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中华典艺-君子的标志-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中华典艺 > >

老子说:王者扛得住“屈”

2016-09-12 19:05:56来源:人学研究网 作者:独履素 已浏览人数:
老子说:“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承担国家屈辱、祸患,与国休戚的人才能担当一国之君,此话中内涵一种担当精神。

人学研究网  中华文明 中华典艺 道 老子说
 

唐代诗人杜牧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首名为《题乌江亭》的诗旨在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乌江自刎,不是大丈夫应当所为的。诗人心中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能够忍辱负重,屡败屡战,在困境中顽强不屈,自强拼搏的人。老子说:“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承担国家屈辱、祸患,与国休戚的人才能担当一国之君,此话中内涵一种担当精神,天下君王若无坚韧的抗压能力,打了一场败仗,遭受一点挫折就撂挑子,拔剑自刎,一死了之,弃国家人民于不顾,老子说这种人不配当一国之君,也是杜牧所看不起的。

人在社会中生存,免不了经受各种遭遇。唯有自奋自强,屡败屡战,不屈不挠,才能取得一番成功。物种演化的实践证明,适者生存,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也是做人的根本素质。包羞忍辱是男儿,能屈能伸大丈夫。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说:“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淮阴有一个屠夫,他侮辱韩信,说道:“你的个子比我高大,又喜欢带剑,但内心却是很懦弱。”并当众侮辱他说:“假如你不怕死,那就刺死我;不然,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注视他一会,俯下身子从对方的胯下爬过去。集市上的人都讥笑他,以为韩信的胆子真的很小。后来,韩信从军追随刘邦,被筑坛拜将,破赵、降燕、定齐、灭楚,冲锋陷阵扫灭群雄,为汉朝一统天下立下汗马功劳,成为一代名将,威震天下。

还有一则故事。《史记留侯世家》:“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张良闲暇时徜徉于下邳桥上,有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裳,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甩到桥下,看着张良对他说:“小子,下去把鞋捡上来!”张良十分惊讶,对于老人这种挑衅的侮辱行为,想出手打他。只因看见他年老,勉强没有发火,忍了下来,到桥下将鞋捡上来了。老人得寸进尺地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就跪着替他穿上了。老人把脚伸出来穿上鞋,笑着离去了。张良十分诧异,目送他离开。老人去后复返说:“你这个孩子可以教导教导。”这就是圯上取履的故事。接下来的几天里,老人又反复试探了张良,决定将《太公兵法》传授于他,张良得兵法,辅佐刘邦争夺天下,封侯拜相,成为西汉三杰之一。

再看看太史公自身的故事。司马迁因为李陵辩护而获罪于汉武帝,受了宫刑,这是对一个男人的奇耻大辱。是死是生,他面临着艰难选择。一死了之,轻而易举,但是他还有书稿没有完成,不能去死。活着是一种折磨,最终为了父亲司马谈的临终寄托,他选择活下来,忍辱负重,继续出来做官,收集资料,写作《史记》。他在《报任安书》中这样说道:“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最下腐刑极矣。”人本来就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生存所追求的东西不同啊!他列举了一系列受辱的情形,被侮辱到极点正是他所受的宫刑。同时,他举出历史上许多王侯将相受辱的境况,周文王、孔子、屈原、韩非、吕不韦等人的事例激发他为可贵理想而甘愿忍辱偷生,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因此,才有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伟大历史学著作《史记》的诞生。

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能受常人之所不能受,方能为常人之所不能为。假使韩信拔剑杀了那位年轻的屠户,势必会因此而坐牢,深陷囹圄之中,自身不保,又岂能随明主定天下呢?假如张良冲动之下将为老不尊的长者打翻在地,又怎能偶然得书《太公兵法》,功成而名就呢。假如司马迁一死了之,岂会有《史记》传世。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元代吴亮《忍经》说:“齿刚则折,舍柔则存。好斗必伤,好勇必亡。百行之本,忍之为上。”忍一时,退一步,并不是怯懦的表现,因为真正的强者不争一时之气,不逞匹夫之勇。有时候,逆来顺受是一种超凡见识,在强大祸患面前不仅个人当忍,国家也应如此。

春秋末期,吴王阖闾率领军队攻打越国,结果损兵折将,大败而回,自己也被越王勾践射伤,不久死去。临终前,他叮嘱儿子夫差要为他报仇。夫差继位后,厉兵秣马,进攻越国。在“夫椒之战”中一举将越国击败。被吴军困守在会稽山的勾践,采用范蠡、文种的计策,给吴王夫差赠送美女西施、大量珠宝财物,并亲自到吴国去给夫差当马夫,以为求和。夫差无视伍子胥将勾践斩草除根的良好建议,同意了勾践的请求。有一次,夫差生病时,勾践亲口为他尝粪以验证病情如何,此举得到夫差的信任。一年之后,吴王夫差觉得勾践已经完全臣服了自己,就将他放回越国。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於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汝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回到越国的勾践,每天睡在柴房里的硬木上,深思苦虑,苦心经营,将苦胆挂到座位上方,坐卧饮食的时候都能仰头尝尝苦胆,以警醒自己时刻不忘会稽被困的耻辱。他亲自下田耕种,他的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华丽的衣服。礼贤下士,吊民问伤,减免赋税与百姓同甘共苦。

经过十年的休养生息,越国变得国富兵强。恰逢吴王夫差率领吴国精锐之师北上与齐国争霸,天赐良机,越王勾践发动全国军队,进攻吴国。吴王夫差仓促回击,最终兵败自杀而死。后来,勾践又趁胜进军中原,成为春秋末期最后一位霸主。越王勾践在困境中忍辱含垢,韬光养晦,终于取得了胜利,成功灭亡吴国。清人蒲松龄有副对联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苏轼《晁错论》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一个胸怀大志的人,首先得经受住来自环境的各种磨难,忍辱负重,坚韧心志,才能有所担当。忍是一种美德,它体现的是一个人的修养,更是一种处事作风,能忍更是一种成熟的表现。佛家有诗《莫应对》说:“人来骂我逞无明,我若还他便斗争。听似不闻休应对,一支莲在火中生。”俗话说,吃亏是福,能忍是福。为人处世,忍字为先,才免于祸患。

责编:紫天爵
 

相关热词搜索:王者 老子

上一篇:老子说:胸怀如江海,报怨当以德    下一篇:老子说:“敢为”与“不敢为”天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