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中华典艺-君子的标志-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中华典艺 > >

【唐诗韵】孟浩然,临渊羡鱼,却不退而结网

2017-07-10 17:49:02来源: 人学研究网 已浏览人数:
孟浩然的这首诗写得得体而自然,成为干谒诗的代表作。张九龄看过之后,自然领悟了孟浩然的意思,立刻将他推荐给了唐玄宗,可惜唐玄宗却并不想吃这条鱼。

 

 人学研究网 中华典艺 诗歌栏目 孟浩然头像

(作者:人学研究网·中华典艺网·诗栏目编辑部【七步】)

    编者按:本诗歌板块近期重点进行“唐代诗歌”专题,将介绍唐代有名的诗人与其著作赏析,本专题的第一位诗人就是开启了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的孟浩然。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被后人将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

孟浩然出生于书香之家,据说孟浩然名字来源于《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解释“何谓浩然之气?”时提到“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意思是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不能顺从于自己真实内心的地方,则浩然之气就会衰竭.然而纵观孟浩然的一生,父母在他名字上所寄予的期望看来并没能实现。不能说孟浩然总是违背自己的内心做事,而是他一直活在一种矛盾的状态中,处于从政与归隐的摇摆不定的矛盾状态,正如他在《早寒江上有怀》中所抒发的“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那般的迷茫,他有求仕之心,曾说过“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却又追随庞公做一位隐士,正如同临渊羡鱼,却不退而结网,最终只能仕隐两失。

孟浩然生活的时代背景是生机勃勃、国力雄厚的盛唐时代,文人们无不豪情万丈,想要为国建功立业,孟浩然亦如此,虽然他早年一直处于归隐状态。在当时,干谒、请托之风极为盛行,需要贵人提携、推荐,得到当权者的赏识才有做官的机会,一些中第的人选甚至在科举考试之前就已经确定下来。而孟浩然出身并不显赫,也无人推荐,因此自然在科举考试中处于下风。

唐先天元年(712年),孟浩然在20多岁的时候,离开襄阳,漫游吴越(今江南一带),广交朋友,寻找机会找人举荐。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当时张九龄出任朝廷宰相,孟浩然与王维、张九龄曾是好友,于是孟浩然就写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希望能得到张九龄的引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名交代了地点——洞庭湖,张丞相即张九龄。首联交代了时间——八月,中秋时节,正是洞庭湖湖水上涨的季节,湖水都蔓延到了岸边,与将江岸齐平,营造出一种开阔辽远的景象。“涵虚混太清”,“涵虚”字面意思为包含着天空,结合诗意即天空倒映在水中,可见洞庭湖水不光水量上涨还清澈可鉴,“太清”也指的是天空,“混太清”即水天一色,构造出一种烟波浩渺、庞大浑厚的气势。

颔联描述了水气蒸腾,连洞庭湖附近的云、梦二泽都被笼罩,湖水汹涌仿佛将位于洞庭湖东北岸的岳阳城都给撼动了,气势之大,生机勃勃,富有动感。首颔联即给人一种盛唐气象的国家强盛之感,也暗示了孟浩然积极进取的心态,谋求为国效力,真可谓借景抒情、融情于境,也由孟浩然起,开创了情、景结合的手法。

颈联就开始暗喻了作者的求仕之心。“济”即渡河的意思,“楫”指的是船桨,这里与舟同义,“端居”即闲居,“耻圣明”即有辱于太平之世。想要渡河却没有小船,这里明显就在暗示自己虽然是隐士,可出世求仕确实是心向往之的,希望张九龄能做他的渡船,让他不再闲居着而荒废这个太平盛世。“舟楫”的比喻与所描写的洞庭湖相关,求仕之心表达得很含蓄、谦卑,这是因为当时的干谒之作或是给达官贵人看,或给贤人能士看,十分讲究艺术美,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不能过于直白。

尾联,“垂钓者”即张丞相,看到张丞相能够在朝为国效力,自己也十分想辅助丞相,可也只能在一旁白白的羡慕。《淮南子·说林训》中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思是与其羡慕,不如动手去干。而作者因为“无舟楫”却无法“退而结网”,求荐之心自然流落出来。“垂钓”、“羡鱼”与湖水相照应,这种干谒之心仍然表达得委婉含蓄。

孟浩然的这首诗写得得体而自然,成为干谒诗的代表作。张九龄看过之后,自然领悟了孟浩然的意思,立刻将他推荐给了唐玄宗,可惜唐玄宗却并不想吃这条鱼。

唐开元十六年(728年),孟浩然39岁,前往长安进行科举考试,可惜落第,但他依然留在长安,闲游献诗交友以求赏识,王士源的《孟浩然集序》曾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浩然)闲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句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嗟其清绝,咸阁笔不复为继。适逢中秋佳节,孟浩然与诗人好友们相聚一堂来赋诗助兴,当时正好刚下过一场大雨,雨势渐小,有淡淡的一抹云彩漂浮在银河间,梧桐叶上雨点淅淅沥沥,孟浩然触景生情而吟出“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在座的才人们听到这句诗都纷纷放下笔,认为不必再作了,没有一句诗能超过此句。只可惜如此好的一句诗却不完整,只是断句。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这句诗中两两相对,且对得极佳,“微云”对“疏雨”、“淡”对“滴”、“河汉”对“梧桐”,其中“淡”与“滴”是诗眼,极其富有动态感,“淡”字是一种视觉效果,给人一种微云将散不散的感觉,而“滴”则是听觉上的,雨点淅淅沥沥,将止不止之感,视觉与听觉相对相合,给人美的享受。而“河汉”与“梧桐”对得也是极佳,且不论意境的塑造,就是这两个字,都是属于同偏旁的一组词,再想找出其他的对句因此也是极难的,可谓是千古绝唱。整句诗塑造了一种淡淡的、宁静的意境,孟浩然的诗总是给人一种“语淡而味终不薄”的感觉,他的诗歌语言不事雕琢、清淡简朴,富有超妙自得之趣。

然而孟浩然如此有才之人,却由于一次过失而终身不得录用。在长安时,孟浩然与王维结识,两人相见恨晚,成为至交。《新唐书·孟浩然传》曾记载这样一个故事:王维曾邀孟浩然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命其出,并问其诗,浩然乃自诵所作,至“不才明主弃”句,玄宗日: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由于这首诗触怒了玄宗,孟浩然终生仕途黯淡,平生抱负难酬,最终走向了归隐之路,后虽入了张九龄的幕府,或许因为此非其志所在,时日不长就又飘然而去了。下面就这首诗的全文进行赏析:

《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整首诗表达了一种无奈归隐、抱怨的心情,其中还暗含反语。首联启句貌似对自己的劝诫之语,告诫自己不要再向朝廷上书了,其实内心还是想上书的因此才会有此告诫,这也反映出对句的回到南山自己的敝庐乃是无奈之举。颔联点出了不被任用的原因,由于自己没有才华而遭到了圣明的君主的抛弃,这一句其实是饱涵反语的,孟浩然乃有才贤士,他也曾自赞自己“词赋亦颇工”,何谓“不才”,既然如此,此“明主”其实是“不明之主”,透露出作者内心的抱怨。然而孟浩然将皇上称为“明主”,也有阿谀奉承的意味,暗示他的求仕之心尚未完全消失,这一句有抱怨、哀愁、阿谀,感情极为复杂。“多病故人疏”,由于自己多病,旧交都疏远了自己,没人再帮忙举荐了,因此仕途失意。颈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催”、“逼”赋予了无情之物“白发”与“青阳”生动感,透露出作者对于时光流逝的感叹,表达出诗人不愿意就这样碌碌无为一生而又无可奈何之感。尾联直接将内心的愁绪表达出来,由于忧愁而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最后诗人又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景物上,“夜窗”与“不寐”相互映,窗外那虚空朦胧的月下松林也正如自己内心的迷茫浓厚的忧愁,此“虚”既是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也是仕途的空虚、内心的空虚。

荆州刺史韩朝宗曾仰望孟浩然的诗名,主动要为他举荐,邀请他一同前往长安。韩朝宗是一位有名的官员,曾经举荐过的很多人都得到了重用,就连李白都曾向他写过干谒诗,还流传过这样一句话“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如此有名的人能来推荐孟浩然,他自然很开心,也好好准备过一番,研读了许多史书,可就在前往长安的出发之日,孟浩然与好友喝酒,别人提醒他赴约,他却说:“业已饮,何恤也!”结果“朝宗怒,辞行,浩然亦不悔也。”孟浩然一直期望的求仕机会就这么被他自己丧失了,这正是他“临渊羡鱼,却不退而结网”的矛盾心理的体现,他知道自己如果跟随韩朝宗入京,进入仕途,必定需要在官场上阿谀奉承,受到官场的束缚,而这正是与他的本性相违的。与其说他因酒醉误事,不如说饮酒只是一个借口。

孟浩然的家乡襄阳是历史上著名的隐居胜地,曾经流传过庞公携妻子采药便隐居不再回来的故事给孟浩然深深的影响,而且当时的荆楚之地,隐逸之风盛行,但大多数人都是为了归隐而归隐,孟浩然也如此,闻一多先生曾评价过“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这就导致他始终处于归隐与求仕的矛盾心理之中。孟浩然曾写过《夜归鹿门山歌》来表达自己追求清闲淡逸,歌咏归隐之情。

《夜归鹿门山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首联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白昼已尽,黄昏降临,从遥远的山间古寺传来空灵的钟声,在渔梁的渡口人声鼎沸,“钟鸣”与“渡喧”,一静一闹,隐秘禅静与烟火人间形成强烈的对比,反映出孟浩然向往清闲淡逸的隐士生活,但他仍不忘俗世,给这份归隐增添几分无奈的意味。

颔联与首联呼应,同时又内含对比。起句写人们沿着江岸各自回家,与上句的“渔梁”之意相对应,对句写道“我”乘着一叶扁舟回到隐居之处——鹿门,与首联的“山寺”之意相呼应。“我”与俗人的殊归殊途也表现出了我的淡泊、静然的隐逸志趣。

颈联描写鹿门的缥缈的意境,山色空朦,皎洁的月光使被雾色笼罩的树林显现出来,“我”沉浸在这种宁静朦胧的意境之中,不知不觉就走到了过去庞公归隐的地方。孟浩然对庞公的仰慕在另一篇诗歌中也有体现:“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登鹿门山怀古》)此句中的“忽”字表现出了诗人沉醉于大自然,与自然融合为一,忘乎所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而首联的“昼已昏”与此句的“月照”,从黄昏到深夜的时间变化,也像是从世俗走入归隐的道路。

尾联的“幽人”指的是隐士,既是指庞德公,也是指自己。山岩门扉,自己在松林间开辟出一条小径,一路上寂寥宁静,只有隐士在此自在来去,没有尘世的干扰,表达了诗人对恬淡、安然的归隐生活的赞赏。

这首诗是孟浩然表达自己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的代表作,表现出他对于远离俗世、安然静谧的隐士生活的向往。但他又在诗中描写了热闹纷呈的人间生活,可见他对世俗还是无法完全忘却,归隐与从仕的矛盾心理在此又得到体现。

这就是孟浩然,一个“临渊羡鱼,却不退而结网”的矛盾之人,他性情淡泊,厌恶官场的阿谀奉承、尔虞我诈,又深受隐士之风的影响,具有归隐情怀。但儒家思想的“学而优则仕”让他胸怀抱负,无法放弃出仕,他曾在《书怀贻京邑同好》中说过“维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诗礼袭遗训,趋庭沾末躬。”,然而科举考试的失利与性情孤傲让他的仕途之路连连遭受打击,他的归隐乃是无奈而矛盾之举,最终只能仕隐两失。他的生活上是平静的,而内心却充满矛盾,最终给后世留下一个“风流天下闻”的孟夫子形象。

人学研究网·中华文明栏目责编:紫天爵

相关热词搜索:孟浩然 诗歌

上一篇:叶嘉莹:从漂泊到归来    下一篇:孟浩然《过故人庄》,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