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中华典艺-君子的标志-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中华典艺 > >

【唐诗韵】王昌龄,七绝圣手的盛唐边塞(下)

2017-08-10 16:20:18来源: 人学研究网 已浏览人数:
对《从军行·其四》、《从军行·其五》与《出塞》赏析
人学研究网 中华典艺 诗歌栏目 从军行图

(作者:人学研究网·中华典艺网·诗栏目编辑部【七步】)

(接上)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塑造了长云暗淡、黄沙卷天的场景,既表达了边疆战士对家乡的思恋之情,又表达了战士们奋勇杀敌、斗志昂扬的激情壮志。

“青海长云暗雪山”,一片广远的暗云遮蔽在位于青海湖旁的雪山之上。能看到如此广阔辽远的场景,想必是征人在戍楼上极目远眺而见。这句诗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色彩、光线的搭配。青海湖是清澈澄碧的,雪山是洁白净亮的,而在这明亮的色彩中又增添了万里无边的乌黑色的云,使得整个画面充满青、白、黑三色,像是一幅浓郁的丹青水墨画,而一个“暗”字,将雪山的明亮与长云的阴暗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在诗歌开头就给全诗笼罩上一层沉重、寒冷的意境,远眺这场景的征人心中想必也是充满了深沉的愁郁。

为什么愁呢?“孤城遥望玉门关”,征人回头遥望着远处的孤城——玉门关,那是家的方向。这一句很多人解释成站在孤城上遥望远处的玉门关,其实是错误的,孤城即使玉门关,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倒置的手法,将孤城提前是为了起到强调的作用,诗歌中有很多类似用法的例子,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先强调“竹喧”和“莲动”,再说是由于浣女归来和渔舟摇动的缘故。再比如杜甫的《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中“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先强调有绿色的垂下来的东西和红色的绽开的东西,再解释说那是被风吹折的竹笋和雨中盛开的梅花,“孤城遥望玉门关”也是同样的用法。玉门关是边塞的军事关卡,是通向西域的门户,是将士们的家的方向,王之涣的《凉州词》说:“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内是春风,是故乡;玉门关外是战争,是死亡,王维也在《送元二使安西》中说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在玉门关的南面,也是赴西北边疆的要道。可见玉门关是极其富有象征意味的,一边是战争,一边是春风,产生了一个富有强大张力的对比,表达出位于玉门关内的战士们那强烈的落寞思乡之情,其中也带有几分壮士为国献身的悲壮与英勇。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黄沙卷天的大漠上,经历了上百场战争,将身上的铁甲都磨穿了,虽然如此,但“我”不把敌人消灭殆尽就绝不回家。这最后两句使全诗的基调由低回而转向高昂,诗人由写景转变为直接抒情,将战士那保家卫国的昂扬斗志呐喊了出来。“黄沙”是大漠上常见的场景,也是西北战场的特征,营造了一种悲凉萧条之景。西北多大风,风吹沙扬,黄沙漫天,可见战争环境的恶劣,或者说生存环境的恶劣,“百战”表现出了战争频繁与戍边之久,而“穿金甲”则表现出战争之激烈、艰苦,可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战士们的报国壮志却没有被磨灭、击垮,而在大漠风沙的考验中变得更加的坚定,他们仍然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状语。最后这二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将士们报国的意志突显得更坚定、更深沉,让人为之敬佩。最后一句的“楼兰”运用到了一个典故:汉代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屡次拦截杀害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七十七年,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智取楼兰国王之首级胜利归来,扫除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障碍。因此这里的“楼兰”可广泛地代指敌人。

从全诗来开,开头二句依然符合王昌龄诗歌的特征:融情于景,将人物的情感与典型的环境高度统一起来,在深沉、压抑的意境之下,表现了壮士浓厚的思想之情与身处战争与死亡之境的英勇、悲壮。同时最后一句属于纯粹的议论,一般诗歌总以描写具体形象为要,避免直白的议论,可是王昌龄运在此处却不显得突兀,他将思乡之情与报国的壮志巧妙地融为了一体,更使诗跃入了一个新的高度,可见“七绝圣手”笔力之深厚。

《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这首诗采用侧面描写、虚实相生的手法,描写了边塞战事中的一个片段。

“大漠风尘日色昏”,边塞大漠上,长风呼啸,黄沙卷天。这里的“日色昏”,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由于漫天的风沙遮蔽日光,带来的昏黄之感。此句营造了一个狂沙蔽日的场景,起烘托的作用,让人感觉一场大战即将拉开。

“红旗半卷出辕门”,大战在前,一支军队出发了,他们为了加快速度,减少风的阻力,半卷着红旗,从由车辕组成的门中呼啸而出。“辕门”指的是战车的车辕组成的门,古人打仗,临时驻扎在某地时,就会用战车围起来当作防垒。“红旗半卷”与上句中的漫天黄沙,一“红”一黄,在色彩上形成鲜明的对比,描绘出士兵们披风顶沙、势如破竹的场景,犹如一只血红色的利剑,迅疾地冲向前方。同时“半卷”二字也含有三层意思:其一,承接上句,写出了风沙的凶猛,士兵们为了加快行军速度,减少风的阻力,于是半卷着红旗;其二,是写出了军队轻装前进的状态,给人鲜明的动态感;其三,半卷的红旗,形状犹如一柄利剑,似乎象征了这支唐军刺破风沙,直指敌营,又似乎象征了这支唐军斩钉截铁,锋利无比,极其富有画面感。“红旗半卷出辕门”表现出了唐军军纪严整、雄姿英发的状态,衬托了唐军旺盛的士气和昂扬的斗志,也从侧面表现了一场恶战迫在眉睫。

接下来就应该写这支唐军在战场是如何如何的英勇骁战,然而还没等到他们出手,就已经传来捷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原来这是一支后援部队,他们的前方部队已经于先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此时已传来活捉了敌方首领的捷报。上句的“红旗半卷出辕门”是实写,此句的“已报”是将“生擒吐谷浑”的捷报化实为虚,变成了后援部队所听到的消息,转折如此之快,捷报来得如此之快,让人有些瞠目结舌,然而却是合乎情理的,从上文中提到的那昂扬斗志的后援部队,就可以知道前军的英勇奋战,取得胜利是必然之事,这里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使诗境更开阔,留给读者审美想象的空间。

全诗没有一句直接描写战场,从战前开始写,直接就跳到了战后,然而从狂沙避日到红旗半卷,再到夜战洮河北,到最后生擒吐谷浑,无一不从侧面烘托出战争的激烈、唐军的勇猛。绝句短小精悍,不能进行详尽的叙事,然而王昌龄却通过侧面烘托、虚实相生的手法将绝句的缺点转换成了优点,使全诗的意象更为阔大,充分调到了读者的想象力,构思新颖别致、语言简洁明确。

《从军行七首》中的广为流传的四首到这里就介绍完毕,接下来给大家介绍的诗被认为是唐代七言绝句中最好的一首: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此诗意境高远、雄浑阔达,感情丰富,既表达了诗人希望任用良将,结束边防战乱,使人们过上安定生活的愿望,又表现出对战士长年戍边的同情,同时也讽刺了朝廷不能任用贤才以及当今边将的无能,还表现出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首句历来为人称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不是指秦朝的明月、汉代的关隘,这里用的是互文的手法,指的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古代诗歌中常用此手法,如《木兰诗》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指的是将军和壮士经历了无数场战役,过了很多年后才能还家,再如杜甫《客至》中的“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即“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今始为君扫。”此句的独特之处不在于此,而在于“秦”、“汉”二字的安排。《出塞》是乐府诗旧题,“月”和“关”两个词在乐府诗中多次出现,《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如“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可是此诗却在“月”和“关”前加上“秦”、“汉”二字来修饰,这就突出了时间上极其广远,富有历史感。诗人将眼前的明月和边关与秦汉时期的联系起来,点明了时光流逝,朝代变迁,但战事依旧、戍边依旧,突出了战争时间之久远,暗示了长期边防战争给人民和将士带来无限灾难和通过,从秦汉到现在,边塞依然战乱,同时也讽刺了朝廷无力。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统摄全篇。

“万里长征人未还”,前往万里之外的边塞守边御敌的征人未能回来。此句沿袭了隋代卢思道《从军行》中的“塞外征人殊未还”,但意境更为博大。“万里”指家乡与边塞相距千万里,虽然实际可能没这么远,是距离上的虚写,但突出了空间上的辽阔,与上句时间上的久远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宏大苍凉的意境,景总是为情而写的,诗人由这亘古不变的明月和边关,联想到了戍守的战士们,不光是现当下的战士们,也是秦汉时期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人未还”中的“人”,既指长年征守边关,无法还家的人们;也指战死沙场,再也不能与家人相见的人们。这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战士们的深切同情,也说明了边防的不稳固。

那么如何才能解决“人未还”的困境呢?诗人接着说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但愿能有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在,他们绝对不会让胡人的马越过阴山半步。此句同样是沿袭前人的,与崔浞《大漠行》中的“但使将军能百战,不须天子筑长城”类似,但词语发生了变化,情感表现也更为强烈。“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二人都是英勇善战的名将,但用在此不光是指他俩,更是代指无数像他们一样的抗匈名将。这两句是往事和现实的对比,也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龙城飞将”是往事,是实现,由此联想到了现实边疆战士的无能,是虚写,表现出了诗人希望保家卫国的强烈激情,以及讽刺了朝廷用人不当,使将帅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长燃、征人不还的局面。

王世贞在《艺苑卮言》评价此诗:“于鳞言唐人绝句当以此压卷,余始不信,以少伯集中有极工妙才。既而思之:若落意解、当别有所取;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此诗共二十八个字,字词无特别寻常之处,让人乍眼看出无所独特,然而寻常的字在王昌龄的搭配中都变得了别开新意,意象高远,感情丰富而复杂,值得人细细品味。短短的四行诗,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悲壮浑成,应推绝唱”(《网师园唐诗笺》)。《唐诗摘钞》中评论此诗:“晚唐绝句涉议论便不佳、此诗亦涉议论,而未尝不佳。此何以故?风度胜故,气味胜故。”此诗,可见盛唐气象。

(完)

人学研究网·中华文明栏责编:紫天爵

相关热词搜索:王昌龄 盛唐 边塞

上一篇:【唐诗韵】王昌龄,七绝圣手的盛唐边塞(上)    下一篇:【唐诗韵】高适,青年受过的伤,都是年长的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