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中华典艺-君子的标志-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中华典艺 > >

老子说:“道”有个性,不能说!

2016-09-09 15:56:32来源:人学研究网 作者:独履素 已浏览人数:
人取法道,并以践行“道”的内涵为生命意义的终极境界,因此赋予了“道”存在的价值。“道”让人有了生命为之俯仰的脊梁,修道立德而不朽;人能弘道,人让“道”的内涵更加悠远深厚。

人学研究网  中华文明 中华典艺 道家 玉器
 

问老子“道”为何物,上一节已有答案,道是实体事物,道是事物的规律,道是人间准则。那么,宇宙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常识中天大地大是明摆的事情,哲学家说人是万物之灵,人因为思想而伟大,也可以说得过去,的确,宇宙因为人而变得有意义,可是“道”它有什么奇异特质,凌驾于前三者之上,稳居首席呢,老子关于“道”的特质又说了些什么呢?

第一,道是无形、无状、无象之物,看不见,摸不着。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四章描述道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看它看不见就叫“夷”,听它听不到就叫“希”,摸它也摸不着就叫“微”。这三者的样态无从考究,因为它是混沌一体的。它既不显示光亮,又不表现阴暗,绵绵不绝不可名状,它所有的运动都会回归到不见物体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称之为惚恍。无形之“道”只有通过“德”这个媒介传播它的作用,才能显示它的存在功能与有效价值。所以,又二十一章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又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人间大德的运作样态,随着道而转移。道虽然恍惚不清,却是存在实物,是可验证的。

第二,道不可名、不可言、不可说。《道德经》首章开宗明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生活经验丰富,知道日常生活中人们容易混淆是非,所以,特别强调说此道非彼道,彼道是可以用文字语言来说清楚的,此常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用佛家的话说就是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任何文字都不能指称“道”,“道”不能被概念化,其实道也不应该就叫道,只是为了方便起见老子才勉强给它取名“道”。有个词语叫做“见光死”,字面理解就是见到光亮立刻死亡,常用来形容生命力脆弱、抵抗力差、对特定生长环境的依赖性强。道也是这样,能说的就不是“道”了,说道说道,一说“道”就会死。佛学典籍《五灯会元》中记载一段公案:一天,香严禅师问众弟子:“当一个人在树上,口衔着树枝,手不攀枝,脚不踏树,这时树下有人问他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不回答他,会违悖他发问求知的一片苦心;若回答他,自己顿时将丧身深渊。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应该怎么应付?”这个故事叫做“香严上树”,比喻禅道说不得,一说即死,就算是口若悬河,到这个份上也只好缄默不语,才是上道的。

《庄子·知北游》中有一段对话非常精彩:泰清问无穷说:“你懂得什么是道吗?”无穷说:“我不知道。”泰清从无穷那里没有得到答案就又问无为相同的问题,无为说:“我知道。”泰清说,那你给我讲讲吧。无为就说:“我所知的道可以尊为王侯,可以贱为黎庶,可以聚合而生,也可以离散而死。”泰清就两个人的回答结果求教无始说:“无穷说他不知道,无为说他知道,他们两个到底谁对对错呀?”无始语重心长地说:“不知道的才是深邃的,知道的就粗浅了。无穷有点内涵,无为还浮在表面。”听到无始这样说,泰清自己都分不清了,他摇头叹息:“知道的反而是不知道,不知道的反而是知道,究竟谁才懂得不知的知呢。”无始回答说:“道不可能听得到,用耳朵听来的就不是道;道也不是用眼睛看来的,能看来的也不是道;道更不可以言传,能言传的就不是道。要懂得有形之物之所以具有形体正是因为产生于无形的道啊!因此大道不可以称述。”无始接着说:“有人问道,立刻回答的,是不知道的人,甚至连那问道的人,也不曾了解过道,因为道是不能问的,即使问了,也无法回答。无可询问却要询问,这种询问是空洞乏味的;无从回答却要勉强回答,这种答案岂能信实。用不能信实的空话去回答空洞乏味的问题,像这种人,对外不能观察宇宙万物,对内不能体察道,当然也就无法攀登昆仑之巅,无法远足太虚之境。”庄子用这段寓言故事,鲜明阐述了道的不可问、不可言、不可捉摸的特质。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专家喜欢到处给别人讲道,说得越多,越响亮的,恰恰都是些不知道的人。某些领导干部所到一处就要撑起身板说几句,说多了,官话就成了大话空话套话假话。管子说:“道者,导民也”。道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体悟出来的道,才能经得住历史的考验,才能让老百姓学得称心。孔夫子说,讷于言而敏于行,少说话,多干事,既能得道又得民心,何乐不为。

第三,道具有本根性,创生性,普遍性。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与有是道的两端,无中生有,开启了宇宙演化的序幕。“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天地万物本根的道,就像女性生殖器一般作用,生生不息。所以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遍存,物以载道,因而“大道泛兮,其可左右”。由此看来,道的本根性决定它必具创生性,创生性推导出它的普遍性。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里老子完整的画出了万物生长的程式图:道产生万物,德蓄养万物,万物方可呈现出各种形态,依靠不同的环境成长起来。道与德的具有生养功能,所以,万物莫不珍爱它们。深究一下,万物为什么如此尊贵道与德,那是因为道与德,生养万物却不干涉物性的自然成长,也不仗着有生养的功劳而主宰万物,自以为大,对万物发号施令。相比之下,道与德生养了万物,不贪功,不恃能,不作为,人间的统治者也应该尊道贵德,供养百姓为人民服务,有功于民而不显摆,不主宰人民,不驱役百姓。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几人能做到,别说官员如何如何,现在的家长,在孩子面前哪个不是自以为父母,“我是他娘,辛辛苦苦拉扯大,还做不了他的主?”世云,可怜天下父母心,养孩子确实不易。但是,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产品,父母不能仗着自己劳苦功高就对他们指手画脚,这个那个,如果时常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专制性管教,这样该说一句,可恨天下父母心。人生而自由,谁能做谁的主,让人民自己当家做主才是正道。

第四,道对立统一,循环往复。老子说,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又说反者道之动。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产生的,又向对立面转化。例如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等。

第五,道性自然。自然是道的最大特质,也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价值,以后单独成篇解释。

第六,道具有境界意义。老子讲世人对待“道”表现有三种态度:“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上等智慧的人听了道,就努力实行;中等的人听了道,觉得若有若无,便将信将疑;下等的人呢,听了道反而哈哈大笑,认为荒诞不经纯属无稽之谈。世俗的人一般都是中下等人,上等智慧的人少之又少。因此,道教祖师吕洞宾写诗感叹说:“独上高楼望八都,墨云散尽月轮孤。茫茫宇宙人无数,几个男儿是丈夫。”佛家有名言说:“修道乃大丈夫之能事,非将相所能为。”学道是为了求取超越眼前生命的局限,需要有一种夺天的豪志,不是一般人能够坚持得了的,茫茫中国代有人,真正修得大道的人又有几个呢?书中的大丈夫一般都是好男儿志在四方,驰骋沙场,报效祖国的英雄人物,或者是满腹经纶,经世致用的人杰领袖,道家所称的大丈夫当是能逍遥天地,突破小我局限的人。

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生命经过鲲化为鹏的过程,层层超越,层层递进,最终达到大鹏展翅般的逍遥,而无所依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不划圈子,不存小我,直与道通为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取法道,并以践行“道”的内涵为生命意义的终极境界,因此赋予了“道”存在的价值。“道”让人有了生命为之俯仰的脊梁,修道立德而不朽;人能弘道,人让“道”的内涵更加悠远深厚。


责编:紫天爵
 

相关热词搜索:老子 个性

上一篇:老子说:何谓“道”    下一篇:老子说:顺应自然法则,成功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