蛮 、 铺速蛮 等,均系阿拉伯语Muslim的音译,即今译之穆斯林。另有 大石马 、 达失蛮 、 答失蛮 、 达识蛮等,为Danishmand的对音,专指有知识的伊斯兰教经师。在西方旅行家的游记中,又将伊斯兰教徒称为 撒拉森 人、 撒剌逊 人等。

元代的回回人,来源于蒙古西征时从中亚、波斯等地俘掠的工匠或平民,先后签发来的军人,入仕于元朝的官员和学者,从陆海两路来中国经商而留居的商人,以及部分在前代即已寓居中国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后裔。

1218年至1223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进行第一次西征,先后征服了花剌子模、康里、钦察和斡罗思诸公国。1235年至1244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率25万大军再度西征,兵锋直捣中欧。1253年,元宪宗蒙哥派旭烈兀率军举行第三次西征,攻陷巴格达,灭阿拔斯王朝。经过三次西征,葱岭以西、黑海以东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都成了蒙古帝国的属民。蒙古统治者征服这些国家和地区后,这些 属民 大量随蒙古军东迁来到中国,构成了元代回回人的主体。

据记载,蒙古统治者每征服一地,都要从此地签发士兵和工匠,俘虏儿童和妇女,招降社会上层人士,用他们来扩充军队,充当奴仆和幕僚。成吉思汗率兵攻打不花剌时, 驱迫不花剌人去攻打内堡……而他们的幼小子女、贵人和妇孺的子女,娇弱如丝柏,全被夷为奴婢。城镇和内堡的反抗被肃清,垣墙和外垒被荡为平川,城内的居民,男的女的,美的丑的,都给赶到木撒剌草原。成吉思汗免他们不死,但适于服役的青壮和成年人被强征入军,往攻撒马耳干。 攻占撒马耳干以后, 蒙古人清点刀下余生者,三万有手艺的人被挑选出来,成吉思汗把他们分给诸子和族人,又从青壮中挑出同样的人,编为一支签军……后来,又连接几次在撒马耳干征军,获免的寥寥无几 。在征服了花剌子模都城玉龙杰赤(Urganch)后, 他们把百姓赶到城外,把为数超过十万的工匠艺人跟其余的人分开来,孩童和妇孺被夷为奴婢,驱掠而去 。蒙古军征服其他国家和地区时也都这样。

蒙古军的西征,使东西方之间的陆路交通变得极为通畅。元朝统治者建立的横跨亚欧大陆的蒙古帝国,打破了原来的国与国之间的界限, 适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出邻家 。 他们从亚洲的一端到另一端开辟了一条宽阔的道路,在他们的军队过去以后,他们把这条大道开放给商人和传教士,使东方和西方在经济上和精神上进行交流成为可能。 除那些被签发、俘虏者外,一些中亚和波斯等地的受降官员、商人、学者、教士们也于此时纷纷来到中国。许多穆斯林贵族成为蒙古统治者的得力助手,如花剌子模人牙剌瓦赤及其子麻速忽,讹答剌人哈巴失、阿迷的,不花剌贵族赛典赤?赡思丁,都在蒙古统治机构中充任要职。这些官员携带家眷、属从东来,人数定然不少。《多桑蒙古史》载:有不少波斯、河中、突厥斯坦之穆斯林,冀求富贵于窝阔台、蒙哥之朝,相率而至,赖奥都剌合蛮、赛典赤、阿合马之援引,多跻高位。 王礼麟《原集》卷六《义塚记》也说: 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华夏,乐江湖忘乡国者众矣。 他们作为色目人中的一员,政治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据史籍记载,元代回回任中央政府丞相者有7人,任地方要职者有32人。回回人在司法、科举、荫叙等方面,其地位也高于汉人和南人。许多 学于华夏 之人还通过科举考试而 仕于中朝.早在成吉思汗建国前,伊斯兰教商人就已经在蒙国各部、中国西北和中原各地进行贸易活动。据《蒙鞑备录》载,成吉思汗建国以前,就认识了一个贩羊到也里古纳河换易貂鼠、青鼠的回回商人。后来,又有一个田姓回鹘人, 饶于财,商贩钜万,往来于山东河北 ,深悉内地富庶情况,乃唆使成吉思汗南侵。另一西域人赛夷氏札八儿火者更早就投靠成吉思汗,他因为熟悉中原路途,引导蒙古入关,得到成吉思汗的赐封。随着中亚、波斯等地并入蒙古版图,来到东方的穆斯林商人空前增加,他们在国内外贸易中的势力相当大。许有壬《西域使者哈只哈心碑》说: 我元始征西北诸国,西域最先内附,故其国人柄用尤多。大贾擅水陆利,天下名城巨邑,必居其津要,专其膏腴。 有的则由商而官,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获得一些特权。奥都剌合蛮和阿合马便是这些商人的政治代表。据元中统四年(1263年)的户口登记,上都三千回回家户中,许多都是富商大贾势要兼并之家。

与此同时,取海路来中国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也可能不少。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带。在这一地区,还有唐宋时来华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的后裔,如蒲寿庚家族等,他们也是元代回回人的主要构成部分。

这些东迁的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即元代官方文书中的 回回.他们在蒙古贵族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及其以后,在各地广为分布,初步形成 大分散,小聚居,西北相对集中 的基本格局。

2。 元时回回遍天下 元代回回在全国都有分布。《明史》卷三三二《西域传》撒马尔汗条云: 元时回回遍天下 ,准确地概括了回回在元代的分布特点。

(1)漠北地区蒙古初期诸汗的统治中心在漠北的哈剌和林。漠北地区的穆斯林在蒙古建元之前就已广为分布。据《辽史》卷二载,辽太祖天赞三年(公元924年),这里有 大食国朝贡 ,这说明早在蒙古建造哈剌和林前的三百年,漠北地区就已经有了穆斯林的足迹。蒙古兴起后,不少穆斯林商人来到漠北,使这一地区的伊斯兰教很快繁盛起来,其中尤以哈剌和林周围为最。鲁布鲁克出使蒙古时,沿途遇见许多撒剌逊人,即伊斯兰教徒。他在游记中写道,哈剌和林有两个城区:一个是有市场的撒剌逊人居住区……另一个是契丹人的城区,他们全是工匠。这两个区外,还有供宫廷书记使用的大宫室。有十二座各族的偶像寺庙,两座清真寺,念伊斯兰教的经卷。 可见,这里的伊斯兰教徒有自己的居住区,建有清真寺,还经常举行宗教仪式。

蒙古初期诸汗对伊斯兰教都很尊重,他们对待穆斯林商人都是十分友善的。成吉思汗曾礼遇来自不花剌的商人;窝阔台严禁侮辱木速蛮的行为;贵由汗虽倾向于扶持基督教,但并未彻底排斥伊斯兰教;蒙哥汗对伊斯兰教十分尊敬,以致于使一些穆斯林在开斋节中为他祝颂。据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载,蒙哥 在所有宗教团体中,他最尊崇礼遇伊斯兰百姓,他把最多的施舍物赏给他们,给予他们最大的特权。 在初期蒙古汗廷周围,有许多伊斯兰教徒。据鲁布鲁克在其游记中载,术赤的三太子别儿哥,就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人, 他是拔都的兄弟,他的牧地连接铁门。从波斯和土耳其去朝见拔都的撒剌逊人都从这条路经过,而且在经过时都为他献礼,他自己成撒剌逊,不许在他斡耳朵里吃猪肉。 别儿哥是成吉思汗世系后裔中第一位皈依伊斯兰教的人。唆鲁禾帖尼太后 虽然她是基督教的信徒和皈依者,她却把施舍物和礼物赐给伊祃木和沙亦黑,并努力恢复穆罕默德宗教的神圣戒律。而此说的征象和证明是,她捐一千银巴里失在不花剌建造一所学校(madrasa),其圣洁的基础由八哈儿思的沙亦黑伊斯兰赛甫丁(saif-ad-Din)作主管和监护;她还叫购买村庄,准备捐款,并(在该校中)召收教师和学生。她总是把捐款送到各地去,撒发给穆斯林的贫乏和困苦者。 忽必烈亦对作为 四大先知 之一的穆罕默德表示尊敬,在征讨阿里不哥来到哈剌和林时,对伊玛目等表示了抚慰,并按旧制使他们享有答剌罕特权。由于蒙古初期诸汗的诸教并蓄政策,使哈剌和林及漠北的伊斯兰教十分兴盛。鲁布鲁克在其游记中还记载,在哈剌和林,伊斯兰教徒还与基督教徒、佛教徒展开一场宗教论战,足见伊斯兰教在漠北已形成一股强大的宗教势力。

(2)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是元代伊斯兰教徒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明史?西域传》在指出了元代回回遍天下这一分布特点后,紧接着又说 居甘州者尚多.

元代西北地区的回回人,主要来自于被蒙古统治者从中亚、波斯等地签发而来的士兵。这些士兵在元代被编入 探马赤军 ,充当蒙古军队的前锋和镇戍驻军。他们平时分军屯戍,战时抽调作战, 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 。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年)后,元朝统治者令 探马赤军,随地入社,与编民等.这些回回士兵被编入当地之 社 ,边屯田,边从军,过着半兵半农、兵农合一的生活。在西北地区,探马赤军分布广泛,是回回农垦的主要地区。在《元史》中,经常提到西北地区的回回及其屯田之事。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 签西夏回回军.探马赤军随地入社后的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元世祖又命回回人 忽撒马丁为管领甘肃、陕西等处屯田等户达鲁花赤,督斡端、可失合儿工匠千五十户屯田。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又 给滕竭尔(今新疆昌吉阜康)回回屯田三千户牛种.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又令 以甘肃旷土赐昔宝赤合散等,俾耕之.合散是回回人,曾任甘肃省参知政事,延祐元年(1314年)任中书右丞相,监修国史。以甘肃 旷土 赐他,足见其所辖之区回回聚居者甚众。至大元年(1308年),元政府核实天下屯田时,因甘肃道远而免核。延祐五年(1318年), 答失蛮部乏食,敕甘肃行省给粮赈之。 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曾下令 免回回人户屯戍河西者银税。 从《元史》所载可见,西北地区在当时是回回聚居屯垦的最大区域。

西北地区的回回,除探马赤军外,还有一些工匠、商人等。除回回信仰伊斯兰教外,西北地区的蒙古宗王亦有改信伊斯兰教的,阿难答就是其一。

阿难答是元世祖忽必烈之孙,安西王忙哥剌之子。安西王所统的关陇河西地区,正当从西域进入中原的重要地带,因而分布在这一带的回回人相当多。司天少监每年要把推算写造的回回历按时送呈忙哥剌,以便他向封领地内的回回人颁布使用。阿难答从小由回回人抚养长大,自幼信奉伊斯兰教,通晓《古兰经》及伊斯兰教教律。《多桑蒙古史》第三卷第五章云: 阿难答幼受一回教徒之抚养,归依回教,信之颇笃。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阿难答承袭其父忙哥剌的安西王爵位,并称秦王。统辖陕西、四川、甘肃、宁夏等地,设王府于京兆(今陕西西安)和开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开城乡),冬居京兆,夏徙开城。他袭封安西王的28年间,在其辖地传播伊斯兰教,颇有建树。据说有15万人受其影响而改信伊斯兰教。《多桑蒙古史》又云: 阿难答传布回教于唐兀之地,所部士卒15万人,闻从而信教者居其大半。 他还曾 命蒙古儿童行割礼,宣传回教于军中。 元成宗勃尔只斤铁木耳笃信佛教,他认为阿难答叛离 祖宗之道 ,将其拘捕下狱,迫令放弃伊斯兰教信仰,皈依佛教,阿难答坚决不从。元成宗迫于阿难答在唐兀之地的影响,恐民心有变,不久又将他释归封地。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宗病逝。阿难答在帝位之争中,被武宗处死于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但伊斯兰教仍在阿难答所辖之地广泛传播,直到元末明初,回回人 居甘州者尚多 。学者们在元亦集乃路治(哈剌和托,在内蒙额济纳旗东)发现的十四世纪的礼拜寺遗址及波斯文残碑②,亦证明当地的回回人一直在进行宗教活动。

蒙元时期,伊斯兰教在今新疆地区有了进一步传播。元代在西域设置别失八里、阿力麻里和阿姆河等行省统辖天山南北及畏吾儿之地、伊犁地区和阿姆河以南地带。伊斯兰教在这些地区传播的情况不尽平衡,但总体上呈普遍传播并有取代其他宗教的趋势。成吉思汗兴起时,伊斯兰教势力已扩展到今新疆西部。丘处机西行至畏吾儿城池昌八里时了解到,由此 西去无道僧,回纥但礼西方耳.在阿里麻力,他又受到当地 铺速蛮(穆斯林)国王暨蒙古塔剌忽只 的迎接。在西辽统摄的喀拉汗王朝,伊斯兰教早已普遍传播。

1211年,乃蛮屈出律篡夺西辽政权,在其统治的八年中,采取极端高压政策,逼令伊斯兰教徒改信佛教,甚至向许多穆斯林家庭派驻佛教士兵。这种宗教高压政策遭到了广大穆斯林的坚决反对。屈出律则对其采取镇压政策,许多穆斯林被囚禁,有的则被杀害,如阿丁?麻哈默等,但穆斯林仍不改其信仰。

哲别率蒙古军攻占此地后,宣布信仰自由,屈出律被擒杀,这里的伊斯兰教才得到恢复。在别失八里,穆斯林每星期五都在清真寺礼拜。据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记载,1259年,萨仑的亦都护和一些畏吾儿贵族密谋,企图趁穆斯林星期五礼拜时将其一网打尽。事泄后穆斯林上告监制赛甫丁,萨仑的被处死。足见伊斯兰教在别失八里已形成势力。鲁布鲁克在其游记中也曾言: 畏吾儿人……在他们的城镇中聂思脱里和撒剌逊人混居.在海押立城,鲁布鲁克也看到了许多撒剌逊人,他们有自己的节日。马可波罗东游时,在喀什噶尔、叶尔羌、莎车、和田等地均见有伊斯兰教徒,并说这些地区均以回教徒为主,伊斯兰教占有优势。据记载,察合台王木八剌沙、八剌、以及木八剌沙的母亲额尔根可敦都信奉伊斯兰教。至伊本?白图泰东游时,察合台汗王答儿麻失里已率部众信奉伊斯兰教。在他以后,察合台汗国发生分裂。

1347年,成吉思汗第七代孙秃黑鲁帖木儿被蒙古杜格拉特部异密布拉吉立为东察合台汗国的君主。秃黑鲁帖木儿在即位前,曾在阿克苏狩猎时遇见过伊斯兰传教士贾拉里丁,并受其影响而倾向于信仰伊斯兰教。秃黑鲁帖木儿即位后,贾拉里丁已死,其子额西丁继承父业,继续在阿克苏传教。他遵从父亲的遗嘱于1354年亲赴阿力麻里求见秃黑鲁帖木儿汗,劝他皈依伊斯兰教。

在贾拉里丁和额西丁父子的影响下,秃黑鲁帖木儿汗终于率部下的几万人改信了伊斯兰教。此后,他热衷于传播伊斯兰教,大力支持传教活动。额西丁在他的派遣和支持下,到库车地区传播伊斯兰教,建立传教组织,修建礼拜寺,设置宗教法庭,向各地派遣伊玛目,促使当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相传在贴木尔王朝时,中亚卡桑人麦赫杜米?艾孜木在喀什已开始传播伊斯兰教苏非主义。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继承父业继续在南疆传播,后演化为 白山派 与 黑山派.秃黑鲁帖木儿执政期间,伊斯兰教在新疆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为伊斯兰教在新疆全境取得统治地位奠定了基础。

(3)中原、西南和江南地区中原地区、西南地区和江南地区,穆斯林分布范围也相当广。

随蒙古军东迁的回回人,在当时被列为 色目 人的一种。色目人在蒙古军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蒙古统治者曾先后设置唐兀卫、钦察卫、阿速卫、康里卫和西域亲军,让色目人充当侍卫亲军,环戍京城及周围地区。这些侍卫亲军平时分军戍屯,战时出兵打仗,广泛分布于京都及周邻地区。京都地区回回人甚多,据中统四年(1263年)的户口登记,元中都(后改大都)有回回2953户,其中多为富商巨贾、达官要人及各种工匠,似不包括军户中的回回。若将中都的回回与其周边地带军户中的回回合并计算,数量定会更多。

马可波罗来到元大都时,也见到了许多撒剌逊人,其游记中也记有许多关于伊斯兰教徒的内容。北京牛街清真寺,有元代阿拉伯文的墓碑,这可证元大都回回人之多。

今河北一带,当时还有许多中亚来的回回匠人。荨麻林(今河北张家口西南洗马林)匠局是窝阔台时期以回回人匠三千户建置起来的,这些人大部分来自撒麻耳干。据《元史》载,太宗时, 仍命哈散纳领阿尔浑军并回回人匠三千户,驻于荨麻林.在定州, 回回之人遍天下而此地尤多 。

今山东、河南一带,元时也有回回分布,他们多属于东迁而来的士兵和工匠。山东、河南被元朝统治者视为天下腹心,所以令探马赤军屯田守卫。

开封、洛阳、南阳等地有较多的回回屯点。南阳一带还设有营田使司,管理6041户屯户。开封设有制造回回炮的工匠府,其成员主要是被签发来的回回工匠。回回 炮手 散居各处,所以,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世祖令括回回炮手散居他郡者悉令赴南京(开封)屯田.山东曲阜曾出土一元代(1235年)圣旨碑,其后有 回回字 一行,表明元代回回在这一地区已有普遍分布。

西南地区的昆明和大理,是当时回回的两个重要聚居地。1274年,回回人赛典赤?赡思丁管理云南行省,1279年逝世于该处。其子纳速剌丁在云南也长期充任宣慰使都元帅之职。屯居在云南的回回士兵还与当地各族共同修建了水利灌溉工程。

江南地区的回回,有元代从海路来华的穆斯林商人,还应包括唐宋时从海路来华的 蕃客 们的后裔。这些东来的回回人,乐居中土, 皆以中原为家,江南尤多,不复回首故国也 。江南诸地,有探马赤军驻守,定有回回农户。明初随沐英入云南的回回人都是江南人。在元代社会中,穆斯林上层因社会地位较高,多派往各地为官。江南诸地唐宋以来就是穆斯林众多之地,派往这里的地方官员有许多回回人。这些回回官员携带家眷、属从来江南,使江南地区的回回人数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江南诸地,又以泉州、扬州、杭州、镇江等地回回为众。

泉州自唐宋以来一直是中国同其他国家发展贸易的重要港口,早有穆斯林在此经商、留住和定居。元代泉州的回回人中,就有许多是从波斯湾一带或更西地区渡海而来的伊斯兰教徒的后裔,或者直接来自上述地区。元代泉州著名的回回人物蒲寿庚,祖籍阿拉伯,他曾定居于广州,后迁至泉州。在南宋末年掌泉州提举市舶司三十余年。1276年降元后,被授为闽广大都督兵马招讨使。后又升任福建行省中书佐丞,并受命向南海诸国招徕蕃船贸易。

继蒲寿庚任泉州提举市舶司的是赛典赤?赡思丁之孙、纳速剌丁之子艾卜伯克?乌马儿。1357年- 1366年间,泉州穆斯林商人赛甫丁和阿迷里丁、那兀纳先后组织 亦思巴奚 的蕃军,在泉州作乱,从这一历史事件中也可看出元代泉州回回人数之多。在泉州,曾集中发现有许多元代伊斯兰教文物,如回回人墓碑,礼拜寺碑铭等,其中有许多是阿拉伯文字的。

在扬州,近年也发现了刻有阿拉伯文的元代墓碑,其中的一个墓主为死于1275年的回回人普哈丁,葬在那里的还有撒敢达、古都白丁等回回人。另一个墓主为阿拉伯妇女,死于教历724(1324)年,碑文云: 其父是伊斯兰教中享有声望的长官勒尊丁.徽州达鲁花赤 捏古柏通议之墓 也座落在扬州南门外的穆斯林墓地中。

杭州的回回,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有载: 宋室徙跸,西域夷人安插中原者,多从驾而南。元时内附者,又往往编管江、浙、闽、广之间,而杭州尤伙,号色目种。 这些色目人,主要是伊斯兰教徒。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八记有杭州回回巨富者的居处: 杭州荐桥侧首有高楼八间,皆富贵回回所居。 元代杭州的回回人,在伊本?白图泰的游记中也有大量记载。

元代镇江的回回人数、户数见于方志记载,比较明确。据《至顺镇江志》卷三记载,当时镇江 侨寓 户共有3845户,其中回回就有59户,蒙古、畏吾儿、也里可温、唐古忒、契丹、女真和汉人分别为29户、14户、23户、3户、21户、25户和3671户。 口 为10555人,其中回回374人,蒙古、畏吾儿、也里可温、唐古忒、契丹、女真和汉人分别为163人、93人、106人、35人、116人、261人和9047人。 躯 (单身寄居他家者)有2948人,其中回回310人,蒙古、畏吾儿、也里可温、唐古忒、契丹、女真和汉人分别为429人、107人、109人、19人、75人、224人和1675人。在非汉族侨寓户中,回回最多,每65户中就有一户是回回,远远高于蒙古等户之上;在非汉族人口中,口躯合计,每36人中就有一人是回回,也远远高于蒙古等族人。镇江一地如此,其他诸地可想而知,由镇江可以窥见整个江南地区回回分布状况之一斑。

以上可见,从蒙古兴起、元朝建立到元朝灭亡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时期里,大批伊斯兰教信徒迁徙至中国,遍布南北,插足各个阶层,成为中国社会的一部分。至此阶段,中国穆斯林 大分散、小聚居、西北地区相对集中 的基本格局已初步形成。遍及全国的各地回回人,为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普遍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元代穆斯林的宗教生活

元代回回人广泛地分布在全国各地,其分布格局如前所述为 大分散,小聚居,西北地区相对集中.元代回回人的职业也很广,有军士、工匠、商人、农民、官员、学者等。这些不同职业的人分散于全国各地,接触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信仰,但他们大多都能保持自己的信仰,有着自己的宗教生活。

1。基本信仰元代迁入中国的穆斯林对伊斯兰教大都有着坚定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和礼仪都能为他们所信奉和遵守。在元代伊斯兰教碑刻中,有许多关于穆斯林宗教生活内容的记载,如定州《重建礼拜寺记》、泉州《重建清真寺碑记》、广州《重建怀圣寺碑记》等。这些碑记中既有人们对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及阿拉伯的认识,也有关于念、礼、斋、课等宗教制度的记述,是元代穆斯林宗教生活的最好见证物。碑文中谈到元代穆斯林对穆罕默德及阿拉伯的认识时说: 考之舆图曰:' 默地那' 国即回回祖国也。初国王漠罕蓦德,生而神灵有大德,臣服西域诸国,尊号' 别谙拔尔' ,犹华言天使云 ; 有国曰大实……初默德那国王别谙拔尔漠罕蓦德生而神灵,有大德,神服西域诸国,咸称圣人。别谙拔尔犹华言天使,盖尊而号之也 。这里实际上是讲述了穆罕默德创建伊斯兰教、统一阿拉伯半岛的史实。关于伊斯兰教,碑文中言之尤详: 惟回回为教也,寺无象设,惟一空殿,盖祖西域天方国遗制,其房四面环拜,西向东,东望西,南而北,北朝南。中国居西域之东,是教中拜者则咸向西焉……其教专以事天为本而无象设,其经有三十藏,凡三千六百余卷……拜天之礼,一日五行,斋戒之事,每岁一举,与夫沐浴无问于寒暑,施与不间其亲疏。则又其笃信力行,而无所訾议焉者也 ; 其教以万物本乎天,天一理无可象。故事天至虔,而无象设。每岁斋戒一月,更衣沐浴,居必易常处。日西向拜天,净心诵经。经本天人所授,三十藏,计一百三十四部,凡六千六百四十六卷,旨义渊微,以至公无私,正心修德为本;以祝圣化民,周急解厄为多 ; 其不立象教,惟以心传……其徒日大祝,月斋戒为谨,不遣时刻晦朔 。此中所记拜天(即拜真主)、沐浴、斋戒、诵经(《古兰经》)之事,极为详尽。可见,信真主,信天使,信经典等基本教义和念、礼、斋、课等基本修持,在元代穆斯林中都基本保持着,并且 笃信力行.他们 虽适诸城,传子孙,累世不敢易焉 。元代回回人对伊斯兰教的信仰的坚定性,曾令西方基督教徒感到惊叹。在中国传教的西方天主教士裴莱格林1318年写给罗马教廷的信中说: 我们确能向异教徒自由传教。为使萨拉森人信仰基督,我们曾数次去他们的清真寺讲道 ,但结果正如1326年在中国传教的天主教士安德烈写给罗马教廷的信中所说 犹太人和萨拉森人无改宗信基督教者.从西方基督徒的信中,可以看出元代穆斯林是恪守其教的。

2。宗教礼俗东迁来到中国的回回人,他们 居中土也,服食中土也,而惟其国俗是泥也 。元代穆斯林的生活礼俗,带有强烈的伊斯兰教色彩。或者说,这些生活礼俗本来就是伊斯兰教仪礼的一部分。

元代穆斯林大多使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元代回回人多属从中亚、波斯等地征签而来,他们往往被编入同一军旅、同一匠局,或同事某一贵族官僚,因此他们有使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的环境。而那些从政经商者在进行宗教活动和集会时,也都能使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至于那些职业宗教者,则更是以使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为主。在元代修建的清真寺中,多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经文。他们甚至还用自己的文字抄写《古兰经》,以使其流传。现北京东四清真寺内珍藏有一部元延祐五年(1318年)的《古兰经》抄本。抄经人名穆罕默德?伊本?艾哈麦德?伊本?阿布都拉合曼。现今出土的元代穆斯林墓碑碑文,有许多是用阿拉伯语或波斯语写成的。扎马剌丁进献给元朝的七种天文仪器都是用波斯语命名的。元时,为适应宗教和其他交际的需要,也可能出现了阿拉伯语、波斯语和其他民族语言混用的 经堂语.元代以后的中国穆斯林语言中有许多波斯语词汇,经师所诵之经典中以波斯语经典占三分之一,溯其源即始于元代。

元代还设有专门的学校,学习 回回文字.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朝因与西域交通频繁,又学习 亦思替非 文字,置 回回国子学 ,以翰林院亦福的哈鲁丁为教授,教授 回回语 ,学生均为皇亲贵族子弟。至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四月,复置 回回国子监 ,并设有监官。 回回国子学 、 回回国子监 、 亦思替非 文字等,与回回语言文字及宗教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元代穆斯林还使用自己的教历。从中亚、波斯、阿拉伯来的穆斯林中,有许多天文学家,如扎马剌丁、可马剌丁等。扎马剌丁曾编有《万年历》,被元政府颁行。可马剌丁编有《回回历》,在当时销量甚大。民间也流行一些回回历书,元政府曾下令禁止民间私售回回历书。这些回回历书,其他民族也很可能接受使用,但穆斯林无疑是主要使用者。回回历法是伊斯兰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回回历书,就可以按照历书的日期举行有关的宗教仪式活动。

元代穆斯林在饮食、婚丧、寿诞等方面也保持了原来的习俗。他们在饮食上严格禁食 自死物、血液、猪肉及非诵真主之名而宰的动物.在一生的一些关键性时期,如出生、出幼、成婚、死亡时都要遵循一定的、显然主要来源于伊斯兰教规定的礼仪和习俗。比如出生后的取 经名 (又曰 回回名 ),出幼时的割礼,成婚要经过阿訇念 尼卡哈 (证婚词)证婚,死亡后按伊斯兰教规定进行符合土葬、速葬、薄葬的一系列仪式等。有关这些习俗在史籍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记载。秃黑鲁帖木儿汗率众皈依伊斯兰教时,额西丁为其主持了入教仪式,他们当天 剪掉长发 ,汗还 行了割礼.阿难答改信伊斯兰教后,在蒙古人中传播教义,也曾劝蒙古儿童行割礼。元代回回人物,多用伊斯兰教名,很少有改宗他姓者。据《多桑蒙古史》载, 有回教人来自忽里(curis)及乞儿吉思之地,贡白鹘马及白爪红戏喙之鹰。

帝示优待,赐以御食,其人据不食。忽必烈询其故,对曰:杀牲未遵其教法,其肉不洁,故不食.回回人用 断喉法 杀诸供食之牲畜,还与蒙古人的习惯发生了矛盾,以致于引起了一些纠纷,但回回人还是采用了自己的方法宰牲。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曾记有元代回回人的礼俗及其对宗教的信仰: 元时……色目种,隆凖深目,不啗豕肉,婚姻丧葬,不与中国通,诵经持斋,归于清真.

元代穆斯林还在全国各地兴建了许多清真寺,并在此经常举行宗教仪式,俱西向以行拜天之礼 。元代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可由普遍兴建的清真寺中得到充分反映。

3。清真寺的普遍兴建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徒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阿拉伯语称之为 麦斯吉德 (Masdjid),意即 叩拜场所 ,所以又称礼拜寺。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初传时期,即唐宋时期,就已兴建了许多清真寺。著名的有广州的怀圣寺,泉州的圣友寺,扬州的仙鹤寺等。元代中亚、波斯一带的穆斯林大批东迁,使伊斯兰教在中国得到普遍传播。随着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广泛发展,各地穆斯林纷纷建起了许多清真寺,使元代清真寺的数量空前增多。元至正八年(1348年)所立定州《重建礼拜寺记》碑谓: 今近而京城,远而诸路,其寺万余.足见元代兴建清真寺数量之多。

漠北地区的哈剌和林,有两座清真寺,鲁布鲁克出使蒙古时曾见到这两座教寺,并说那里的伊斯兰教徒在此举行宗教仪式,庆祝自己的节日。

在西北地区,如甘肃、陕西、宁夏等地,亦建有许多清真寺。甘肃元代的清真寺,著名的有临夏的城角寺和南关大寺。这两座伊斯兰教清真寺均始建于元末,毁于本世纪,后者在明初时为临夏八坊各寺之首。此外还有天水北关清真寺,据有关方志材料及重建寺碑文记载,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 1368年)。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部,还发现有哈剌和托回回寺遗址,寺碑之文为波斯文,也是元代兴建的清真寺。陕西西安的化觉巷清真寺,据传为唐中宗年间(公元684年)修建,现一般认为初建于元中统年间(1260- 1264年),名回回万善寺,明称清静寺,清改称清真寺。西安新兴坊(大学习巷)清净寺, 元世祖中统四年(1263年)六月肇始 ,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由陕西行省平章政事赛典赤?乌麻儿 增广饰治,视前有加.元代签发至陕西的穆斯林军队还曾驻扎于今西安小学习巷内,并在此建有清真寺,即今称之 营里寺.另有小皮院真教寺, 盛于大元皇庆之间(1312- 1313年) ,此外, 宁夏府路回纥礼拜寺 亦很有名。新疆为伊斯兰教较早传入之地,也有许多穆斯林教寺。

今北京、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地,元代也建有许多清真寺。元代北京兴建的清真寺主要是东四清真寺。东四清真寺位于今北京东四大街,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 1368年)。明代曾加以扩建,并由明代宗敕题 清真寺 三字。北京另一著名清真寺为牛街清真寺,建于元以前(辽统和十四年,北宋至道二年,公元966年),元代此寺保存完好。伽色尼人阿合买德和不花剌人阿力曾来此寺掌教,先后于1280年、1283年去世,墓、碣存于寺内。邻近北京的河北定州,也建有清真寺。此寺始建的具体年代不详,因元时 回回之人遍天下而此地尤多 ,于至元三至五年(1343- 1345年),由普公重建。至正八年(1348年),杨受益撰《重建礼拜寺记》记其建寺经过。此寺 正殿始成,但见画栋雕梁,朱扉藻棁而壮丽华采,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 。河北威县、泊头两地,有建于元代的清真寺两座。威县的清真寺建于至正十年(1356年),为王伯大携黄姓阿訇到此任官时所建;泊头的清真寺相传始建于元末,但有争议。山西太原的清真古寺为元以前所建,元代曾加以重修,元人赵子昂曾为此寺寺碑题铭。山西的大同也有元以前的清真寺,历元时保存尚好,泰定帝元年(1324年)六月,在上都、大同路各建有礼拜寺一座。山东的元代清真寺有济南清真南大寺和潍坊真教寺。济南清真南大寺始建时间为元大德元年(1297年),后曾多次重修。潍坊真教寺位于潍坊东关,属中国宫殿式建筑,寺内有明洪武元年(1368年)太祖御制百字赞碑一幢。今河南开封三民胡同的清真寺,原名凤凰寺,始建于北宋。元代此寺尚保存完好。沁阳县北之清真寺,始建于元代,明代迁至今址。商丘西关的清真寺,是元末明初兴建完工的。位于河南禹州朝阳门一带的清真寺,始建年代也可能是元代,寺所在地街道原名为东回回营、西回回营,可能是元代驻禹州的回回军营所在地,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曾对此寺加以重建。

江浙一带,元时也建有许多清真寺。苏州清真寺位于苏州西馆桥附近。

据清乾隆《吴县志》记载,元泰定年间(1324- 1327年),西域人流寓苏州,在西馆桥建寺,后苏州清真寺屡经移置,清乾隆年间移至铁匠局弄。扬州礼拜寺, 在府东太平桥北 ,1275年 西域僧 普哈丁 游方至此创建.1380年哈三又重建。元人还在今上海松江建有一座名真教寺的清真寺。元代蒙古军队南下时,军兵中有许多伊斯兰教徒定居于松江之地,他们在此建起了礼拜堂和邦克楼。后经明初改建为清真寺院。杭州真教寺在市文锦坊南羊坝头。据《杭州府志》和《西湖游览志》, 元延祐间(1314- 1320年),回回大师阿老丁所建.《伊本?白图泰游记》说,定居杭州的埃及商人欧斯曼建有一座清真大寺,是否即为真教寺,无可稽考。今存大殿穹窿式顶部,属阿拉伯建筑风格。宁波(四明)在元代有两座礼拜寺,《至正四明续志》卷十说建于元延祐以后,安徽有涡阳义门集清真寺。元中期,在河北沧州、山东德州一带驻防的回回人、色目人迁至涡阳,于顺帝年间(1333- 1368年)

建造了这座具有中国传统宫殿式风格的清真寺。

福州、泉州、广州一带,元代时伊斯兰教寺广为分布。福州安泰桥附近,原系五代闽王王继鹏的行宫,后晋时改为佛寺。元至正年间,在原有基础上改建成伊斯兰教寺院。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毁于火灾。泉州清真寺,据元至正十年(1350年)三山吴鉴《重修清净寺碑记》载, 今泉造礼拜寺增为六七 ,有六七座之多。现可知其中三座。这三座有两座建于前代,一座建于元代。泉州塗门街的清真寺,名圣友寺,始建于伊斯兰教历400年,即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元至大三年(1310年),耶路撒冷人艾哈玛德?本?穆罕默德重修之。寺内的阿拉伯文石刻说: 这座最古老、悠久、吉祥的礼拜寺,是此地人们的第一座礼拜寺,号称' 圣友寺' ,建于伊斯兰教历四百年;三百年后,艾哈玛德?本?穆罕默德?贾德斯,即设拉子著名的鲁克伯哈支,建筑了高悬的穹顶,加阔了甬道,重修了高贵的寺门并翻新了窗户,于伊斯兰教历七百十年(1310- 1311年)竣工。 该寺主要建筑有大门、奉天坛、明善堂等部分。大门用青、白花岗石砌筑,分外、中、内三重,都是圆形穹顶尖端门。门楼顶部平台为望月台,是决定斋月开斋日期之处。望月台上原有宣礼尖塔,连同正殿顶盖均毁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

泉州一带的大地震中。大殿四壁均为花岗石砌成,东西是尖拱形正门,西墙中部是一尖拱形大壁龛,左右相间并列着六个嵌有阿拉伯文《古兰经》石刻经句的小壁龛。大殿之北为明善堂。据汉文石碑记载,此寺亦经明清多次修缮。该寺仿叙利亚大马士哥麦耶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形式而造,为中世纪阿拉伯普遍流行的伊斯兰建筑样式。泉州城南另有一座清真寺,为纳只卜穆兹喜鲁丁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创建。元至正十年(1350年),教长夏不鲁罕丁主持,富商金阿里等捐资重修,三山吴鉴为此撰《重建清净寺记》碑文。

元末寺毁。泉州通淮门一带,发现有元代清真寺石碑,其碑文云: 一位虔信、纯洁的长者建筑了这座吉祥的清净寺的大门和围墙。他乃是也门人奥姆尔?艾比奈的第四代子孙奈纳?奥姆尔,乞求真主恩赐他宽恕他.此碑的发现表明,这一带还存在另一座 清净寺.广州的怀圣寺,始建于唐代,元初保存完好。元至正三年(1343年)毁于火。元至正十年(1350年),由僧家讷元卿主持重建。寺内有至正十年住持哈散所立碑,郭嘉《重建怀圣寺记》记其建寺经过。

云南的清真寺与赛典赤?赡思丁的政绩紧密相联。据传赡思丁在昆明建寺有12所之多。有人甚至指出了12所中的9所,其寺址座落在五华山上、大南门内、金牛寺街、顺城街、东寺街、云津市场附近、鱼课司街、大西门外、大桃花林等。据说五华山上的清真寺是赡思丁本人礼拜的地方。但因文献缺乏,尚不能证实九寺均为赡思丁所建。李元阳于明隆庆元年(1572年)

修《云南通志》中说: 清真寺有二,一在崇正门内,一在崇正门外,俗呼礼拜寺,俱元平章赛典赤建。 崇正门内之寺,即南城清真寺。崇正门外之寺,即在东寺街之寺,今称永宁清真寺。此二寺在元代以后屡次被毁,又屡次重建。另有一座元代清真寺,位于建水县,初建于元皇庆年间(1312~1313年),清初三朝都曾重修扩建。在大理,还有 大理路元帅寺 ,也是元代云南著名的清真寺之一。

元代清真寺不限于以上所举,数量应更多,只是不见于史籍和方志记载而已。现存最早的一批清真寺遗址,大多创建或重创于元代。这些清真寺在元代以后,都曾重修或改建,其在元时的本来面目已很难确定,只能通过后世重建、改建的清真寺窥见一斑。这些清真寺有阿拉伯式的建筑,有中国式的建筑,有的则是二者的有机融合。

4。教坊制度和掌教制度清真寺是穆斯林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也是穆斯林群众的集会之地。每一清真寺周围,实际上聚集着许多伊斯兰教徒,他们以此为中心,从事宗教、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所谓教坊,就是以一个清真寺为中心,形成一个独立的穆斯林聚居区点。元代回回人分布在全国各地,然在每一具体聚居处则又相对集中,在城则聚居于某一街巷,在乡则聚居于某一村庄,他们各自建寺,自成教坊,并以清真寺为一坊宗教、政治、经济、文化、民事处理、社会活动的中心。各教坊之间各自独立,互不隶属。在一些规模较大的清真寺,设有教长,称 摄思廉 ,或称主持;领拜人,称益绵即伊玛目;劝教人,称哈梯卜(海推布),或称协教;传呼礼拜者,称谟阿津(谟艾津),或称叩拜者;执掌寺务的,称没塔完里(管事乡老),或称都寺;执掌教法的,称哈的。至正年间的《重建清净寺碑记》中就已经提到了上述诸多职业宗教者的名称。可见,在元代的穆斯林社团中,仍然存在着教坊制度。

元代伊斯兰教的掌教制度,根据目前有限的材料,可能以一道制为主,兼有二道制,并有向三道制发展的趋势。

元代各地的穆斯林聚居区,都有 哈的 之类的职业宗教者。哈的,阿拉伯语 法官 之意。哈的大师掌管教务及诉讼事宜,在穆斯林中很有威望。

一些有名的哈的大师还曾主持为皇帝祝寿,为国祈福的仪式。据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 教历六百五十年(1252年),回教斋戒日,蒙哥所之诸回教徒集于皇帝之斡耳朵前,盛礼贺庆此节。先是忽毡城人大法官札马鲁丁?马合木主持祈祷,为皇帝祝寿。蒙哥命其重祷数次,遂以金银及贵重布帛数车,赐之。并于此日大赦,遣使至各地,命尽释狱中诸囚.这里的 大法官 即哈的,除主持教务、诉讼外,还承担了为国祈福,为皇帝祝寿之事。哈的大师们在民间各掌其地之教,总揽教务、诉讼等诸多权力,必然会引起蒙古统治者的重视。为便于对各地哈的进行统一管理,元朝政府在中央设立了 回回掌教哈的所 ,专门管理各地哈的的掌教司属。回回哈的所曾于至大四年(1311年)被罢除。《元史》卷二四有 罢回回哈的司属 之记载。但不久又恢复。皇庆元年(1312年)十二月, 敕回回哈的如旧祈福,凡词讼悉归有司,仍拘还先降敕书.《元史》卷一○二《刑法志》也载: 诸哈的大师止令掌教念经,回回人应有刑名、户婚、钱粮、词讼,并从有司问之。 这些旨令,实际上是对回回哈的包揽教务和词讼大权的一种限制,并不是罢免回回哈的大师的宗教权利,而是 止令掌教念经 ,诉讼等权应由有关司法部门办理。由此可见,回回掌教制度在元代多是一道掌教制度,即哈的一人掌理宗教及词讼等。这种制度在元代回回人中根基较深,虽屡经限制,但在各地仍然广泛存在着。所以,文宗继位后,致和元年(1328年)八月,再次 罢回回掌教哈的所.但这种行政命令却难以一下子改变在回回人中长久以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哈的掌教制度。据元末来中国的伊本?白图泰在其游记中报道,当时各地回回人仍有自己的掌教哈的,甚至还有一个 天下大掌教 统领全国回回。可见,此时仍然存在着回回哈的掌教的制度,只不过是以变异的方式出现,而不冠以 司 、 所 之类的字眼。

除哈的掌教制外,有的地区还实行教长、法官各执其事的二道制掌教制度。伊本?白图泰在其游记中曾记有中国伊斯兰教的二道制掌教制度: 回人居住之镇也,其中有一市,有一寺,又有一贫民室。既有法官,又有教长。

即凡各省有回民镇者,亦必有法官、教长以备商人之间事也。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元代回回人聚居的许多城市都设有教长,总理宗教事务,另设一名法官,处理他们的诉讼案件。这显然是一种二道掌教制。

三道制是由伊玛目、海推布、穆安津三种教职人员共同掌教的一种制度。

这种制度在元代部分地区可能已经开始实行。据泉州《重修清净寺碑记》碑文,至正九年(1349年),泉州清净寺中已有多种伊斯兰教教职人员。碑文云: 夏不鲁罕丁者年一百二十岁,博学有才德,精健如中年人,命为摄思廉,犹华言主教也。益绵茗思丁麻哈抹,没塔完里舍剌甫丁哈梯卜,谟阿津萨都丁。益绵,犹言主持也;没塔完里,犹言都寺也。谟阿津,犹言唱拜也。 这些教职人员齐全,分工具体,已具备了由伊玛目、海推布、穆安津三种教职人员共同掌教的条件,并可能已开始逐步实行。

除教坊制度和掌教制度这两种中国伊斯兰教宗教制度外,据学者们研究,秃黑鲁帖木儿汗后的察合台后裔统治中,实行的是一种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王国制度。

(三)元代穆斯林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元代穆斯林对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种贡献表现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

1。天文历算西域人善天文,自古已然。唐代有《九执历》,《新唐书》记之云: 《九执历》度法六十,周天三百六十度,无余分.据学者们研究,《九执历》即是唐代来华的穆斯林修订的,是为中国 回回星学 之始。宋时有《应天历》,来自西域的穆斯林马依泽为主要修订者。元代,穆斯林在中国天文历算方面做出的贡献更为突出。

元时,许多回回天文学家来到了中国,回回星历成了元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成吉思汗时期,耶律楚材就将西域历法《麻答巴历》翻译介绍到了中国。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前,曾下令征召回回为星学者。著名的元代回回天文学家扎马剌丁即在此时应召而来。元世祖即位后的中统年间(1260- 1264年),设立西域星历之司,许多回回天文学家在此任职。至元四年(1267年),西域扎马鲁丁撰进《万年历》,世祖稍颁行之 。在此之前,元朝曾一度沿用宋金旧历,但因该历与天象不合而停用。扎马剌丁撰进的《万年历》,为元代首次正式颁用的历书。直到至元十八年(1281年),《授时历》颁行天下之前,《万年历》一直在中国通行,计14年。

在扎马剌丁进献《万年历》的同一年,他还制造了七种天文仪器。《元史?天文志》记有这七种仪器的波斯语名称及其形制和用法。这七种仪器是:咱秃?哈剌吉(浑天仪)、咱秃?朔八台(方位仪)、鲁哈麻?亦?渺凹赤(斜纬仪)、鲁哈麻?亦?木思塔(平纬仪)、苦来亦撒麻(天球仪)、苦来?亦?阿儿子(地球仪)、兀速都儿剌不定(昼夜时刻之器)。以上这七种仪器,《元史》称作 西域仪象 ,是目前已知历史上中国第一次输入阿拉伯天文仪器,在中外天文学交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英国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对扎马剌丁的地球仪评价甚高,认为:它是个新东西,除公元前二世纪马洛斯的克拉特斯古地球仪以外,没有比马廷?贝海姆1492年的记录更早的了,而扎马剌丁呈进上述仪器的时间,比马廷?贝海姆的记录早250年。

至元八年(1271年),元政府始置回回司天台,秩从五品,扎马剌丁为司天台提点。至元十年(1273年),他又以司天台提点充司天台拔属秘书监管理。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扎马剌丁官集贤院大学士中奉大夫行秘书监事,后在民间传经。

在回回司天台工作的还有回回天文学家可马剌丁、苫思丁等人。苫思丁曾以秘书少监提调回回司天台。可马剌丁曾任司天少监,并编有《回回历》。

可马剌丁编订《回回历》之前,回回历已传到了中国许多地方。至元九年(1272年),元朝政府曾下令 禁私鬻《回回历》 ,说明民间已有人私自印造回回历书出售了。可马剌丁的《回回历》可能是参照民间流传的回回历书编订而成的。《元秘书监志》卷七载: 至元十五年(1278年)十月十一日,司天少监可马剌丁照得在先敬奉皇子安西王令旨,交可马剌丁每岁推算写造回回历日两本送将来者。敬此,今已推算至元十六年(1279年)历日毕工。依年历,合用写造上等回回纸札,乞行申复秘书监应付.《授时历》颁行后,《回回历》仍在民间流行,但由官府统销。《元史》卷九四《食货志》载:天历元年(1328年)政府额外课的 岁入之数 : 《回回历》,五千二百五十七本,每本钞一两,计一百五锭七两。 《回回历》较《授时历》价廉。《回回历》与政府颁定的《授时历》并行,说明元代回回历法是影响较深的。

元代穆斯林还把先进的数学知识带入了中国。郭守敬制《授时历》时,曾以 垛垒、招差、勾股、弧失之法 进行密算,在中国首先采用弧三角法作为割圆术。而弧三角法是伊斯兰教徒发明的,入元后经回回人传入了中国。

元代穆斯林还把阿拉伯数字传入了中国。1957年在西安元代安西王遗址中,考古学者发现有五块铸有阿拉伯数字的方形铁块。这是至元十年(1273年)

修建安西王府时作为奠基埋入地下的。安西王与伊斯兰教关系密切,曾令可马剌丁 每岁推算写造回回历 ,安西王阿难答曾率部众皈依伊斯兰教。安西王府地基出土的阿拉伯数字方形铁块,其制作者正是安西王周围的那些穆斯林。

元代传入中国的阿拉伯、波斯天文、数学等方面的著作也很多。《元秘书监志》卷七有 回回书籍 条,列有许多天文、数学著作。据学者们研究,其中的 麦者司的造司天仪式十五部 ,即埃及著名天文家托勒密(Ptolemy)

的著作集(阿拉伯人称之为Al-magest); 积尺诸家历四十八部 , 积尺 即阿拉伯文Zij(天文历表)的音译; 呵些比牙诸般算法八部 , 呵些比牙 即阿拉伯文Hisabiya(算学)的音译。耶律楚材的《麻答巴历》、郭守敬的《授时历》都直接或间接地参考了这些来自阿拉伯、波斯的天文历算著作。

2。医药卫生元代回回医学也很发达。东迁入元的回回人中,有许多以医为业,有的在朝供职,有的在民间行医,他们把原驻地的先进医学技术带到了中国,对中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元代宫廷中有许多回回医生。至元七年(1270年),元政府设广惠司,专掌 修制御用回回药物及和剂,以疗诸宿卫士及在京孤寒者.广惠司中,大部分为回回医生。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又设 大都、上都回回药物院二……掌回回药事.至冶二年(1322年),回回药物院再次隶属广惠司,著名的回回医生答里麻即在此任职。大德十一年(1306年),答里麻 授御药院达鲁花赤,迁回回药物院.元人忽思慧曾为皇宫编写食谱《饮膳正要》,内中记有大量回回食物及其烹饪方法和营养价值,还有一些回回药物和方剂等。

散居在民间的回回医生,他们主要以行医买药为业。据记载,元代著名回回作家丁鹤年 于导引方药之术,靡不旁习.其祖为元初到中国的商人,可能懂得医术,并对丁鹤年有一定的影响,乃至入明以后,他还在四明(今宁波)市上买药为生。贯云石也曾在钱塘 卖药市肆,诡姓名,易冠服,混于居人 。在元人的笔记小说中,如扬瑀《山居新话》、陶宗仪《辍耕录》等,记载了许多回回医生和回回药物治病有奇效的故事。这些故事是元代回回医学在民间广为盛行的形象反映。元人王沂《伊滨集》卷五《老胡卖药歌》记回回医生卖药之事,极为生动。诗中说: 西域贾胡年八十,久客江南是乡邑。朝来街北暮街东,闻掷铜铃竞来集。 这些 西域贾胡 ,走街串巷,掷铃卖药,且技能高超,深得民众信赖。元代象这样既懂医术又兼做医药生意的回回人定有许多。

波斯、阿拉伯等地的医学著作也经来元的回回传到了中国。《元秘书监志》卷七 回回书籍 条中,有 忒毕医经十三部.忒毕,即阿拉伯语Tibb(医学之意)的音译。此前阿拉伯医书中有Tibb一词的有拉齐的《曼苏尔医书》、阿里?伊本?阿拔斯?麦朱西的《医学全书》、伊本?西那的《医典》。

《忒毕医经》具体指哪部西传过来的医书,尚待考定。元人还把一些阿拉伯医书翻译成了汉文。阿拉伯医学家拜塔尔(Ibual-Baitar)的名著《简救法》(《Al-Jami' fi-al-Adwiyah al-mufradan》),元人翻译为汉文后,明初刻为《回回药方》,今北京图书馆藏有其残本。

元代回回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华部分已为中医所吸收。明人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内中记录了许多元代以及元以前的回回药物和医法,便是很好的证明。

3。建筑学与制炮术元代穆斯林在建筑学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元代穆斯林的宗教性建筑,二是元代穆斯林也黑迭尔丁对大都的最早建筑设计。

元代穆斯林的宗教性建筑,主要以清真寺为主,元代清真寺在当时遍及全国各处,其风格有阿拉伯式、中国宫殿式等,有的则充分体现了二者的融合。尽管我们目前难以看到元代伊斯兰教建筑的全貌,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元代数以万计的伊斯兰教建筑,在建筑设计、构图原理、工程技术、装饰艺术等方面,都渗透着元代穆斯林的心血和汗水,是他们辛勤劳动和聪明智慧的结晶。这些宗教建筑,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对世界伊斯兰教建筑宝库,也具有独特的贡献。

元代穆斯林中有一位杰出的建筑学家,名也黑迭尔丁,他是元大都宫殿和宫城的设计者和工程组织者。中统元年(1260年),也黑迭尔丁掌管茶迭儿局。 茶迭儿 为蒙古语 庐帐 之意,茶迭儿局即掌管土木工程及其工匠的官署。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八月,任茶迭儿局诸色人匠总管府达鲁花赤兼领监宫殿,掌管宫殿和城市建筑诸事。中统四年(1263年),也黑迭尔丁奏请修琼华岛(今北海公园前身)。至元元年(1264年)正式开工。

至元三年(1266年),琼华岛广寒殿峻工。同年十二月,也黑迭尔丁奉命同张柔、段天佑同行工部尚书事,修建宫城。也黑迭尔丁对这一工程作了整体的规划和设计,并负责组织、指挥整个工程建设。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大都的主体工程宫城和宫殿峻工,元世祖 始御正殿,受皇太子、诸王、百官朝贺 。北京,古称蓟,春秋战国时为燕都,辽代为陪都,金称中都,元称大都。今之所见北京城既非燕国蓟城模样,也无辽金都城旧貌,而是在也黑迭尔丁负责设计和指挥建设的元大都的基础上逐步改造和发展起来的。

与也黑迭尔丁同时的,还有阿老瓦丁,同属于营造工艺方面的工作,但不是关于建筑的,而是关于兵器制造方面的。

回回制炮术也在元代传入中国,并为其他民族所接受。元初最有名的两位穆斯林制炮专家是西域木发里人阿老瓦丁和西域旭烈人亦思马因。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采阿里海牙建议, 遣使征炮匠于波斯 ,向宗王阿不哥征调回回炮匠。阿老瓦丁及其弟子亦思马因应召而来。至元九年(1272年)十一月,二人制成的回回炮在大都试射成功,受元世祖的赏赐。回回炮是一种巨石炮,弹石可达150公斤,以机发射,用力省而射程远。至元十年(1273年)正月,久攻樊阳而不得的阿里海牙因采用亦思马因的炮术,以回回炮攻樊阳城,一举告捷。十月,阿里海牙又 移其工具以向襄阳,一炮中谯楼,声如雷霆震城中,城中汹汹,诸将多踰城降者 。从此,回回炮成为元军攻城的有力武器。

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以制炮之术高超而深得元世祖赏识。阿老瓦丁曾被授为宣武将军、管军总管等职,曾率领诸多回回炮手在开封屯田,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任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副万户。亦思马因也因攻破襄阳有功而被任为回回炮手总管。二人死后,管理回回炮手的职务均由其子孙世袭。

元代回回炮手和军匠数目甚多,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只是其中的代表。

元政府曾成立了许多机构,对回回炮手和军匠进行训练、组织和管理,如回回炮手总管府、回回炮手都元帅府、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元朝统治者有许多关于征召散居各地的回回炮手共赴某地的诏令。这说明元代回回炮手和军匠数目可观,规模庞大,遍及全国。

回回炮术也为其他各民族所接受。至元十六年(1279年), 括两淮造回回炮新附军匠六百人,及蒙古、回回、汉人、新附人(南人)能造炮者至京师 。这时距回回炮正式传入中国不过七八年时间,就已有许多蒙古人和汉人学会了回回炮术。南宋灭亡前,其统治者也想借用回回炮术抵抗元军,但未果。至治三年(1323年),又 遣回回炮手万户,赴妆宁、新蔡,遵世祖旧制,教习炮法 。从而使回回炮术在中国更为广泛传播。

《明史?兵志》还记有元代的火炮: 古所谓炮,皆以机发石。元初得西域炮,攻金蔡州城,始用火。 这里记载的 始用火 的 西域炮 ,显然是回回炮手所发明,或由其传入中国。

4。文学艺术元代穆斯林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格外引人注目的成就。他们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并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段创造了大量杰出的文艺作品,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元代穆斯林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较高成就的有赡思、萨都剌、高克恭、马九皋等。

赡思,字得之,是元代颇有才干的回回政治家和学者, 邃于理学,尤深于易,至于天文、地理、法律、冥术、水利,旁及外国之书,皆究极之 。

著述颇丰,有《回书阚疑》、《五经思问》、《奇偶阴阳消息图》、《西域异人传》、《金哀宗纪》、《正大诸臣列传》、《镇阳风土记》、《续东阳志》、《西域图经》、《老庄精诣》、《审听要决》、《加号大成诏书碑阴记》、《哈珊神道碑》、《善应寺创建方丈记》、《龙兴寺钞主通照大寺碑》、《龙兴寺住持佛光弘教大师碑》等,惜多已失传,今流传下来的只有一些碑铭文和《重订河防通议》。《重订河防通议》辑自《永乐大典》,共二卷,是一部关于综合治理黄河的重要资料。《哈珊神道碑》为著名的穆斯林碑刻,也是一篇书法艺术杰作。其曾孙赛景初,书法造诣亦很深。

萨都剌,字天赐,号直斋,是元代著名诗人。有边塞诗、山水诗、咏史诗、宫词和艳情乐府等,诸体皆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引元虞集语评其诗曰 长于揉情,流丽清婉 ,有《雁门集》行世。毛晋为《雁门集》作跋时曰: 天赐以北方之裔而入中华,日弄柔翰,遂成南国名家。今其诗诸体具备,磊落激昂,不猎前人一字.毛晋跋本《雁门集》已不易得,今《四部丛刻》有《萨天赐诗集》本,凡五卷。萨都剌亦善画,名作有《严陵钓鱼台》、《梅雀》等今藏于故宫博物院。除萨都剌外,元代以诗闻名的穆斯林还有伯笃鲁丁、丁鹤年、买闾、哲马鲁丁、别里沙、仉机沙、掌机沙、吉雅漠丁、爱理沙等。

高克恭,字彦敬,元代著名的画家和诗人。其画以山水画著名,诗亦以山水田园诗为主。高克恭曾师董源、巨然、米芾、米仁友等,融各家之长,开一代画风,为当时画坛宗师,与书画家赵孟頫齐名,有 南赵北高 之誉。

明董其昌《画旨》中评其画时说: 高彦敬兼有众长,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有余,运斤成风,古今一人而已.主要作品有《墨竹图》、《春山晴雨图》、《夜山图》、《秋山暮霭图》、《青山白云图》等。他的山水诗,与其画风一致,然成就不及其画高,影响也不及其画大。除高克恭外,据夏文彦《图绘宝鉴》说,回纥人丁野夫亦以 画山水人物著名.马九皋,字昂夫,元代回回作曲家,兼作诗词和书法,以曲著名。有《九皋诗集》或作《薛昂夫诗集》,已亡佚,现仅存《送僧》一首。元代风林书院编的《名儒草堂诗余》录其词三阙。其主要作品是散曲,散见于元、明谱曲选中,《阳春白雪》、《朝野新声太平乐府》、《词林摘艳》、《雍熙乐府》中收有其小令65首,套数二套。元代诗人杨维桢《东维子文集》卷一一《周月湖今乐府序》曾列 士大夫以今乐府成鸣者 八人,其中有关汉卿等,也有马昂父(夫)。足见其成就和影响。与马九皋同时的回回作曲家还有玉元鼎、阿里耀卿、阿里西瑛、沐仲易和丁野夫等。

回回音乐及回回乐器在元代也大量传入中国。陶宗仪《辍耕录》中载有《伉里》,《马黑某当当》、《清泉当当》等回回曲名。《元史》卷七一记有宫廷乐器22种,其中兴隆笙、殿廷笙、火不思、胡琴四种,即为回回乐器。

元朝政府礼部设有仪风司, 掌汉人、回回、河西三色细乐,每色各三队,凡三百二十四人 。仪风司下,又设常和署 管领回回乐人 ,设天乐署 管领河西乐人 。在畏吾儿地区,传统大型套曲《十二木卡姆》已在此时成熟。

此外,元代穆斯林在建筑艺术、工艺美术方面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元代穆斯林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早就为后人所重视。清人王士祯《居易录》卷二云: 元代文章极盛,色目人著作尤多.顾嗣立《元诗选》中曾说: 有元之兴,西北弟子尽为横经,涵养极深,异才并出……诸人各运才华,标奇竞秀,亦可谓极一时之盛云.

责编:人学研究网|华夏春秋栏目·紫天爵

参考文献: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百卷本元代宗教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元代基督教    下一篇:元代犹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