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中华典艺-君子的标志-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中华典艺 > >

【唐诗韵】李白,入世渴求与神仙气节并存(下)

2017-07-20 21:13:12来源: 人学研究网 已浏览人数: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人学研究网 中华典艺 诗歌栏目 山水图

(作者:人学研究网·中华典艺网·诗栏目编辑部【七步】)

(接上)

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在长安遇到贺知章,李白的诗才得到贺知章大加赞赏,“谪仙人”的称号就是贺知章起的。李白还通过道士司马承祯认识了出家学道的玉真公主,同样得到了玉真公主的赏识。在这些人的推荐下,唐玄宗看了李白的诗歌,对其十分仰慕,于是召见李白进宫。据说在李白进宫那天,玄宗“降辇步迎”,并且“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李阳冰《草堂集序》),可见玄宗的仰慕之心,于是令李白供奉翰林,负责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但是这个职务并不能实现李白的抱负,此时的唐玄宗变得腐败堕落,日日与杨贵妃寻欢作乐并把政事交付给小人,并不想向李白讨教什么治国平天下的策略,只是在歌舞游乐的时候需要他写些助兴的诗文。李白觉得受辱,终日恃酒狂放,又加上宫中许多奸臣嫉妒他,在皇上面前谗言诽谤,排挤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当然不能忍受,于是在京仅三年就“恳请还山”,去往江、淮一带漫游,思想极度烦闷。在被变相贬出京的时候,朋友都来为李白送行,在践行宴上第一次求仕失败的李白满怀激愤地写下了《行路难》组诗,下面就其中一首进行赏析: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运用对比、比兴、用典等艺术手法,感情回环跌宕、跳荡纵横,气势开阔,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慨,以及对前途乐观浪漫的潇洒豪迈。

第一二句,“金樽”即黄金做的酒杯,“斗十千”让我们联想到曹植的“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名都篇》),当然这个“十千”并不就是当时真正的酒价,而是虚写出美酒的昂贵。“玉盘”指玉制的盘子,“珍羞”是珍美的佳肴。第一句就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极其富丽堂皇的宴席画面,朋友以盛宴来为李白践行,由此可见其友谊的深厚。“会须一饮三百杯”的李太白,面对这样的美酒佳肴本应该是尽情狂饮享乐的。

然而,接下来却停下了举起的酒杯,丢下筷子,无法下咽,拔出佩剑四处张望,心里感到一阵茫然无助。这一句与上句形成鲜明的对比,上句是升,此句是降,表达出诗人心中的激愤悲怨,以及对仕途迷茫的困惑心境。“停”、“投”、“拔”、“顾”四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古人提起剑,往往是和胸怀大志有关,辛弃疾就曾说过:“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水龙吟》)。“拔剑”表达了李白内心仍然具有远大志向,不甘消沉,想要继续追求,渴望“济苍生”、“安黎元”。然而四顾茫然,不知该去哪里实现自己的抱负,不知何时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与诗题相呼应,同时“拔剑”与“茫然”的结合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第三四句,承接着上文的“茫然”,从正面写“行路难”的情况。“冰塞川”、“雪满山”不仅是指路途的艰难,也是指人生之路充满了阻碍,表现出了自己政治抱负受挫的苦闷、无奈。

接下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笔调一转,心境飞扬了起来。仿佛是在说既然仕途多艰,那我不如溪边闲钓、悠哉度日的好。看似飞扬潇洒,实际其中蕴含着失意的悲哀,因为这一句运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姜子牙的故事,姜子牙八十多岁还没有入仕的机会,他于是就在渭水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文王,得以任用他,后来还辅助武王推商建周,又被封于齐,成为齐国始祖。另一个典故是伊尹的故事,他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的旁边,然后就遇到了商汤,辅助商汤推翻夏桀,开创了商朝。从姜子牙、伊尹身上,诗人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相信自己有一天也能遇到自己的伯乐,然后像这两位古人一样建立不朽的功业,从中再一次看出李白仍不放弃自己的雄心壮志。同时,这两句还有另一层意思,即诗人不愿意自甘堕落,即使是溪边闲钓也还会梦见乘舟上天,“忽复”二字的意思是忽然又,表现出了诗人难以忘却,难以摆脱强烈的入仕渴求。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人的情绪又开始低沉回落,三个字三个字的话语结构,节奏短促、跳跃,暗示此时诗人心中的急切不安,仿佛诗人在对自己说话,感叹人生多艰,不知前路何在,但仍不放弃寻找正确的路。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不愧为浪漫诗人,不像晚唐后主李煜写忧愁就是会把忧愁写到极致,如“自是人生长恨水常东”(《相见欢》),李白写悲哀是会把悲哀写得飞扬潇洒而美丽,此句的情绪又开始回升,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总有一天他会乘风破浪,扬帆渡海。“长风破浪”用到了一个典故:南朝宗悫少年时,他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李白曾写过《大鹏赋》将自己自比为大鹏,写到:“脱鬐鬣于海岛,张羽毛于天门。刷渤澥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可想见李白内心的雄途壮志与对未来的自信。

整首诗感情回旋跌宕、波澜起伏,时而深感前路多艰,苦闷迷茫,时而又充满希望与信心,最后豪情潇洒,豁达自信。表现出了诗人仕途诗意的无奈激愤,同时又永不放弃的坚定信念,以及对未来的自信潇洒。

离京后的李白一直在东南一带盘桓,公元753年,李白漫游至宣州,遇到了自己职为校书云的叔叔李云,在李云将要离开宣州的时候,李白为其践行,写下了著名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并在其中融入了自己强烈的感情,下面就对这一首诗进行赏析: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首诗虽然题为饯别时,但并不是为了表达离别的不舍。全诗抒发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情绪一波三折,起伏跌宕,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愤慨激怨,与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哀,以及追求光明的豪迈雄放的气概。

第一二句,不写楼,更不写离别,而是直抒自己内心的愁郁,开头得很突兀。李白任职于翰林院不过三年便被玄宗变相贬出长安,内心必然苦闷悲哀,此时遇到了自己的族叔李云,肯定急忙向他倾述自己哀怨。此句中的“昨日”是很多个昨天,“今日”也是永恒的今天,也就是每天都感到愁怨烦闷,而且这种“烦扰”并不是今日才有的,也并不只发端于一端。此二句共二十二个字,句式较长,恰似散文的重叠复沓的语言,表现出了诗人内心沉郁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为我们展开了一幅万里秋空图,气象开阔,心境爽朗,诗人此刻面对如此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秋风送归雁的美景,内心的愁绪仿佛一下子就一扫而光了,只感到想要在高楼上畅饮一番。诗歌的感情到这里就是第一个转折,情绪一下子激昂了起来,让人觉得不可失意,这就是李白,悲哀中仍有飞扬潇洒。同时“送”与“高楼”与诗题相呼应。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这一句是写主客双方。东汉的时候,道家的蓬莱仙山指的是政府的藏书机构,因此唐代的人多以蓬山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的校书令,因此“蓬莱文章”指的就是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是指建安风骨,即以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为代表的骏爽刚健的诗风,此句是对李云的赞赏。:“中间”指的是南朝,“小谢”是指南朝诗人谢朓,他的文章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诗人在此句是用谢眺自比,表达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同时也呼应的诗题的“谢眺楼”。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此二句是承接上四句的感情,将洒脱豪放之感飞扬到一个高潮。“我”和李云都具有飘逸豪放的兴致,怀有雄心壮志,想要飞上青天摘取明月。前面已经说了是在天朗气清的秋日,而此刻写到了月亮,可知是虚写,是诗人豪饮后的潇洒之言,并且“览”字属于夸张的用法,形象地表达出诗人胸怀壮志。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到此,感情又是一个转折,情绪从高昂到天际旋即跌落到了低谷,对比强烈。前面都是诗人酒后的幻想,诗人的身始终处于黑暗现实中无法摆脱,幻想与现实的冲突使得他又感到烦扰苦闷。并且谢眺楼前是无尽长流的宛溪水,流不尽的水与排不掉的悠极其相识,诗人就用了“兴”的手法,感叹挥舞着刀去砍断水,水急涌地更加猛烈,饮酒消愁,愁却越积越深。此二句的比喻新颖独特,为后人称赞,如今当代人在深夜饮酒之时也常常吟上一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需要注意的是,诗人并不是让自己的这种愁绪“无语东流”,而是“抽刀断水”,表现出了诗人的抗争精神,以及对与理想信念的坚定,不放弃。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情绪跌落到了谷底,诗人想要“放弃”了,既然人活着如此的不如意,不如明日清晨放下束发,乘轻舟闲游。“散发”指的不束冠,意谓不做官,是一种闲适自在的状态。“扁舟”指乘小舟,意谓归隐江湖。诗人在黑暗现实的困顿中只能另找一条道路,“散发弄舟”的超脱之路似乎有些逃避现实的意味,有些消极,但逃避现实并不是他的本意,因为腐败堕落的朝廷与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整首诗的感情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后人评价其为“如天马行空,神龙出海”,体现了李白打破诗歌创造固有格式,随性感怀的写作特点。这首诗将自然与豪放结合在了一起,虽然将烦忧苦闷写到极致,但却并不让人感到阴郁低沉,这是源于诗中李白的潇洒豪迈之情。《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云:“前人多以‘蓬莱’诸句为赞美李云之语,误。‘蓬莱文章’,《文苑英华》作'蔡氏文章',蔡氏当指蔡邕。邕曾参与《东观汉记》之撰述,其史笔不在班固之下,其文辞犹且过之,所上诸疏议,切中时弊,光焰照人。……此诗于文章独标东观,而初稿或作'蔡氏',盖有感于邕之事欤?建安七子,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虽在季世,卓越千古。小谢亦以旷世逸才,不得其死。白于南朝三百年间多次标举小谢,既因其才难得,亦哀其志未酬。'蓬莱'诸句盖与华共勉之辞,虽感时至末世,亦欲有所作为也。白与华登楼论文,酣饮谈诗,其意盖在斯乎?然终以忧思难遣,故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之语,而以‘散发弄扁舟’结束全篇。忧愤至极而又无可如何,故唯有散发弃世。”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隐居庐山。但他的心中仍然怀着入世与归隐两种矛盾,他曾在《送蔡山人》中写到:“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可见李白此时的归隐乃失意、无奈之举。恰时,想要与肃宗争夺天下的永王李璘途径浔阳,于是邀请李白加入他的幕府,李白欣然接受,以为终于能大展雄途了,但永王不成事,很快就被肃宗打败。李白于是也牵连获罪,被放逐夜郎。公元759年,肃宗立太子,并加上天下大旱,于是就大赦天下。李白还没到夜郎,刚走到白帝城的时候就惊喜地收到了赦免的消息,随即乘舟东下江陵,在此途中就作了一首诗: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语言自然流畅、轻快爽朗,借行船的轻快表达了诗人遇赦的喜悦畅快。

首句写的是白帝城的景色。关于“彩云间”有三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白帝城位于地势高俊的山上,从江中往上看真如在云海之间,侧面写出了白帝城地势之高,山高水急,也是为了给下文朝发夕至作铺垫,此时的“彩云间”是写景的实写。另一种理解,“彩云间”也是实写景物,而此时不是为了烘托白帝城之高,而是为了写白帝城的晨之美,朝阳映照下的彩云呈现出桃红色,诗人在如此灿烂温情的光景中出发,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喜悦。还有一种理解是,“彩云间”的“间”认为是动词,意思是诗人回望云间的白帝城,种种过往都恍如隔世。

第二句写千里之外的江陵一天就可以抵达了。“千里”与“一日”是距离之远与时间之短的鲜明对比,写出了水流三千里,奔涌激荡的气势,也写出了遇赦的心情畅快豪放。江陵是今天的江苏南京,本非李白的故乡,他却用了“还”字,表现出他内心的喜悦欢快与急切盼归的心情。

最后两句写行船两岸的猿猴啼叫个不停,小舟已经轻快地驶过了万重高山。这里用“啼不住”与“万重山”写出了行船速度之快,小舟顺着奔涌的江水飞逝,此岸的猿声还没啼完,彼岸的猿声又接踵而至,应接不暇,猿声不止一处,高山峻岭也不止一座,在快速行驶的舟上两者相融合,混为一体,这与我们在飞驰的高铁上所看到的景色是一致的。“轻舟”,舟本不轻,是所载之人的心之轻,此刻的李白遇赦放还,长期以来淤积在内心的悲愤在愉快的心情之下都释怀了,只觉一身轻松。李清照的《武陵春》中也写到了“轻舟”:“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而她的轻舟却并不轻,因为载有眉头心头都充满忧愁的易安居士。“万重山”在此处也不单单是丛山峻岭的实写,诗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万重山”代表了诗人人生上的种种艰苦磨难,“将登太行雪满山”中的山就是此万重山的一种,表现出诗人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愉悦心境。江水流过千山后就会到平原地区了,水流变缓,平缓安全,这也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总结。

这首诗笔调轻快自然,语言质朴,不事雕琢,在快船快意中感受诗人的豪情与欢愉。此诗千百年来被人们似若真品,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杨慎《升庵诗话》中称赞此诗“惊风雨而泣鬼神矣。”《唐风怀》中也有“汉仪曰:境之所到,笔即追之,有声有情,腕疑神助,此真天才也。”的赞赏。

公元759至762年,李白晚年一直游于江南一带,依人为生,但他仍不放弃入世理想,在他六十一岁的时候,他还写过一首题目很常的诗叫做《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表达了自己虽然衰老,却仍希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信念。

公元762年,李白病重辞世,终年六十二岁。

这就是永恒的诗仙李白的矛盾人生,他并存着强烈的入世渴求与高傲的神仙气节,正如他诗中的悲哀与飞扬潇洒并存,酒与愁并存。读古人,我们应该对自我有所反思,盖诗仙太白沉浮于世俗,一生矛盾,但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尔后人当学其坚定执着、豪放洒脱之处。

人学研究网·中华文明栏责编:紫天爵

相关热词搜索: 李白 唐诗 行路难

上一篇:【唐诗韵】李白,入世渴求与神仙气节并存(上)    下一篇:【唐诗韵】杜甫(上)愿“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