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中华典艺-君子的标志-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中华典艺 > >

方立天:普贤菩萨的实践品格

2017-05-24 10:59:31来源: 人学研究网 已浏览人数:
菩萨是印度梵文“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众生”。意译为“觉有情“,即觉悟有情众生。

作者:方立天,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教授,著有《方立天文集》、《慧远及其佛学》、《中国哲学研究》、《中国佛教研究》、《法藏评传》等书。

普贤菩萨是印度佛教经典中的著名菩萨之一,在中国佛教信仰中更被奉为四大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之一。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行愿的象征,是实践菩萨道的行为典范,也是佛教着力塑造的重要神圣形象。普贤菩萨观是怎样演变的?普贤菩萨行法的内容为何?普贤行法有否现代价值?这是本文拟简要论述的问题。

菩萨是印度梵文“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众生”。意译为“觉有情“,即觉悟有情众生。佛教早期经籍《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六云:“如契经言:有一有情是不愚类,是聪慧类,谓菩提萨埵。”菩萨的原义是聪慧有情。大乘佛教经典多称菩萨为“菩提萨埵摩诃萨埵”,“摩诃萨埵”,意为“求道的大心人”。大乘佛教强调菩萨不仅聪慧,而且更是发大心的人,即不但要自己觉悟成佛(自觉,自利),而且还要引导他人觉悟成佛(觉他,利他)。在大乘佛教看来,凡是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以最终成佛为目的的修行者,包括广大普通佛教信徒,都是菩萨。大乘佛教强调菩萨要发菩提心和修菩萨道。所谓菩提心即是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之心。所谓菩萨道是指四弘誓愿、四无量心、四摄法门、六波罗蜜等,如依四圣谛而发起的四弘誓愿为:因众生多苦,故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因苦由业集,故发愿烦恼无尽誓愿断;为使众生向道,故发愿无量法门誓愿学;为使众生证果,故发愿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就是说,菩萨的特质不仅仅在于个人觉悟,更重要的是济度众生、不舍世间的利他行。

为了佛教的护法弘法事业,大乘佛教经典塑造了许多菩萨形象,著名的有弥勒、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大势至、常不轻等菩萨。其中普贤菩萨是极为重要的一位。特别受到中国佛教崇奉的两部重要佛教经典《华严经》和《法华经》都对普贤菩萨有重要的论述,四十卷本《华严经》也称《普贤行愿品》,《法华经》中则有《普贤菩萨劝发品》。一些密教经典也对普贤菩萨有专门的描述。在佛教经典中,普贤菩萨被描绘为佛法的化身,是与三世诸佛等身的诸菩萨之首,称其行愿是大乘菩萨修行的集中体现。正如文殊菩萨对普贤菩萨的评价:“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当如普贤色像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于一切法,无不自在,而为众生第二导师。”

值得注意的是,在《华严经》所指华藏世界中有所谓的“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理智具全,居中位;文殊菩萨主智门,立于毗卢遮那佛之左位;普贤菩萨主理门,立于毗卢遮那佛之右位。普贤菩萨被奉为“三圣之一。“华严三圣”是强调普贤的大行和文殊的大智对彰显、庄严毗卢遮那佛(清净法身)的作用。

而在密教中,普贤菩萨的地位更高,被视为与密教教主、法身佛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同体。密教的理论体系要点即源于《大日经》的三句论:“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这三句法门中的“菩提心为因”即是指普贤十愿,“大悲为根本”即是普贤愿行,“方便为究竟”是说一切修行皆为成就佛果。三句论中的菩提、大悲都以普贤为代表,是成佛的因,即佛因;而大日如来是成佛的果,即佛果。因果为二,实为一体。也就是说,普贤是因位的大日如来,大日如来是果位的普贤,普贤和大日同为法身。

由于《华严经》《法华经》和密教经典在中国的流传,并相应地形成了华严宗、天台宗(法华宗)和密宗,以及这些佛教经典对其他中国佛教宗派的广泛影响,普贤菩萨在中国佛教信徒中拥有普遍而崇高的信仰。因此,一些佛教学者还进一步发展了普贤菩萨观念。如唐代佛教居士、华严学者李通玄(635--730)撰《新华严经论》四十卷,创“三圣圆融”说,认为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三圣”之间存在着主伴、因果、体用、理智四重关系,体现了三圣之间圆融无碍的特征。这是阐发一种观行方法和认识方法,以强调“三圣圆融”是贯穿于菩萨修行始终的主导原则。唐代僧人、华严宗四祖澄观更撰写《三圣圆融观门》,把“华严三圣”圆融无碍的关系又分为两方面:一是“相对明表”,就相对方面而言,文殊、普贤二圣为因,毗卢遮那如来为果;再是文殊、普贤二圣各“表”不同的“三法”:文殊表能信之心、能起之解和能证之智,普贤则表所信法界、所起万行和所证法界。二是“相融显圆”,就相融方面而言,先是文殊、普贤二圣各自法门的圆融,进而是彼此互相圆融,并在此基础上是三圣法门圆融,“二圣法门既相融者,则普贤因满,离相绝言,没因果海,是名毗卢遮那”。澄观的学说是对李通玄思想的发展。

责编:紫天爵

相关热词搜索:普贤菩萨 方立天

上一篇:南怀瑾:金刚经的大智慧    下一篇:方广锠:漫谈禅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