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中华典艺-君子的标志-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中华典艺 > >

【文献说】从儒家视角解读《牡丹亭》

2017-09-05 12:02:58来源: 人学研究网 已浏览人数:
在精神漫游后,还需归乡守礼,此中意味与儒家“我欲仁,斯人至矣”、“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之况味敬如此相切,也深感作者构思之精到。

(作者:人学研究网·中华典艺网儒栏目编辑部【水寒】)

 

一本《牡丹亭》,民间皆传以“情”而博得盛名!笔者初读此书,也被柳、杜二人的奇妙情缘感动,但是更在“杜丽娘”这个角色身上体味到了不一样的作品内涵。

谈到这个人物,肯定得由《惊梦》这出经典情节开始谈起。在《毛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熏染下,在春香的不断鼓动下,杜丽娘在“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情致下,来到幽园,感叹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随后在“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春色中,犯了春困、沉沉睡下,也便引发了之后的梦里巫山云雨,人间苦觅柳郎——《牡丹亭》之展开与高潮渐渐现于读者眼前。

问题便也来了,这是否便可称为柳、杜爱情之肇始?如是,则缘何?一场巫山云雨情?回到剧本里,杜丽娘游园忽生慕春之情,进而联想自己“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还流泪叹道“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首先,丽娘想到自己游园之前,受父母管教甚严,毫无出行、决断之自由,而且还要受陈最良之《毛诗》歪曲之讲授,内心也是极压抑。在此压抑下,丽娘才能发现自身,发现“颜色如花”的自我,只有在发现“自我”后,才能有意识地去追求。至于追求何物?现在之眼下便是寻求一种解放的自由,而且越震撼淋漓越能在此时称其心意。在梦中一开始,柳梦梅便引用刘晨、阮肇在天台山遇仙女之典故,此番用意,笔者窃以为追寻如是仙境般自由生活的意味远远大于渴望爱情——原因便是这番邂逅产生之情爱实在难以令人信服。又从后文花神口中:“因杜知府小姐丽娘,与柳梦梅秀才,后日有姻缘之分。杜小姐游春感伤,致使柳秀才入梦”可看出,这一切皆在丽娘之“游春感伤”,这便是汤显祖在题词中写道之“情”,但笔者认为这恐怕不是爱情,无有乎对象,何谈乎相恋?在此,柳梦梅是偶然的,因为“陈梦梅”“李梦梅”在这个时机也是有可能闯入丽娘之春梦。丽娘此时之情,在汤显祖看来,也是“不知所起”,笔者以为,这可能便是丽娘急于确认自我,然后追求自由之情感迸发的表现。而此处她择出的载体便是一个梦,更是一个与人云雨的“淫梦”。在这个梦里,她用最大的想象来冲破凡间的禁处,精神自由之最大体现在这演化为性的解放。作者在这也是有意渲染,《惊梦》中【山桃红】一段之铺张描写,再加之后来寻梦时回忆之【嘉庆子】、【尹令】、【品令】、【豆叶黄】,描写得也不可谓不细致,这些有意为之的细节也在极度刻画出丽娘享受自由之欢愉。如是初次偶遇便以此举动来言爱说情,笔者相信很多读者都想不通。

后来丽娘之言谈举动也有说明,“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这在儒家之说也是有渊源的,孔子在评道伯夷叔齐,便谈过“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丽娘此意也是想拥有这种自主权,哪怕是精神思维的抉择也好,但现在还是要必须信服《关雎》之中的后妃之德。这一笔讽刺,也是绝妙。在后面的写真中,丽娘也道:“若不陈词时自行描画,流在人间,一旦无常,谁知西蜀杜丽娘有如此之美貌乎!”这恰可与上文呼应,丽娘不甘自己隐居深闺、不彰自我之个性也!

在学会发现、欣赏自我之后,却仍不免囿于闺房而无可奈何,此番酸楚,比之其他尚为麻木之妇女,更为深沉!在精神膨胀到极致时,竟把肉体予以毁灭,这是此剧之震撼之处!这也是这番“情”之作用。

而丽娘死而复生,同样也是在于生前之向往生活没有实现,在地府也执意追索,而冥判也非为柳、杜之情而感动,乃是在特赦之期内查至丽娘与柳梦梅还有阳间命定之情缘。作者这一笔,也是在妙高,《中庸》头句便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儒家在接受天命上,将个人之意义价值充分扩大,由此可达“天人合一”。而此处,丽娘之意念也可使得这种莫名的偶遇成为一种命定,其中深味,值得咀嚼。

之后柳、杜二人又是在现实初见后,一番云雨便定下终身,丽娘之寻求自由、儒士形象放荡之意味在此便犹为深切了。可是之后又该如何,自由与爱情都已尝到之后,丽娘的生命走向在哪?归于尘世之后又该奈何?这里笔者想到颇有些“娜拉走后”之况味。剧里也点得颇明白:在《冥誓》【前腔】中丽娘便已担心“聘则妻奔则妾”《婚走》中更有让柳郎记得“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还说道:“鬼可虚情,人需实礼”这都充分显示出,丽娘在通过性解放来突破人间禁处获取自由后,又必须归于现实、服从现实。作者其实也早已点明:即便是最露骨之性的解放自由,不过都是在梦中或鬼魂之遇时方有。在出走临安时,丽娘在船上一番:“从此天涯,从此天涯。探三年此居,三年此埋。死不能归,活才能回。”也是叹得人恻隐难禁。这种漂泊的自由生活,看来丽娘是不想消受的,精神上神交神游的自由充分体会之后,丽娘在现实中也要“服礼”,更是看重人伦之情,见着亲娘时的痛苦,并且执意让梦梅认岳父,在父与夫的误会难解时,丽娘也是极力调解。这也是丽娘的“归家”情节,剧末也是圆了她这个心愿。

自由之后怎么办?西方在娜拉走后便无下笔,而汤显祖觉得中国之化解矛盾之最佳利器便在于家之人伦亲情。中国人讲“仁人而亲亲”,血缘纽带是无法割舍的情怀,“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舜的父亲犯法后“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然,乐而忘天下。”这些精神血脉总是让我们至今动容,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化解戾气之不二法门,汤显祖用中国式的温情记忆来给这个难题一个温情的结局。在精神漫游后,还需归乡守礼,此中意味与儒家“我欲仁,斯人至矣”、“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之况味敬如此相切,也深感作者构思之精到。诚然,如仅笔者之臆测而非实也,无妨权作一笑耳!



人学研究网·中华文明栏目编辑:紫天爵


相关热词搜索:《牡丹亭》 儒家视角

上一篇:【文献说】从《周易》看民族精神之养成    下一篇:【文献说】浅谈《尔雅·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