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中华典艺-君子的标志-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中华典艺 > >

何道洪: 师法自然淡名利 一片丹心写赤诚

2017-09-02 18:32:26来源: 鉴宝紫砂搜壶杂志 已浏览人数:
他的才,受人瞩目;他的德,受人尊敬。德艺双馨对他来说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一个内涵充实的动词。
人学研究网 中华典艺 瓷栏目 紫砂壶图

(作者:闵学平,《鉴宝·紫砂搜壶》杂志主编)

背景链接:何道洪,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宜兴蜀山人,生于1943年。拜师于王寅春门下,深得名师真传,练就制作方器、圆器与筋纹器等器形的扎实功底。而后并获素有「陈鸣远第二」之称的裴石民先生指导,琢磨花货及仿生蔬果的制作技艺。曾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修习陶瓷相关课程,深研造型、装饰设计,涵养创作美学。

何道洪是一位难得的制作技术全面的紫砂陶艺家,熟悉掌握各种砂壶制作技法,深知泥料特性及配色学问,兼具丰富的制壶实务经验与美学理论基础,其作品有着独特的个人风格。所设计的砂壶稳重大方、精工细致,器形力度、动感十足,韵味深厚。于光素器圆润敦厚、气韵深蕴,筋纹器工精艺谨,花货细腻优雅。

师法自然淡名利 一片丹心写赤诚

——记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何道洪

在灿若星空的紫砂艺术界,何道洪被称为当代实力派的紫砂艺术大师,他不仅是一个紫砂技艺全面的陶艺家,更是紫砂艺术虔诚的朝圣者。当他步入紫砂艺界时,他就开始了他持续一生的朝圣之路。

伫立在林林总总的紫砂器面前,许多人被独特奇妙的工艺所折服,同时也为其醇古高邈的文化底蕴所叹服,如果从欣赏到品评,那么你就会从紫砂的绮丽之极中复归平淡,直达高妙通灵的境界,火种薪传,庚续相继的紫砂陶,遗貌取神,也难逃紫砂三座里程碑——就是明末时大彬,清初陈鸣远和清中陈曼生的藩篱和窠臼,时大彬藏巧于拙,将紫砂从竹炉上移植到台几上的拱玩,陈鸣远将紫砂古质的造型转捩到生机勃勃的蔬果艺术天地,而陈曼生飞流直下,将紫砂融古通今,归集到点线面之安闲飞逸的灵动世界。拜读宜兴的中国陶艺大师何道洪的作品后,其“何氏风格”,折射出的“既雷霆万钧又安闲风流”、“既意趣高邈又仙风道骨”的宜人之处,真正领悟出大师在心仪先贤手泽的同时,入乎古又出于古,塑造出真正的紫砂新风格。不真正懂得“何氏风格”壶的人看到了仅是“短嘴、粗把、大的”的肤浅之形,而真正的内涵与真谛,有识之士是心知肚明的,不然“何氏风格”就不会风靡不衰,成为时尚。

初识紫砂陶艺,他拜紫砂名人王寅春为师,学习制壶和雕刻技艺。虽然艺术的殿堂高不可测,可也并非高不可攀。师父的悉心指点,他暝思苦学,终于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之后,他又跟随裴石民学习花塑的技艺,可谓转益多师,五十年的涉艺生涯,大师在沐浴先贤手泽的同时,遗貌取神,化用无迹,在筋纹、光素器和“梅、竹、松、桃”为主题的花货器上功力殊深,冠绝时辈,早年就有“何洋桶”之誉而声名鹊起,由于师父的倾囊相授,他的壶艺进步飞快犹如一日千里。他制作的紫砂作品“十六竹壶”、“组合茶具”等,灵秀飘逸,精巧工整,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

何道洪是个优秀的艺术家,当精巧和古朴成为大家共同的特点后,他要追求艺术的个性化。

当自己有了制壶的经验,何道洪对紫砂艺术的认识也就愈加深刻。想要寻求新的艺术风格,是对自己的突破,是艺术的涅槃。何道洪为了能够完成风格的转化,系统化的学习了造型和美学方面的知识,并且边学边实验。把新的理论试用于全新的紫砂壶的设计和创制上。在反复的练习中,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一种不同以往的气度慢慢的表现了出来。他的“何氏风格”也就是在此逐渐的形成:夸张的嘴和把,壶体的雄健浑厚、圆润大度、气势不凡。此后他创作的紫砂壶在优美的造型中,增加了有力的内涵,犹如美好的事物有了“骨”的支撑,气韵更甚。该风格以“形、神、气、力、势、趣”六要素为诠释,作品为追曼生、大亨壶的神韵,直入大彬、鸣远壶之堂奥,精严奇肆、浑朴生辣、醇厚渊雅,雄劲绵巧、盎然天趣。何大师得益于虚心好学,勤勉不懈的“学、做、创”三字诀,以及中央美院深造的结晶,理论与实践水乳相融,使他在运用具象与抽象对应和呼应,协调及夸张,虚灵及夯实方面心手双畅,各臻奇妙,人壶俱老,而今众多临摹仿制者,只能顾此失彼,有得形而失神的,也有获力而消气者,更有见势而无趣的,终难成大器,何大师的作品则“六要素”齐全,可谓浑若天成,“视有千钧,掂若锦帛”、“浑涵拙重且秀巧精纯”、“外拓内敛又虚实相间”、“顾盼有情并仪态万方”就是其写照。

例如他的“大型竹梁壶”,利用竹子良好的韧性,将两个细枝交缠制成提梁,紧密结实。壶钮与提梁相对,也由两根竹枝交叠而成。竹节状的壶身光滑细腻,略扁的造型降低了壶的重心,显得壶体强健有力。与组成提梁的细致相比,壶嘴粗壮有力,与壶身相应。整个壶只在壶盖上贴饰几片竹叶,其他皆是强调竹的原本形态,典型的“花货素做”。整个壶大方稳重,展现了竹的虚心,高雅以及非凡的气度,竹的坚韧有力表露得淋漓尽致。

“道鼎壶”以道观中焚香膜拜的“鼎”为雏形加以修饰,利用嘴、把的宽大,显示出“鼎”的力感和博大情怀,三钉足“一发千钧”之势呼之欲出,深褐色的泥质,古质高邈,使人感到道貌岸然,清逸高雅,玄奥无穷的创作理念跃然而出。“宜竹壶”色、形、意成天配,把、嘴、钮生机勃勃、霸气十足,色泽艳而不媚,淡不浮,浓不暗。形态上,较好地印证出杨州八怪郑板桥的赞竹辞:雄劲孤高,是其神;豪迈凌云是其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作者把竹的“神、生、节、品”刻画得可圈可点。“梅竹双清壶”以梅竹为设计主题,强韧的力感充分展露在提梁上,直抒作者的虚心宽容。成竹在胸的气度,曲直过渡的线面,浑若天成,梅的枝、蕾、花装点得言简意骇,点到为止,虽没红花绿叶的对应,却也不失星月争辉的韵致

紫砂艺术的创新之路是没有尽头的。除其先辈历史形成的风格以外,紫砂壶的造型也需要结合时代的审美特征,做新的尝试,遵循守旧的结果只会是埋葬艺术。

何道洪以传统题材松竹梅入壶创制的“岁寒三友壶”,打破了传统的束缚,进行全新的艺术设计。他一反传统束柴的形式,而是以松树椿为主体,竹与梅只是镶嵌其中的一个片段。这种宾主分明的设计,与传统相比,更显得简洁大方。壶流、壶把和壶钮都以松枝为形,遒劲有力,生动自然,且遵于主体。在壶身上用不同颜色的紫砂泥做成竹和梅,利用颜色的明暗对比,突出竹和梅的特点。青绿的竹筒,竹节分明;苍老的梅枝上,开着几朵黄色的梅花,淡雅孤傲。此壶用雕刻的栩栩如生的形象赞颂了松竹梅玉洁冰清、傲立霜雪的品格。老树发新芽,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预示着美好的未来。

纵观何道洪进行紫砂创作的几十年来,他的作品种类丰富多样,几乎涵盖了紫砂陶艺的所有范畴。大到可容水80斤的“道方壶”,小到只有拇指般的“微型什锦壶”,无一不是风格独特,艺术价值高超的紫砂精品。

虽然热爱紫砂创作,可是他一直秉承着宁缺毋滥的宗旨,精益求精的进行艺术的创作。艺术的追求是他的第一宗旨。一直以来,他固守着自己的承诺。对紫砂壶的设计和制作极力追求完美的境界。不论是造型还是内蕴,都要求给人美的享受。紫砂壶的形、神、气缺一不可。若不能完全达到他的标准,他宁可没有作品也不愿意做出一个有瑕疵的次品。他是对自己的作品负责,更是对他心中的艺术负责。正是这种精神的存在,所以他才会每年只有寥寥三把作品面世。

物以稀为贵,更何况是艺术价值极高的紫砂作品,一直是收藏家们的心头之好。艺术在每个人心中都有其自己的价值,但是因为金钱而起进行的创作,那是对艺术的亵渎。在金钱和艺术之间,何道洪的选择永远是艺术至上。他坚持纯粹的艺术道路,不为金钱左右;他坚持艺术作品的独一性,真正的艺术品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复制的。当有人用高价请求他复制自己的作品时,他没有任何的兴奋之情,只有被轻视的悲哀。他的作品,他的人格都受到了伤害。

他的才,受人瞩目;他的德,受人尊敬。德艺双馨对他来说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一个内涵充实的动词。

历史上,“功成名就”的名人选择全身而退,而六十以后的何道洪大师不这么看,他还要掇艺不止,将“何氏风格”推向更高的层面,近年,他的力作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更加夸大变革,更加超凡脱俗,师古而不泥古,在前进的道路上,继续浓书重墨续写新的篇章。

作为一个紫砂陶艺的继承人,一个紫砂艺术的传承人,他明白自己的责任。一个人做好不是好,只有大家都以发扬紫砂为己任,才能真正的树立好这个名族品牌。年近古稀的何道洪,在2010年向大家发出呼吁:树立信心,爱护紫砂,从自身做起,遵守行业准则;逐步消除紫砂假仿等不良影响,凭良心、凭艺德专注紫砂。正本清源,还紫砂市场一方净土,把紫砂美化生活、实惠养生的功能作用回馈给民众;要努力促进紫砂事业代代相承,使这一传统的工艺美术之花永不凋谢,使这一陶瓷艺苑的明珠光灿永恒。

他的风格,不仅是紫砂壶豪放遒劲的风格,更是以紫砂艺术为宗旨的风格。如今饮誉天下的紫砂,是宜兴历代紫砂艺人的心血成就,但求无愧于心,无愧于艺。

人学研究网·中华文明栏责编:紫天爵

相关热词搜索:何道洪 丹心 名利 自然

上一篇:熊钢如:科研精神、艺术创作缺一不可    下一篇:徐达明:陶木情深 美物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