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中华典艺-君子的标志-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中华典艺 > >

【唐诗韵】谁说“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表达喜悦之情

2017-08-29 15:30:25来源: 人学研究网 已浏览人数:
《唐诗解》卷九评讲此诗云“似梨花,而穿廉入幕,则觉寒透骨矣,海冻云凝之候。置酒以送归人,而暮雪不止。涉雪而去,其劳可知。我怅望无已,而寻其马迹,思深哉。”
人学研究网 中华典艺 诗歌栏目 大雪图

(作者:人学研究网·中华典艺网·诗栏目编辑部【七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说起岑参,大多数人都能想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众多古典文学的选本中,也必定会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存在,关于此诗的赏析文章,历代总计约上百篇,虽然其中不乏重复之处、缺少新颖的观点,但仍可见人们对此诗的喜爱。

这首诗写于岑参第二次出塞,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时期。武判官是他的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此诗在学术界上存在有争议之处,即全诗的感情基调,有的人认为此诗感情积极、高昂,如杨华川先生即认为“……已没有诗人刚到边塞时那种过于低沉而单纯的思乡之情,它己将怀念祖国的思乡之情,与保卫祖国以苦为乐的精神统一起来,因此它的基调是积极乐观、昂扬奋发的。”;陶光友先生认为此诗是一首“高昂的战歌”;张燕瑾认为“全诗洋溢着一种积极乐观、蓬勃向上的精神。”。而近些年来出现了另一种观点,认为此诗的感情基调是沉郁悲怆的。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将在下文的赏析中逐步论述。

首先要知道诗题中的武判官是何人?武判官即武就,与岑参年纪相仿,只比岑参大六岁。不仅如此,武就和岑参还差不多同时中举、登科,而今他们又同为安西北庭节度使的幕僚,所以可以说武就与岑参不仅是同事关系,更是诗友、好友关系。

再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岑参任职于北庭是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到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正是安史之乱爆发的时期,全国上下正经受战乱浩劫,安西、北庭一批批军马急急东返,在这种情况下诗人何来乐观、激昂的诗歌情调呢?并且武就即将涉雪远行,岑参身边志同道合的僚友皆诗友又要少掉一个,诗人何来积极乐观、蓬勃向上的精神呢?

岑参的边塞诗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高亢的战歌,如《走马川行奉送出使西征》(赏析见于《【唐诗韵】岑参,雄奇瑰丽的成就大家》);另一类就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样的诗调是深沉愁苦的诗歌。

从全诗来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在咏雪,这是表面上的内容;另一方面是送别、写愁,这是内在的内容。而咏雪是为写愁服务的,写“愁”是贯穿全诗的重要主线,“愁”浸润在全诗的每一个字中,可以看成是全诗的基调和诗眼所在。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北风席卷着大地,白草枯折,胡地八月就下起了飞雪。“白草”,泛指边地枯黄干熟的草。岑参诗有:“黄沙西际海,白草北连天”(《过酒泉忆杜陵别业》),白草是西北边地的特殊景观,历经风吹日晒,尘击沙摧,一直坚挺无畏,可这一场风雪却一下子毫不留情地摧折了连天的白草。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将北风的迅猛、边地的萧条突写了出来。还未到冬天,刚才八月,胡地就有了年头的第一场风雪,“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讶、吃惊,也表现了这场风雪来得如此之早,必定会持续很久。这两句将读者带入了冰天雪地的严寒世界,使人心灵为之紧缩,可以感受到诗人心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畏与无奈。同时,开篇二句也寄托了诗人的家国之思,象征了正在紧张进行的中原战事——安史之乱。“北风”、“胡天”即指北侵的蛮夷匈奴,“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场战争是如此令人猝不及防,战势是如此的摧枯拉朽,令人不寒而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忽然间,像是经历了一夜的春风吹过,树上都开满了梨花。周啸天先生认为此二句是“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初读似乎有这样的体验,然而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和精神状态,这种解释也未免正确。岑参在《安西馆中思长安》中有:“家在日出处,朝来喜东风,风从帝乡来,不异家信通。”东风吹在身边,就觉得是接到了家信的问候,这是何等的思乡,所以此处的“春风”并不能单纯理解为春天的风,它寄托的是诗人的极致的思乡之情。在唐诗中,东风、春风往往被喻为皇帝的恩惠与顾念,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安史之乱爆发,中原陷入战乱之中,皇帝下令大量的西域人马东返,岑参身边的朋友差不多都走光了,现在又突然接到皇帝的诏令,武就也要东归了,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达的正是与好友离别的哀伤。“忽如”二字不仅写出了天气的变化无常,大雪来得急早,更点出了离别的即在眼前。“梨花”是美好而温柔的,但北风雪花始终不是梨花,它们是寒冷、无情的,两相对照,便可看出诗人思乡之切。王夫之曾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两句也可以理解为运用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此种理解似乎可更合乎其理,顺乎其情。此二句中,值得一提的还有“梨花”这个意象,李振中先生在《谈岑参诗中梨花意象意义及成因》中认为:“梨花开在暮春,大致是清明前后,寒食冷雨,香雪飘零,春天将逝,人易断魂。触目伤怀,不免有春归而思乡之叹,人去而起别离之悲。梨者,离也,谐音双关,表达离愁别绪尤切再者,梨花洁白如雪,素有`赢洲玉雨'之称,玉肤冰肌,十分暗合岑参‘心与湖水清’(《送许子摧第归江宁拜亲因寄王大昌龄》)的磊落品格。”在岑参诗中,梨花历来都是寄寓思乡之情、离别之忧等感伤情绪的重要意象,将梨花与雪景联系起来也历来是寄寓伤离惜别之意的,如“梁园二月梨花飞,却似梁王雪下时。”(《梁园歌送河南王说判官》);“梨花千树雪,柳条万条烟。惜别添壶酒,临歧赠马鞭。”(《送杨子》)所以这两句表达的是岑参的思乡之情与离别之忧。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北风雪花飘散,飞进了珠帘,沾湿了帐幕,天气寒冷到穿狐皮做的袍子都不觉得温暖,盖锦缎做的被子都觉得单薄,将军手指冻僵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衣铠甲此时更加冰冷,难以穿在身上。这四句将边塞极度的苦寒、凛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散入珠帘湿罗幕”将视线从账外逐渐转入账内,转换得从容自然,细致入微。“不暖”、“薄”、“不得控”、“冷难着”,这一连串词句好像结着冰一般,本来天气就如此严寒,再加上好友又将归去,将来的日子会更加冷落,真是雪上加霜,更见寒意。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高山石崖上,百丈冰雪交错纵横,天际一片混沌,厚厚的阴云像是被凝结不动,这被凝结的也是惨淡的忧愁,永远也解不开。“瀚海”指的是今博格达山背侧的阴崖,这里长年积雪,终年不化,远望白皑皑一片,如雪海一般,岑参诗常有“雪海”一称,即指此地。“愁”字是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直接暴露,使这两句明显的带上了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这两句也是全诗的中心句,外露了诗人贯穿全诗的感情基调——沉郁悲愁。“愁云惨淡万里凝”,在诗人眼中,整个世界都是冰冷而惨淡的,好友们陆陆续续东返而去,国家陷入空前的危机之中,个人则是被“弃置天西头”(《歌行八首》),功名难就,赏识自己的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因潼关失守被皇帝处决而死,“将军初得罪,门客复何依”(《送四镇薛侍御东归》),自己未来又能去依靠谁呢,又有谁能再成为知己呢。诗人所感所念在这里集中爆发了出来。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在将军帐中设酒宴送别归客,并演奏胡琴、琵琶、羌笛乐助兴。可是此时送的是归乡之客,饮的是离别之酒,听的是异乡的乐,看似一片喜悦的氛围之中,诗人的心情必定是充满了离别的忧愁的。胡琴、琵琶、羌笛在离别诗中,总是和哀怨连在一起:“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王昌龄《从军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李顽《古意》);“不知何处吹芦笛,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岑参的其他诗作,写到胡地乐器时也总是充满了一股哀怨之情:“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晓笛别乡泪……昨日梦清溪”(《早发焉誉怀终南别业》);“君不闻胡茄声最悲,……向月胡沛谁喜闻”(《胡茄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在这里,“胡琴琵琶与羌笛”,诗人将胡乐一股脑地全写了出来,更加深其悲怨之心结。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从帐中出来已是黄昏,大雪纷飞个不停,在雪中走出了辕门,一旁的红旗在寒冷中被冻住了,寒风凄厉也无法吹动。此二句是动静对比,一动、一静将边地苦寒之状描写得极其成功。红旗本是迎风飘展,鼓舞人心,此刻却凝然不动了,仿佛是受到了人们离愁别绪的感染。这种离别的愁思在“风掣红旗冻不翻”中变得更加岑中、胶着、难以化解。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轮台东门这个地方送好友离去,此时雪依然很大,铺满了东归的道路,一直站在这里目送好友离去,直到山回路转看不见好友,也依然盯着远方雪地上马踏过的痕迹,久久不愿离去。“雪满”体现了天气恶劣,归程艰难。“空留”二字,充满了无尽的感叹与无奈,仿佛能听见诗人一声沉重的叹息。岑参怀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硕西官军》)的雄心壮志来到边疆,却“寂寞不得意”(《安西馆中思长安》)、“未尽平生怀”(《登北庭北楼呈幕中诸公》)。这对于“早岁抱将略,累岁依幕中”(《送王著作赴淮西幕府》)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岑参来说,就难免要发出“可知年四十,犹自未封侯”(《北庭作》)的悲叹,甚至是“读书破万卷,何事来从戏!”(《北庭遗宗学士道别》)的牢骚了。这种失意情绪在送别之时被触发出来,同时伴随着无尽的思乡之情,失意之时会更诱发、加深对家乡的思念,对能早日东返的渴盼,以及身居“孤城天北畔,绝域海西头”(《北庭作》)的哀愁。

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一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云:“颠倒传情,神爽自一,不容元白问花源津渡。胡琴琵琶与羌笛,但用《柏梁》一句,神采惊飞。”这其中的“情”就是满纸摇漾的沉郁悲愁。《唐诗解》卷九评讲此诗云“似梨花,而穿廉入幕,则觉寒透骨矣,海冻云凝之候。置酒以送归人,而暮雪不止。涉雪而去,其劳可知。我怅望无已,而寻其马迹,思深哉。”这深“思”的也是浓浓的沉郁悲愁。

参考文章:李初阳《<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感情基调小议》、孙植《岑参及其诗歌研究》、刘丽娟《文笔奇崛 描景瑰丽——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林拱鑫《浅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人学研究网·中华文明栏责编:紫天爵

相关热词搜索:岑参 白雪歌 赏析

上一篇:【唐诗韵】岑参,雄奇瑰丽的成就大家    下一篇:【唐诗韵】柳宗元(上),永州荒凉却仍抱“弱德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