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中华典艺-君子的标志-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中华典艺 > >

李零:说岳镇渎海--中国古代的山川祭祀

2018-05-10 21:09:16来源: 人学研究网 已浏览人数:
"天下 "是中国古代的 "世界 "。 "世界 "是佛教用语。 "世 "指时间, "界 "指空间。日本人用这个词翻译西文的world,其实是外来语,我国古代,本来叫 "天下 "。

八、四渎和四海的关系

山有"岳镇",一等名山叫"岳",二等名山叫"镇",刚才讲过。

水有"渎海",独流入海的大川叫"渎","渎"之所归叫"海",刚才也讲过。

这里再强调一下。

《尔雅·释水》:"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四渎"是哪四条河?"渎"的定义是什么?原话很清楚。

百川朝宗于海,渎和海总是连在一起。渎是河,但不是一般的河,上面说过,是独流入海的大川。这样的大川,有源有流,有湖泊(古人叫"泽"),有洲渚,九曲十八弯,最后的归宿是大海。

渎和海,都和水有关,都和龙王有关。求雨乞雨找龙王,龙王庙到处都有,有时就叫海神庙。四海龙王,有水的地方都拜,不一定非到海边拜。渎庙后面都有"海",泉子头,修个水池,就算"海"。头是"海",尾也是"海"。

古人说的四渎,就是现在的长江、黄河、济水、淮水。

这四条河,是个令人难忘的地理概念。我印象最深,还是来自"四五八"。

什么是"四五八",就是粮食亩产,黄河流域400斤,淮河流域500斤,长江流域800斤。达到指标叫"达纲要"(毛主席的《农业发展纲要》),当时盛行"跨长江,过黄河"一类说法。我在家乡那阵儿,不让种谷子,只让种高粱,当时农民编了顺口溜,"晋东南粮食达纲要,吃的全是猪饲料"。

济水已淡出人们的视野。

四渎,是两大渎、两小渎。

(一)大渎

(1)长江,中国第一大河,发源于青海的格拉丹东山,自西向东,流经中国南方,原先是从镇江、扬州一带入海,流入今黄海,现在是从上海崇明岛入海,流入今东海。

(2)黄河,中国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的巴颜喀拉山,自西向东,流经中国北方,原先是从天津、黄华一带入海,后夺济水河道,从今山东东营市入海,流入今渤海。

(二)小渎

(1)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市的王屋山,分南北两段,北段在黄河北,比较短;南段在黄河南,比较长。济水南段大体与黄河平行。它原先的入海处,现在是黄河入海处,济水已被黄河兼并,不再入海。现在的"济南"已变成"河南"。

(2)淮水,发源于河南桐柏县的桐柏山,汝、颍二水,自西北而东南流,注之。它在长江北,大体与长江平行相伴,原先是从江苏涟水县云梯关入海,流入今黄海,现在改走长江的河道入海,流入今东海。

小渎要为大渎让道,甚至加入大渎。如今有个说法,叫"加入主流"。

四海,古人是以东南西北分。

汉代的北海是今渤海,东海是今黄海,南海是今东海和南海,西海是今青海湖。

江水,汉代的入海处是在当时的东海和南海之间。

河水,汉代的入海处是在当时的北海。

济水,汉代的入海处也在当时的北海。

淮水,汉代的入海处是在当时的东海。

西海,是塞外大泽。

它们的入海口都相继南移。

九、地坛:缩天下而观之

史家都说,王莽是空想家,他的改制,什么也没留下来,此话不对。其实,后世的郊祀制度就是他的遗产。

王莽设计的郊祀,特点是只在京城设祭,祭不出郊。

泰畤祭天,广畤祭地,分别在南北郊。

五帝兆,中央祭黄帝、后土,东郊祭太皡、勾芒,南郊祭炎帝、祝融,西郊祭少皡、蓐收,北郊祭颛顼、玄冥,日月星辰配焉。

他的两畤五兆,比起汉武帝的大郊祀,简直就是个缩微模型。

这种制度,历时近两千年,千变万化,早已面目全非,但大主意没有变,基本的想法没有变,还是在家门口祭,还是祭天地、日月、星辰、祖宗、社稷这套东西。

明清北京城有六个坛,都在城圈外,天坛在南,地坛在北,日坛在东,月坛在西,天坛西有先农坛,地坛西有先蚕坛。先蚕坛,本来在地坛旁,后来搬到北海后门,即现在的北海幼儿园,理由是,女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脉,皇后不宜出城门。

城圈内,天安门两边,"左祖右社","左祖"是祖庙,"右社"是社稷坛。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是原来的祖庙,中山公园是原来的社稷坛。

社稷坛是第七个大坛。

地坛,古代叫方泽坛(图七),两层,四四方方,环水,坛上有岳镇渎海的牌位。

方泽坛的后面是皇祇室(图八),里面也有岳镇渎海的牌位(图九)。

这是专门祭地的地方。

祭地的牌位,一共有五套,一套是五岳,一套是五镇,一套是五陵,一套是四渎,一套是四海,多出的一套是五陵。五陵是皇陵依托的山。

同样的牌位,也见于天坛和先农坛(图一○)。

岳镇渎海是"天下"的缩影。

过去,我写过一篇文章,讲民国时期的京兆公园(《从五族共和想起的》,收入《花间一壶酒》)。京兆公园是现在的地坛公园。

公园是西化的产物,民国才有,代替过去的"五顶",代替过去的庙会。

当年,地坛被改造,方泽坛变讲演台,皇祇室变图书室(当时叫"通俗图书馆"),园中空地被充分利用,养马、种菜、种庄稼,修运动场,搞得面目全非。

有趣的是,走正门,穿东西大道,入二门,路北左手那一片,当年有个世界园。它把世界各国做成大沙盘,每个国家的首都,各摆一个小门楼。

这也是"天下"的缩影。

十、五岳庙

岳镇渎海18庙,我跑过多数,还有一些要补课。这里,浮光掠影,讲点印象。

岳庙,现在都在,岱庙最重要。

(一)岱庙

当年,我去济宁,是从南苑机场搭小飞机,一路颠颠簸簸,噪音很大,很不舒服。但它飞得不高,宜于观景,也有好处。我从天际渺人间,留一印象,山东好像大花园,当中长棵参天大树,就是泰山,树根串得老远。有些山头就像伐树留下的树墩子,一圈套一圈。

回来,爬泰山,上山坐缆车,一下到山顶。

这座神山,是山东常见的石山,大树长在石头缝,铺不全,盖不满,露出山体。山上有很多大石头蛋子,和峄山相似。这种山,根本不像南方的山,万树葱茏,云遮雾绕,空濛灵秀。但它背北面南,让你抬头仰望,处处透着帝王气象。

古代封禅,封在山上,禅在山下,上有天,下有地,让我想起北京的天地坛。

山脊上,左有日观峰,右有月观峰,也让我想起北京的日月坛。

下山绕山后,是走下来。

岱庙在山下,碑刻甚多,其中最著名,要属《泰山刻石》,那是秦始皇封禅留下来的老东西。五岳,只有泰山有秦刻石。

那回,我还去了东更道,位置在岱庙西南、蒿里山的东面,不在中轴线上。我怀疑,当时的"中"可能略微偏西(禅地的蒿里山还在其西)。

这是一处战国时代祭祀泰山的遗址,当年有个器物坑,50年代发现,太重要,可惜只有简短报道,发掘记录已经找不到(我跟山东博物馆的人问过)。当时,我站在一个胡同口跟人打听,问谁谁不知。最后来一老太太,拿手一指,"就这地方,就在这楼底下"。

我看见的是一片楼群。

(二)西岳庙,

西岳庙,著名碑刻,有东汉《西岳华山庙碑》,很有名。说来惭愧,历年访古,我跑得最多是陕西,两次发掘也在陕西,但没有上过华山。

过去有本摄影集,《江山如此多娇》,里面有张华山的照片,我印象很深。这也是座北方的山,比泰山更美。大家都说华山险,去年,我把膝盖爬坏,恐怕爬不动了,但很想到跟前儿看一看。

(三)南岳庙

南岳,我没爬,庙也印象不深,好像没什么太古老的东西。我只记得,一边佛寺,一边道观,居然相安无事。这对大讲"普世宗教"的西方人来说,简直不可想象。

(四)北岳庙

清顺治后,北岳庙在山西浑源。大家一说北岳庙,想到的就是浑源,此庙虽大,几乎被人遗忘。其实,早期的北岳庙一直在河北曲阳。这庙,前两年才去,庙是元庙,很宏伟,碑也很多。一般的庙,山跟庙挨得很近,但此庙与山却离得老远。恒山在其北,现在的名字是大茂山,时间紧,没去。它位于阜平、唐县、涞源三县交界处,主要在唐县。

(五)中岳庙

著名碑刻,有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但我最感兴趣,还不是庙中的碑刻,而是它的建筑布局。它还保留着金代的《中岳庙图碑》,可以反映宋代的建筑格局。山西万荣后土祠有块金代的庙图碑,可以比较。

此庙,汉代就有。现在,庙门外有对石翁仲,就是东汉遗物。石翁仲,东汉才有。东汉石翁仲,山东最多,大概有七八件,其他地方很少,一般是立于墓前。河南这一对儿,很珍贵。他俩,小矮个儿,神头怪脸,双手拄剑,不是立墓前,而是立门外,和其他汉翁仲都不太一样。

中岳庙的南门,前面有条道,向南延伸,前面的太室阙,也是汉庙的遗迹。

十一、五镇庙、四渎庙和四海庙

上面,我是按东南西北中讲,下面也这么讲,把剩下的五镇和四渎、四海搁一块儿讲。

(一)五镇庙。

镇庙,是山庙中的"二等公民",境遇比较惨,除北镇庙,其他四庙都很惨。

东镇庙,我是跟山东电视台去的。庙在沂山上。沂山是个森林保护公园,坐车,进门转半天,才能到跟前儿。这座山,山保护得不错,庙是重修,已非原貌。原来的旧东西,主要是碑刻,还有台阶、柱子什么的,也留了一点儿。看庙,主要是看碑,老碑最早,是元代的碑。

西镇庙,前些年去宝鸡,本来是奔吴山,可是天公不作美,等我来了,它偏下大雨,路不好走,怕把车子崴泥里,只好怏怏离去。我听说,旧庙已荡然无存,看也只是看山。

南镇庙,我去过两次,两次都是到旧址凭吊。此庙在会稽山前,1958年,刮台风,刮倒了;"文革",再搭一把手,彻底毁掉。我去看,就一空场,据说当过火葬场。庙中碑刻有三,两明一清,全在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收着,两次去都没看到,其中一块是绍兴名人徐渭写的"深秀"碑。据说,"适当时候",当地政府会在原址重建。

北镇庙,今年刚去,山在西北,庙在东南。

医巫闾山,很漂亮,现在是公园,入门,有六个清朝皇帝像,左右排列,迎接游客。这山,很像山东的山,有股仙气。我想,秦皇汉武拜的山,多半是这种样子。特别是,我在它东面见一山,山不大,但刀劈斧皴,酷似中国山水画。中国山水画,想象的成分很大,离"模特儿"差距很大。画不像山,比比皆是,真山像画,太少见。

五镇庙,北镇孤悬塞外最特殊,古代拜这山的,主要是少数民族,其实是东北各族的神山。满清王朝最爱这座山。北镇庙是五镇中唯一免遭毒手而幸存至今的古庙。它,位置选得好,在一高地上,比周围地势高。北边还有一块高地,比这块小。

中镇庙,在霍山上,我是2002年去的。这座神山,很高大。我记得,有人在山里烧石灰,山体有很多白色的伤疤。此庙已经毁灭,毁于何时?1974年。没问题,也是毁于"文革",毁于群众。现在只剩一块碑,明太祖的洪武大碑。这种大碑,东镇庙也有一通,原来应该有五通。

(二)四渎庙

江渎庙,已毁,过去,北大的孙华教授寄我一份材料,要我写文章,我没到过原址,不知怎么写。

河渎庙,原在蒲州城内,已毁,据说有块清碑。这城,我去过,但庙在何处,不知道。

济渎庙,我是借开会之便,从洛阳去的。此庙在渎庙中保存最好,碑刻很多,就像北镇庙,也是个幸存者。前些年,该庙大修,据说出土过投龙简,材料未发表。此庙投龙碑,沙畹讨论过。

淮渎庙,也毁了,旧址在河南桐柏县桐柏一中的后院。庙宇已毁,仅存房基和摞在一起的碑刻。当地另外修了个淮源庙,是个碑林。前面有口八卦井,后头有个水池。这个水池也算"海"。我顺着水流往旁边看,看见一头水牛。中国的黄牛南下,可以很南,水牛北上止于此。

(三)四海庙

东海神庙,在莱州湾的海边上,我去过莱州,没去过原址。此庙毁于1946年,碑刻毁于"文革"。汉代,这里是北海,不是东海。当时的东海是江苏东边的海。汉代的东海神庙不在这儿,而在连云港。连云港旁边的海,才是汉代的东海。东汉的《东海神庙碑》,宋洪适《隶释》录其文,说庙、碑都在海州。我认为,孔望山一带的摩崖石刻和石象等物就是东海神庙的遗迹。

西海神庙,在青海湖边。王莽的西海郡古城,当地叫"三角城",在海晏县。当初,我国的核基地就在海晏县。这座古城,城墙还在,运送原子弹的火车就是穿城而过。著名的王莽虎符石匮就是出自该城。当年我去青海,还不知有西海神庙,光看湖,没看庙。后来知道有此庙,又正在修,不能看。此庙是清代聚集汉满蒙回藏各族祭祀青海湖的地方,庙中有雍正汉满蒙三体的《灵显宣威青海之神碑》。

北海神庙,在山海关区老龙头。1900年,这里是八国联军的兵营。据说,庙是毁于鬼子之手。现在的庙是1988年重修。今年夏天去看,天很热,门外,一匹旅游马昏昏欲睡在打盹儿,凭栏眺海,海风扑面。

南海神庙,在广州黄埔区南岗镇庙头村,建筑风格是典型的南方风格。著名碑刻,有唐韩愈《南海神庙碑》。2005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附近发掘过宋代的南海神庙。此庙在海庙中保存最好。我还没去。

宋以后,中国的海庙都是天后宫。

十二、流风余韵

中国早期,头号旅行家,其实是皇帝。第一是秦始皇,第二是汉武帝。

秦始皇统一天下,在位仅12年。这12年,他曾五次巡游,平均两三年,就得出去转一圈,最后死在路上。

这一大圈,范围有多大?差不多有1200公里。

现在的中国,23个省、5个自治区,他跑过14个省、1个自治区。

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宁夏、辽宁、内蒙古、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他都去了。

没去,只有四大角落:

东北的黑龙江、吉林;

西北的青海、新疆;

东南和南边的福建、广东、广西,台湾和海南;

西南的四川、云南、贵州、西藏,

巡游天下,谈何容易。皇帝就是皇帝,老百姓,办不到。孔子下台后,周游列国,说是多少国,其实只有10国,说是10国,只是几座城。他这一辈子,从未出过今山东、河南两省。

秦始皇巡游天下,东巡最重要。他的脸,始终是朝向东方;眼光,始终盯着大海。他对山东最感兴趣,对大海最感兴趣。寻仙访药,海是第一目标。

中国的海岸,从辽西到长江口,天涯海角,他几乎走遍。他的行宫,从绥中到绍兴,到处都是。

北戴河的疗养院是谁开辟?最早不是别人,正是秦始皇。

秦始皇所到之处,往往立石刻辞,大做政治广告。他的政治广告,是"李斯墨宝",不是自己写,而是由大臣写。这和汉武帝不一样,和乾隆皇帝不一样。汉武帝,没留字;乾隆皇帝,到处题。所谓"御题",才是"领导亲笔"。

汉武帝的足迹,和秦始皇差不多,范围差不多,频率也差不多。

这是制度的惯性使然。不是王莽出来,刹不住车。

古今中外,海是乌托邦。

李白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变得虚无缥缈,他才把目光投向山林,"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桃花源,是另一种乌托邦,在山里。

道教,洞天福地,也在山里。

王莽之后,巡狩封禅,不再是常制,城市复归中心。只有逃避中心、甘处边缘的人才迷恋山林。第一是隐士,第二是道士,第三是和尚。

他们都往山里跑。

中国的十大名山、四大名川,由谁来继承?主要是道士。

投龙是道教仪式,它是早期山川祭祀的延续。很多投龙简就是在这些地点发现。

十三、出土发现

当年,沙畹研究泰山,几乎全凭文献,并没见过封禅实物;研究投龙,也是利用文献和碑刻(记载投龙活动的碑刻),并没见过投龙简。

予生也晚,比他运气好,看过很多他没看到的东西。这里按发现地点,讲一下历年的发现。

(一)泰山

1930年,中原大战,马鸿逵帮蒋介石在山东打冯玉祥,驻防泰安。次年,他在蒿里山修烈士碑,建烈士祠,无意中发现唐玄宗玉册(图一一)和宋真宗玉册(图一二)。马氏临死前,把玉册献给蒋介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者是用汉白玉制成,我在他们的库房看过;后者是用白玉制成,一直在展厅陈列。这两套玉册,都是用于禅礼。史书记载,唐玄宗的玉册是宋真宗发现,他把这些玉册重新埋下去,上面放了他的玉册。历代帝王封泰山,玉册是埋在泰山顶上,明清也有发现,没有留下来。

1954年,在泰山脚下一个叫东更道的小地方发现过一个用大石覆盖,方形长条状的祭祀坑,内有战国浴缶6件、三足铁盘1件。七件器物,现藏山东省博物馆。铜缶,类似楚国的盥缶,铭文是燕国风格(工匠题名),祭祀者是谁,这还是个谜。刚才说,这个地点我去过,已被楼群覆盖。

另外,2001年汉长安城桂宫四号建筑遗址出土过一件王莽玉版(图一三),铭文提到"封亶(禅)泰山",也和泰山有关,最近正在首都博物馆展出。

(二)华山

1998年,我在一个私人藏家手中见过两枚战国时期的玉版,我叫"秦骃祷病玉版"(图一四)。这种玉版,其实就是道教投龙简的前身,非常珍贵。后来我专门写过文章,发在《国学研究》上。现在,这两件玉版已归上海博物馆。铭文提到"华大山",可见是华山出土。

(三)衡山

贵州省博物馆有一件唐玄宗投龙简(图一五),是用一块长37.9、宽12、厚0.8厘米的大铜版制成,2008年,我到贵阳看过原物,是祭衡山的投龙简。

(四)嵩山

1982年,两个农民在嵩山峻极峰玩耍,偶然在半山腰发现武则天投龙简(图一六),铭文称为"金简",其实是鎏金简,现藏河南省博物院。

(五)武当山

1981年,武当山紫霄窝出土过明建文帝投龙简(图一七),同出之物,有玉璧和金龙(图一八),现藏武当山道教博物馆。

(六)西湖、鉴湖

五代吴越国,经常在此二湖举行投龙,因此有一些发现(图一九)。这些投龙简,大小不一,皆为银制,浙江省博物馆有三件、绍兴市博物馆有两件。西湖也出过小金龙(图二○)。

上述简册,古人沉埋,范围甚广,频率甚高,今日所见,不过是其中的一丁点儿。毫无疑问,中国的山山水水,这类遗物,不知有多少,没准什么时候,冷不丁又会露头。

等着瞧吧。
 

责编:人学研究网|人类文明通识智库·中华文明栏目紫天爵
 

相关热词搜索:山川祭祀 中国 李零

上一篇:刘梦溪:中国现代史学人物一瞥    下一篇:钱穆:国史大纲之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