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中华典艺-君子的标志-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中华典艺 > >

李优良:我的老师欧阳中石

2017-08-10 16:43:40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已浏览人数:
先生将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书法要根植于中国文化。经由他的努力,使中国高等书法教育正规化、学科化。
人学研究网 中华典艺 书法栏目 李优良与欧阳中石合影图

(作者:李优良,《人民艺术》杂志主编、人民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法治诗书画研究院副院长)

一九九九年,我刚到《人民日报》社工作。当时是国庆五十周年前夕,为了反映建国五十年来的辉煌成就,由中宣部等几家单位,联合出版了大型文献性画册《中国》。其中的文化方面,欧阳中石先生的题字,那是自然少不了的一章。联系欧阳先生的任务交给谁呢?领导知道我能写会画,就把这活交给了我,说我还算知道书画,能与先生沟通。就这样,我几经周折联系到先生,走进了先生的家门。屈指数来,近十五载春秋,我从一个访客,变成了常客,又从常客成为先生的入室弟子。我不仅得到先生在书法与治学方面的谆谆教导,更是在先生自身的点滴琐事上看到,一个学者、一个教师、一个书家的道德情操、宽广胸怀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前些年,我家乡河南一地方请先生为其单位题字,题的是李白的一句诗:“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这句诗是李白表述当时求见韩荆州时的心情,希望时任荆州长吏的韩朝宗能推荐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韩荆州是社会上的官称而非人名,其本人名为韩朝宗,先生在题字时写成了字荆州,名朝宗,显然不准确。多年后,先生在一些资料中发现自己当年写的这幅作品,并认真进行考证和研究,确定当时是自己笔误。于是,他又通过当时的当事人联系当地负责人,要求一定要将当年写的那块碑推倒重刻。当地政府认为,名和字,错差一个字,不伤主题,况此碑是先生当年精心之作,推倒砸坏非常可惜。但先生要求一定要推倒重刻,并且钱需由他来出。他说:“我们不能贻误后人,更不能放任自己的疏忽和错误,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何况我们呢?再说了,不能把自己的把柄留给大家。”并且说这是自己造成的损失,就应该自己负责,态度非常坚决。于是,对方将先生新书写的内容重新刻石,但又真是不舍得把原石毁掉,于是征得先生同意,把新刻的碑立在原碑的旁边,让大家看到一个文化人的品德和对文化的敬畏。这不仅是一个错字,这是一个学者认错与求真的态度和胸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文化大家的严谨和风格,这件事也成了一个文坛佳话。

我在报社做编辑时,曾主持过一个栏目叫做书斋撷趣,主要是写一些有关文房四宝的渊源和一些书画方面学习和研究的文章。经过两年亦有近百篇文章,领导嘱结集出版。我遂把发表的文章整理出来,准备出版。出版社建议我把书名定为“学书概论”,出版社策划者也认为“概论”,就觉得具有一定的高度。当然,若是能请先生为该书题写书名,对该书的推广具有很大作用。题书名,说得好听点是提高了层次,得到了先生的认可;说的直白点,那可是为自己的书做了最直接的广告。我拿着书稿找到先生。欧阳中石先生很认真地看了书稿,问我题什么书名呢,我说出版社和我一致的意见是“学书概论”。先生说:“为什么叫概论?概论是哲学的范畴,你说的话有那样的高度吗?凭什么你的就是"概论"?”先生说这样不好,我们不能成为别人的靶子,成为大家的攻击对象,我们要谦虚一点,低调一点,这样即使有说得不当之处,别人也会宽容。于是先生挥笔写下了“学书心得”,书毕问我怎么样。我说好呀,这是自己的心得,好也罢,不好也罢,别人都不能说些什么。但先生的意思我很明白,学就是学习、学术,书就是书法,前者为形而上的问题,后者则为形式技法。既然学在前,书在后,就是把书法当成一种学问、学科,纳入文化之中,再说写字的技法,所以,我认为这是先生对我提出的基本要求。“心得”则是我这些年跟着先生临池学习中的点滴领悟与体会。其中的“心”,亦是我与书法多年相伴的心灵感受与情感寄托,同时提醒我不为传统而墨守成规。这里亦有“新旧”的“新”之意。人类文明在不断进步,如果赶不上时代,就会被时代抛弃。最后,出版社编辑都说,还是先生的立意高。

先生于书法,各体兼通,以东晋书风为宗,博采周金汉石。其书法刚健潇洒、秀美俊逸、碑帖并重、博涉约取、自成一家,几乎影响了一个时代。先生的书作,用笔厚重朴实、圆融含蓄,结字、取势、布局皆独具匠心。其书文辞,从不随心所欲。他特别讲究择文、择地、择人而书,符合场合和事情的基本要求。在一些活动和展览中,我们都能从先生的书作中感受到他的文心诗意。先生将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书法要根植于中国文化。经由他的努力,使中国高等书法教育正规化、学科化。

从先生学书这些年来,其间点点滴滴的小事深深地教育着我,影响着我,让我感到温暖和幸福,从内心深处尊敬他。厚德载物,仁者馨远。正是从很多细微的小事情上折射出欧阳先生立身治学的严谨和对中国文化精髓的自觉传承。

人学研究网·中华文明栏责编:紫天爵

相关热词搜索:李优良 欧阳中石

上一篇:范曾《八大山人论》摘录     下一篇:欧阳中石:中国文化与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