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中华典艺-君子的标志-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乡关何处 > 站长专栏 >

老子说:春秋世,人道该沉思

2016-09-09 11:28:10来源:人学研究网 作者:独履素 已浏览人数:
春秋战国是一个需要思想家而且产生思想家的伟大时代,诸子百家应运而生。当坏世界之时,人们渴望好世界。在周礼倒塌的废墟上,孔子梦想复兴周礼,以仁的制度精神,回归善治体系。

人学研究网 中华文明 中华典艺 道家 玉器
 

《礼记·哀公问》记载:孔子侍坐于哀公,公曰:“敢问人道孰为大?”孔子对曰:“人道,政为大。”鲁哀公问孔子说,人事治理中什么才是最为重要的。孔子回答说,政治排在第一位。的确,政治决定人的命运,系关天下民生,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着重大影响和作用。可以说,人类之所以能进步,国家之所以能富强,社会之所以能安定,根本就都在于政治。

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把公元前500年前后(即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同时出现在希腊、中东、印度和中国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可就是这个被学者一再称颂的学术大繁荣时期,在国家层面却是个动荡不堪的非太平时代,似乎应准了清朝诗人赵翼所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中国的“轴心时代”,大致可等同于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大动荡、大分化、大重组、大变革的时代。周幽王在诸侯面前上演了一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最终玩火自焚。周平王迁都洛阳,标志着王权失信、天子无威、诸侯兼并的春秋时代来临。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礼崩乐坏,策士纵横,诸侯相伐,弱肉强食,战争与权谋成为时代主流。面对旧制度崩溃,新制度尚未建立的天下困境;面对群雄逐鹿,山河焦土的列国交锋;面对“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民生疾苦,如何去乱归治,重新建立有效的政治秩序,成为当时有良知、有责任的知识分子忧心思虑与探索践行的问题。

春秋战国是一个需要思想家而且产生思想家的伟大时代,诸子百家应运而生。当坏世界之时,人们渴望好世界。在周礼倒塌的废墟上,孔子梦想复兴周礼,以仁的制度精神,回归善治体系。墨子是理想主义者,凭着宗教般的热情推行兼爱,以团体的侠道锄强扶弱,匡扶正义。法家切中时弊,以法治国,主张实行改革达到富国强兵,依靠强大武力统一天下终结纷乱。《易传》说:“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针对乱世痼弊,诸子百家各备拯救世界的方案,目的都为寻求构建安定和平的世界秩序而努力探索。

列国逐鹿,天下大争;群嚣鼎沸,策士纵横。正当诸子在时代浪潮中捭阖,积极入世,为努力实现平生夙愿奔走投书之时,有位奇特的思想家却秉承自然无为,不求闻达于诸侯,遁世绝俗,骑着青牛,逍遥林泉。他就是老子,一位中国思想史上的巨擘式人物,开创了道家学派,留下无尽智慧,为中华民族传承悠久的历史注满正能量。

老子何许人也。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专门记载,他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太史公不愧文章大家,寥寥数语,便点出了老子姓甚名谁、籍贯楚国、担任着周朝国家图书馆史官的工作,一个简约的老子形象豁然在众人眼前。接下来司马迁补充了其他的一些事情:“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知老子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处于春秋末期,且做过孔子的老师,因为看到周朝衰微,复兴无望,便离开周都去隐居修道。路过函谷关,在关令尹喜的要求下,写了两篇阐述道德学问的文章,总共五千字,之后便出关西去,萍踪无迹,消失在史书的视野里。

上下两篇关于道德的文章,经过古人的分章整理,就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道德经》,或称作《老子》。老子五千言,篇幅不长,论述精辟,意义丰富,一则则隽语诗意质朴,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自闪光耀。然而,老子行文曲折隐晦,正言若反,历史上对于《道德经》的定性飘忽不定,扑朔迷离。有人说《道德经》是一部兵书,有人认为它是全世界文坛上最光辉灿烂的自保的阴谋哲学,还有人说它是一部宗教气功书。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综合老子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本人的职业身份,不难得出《道德经》是一部政治哲学。班固在《汉书·艺文志》有一段话说得非常中肯,他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君人南面之术,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古代以南为尊,皇帝龙椅的方位是坐北朝南,向明而治,所以,班固说的君人南面之术,就是关于国家治理的政治哲学。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身处艰危之世,身为史官的老子,醒眼看世界,如何消除人类社会的纷争,如何使百姓生活得到幸福安宁是老子最关切的问题,也是催生老子思想的出发点,而老子哲学的终极归宿是要构建人类和平的常态秩序,即所谓的“常道”,完成现实社会从“反常态”走向“新常态”的理想目标。孔子说吾从周,老子认为周朝不值得效仿,甚至他认为历史上的政治文明皆不值得推崇。现实水深火热,苛政猛于虎,到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程度,并且“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如果这一切都是人类的进步所为,那么人们应当对这所谓的进步进行反思,反思如果没有这些技术与法律的进步,社会应该归向何处。反向思考,老子得出结论,应该归根,回归到生命最原始的根本。洗尽铅华,落尽尘埃,最真淳处乃是宇宙起源。所以,老子启用了一个哲学概念“道”,作为万物起源的总开关。老子说“道”浑然一体,空虚深邃,用之不竭,无形而实有,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本,宇宙论由此而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少到多,由简入繁的自然演化程式也随之而来。天地万物皆相生相克,有无、阴阳、正反、刚柔、高下、前后、祸福等概念对立统一,互相转化,从而构成辩证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预示着天道模式的生生不息。

老子的初衷,是由人生忧患的现实期求倒推向上,寻求到天地万物的总根源“道”之所在,以作为安顿人生的可靠依据。道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根源,还是人间制度与人文价值的凭据,最终成为人们以践行道的内涵为生命意义的最高境界。因此,天道模式,是为人道模式而设置,天道为人道垂法。形而上的宇宙论要落入形而下的人生论,老子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作为桥接,并用“德”承载“道”在人间修行。“道”与“德”二者统贯,互为表里,可以说,德者,得道也。老子认为,人世间最具崇高德行的人是圣人,圣人是上善人格的典范,因此,把控百姓生死命运的统治者应当效仿圣人的作为,作人民的公仆为百姓谋福,兴天下利,除天下害。

《道德经》中,老子一方面表现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施之以针砭。第18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38章:“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第74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75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另一方面又在殷殷告诫治国者该当如何如何,并抱之以理想期待的圣人之治。“圣人”二字在《道德经》中属于高频词出现,几乎贯穿从头到尾。第2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5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7章:“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49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第81章:“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破立并举,问题与方案的矛盾纠缠中,老子从天道模式中提炼出了“无为之治”的政治主张,何谓无为,于统治者而言是“无为”,于老百姓而言就是“自为”。人,最有效的作为,就是自我管理,自觉作为。若人人都能自觉自为,体道修德共存和谐,又何须统治这多此一举呢。政治归根,老子提出了“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政治理想国。自古以来,老百姓最本质需求仅仅是衣、食、住、行,保障了最根本的,又何需欲求其他呢,过多的欲求只会增加人性的贪婪,导致更多的祸害,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和谐人类,大道无疆。在人类文明迈进21世纪的今天,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然而,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公信力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区域间关系剑拔弩张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智慧博大精深,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人类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正反辩证的思想等等。

西方大哲学家尼采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老子哲学深蕴着治世处世、成人成事的智慧,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修身及人格培养提供有益启发。


责编:紫天爵


 

相关热词搜索:人道 老子

上一篇:读子路篇“欲速则不达”,侃读经问题少年    下一篇:读《汉书》:文帝纪 |修齐治平模式里的帝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