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中华典艺-君子的标志-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中华典艺 > >

徐达明:陶与木的结合——紫砂造型创作随想

2017-08-10 17:29:41来源:中超利永紫砂汇杂志 已浏览人数:
传统是根本,创新是生命,让紫砂艺术之花在世界陶瓷艺术百花园中绽放得更灿烂,这是我们这一代紫砂人的使命。
人学研究网 中华典艺 瓷栏目 紫砂壶图

(作者:徐达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宜兴紫砂陶历史悠久,造型朴雅大方、品种繁多。江南特有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造就了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受国内外人们的喜爱和呈送,这当今社会的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宜兴紫砂高档艺术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紫砂泥料所特有的透气性质、肌理质感,蕴含着一种朴素、雅致的自然美。紫砂陶经过1170度左右的高温烧制后,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紫砂器使用越久,越发光润,气韵温雅。

针对泥料的可塑性和物理性能,历代紫砂艺人在实践中,科学地创造了一整套独特、合理的针对不同造型的手工成型方法。一个紫砂造型从绘图设计、配置尺寸、选配泥料、制作工具到制作完成、窑温的烧成控制要经过几十道工序,而所用工具有一百余件。要在紫砂制作中有所成就需有毅力、苦工加天赋,从学徒开始,通过几十年的经验积累,并吸收其他门类的艺术特点,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优秀的作品传达着作者的个人素质修养与过硬的手上表达功夫。

紫砂造型门类多样,光器、花器、筋纹器、仿生器各自展现着自己的风貌。王世襄老先生在《明代家具珍赏》一书中提出了对家具鉴赏的十六品,其中的第一组有简练、淳朴、厚拙、凝重、雄浑、圆润、沉穆七品,这些都可用到鉴赏宜兴紫砂光货造型中来。它们都朴实率直。质胜于文。我做壶几十年还是偏爱光器造型,蕴藉有味,耐看耐用,经得起细细地推敲,给人亲切愉悦之感。

我正式跟我父亲(徐汉棠大师)做壶前,是“文化大革命”的老三届知青,曾插队下乡,期间做过红木工,所以对木有特别的情感。它自然、朴实、亲切,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资源。高档木材如紫檀、黄花梨、瘿木、酸枝、乌木、楠木、鸡翅木、铁力木,材质优良,纹理各有特色。经加工、打磨、保养后,其表面纹理光彩照人,抚摸手感舒适,感觉冬暖夏凉,有隽永之美。

紫砂陶、红木两种工艺,两种材质的优良特性,文化上的审美意趣,都有共同点。其主要因素是其中温藏着深厚的文化。由此,我在设计理念上把两种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作品内容得到延伸,立意在先,协调从之。合理搭配陶与木的主次关系,考虑茶具的使用功能的合理性,表现设计、材质、工艺之美,使作品来自传统又不失传统,格调清新悦目,工艺精湛。

1994年全国工艺品北欧展,我随同前往。在哥本哈根参观丹麦家具现代展,他们设计风格以简约著称,许多优秀的现代设计还是吸收运用了中国明式家具中的美学原理。现代生活所追求的简约、明快,格调在本质上和明式家具有着相同之处。这对我的红木与紫砂相结合设计创作路子是一个很好的肯定。

我对优秀传统文化、自然木质、紫砂陶土的尊重,来自内心的真诚执着,情感也自然渗入到创作中。从吸收各门类知识,到泥料的选择,手工成型,创作工具,到使用工具,对红木的选择,画图设计,锯料、削、刨、磨,赋予了作品生命。

两种工艺的结合,从设计到成品都是全手工完成的。整个创作过程中的心灵感受,是别人无法取代的。作品展示了我自己的个性,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与藏家的赞许,他们鼓励我从这条创作路子走下去。

现略举几例:

作品“陶木情”系列,以方圆、球形、椭圆形作为壶的主体,壶把为提梁、横把式、按手三种不同形式,材质选用紫檀木料,采用宜兴紫砂泥紫、红、黄三种主要原料,增强视觉效果。作品功能实用,紫檀木把手手感舒适,造型简约、明快。两种材质表现了情感与理念的结合。(此作品在2002年11月获全国第七届陶瓷艺术创作评比二等奖)

“唐羽壶”的创作设想很实在,就是想做把自己喜爱的壶自用。大概是在1990年左右,找了根紫檀木料,平时又喜好唐宋古陶瓷,就做出这把唐羽壶,一人泡茶品茗,手感舒适,很是实用。后来,此造型得到大家的喜爱,至今藏家还是要订制。

“马蹬壶”是1987年在中央美院陶瓷系进修时做的一个设计作业,红木与壶体穿插作为壶把,壶体方中寓圆是吸收了辽代马蹬壶造型。(与“唐羽壶”、“遨游壶”一组1994年获全国第五届陶瓷艺术创作评比二等奖)

“汉韵红木提梁壶”,壶体吸收宜兴出土的汉代陶器造型(宜兴汉代就烧制大批陶瓷),壶把是在壶肩竖起的双臂与拱形红木提梁相握而成。紫砂的质朴、红木的温润、造型的虚实对比在此壶上得到了体现。

在做壶之外,我还用陶与木创作了一些现代陶艺。作品“古往今来”就是其中的一件作品。作品形态是两个紫砂陶抽象人体,像是一对携手并进的恩爱夫妻,穿插着一个挺进精神的流线形红木,象征着我们夫妻二十多年在紫砂艺术道路上志同道合的追求。在审美情趣上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1997年获在上海举办的中国现代陶艺展铜奖)

以上这些创作感受是一个陶瓷艺术创作者对造型美学的一些认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人们对宜兴紫砂陶文化的认识日益加深,在充分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更渴求高品位的精神慰藉。传统是根本,创新是生命,让紫砂艺术之花在世界陶瓷艺术百花园中绽放得更灿烂,这是我们这一代紫砂人的使命。

人学研究网·中华文明栏责编:紫天爵

相关热词搜索:徐达明 紫砂 随想 造型

上一篇:王锡良回忆王大凡——落地粉彩独步瓷坛    下一篇:熊钢如:科研精神、艺术创作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