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中华典艺-君子的标志-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中华典艺 > >

【唐诗韵】王昌龄,七绝圣手的盛唐边塞(上)

2017-08-06 21:14:39来源: 人学研究网 已浏览人数:
王昌龄,字少伯,他在七言绝句上的成就与李白并驾齐驱,被称为“诗家天才”、“七绝圣手”,他的《出塞》被认为是唐代七言绝句里的“压卷之作”。
人学研究网 中华典艺 诗歌栏目 王昌龄图

(作者:人学研究网·中华典艺网·诗栏目编辑部【七步】)

王昌龄,字少伯,他在七言绝句上的成就与李白并驾齐驱,被称为“诗家天才”、“七绝圣手”,他的《出塞》被认为是唐代七言绝句里的“压卷之作”。关于王昌龄的生平事迹的资料很少,所以本文在介绍王昌龄生平方面会较为简略,重点赏析王昌龄的诗作。

关于王昌龄的籍贯,有的说是在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有的说是在太原。《河岳英灵集》认为王昌龄是太原人,其作者殷璠是与王昌龄同时代的唐朝人,因此说法较为可信,在此文中取其说法。

公元698年,王昌龄出身于太原的一个小村庄,成年后在家乡过着“薄暮垂钓,平明去耕”(《灞桥赋》)的渔耕生活。21岁时,与李白、杜甫一样,年轻气盛的他离开家乡,开始了漫游生活。

公元724年,26岁时,前往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落第不中,于是他开始漫游西北一带,著名的边塞诗,大概就作于此时。

公元727年,年仅29岁的王昌龄中进士第,但他只是被任命到外地做很小的官,他曾做过江宁丞,即江宁的县丞,地位次于县长,世人因此也称他为“王江宁”。

王昌龄的仕途可谓是极其不顺,三年流放岭南,八年贬谪龙标,大约在他60岁时,在离开龙标还乡的途中,经过亳州,被亳州刺史闾近晓杀害。关于闾近晓刺杀他的原因,现在仍没有一个清晰的定论,但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妒才而杀。

王昌龄是一个十分有才华的人,他的博学多识使他曾从汜水校书郎升迁到江宁丞,结合他后来被贬的经历,我们可以猜想他是不是性格上比较狂放、不拘小节,像李白一样是一个狂放的傲世之材呢?

王昌龄和李白其实也曾经相遇过,二人还结成很好的朋友。公元739年,王昌龄被贬岭南后,遇赦放还,在北归的途中,他遇见了李白,在七言绝句上同样有着超常才华的二人很快成为好友,九年后,王昌龄又被贬为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听闻后还写下了送别诗中的名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王昌龄的生平事迹记载较少,但“他的诗和他个人特质的关系也不像李白和李白的诗那么密切”(叶嘉莹语),所以我们了解他的生平概述之后就可以直接来对其具体作品进行赏析。王昌龄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并在后代以边塞诗称世,我们将对他的边塞诗来进行赏析。

边塞诗是指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严羽《沧浪诗话》云:“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足见边塞诗在唐代的重要,而唐代也是边塞诗的黄金时代,出现了2000多首边塞诗,是其他各代边塞诗的总和,其中而以盛唐尤多。

盛唐边塞诗繁荣,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边事频繁。盛唐国力强盛,君主有“吞灭四夷之志”,发动过很多扩边战争,也进行过很多守边战争,这就给边塞诗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大背景;二是诗人从军风气之盛。国家实力强大,诗人建功立业的渴望也就更加强烈,而选择请缨杀敌、戍边开疆来作为实现建功立业的途径,也是当时的一大风气,诗人杨炯就曾写下“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的诗句。盛唐很多诗人亲自到过边疆,他们有的是带兵前线,有的是在边防部队工作,但对于边塞生活和士兵情感都有着切身的体验,比如岑参就曾说过:“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因此产生了很多优秀的边塞诗。

盛唐国家富强,军事实力也雄厚,诗人们都对战争抱着必胜的信心,呈现出朝气蓬勃、不畏艰苦、勇往直前的精神气质,反映在诗歌中就形成了“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从景物来说,景象呈现出开阔博大的特点;从情感来说,表现了诗人面对边塞艰苦生活的强烈的信心与强大的意志力,给读者振奋人心的精神力量。

盛唐边塞诗在七言绝句和七言歌行两类上运用得最多,七言绝句较短小,不能用大笔墨进行批评、议论,需要概括,浓缩感情,王昌龄和王之涣以此著称,而王昌龄则是以意境取胜,清代沈德潜就曾评价他:“龙标绝句,深情幽怨,音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上面已经提到过王昌龄曾被贬龙标,因此世人也曾他为“王龙标”,沈德潜的这句话就以“龙标”代称王昌龄,从这段评价的话语中,我们就可以感知到王昌龄的绝句虽然短小,但却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味道,具有巨大的感发力量,下面就对王昌龄的著名边塞组诗《从军行七首》中的极其优秀的四首以及被赞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的《出塞》进行赏析:

《从军行七首·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立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这首诗通过边塞寂寥环境的描写烘托出驻边将士无尽的思乡之情。

第一二句,描写了一幅秋暮戍楼图:在烽火台的西侧矗立着一座百尺戍楼,昏茫的暮色中,“我”独自站立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上吹来的秋风吹打着“我”。“烽火”二字给全诗增添了战争的氛围,“百尺楼”是高百尺的城楼,边塞是辽阔无疆的,横向上是延伸的,诗人在这里再加上了这座高高的戍楼,赠添了纵向上的延伸,使得整个画面富有了立体感。首联末字点出了季节,秋季是万物萧条的季节,是寂寞的,容易让人泛起愁绪,这种愁常常是思念之愁,如李商隐就曾说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夜雨寄北》),诗中之人的愁念自然而生,而且又加上是“黄昏”时分,残阳之下孤独感被晕染、加深,更惹人忧愁,“黄昏独立海风秋”容易让人联想到纳兰性德的“沉思往事立残阳”(《浣溪沙》),二者在意境上有异曲同工之处。首联对句用了“海风”二字,依照常识,我们知道边塞地区是没有海的,而中国人常常将一些内陆湖叫做海,比如青海湖、洱海等,因此这里的“海”也是指某一个湖泊,诗人用“海”字也自有他的道理,“海”是开口呼的字,给人一种博大开阔的感觉,“风”字又更人一种雄浑的感觉,深沉悲凉的愁思在这些环境中就自然而然地被烘托出来了,所以此联看似写景,其实是融情于景。

第三四句,是又写景渐渐过渡到直接抒情。“我”独自在夕阳下被苍凉的秋风吹拂着,此时又听到了有人在用羌笛吹奏《关山月》,“我”想到了家中妻子那对我无尽的思念之愁。《关山月》是乐府曲调,内容表达的是征戍离别之情,在此时第二句中的“黄昏”、“秋”的感发下,诗中之人的愁绪已经很深了,这时候又听到如此悲凉的乐曲,愁绪被再一次加深,情感也即将抒发出来,第三句就给了第四句的抒情一个由景到情的过渡作用。听到曲调的人感到无尽的愁意,演奏的人又何尝不是和泪而吹呢?

最后一句,“无那”是无奈的意思,表示思恋之情的无穷无尽,而此句却写的不是士兵的思恋,而是写闺中妻子的思恋,“金闺”是女子闺阁的美称,这里指的是妻子,清人李瑛说过:“不言己之思家,而但言无以慰闺中思己,正深于思家也。”(《诗法易简录》)自己十分思恋家人,思恋到思恋了家人的思恋,可见其感情之深,并且把自己的感情与妻子的感情融合在了一起,极富感人的力量。

这首诗整体上分为两个部分,前三句是写景,最后一句抒情,然而诗人在写景的时候是情景交融的,这是诗人借助了意境感发的手法,将强烈的情感融入于景中,通过苍茫寂寥的意象感发出浓浓的愁意,寥寥数字,征人思乡之情表达得自然流畅、淋漓尽致。

《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第二首诗描写的是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段,仍然表达了戍边士兵深深的思恋之情,而这首诗的手法却另有特色。

“琵琶起舞换新声”,描写的是军中宴会的场景。在曼妙的舞姿中,琵琶声响起,弹奏的是一首新的曲调。“琵琶”与《从军行·其一》中的“羌笛”一样都是边疆特色的乐器,岑参就曾写下“胡琴琵琶与羌笛”表现了这种边塞的民族特色。在茫茫大漠中戍边生活是沉闷的,为了给这千篇一律的生活增添一些乐趣,军中常常会办一些宴会,在宴会中歌舞升平,调节心情。

“总是关山别旧情”,琵琶弹奏的是新曲,然而这曲调内容所表达的总是离别之情。“总是”二字可见其幽怨、苦闷,也可见这种离别之情循环往复,无穷无尽。“关山”语含双关,既是指甘肃地区的陇山关隘,王维诗中也曾写过此地:“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陇头吟》),也是指乐府曲《关山月》,曲调内容仍是离别、思恋之情,意蕴深远。此句的“旧”与上句的“新”形成对比,再加一“总是”来转折,表现了离别思恋之深,同时将上句歌舞升平的昂扬氛围低沉下来,感情发生转折,产生了抑扬顿挫之情,更显边戍离情之深。

“撩乱边愁听不尽”,诗意到这里又一次发生了转折,上一句总说即使是翻新曲,可翻来覆去还是那离别愁意啊,让人以为兵士接下来会表示出抱怨、腻烦之态,然而却说“听不尽”,这烦扰人心的边塞忧愁之曲让人听不够,既是因为士兵们可以借这一首首琵琶曲将内心的思恋之情抒发出来,得以排解,总比压抑在心中的好,也是因为边塞一日未除,戍边一日不停,这边愁之曲也将继续听下去,从这一角度解,可见士兵之怨,也有人将“听不尽”认为是士兵之赞,即曲调弹得太好,觉得听不够,但这样感情就没有那么深厚沉郁了,诗意被削弱几分。总之,此句,感情复杂,意味深长。

感情既然已经到了“不尽”的境界,像是“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乌夜啼》)那般的极致忧愁,接下来的一句若是常人来写很可能就会变成狗尾续貂,而王昌龄不是常人。他接下里写到“高高秋月照长城”,在高高的夜空中,一轮秋月悬挂其上,月光笼罩着巍巍雄姿的万里长城,气象博大而苍凉,将那“不尽”的愁思与秋月、长城融为一体,更见其深厚。这最后一句,以景结情,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将诗意宕然而开,使境界更上一层,此句历来为人称道。

整体上看,这首诗前三句是叙事抒情,最后一句是写景,从琵琶新曲,到关山旧情,再到不尽边愁,感情一波三折,最后这一切又都融入于朦胧的月色与连绵的长城之中,感情深厚,思恋之情无穷无尽。王昌龄的诗历来被人评价为“人向高远”,用在此诗上也是极其贴切的。

(未完)

人学研究网·中华文明栏责编:紫天爵

相关热词搜索:王昌龄 盛唐 边塞

上一篇:【唐诗韵】杜甫(下)悲“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下一篇:【唐诗韵】王昌龄,七绝圣手的盛唐边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