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中华典艺-君子的标志-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中华典艺 > >

【文献说】今天,我们该如何读《关雎》

2017-08-29 11:55:43来源: 人学研究网 已浏览人数:
我们有现代的视角和崭新的学术理论和观点,但是对于两千多年以前的作品,最忌的便是以今律古,导致我们在汲取古人智慧和学术成果时,出现重大的错乱。

(作者:人学研究网·中华典艺网儒栏目编辑部【八步】)

《诗》是很重要的。这不仅在于时间的长度,也是由于艺术与思想的广度。

    在两三千年前,有一个文献文本集中创作的时代,分裂的政治现实使得许多思想在不同的地域国别里,不同的文化氛围中,不同的师承门派中自在地衍生、茁壮。那时候的书写工具远不如今日发达,在思想结晶转化为文字呈现的过程中,许多思维精髓都历经沉淀、淘洗、折叠的过程,能留存下来的便有些佶屈聱牙之味了,如《书》经一样;又抑或是一些不能简省怠慢的平实记录,如《春秋》一样。这两类于今人而言都是不敢轻动的,煌煌大论,深奥义理,竟都浓缩在不多着笔墨的文言字符里,让人顺清表义都十分困难,更别说敢妄想一目粗读而可豁然开朗了。

幸运的是,还有一类留存的文本是关于生活和艺术的,是能够上口吟诵甚至歌唱的,这便是《诗》。
今日可见之诗三百余首,按其仪式功能、地域乃至于可能是其乐调的作用各异而可分作多类,最常见的便是风、雅、颂的划分。当然,关于先秦的种种结论,没人敢下一个定论。可见的材料极其有限,并且真伪掺杂难辨,纵使大半皆可信赖,其文字意义也予人一种虚渺模棱的感觉,所以关于《诗》的论证探究,万要注意口气,即使材料还算充足,但也不能妄下断语,因为地底下值得深掘的东西还是未知数。于是,《诗》的类别划分,今本可见排列之由来,都是充满着无数的可能性,需要在材料佐证之基础上辅以极大的想象空间。

我们可以《关雎》为例,就这首看来诵读经验充足的“情歌”,很多地方也都是需我们突破既定经验的圈囿,细细作一番查考。当很多人很多书告诉你,这是一首追求自由婚恋的男女情歌,具有着由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转化的高度意义时,你得学会反问:拥有琴瑟钟鼓的淑女君子是民间百姓的代表吗?当汉代以后将《关雎》列为首篇,大颂其夫妇之德时,你得会机敏地发现为何先秦对于《关雎》诗评所涉寥寥?这里面当然有关到所证材料之不足,当然我们也必须有足够的灵敏度来追索这看似偶然性中的必然性。这一切关涉至为重要的便是广博的阅读经验,在诗以外发现诗,要在它们形成汇集的流变史里挖掘蛛丝马迹,找寻能够予后来研究以重大意义的不经意的细节。

读《关雎》,首先得要清楚释义。释义不懂其音韵也是不行的,上古音十分难解的一点在于材料的稀缺和时间的久远,即使偶尔发现一个古音上的证据,到后来很有可能在论证时因为能支撑的可靠文献实在不足而只能沦作假说耳。查王力先生《诗经韵读》,知《关雎》一诗中有“幽”部、“职”部、还有通韵的“宵”“觉”两部,这些韵部在今看来已经在读音上变得难以理解,其部类之归纳、通韵换韵规律之总结都是前人花千载所得的结晶。懂韵很重要,能够更加品味文艺中的美感,如《左传》有记载孔子先人正考父是一位对君主特别恭敬谦卑的人,有载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杨伯峻先生有注曰:“此文偻、伛、俯、走、口,古音俱在侯部,为韵。”由此我们方可知在《左传》中,这段话原是一段韵文。而《左传》散中带韵的行文特点更直抵眼前。
反观《关雎》此诗,若是了解其古音系统,则对其文学美感把握便肯定会更深一层。其次,了解古韵有利于做一些文献溯源工作,古音是因时因地而变化的,每一时段之古音在特点和押韵部类上都有其各异的特色。有些韵部在一个时代可押,在另一个时代便不一定。如上古“东”、“阳”在先秦还界限分明,到了汉代却可以合韵。而《关雎》此诗,如要进一步判断其年代在春秋或是战国便显得没那么容易,原因是现有的关于先秦韵部材料还不足以证明如此细致的年代划分,所以先秦文献的年代判别在古音上下功夫还不能完全算是无懈可击,但是这一种知识储备确是万万不能缺少的。

释义之二便是名物训诂,里面既有文字学又有训诂学的学问。千百年来对诗经的训诂考证可谓卷帙浩繁,汗牛充栋。每朝每代几乎都有代表性的经典著作,郑笺,陆玑关于草木虫鱼的疏证、还有孔疏、集传、到了清代考据之学更是大盛,陈奂、马瑞辰、王先谦、陈乔枞等等著作面世,使得《诗经》之名物考古已经臻于完善。这些著作笔者以为是研究诗学不可回避的经典,不仅在于看,更在于不能完全脱离掉这数千年来承袭的一脉学统。诗学阐释不能光往传统看,但是决不能脱离传统阐释理路。道理很简单,我们离《诗经》的年代比先辈学者都远得多,在文化氛围和传统语境上,我们对于《诗经》的把握比前人没有任何优势。而且经过五四以来一百年中国传统学术最为深刻的一次改变之后,许多我们原来的学术思维方式已经荡然无存或是有着重大改变,所以在理解先秦这么久远的文献文本上,笔者还是以为不能脱离这传袭下来的学统。很简单的证明便是,现代人认为《关雎》只是一首民间情歌而已,但是对于“君子”“淑女”“古乐”等重要的文字概念该如何理解,民间场合和这些词汇概念到底能相合。另一方面,我们当今相比于古人,最为掌握的优势便是出土文献的发掘和研究,很多材料古人没有机会目睹,于是我们便能够掌握一些更为切实更为可靠的珍贵证据。在新世纪出陆续出版的对于上博楚简的研究专著便已经记载了战国中后期对于《关雎》的深刻理解“《关雎》以色喻于礼”,这里已经很清楚的点明了战国时期对于这首诗的一个基本看法和理解阐释。于是,我们今日该如何再来审视这首诗,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上面谈到了理论方法、古音、文字训诂、还有出土文献的利用上的一些方法,对于读诗来说,当然不限于《关雎》一篇,笔者认为对于整个三百余篇诗的理解都是有莫大意义的。我们有现代的视角和崭新的学术理论和观点,但是对于两千多年以前的作品,最忌的便是以今律古,导致我们在汲取古人智慧和学术成果时,出现重大的错乱。当然,这也只是笔者自己的一点小小看法,《诗经》研究博大精深,很多面向和领域都值得深挖,该如何利用和进行深层次地探索,还值得每个有志于此的学者好好讨论思考。

人学研究网·中华文明栏目编辑:紫天爵


相关热词搜索:《关雎》

上一篇:许嘉璐:新的轴心时代是否将要到来    下一篇:【文献说】从《左传》观郑国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