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中华典艺-君子的标志-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中华典艺 > >

【文献说】从《周易》看民族精神之养成

2017-09-04 16:53:50来源: 人学研究网 已浏览人数:
《周易》中的传的部分更是气象广阔,内含颇丰,虽然这最初是对卦辞的一些解语,但是因为其中微言大义,深意太多,我们这个民族许多的精神特质在最初的展现都被纳入其中。

 

(作者:人学研究网·中华典艺网儒栏目编辑部【水寒】)

众所周知,《周易》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并且也是儒家十三经中一部重要典籍。内容包括经传两部分: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附卦辞、爻辞为经;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称十翼为传。其中的传的部分更是气象广阔,内含颇丰,虽然这最初是对卦辞的一些解语,但是因为其中微言大义,深意太多,我们这个民族许多的精神特质在最初的展现都被纳入其中,有对外处世的哲学方法,有对内克己的规范律令,这些一起构成了我们民族不断自我塑造的原始养料,许多经典中的思想也都受其深刻影响。

很多读者认为《周易》仅是一部纯粹的哲学或是命理学的著作,或是近乎“封建迷信”的玄乎学问,没有兴趣去认真研读它。但不知,在其中却深纳有做人立身的基本原则和标准。我们可以把《周易》传的部分做简单的梳理,看千年前的儒者先贤是如何来看待和规范我们的立身之本。在为人的内外原则方面,传文里倡导的还是儒家一直引以为标杆的“君子”之学。对外处世我们要做到“不易节”,《乾·文言》有道: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为之,确乎其不可拔。这段话的大意是讲:我们不能被污浊的世风改变节操,不追求虚名,隐居避世而没有苦闷;乐意的事就去做,不称心的事绝不做,意志坚定而不可动摇。这是在启示我们在为人立身之时,必须要有自己所坚持的气节特质在,不被污世搅乱内心,不随俗世人云亦云。这就是儒家常言的“庸”“常”之说,便是君子要具有“一以贯之”的道。要想在嘈杂喧嚣的社会里不随波逐流,对外能做到“有己见“,那便要做到端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

《乾·文言》有道: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这段话是启发我们要懂得安放自己身处的位置,要学会明白每一种社会角色都不该逾矩出格,每种角色都应该将分内之职责完善到最充分的地步。只有兢兢业业于自己的社会位置,才能对自己的身份定位更为清晰,端正好己心,然后才能做到上句所涉及的“不易节。

“端己心”是做到“不易节的前提,而同时也引发了另一种儒家君子的对外处世原则——行止得时。《艮·彖》有言: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这一条是孔子极力坚持的为人之道,包括他在《论语》中言之的“有道则现,无道则隐”的原则都可谓来源于此。正是因为一个人的品格心态端正,对自身地位有着清晰的认识,在人格上能够高度独立,在对外处世时,才能明智地坚守己道,可行则行,不行则止。儒家对于这一标准的倡导是在于其高度重视人格的高贵和独立,对外不能在人格坚守上有一丝一毫的妥协,所以在这看似圆滑的处世原则中,实则是对自身最好的坚守,对原则操守最完整的保留。儒者的千古智慧可谓尽显于此,在盛世时,把所习才学货与帝王家;在乱世中,保全文明的火种于山林,待乱局平息之际,再重现庙堂之上。

以上可看出《周易》再教导我们对外相处时,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独立人格的保持。要想做到对独立人格的坚持,便要在与人交往中学会慎言、独立,学会慎言是不轻易表白自己内心,不轻易干涉他人的独立世界,不轻浮于事物表面。这都是要求我们做到沉稳性格,沉淀内心。《坤·文言》说:括囊无咎无誉,盖言慎也。这是在告诫我们做人要像扎紧的口袋一样,把赞誉和咎害都通通摒弃在身外,保全自己的独立人格才乃为要紧之事。除了慎言,君子还要学会独立,《大过·象》言道: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这是在说君子要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独立的心智和心态,这样的话,无往而不胜,临万事而不惧。君子在保持忧思知命之心,学会慎言独立之道,然后人格可保完整而不缺,然后己心可端,操守不易,行止可得时而明智,对外之哲学至此可谓圆融完善。

对外相处的原则实乃自己内心规范在交往中的应用,《周易》传文中对君子内在德性的规范也是颇有论述,许多话至今看来仍是金玉良言、不刊之论。首先,传文警示我们在规范自己内心时要紧守住一个“诚”字,这个“诚”内涵丰富,既有谨言守信,又有去邪不夸。《乾·文言》道: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上述之言是说道:日常言论讲究诚信,日常行为讲究谨慎。防止邪念,保持真诚,做了有益于人的事而不自夸,用广博的德行感化人心。这便是“诚”之一端,要求我们做到有信有实,唯有心诚才会心正,才能够倚靠内心的光明正义去除内心淫邪恶念,去除内心自以为是的夸耀和扰乱内心安宁的自大感,有了心诚,才能人正,与人相交才能己信信人。

心诚之后才能胸怀宽广,气象万千,内心虚谦,待人才能平和有礼。所以虚化若谷、以礼规心方是涵养内在品格又一重要方法。《咸·象》:君子以虚受人。《谦·彖》: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谦·象》: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以上皆是在言,君子处世应该心若虚谷,畅纳万物,并且进一步应该要学会如天地之道一般有谦虚美德,时时事事都要检讨自己的内心是否因自满自得而变得狂妄而失去人格,谦逊的君子是要学会用卑躬来培养自己的德行。如何常怀卑躬谦逊,如何检讨自身,这便需要“礼”,要用“礼”来立身,用“礼”来规身。《大壮·象》:君子以非礼弗履。《论语》孔子也讲博之以文,约之以礼,约礼是君子德行规范的重要条目和途径,要用礼来作为一条约束内心的无形底线,神圣而不可碰触,这番以来,诚和谦才有落实的可能。心诚则信,心诚则谦,心诚则礼,这便是内在品格的基点——一个诚字。

之后,传文又告诉我们内心规范的另一条重要的品质——义。《坤·文言》: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在诚之后,我们内心组要注入的另一品质便是敬跟义,这还是在于涵养我们的独立人格需要同时尊重他人外界的独立世界,也需要扩充自己内心的道德内涵,这才使得我们在内心规范之中,需要时刻有着敬畏之感,需要有着良好的道德判断——什么宜做什么不宜做,这方是“义”的本质。这样一来,在敬、义跟诚的几重规范之下,君子内心的律令也逐渐建立完善起来。

《周易》传文中君子立身的对外哲学和自身规范其实并未泾渭分明,其内资啊出发点都是在于独立人格的维护,向外便表示出端己心、不易节、有常道,向内的涵养建立便是心诚、心敬、心义。这几层维度的同时修养使得我们的民族精神渐趋完善,更难能可贵的是,影响泽陂后世,并一直流传到当今国人的民族血脉之中。

​人学研究网·中华文明栏目编辑:紫天爵

相关热词搜索:论语 孔子 文献

上一篇:【文献说】《论语》中孔子构想之理想社会探寻    下一篇:【文献说】从儒家视角解读《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