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设为首页
首页
人学研究
宇宙探索
地球生命
人类通史
中华文明
千秋人物
历史事件
思想典籍
名言林萃
图说古今
行知人间
乡关何处
未优书舍
主页
中华典籍
短篇精粹
子
史
诗
易
道
儒
释
农
医
兵
艺
古典小说
世界典籍
童书阅读
文学名著
哲学
科技
史学
政治
经济
宗教
地理
社会
环保
诗歌集
首页
>
思想典籍
>
未优书舍
>
中华典籍
>
史
>
史
逸周书
《逸周书》今本全书十卷,正文七十篇,其中十一篇有目无文,四十二篇有晋五经博士孔晁注。各篇的篇名均赘“解”字。正文基本上按所记事之时代早晚编次,历记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穆王,厉王及景王时事。此书经后代学者考定为先秦古籍,与《尚书》相类,是一部周时诰誓辞命的记言性史书。...
卷1.1度训解
卷1.2命训解
卷1.3常训解
卷1.4文酌解
卷1.5籴匡解
卷2.1武称解
左传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27年(前468),《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当时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以及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
国语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左丘明所撰,但现代有的学者从内容判断,认为是战国时期的学者依据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凡二十一卷(篇),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相较《左传》,《国语》所记事件大都不相连属,且偏重记言,往往通过言论反映事实,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
尚书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言体史书,是关于上古时代的政事史料汇编。《尚书》按朝代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按文体分为诰、训、谟、誓、命、典六种。主要记载了上古帝王有关政事和治国的言论,也保存了古代经济、地理及社会性质等方面的珍贵史料。 ...
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
史记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字子长,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历十余年而完成。此书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约3000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有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计526500字。 ...
卷1·五帝本纪第一
卷2·夏本纪第二
卷3·殷本纪第三
卷4·周本纪第四
卷5·秦本纪第五
卷6·秦始皇本纪第六
卷7·项羽本纪第七
卷8·高祖本纪第八
卷9·吕太后本纪第九
卷10·孝文本纪第十
卷11·孝景本纪第十一
卷12·孝武本纪第十二
卷13·三代世表第一
卷14·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卷15·六国年表第三
卷16·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卷17·汉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卷18·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卷19·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卷20·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卷21·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卷22将臣年表·卷23礼书第一
卷24·乐书第二
卷25·律书第三
卷26·历书第四
卷27·天官书第五
卷28·封禅书第六
卷29·河渠书第七
卷30·平准书第八
卷31·吴太伯世家第一
卷32·齐太公世家第二
卷33·鲁周公世家第三
卷34·燕召公世家第四
卷35·管蔡世家第五
卷36·陈杞世家第六
卷37·卫康叔世家第七
卷38·宋微子世家第八
卷39·晋世家第九
卷40·楚世家第十
卷41·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
卷42·郑世家第十二
卷43·赵世家第十三
卷44·魏世家第十四
卷45·韩世家第十五
卷46·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卷47·孔子世家第十七
卷48·陈涉世家第十八
卷49·外戚世家第十九
卷50·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卷51·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卷52·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卷53·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卷54·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卷55·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卷56·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卷57·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卷58·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卷59·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卷60·三王世家第三十
卷61·伯夷列传第一
卷62·管晏列传第二
卷63·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卷64·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卷65·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卷66·伍子胥列传第六
卷67·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卷68·商君列传第八
卷69·苏秦列传第九
卷70·张仪列传第十
卷71·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卷72·穰侯列传第十二
卷73·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卷74·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卷75·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卷76·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卷77·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卷78·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卷79·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
卷80·乐毅列传第二十
卷81·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十一
卷82·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卷83·鲁仲连邹阳列传二十三
卷84·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卷85·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卷86·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卷87·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卷88·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卷89·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卷90·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卷91·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卷92·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卷93·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卷94·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卷95·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卷96·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卷97·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卷98·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卷99·刘敬叔孙通列传三十九
卷100·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卷101·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卷102·张释之冯唐列传四十二
卷103·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卷104·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卷105·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卷106·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卷107·魏其武安侯传第四十七
卷108·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卷109·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卷110·匈奴列传第五十
卷111·卫将军骠骑列传五十一
卷112·平津侯主父列传五十二
卷113·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卷114·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卷115·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卷116·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卷117·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卷118·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卷119·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卷120·汲郑列传第六十
卷121·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卷122·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卷123·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卷124·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卷125·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卷126·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卷127·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卷128·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卷129·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卷130·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全书完)
山海经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不详。 ...
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卷1上·高帝纪第一上
卷1下·高帝纪第一下
卷2·惠帝纪第二
卷3·高后纪第三
卷4·文帝纪第四
卷5·景帝纪第五
卷6·武帝纪第六
卷7·昭帝纪第七
卷8·宣帝纪第八
卷9·元帝纪第九
卷10·成帝纪第十
卷11·哀帝纪第十一
卷12·平帝纪第十二
卷13·异姓诸侯王表第一
卷14·诸侯王表第二
卷15上·王子侯表第三上
卷15下·王子侯表第三下
卷16·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卷17·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五
卷18·外戚恩泽侯表第六
卷19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卷19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卷20·古今人表第八
卷21上·律历志第一上
卷21下·律历志第一下
卷22·礼乐志第二
卷23·刑法志第三
卷24上·食货志第四上
卷24下·食货志第四下
卷25上·郊祀志第五上
卷25下·郊祀志第五下
卷26·天文志第六
卷27上·五行志第七上
卷27中之上·五行志第七中
卷27中之下·五行志第七中
卷27下之上·五行志第七下
卷27下之下·五行志第七下
卷28上·地理志第八上
卷28下·地理志第八下
卷29·沟洫志第九
卷30·艺文志第十
卷31·陈胜项籍传第一
卷32·张耳陈馀传第二
卷33·魏豹田儋韩王信传第三
卷34·韩彭英卢吴传第四
卷35·荆燕吴传第五
卷36·楚元王传第六
卷37·季布栾布田叔传第七
卷38·高五王传第八
卷39·萧何曹参传第九
卷40·张陈王周传第十
卷41·樊郦滕灌傅靳周传十一
卷42·张周赵任申屠传第十二
卷43·郦陆硃刘叔孙传第十三
卷44·淮南衡山济北王传十四
卷45·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
卷46·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
卷47·文三王传第十七
卷48·贾谊传第十八
卷49·爰盎晁错传第十九
卷50·张冯汲郑传第二十
卷51·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
卷52·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
卷53·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
卷54·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
卷55·卫青霍去病传第二十
卷56·董仲舒传第二十六
卷57上·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
卷57下·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
卷58公孙弘卜式児宽传二十八
卷59·张汤传第二十九
卷60·杜周传第三十
卷61·张骞李广利传第三十一
卷62·司马迁传第三十二
卷63·武五子传第三十三
卷64上·严朱吾丘等三十四上
卷64下·严朱吾丘等三十四下
卷65·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卷66·公孙刘田王等传三十六
卷67·杨胡朱梅云传第三十七
卷68·霍光金日磾传第三十八
卷69·赵充国辛庆忌传三十九
卷70·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
卷71·隽疏于薛平彭传四十一
卷72·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
卷73·韦贤传第四十三
卷74·魏相丙吉传第四十四
卷75·眭两夏侯等传四十五
卷76·赵尹韩张等传第四十六
卷77·盖诸葛刘郑等传四十七
卷78·萧望之传第四十八
卷79·冯奉世传第四十九
卷80·宣元六王传第五十
卷81·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
卷82·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
卷83·薛宣硃博传第五十三
卷84·翟方进传第五十四
卷85·谷永杜鄴传第五十五
卷86·何武王嘉等传第五十六
卷87上·扬雄传第五十七上
卷87下·扬雄传第五十七下
卷88·儒林传第五十八
卷89·循吏传第五十九
卷90·酷吏传第六十
卷91·货殖传第六十一
卷92·游侠传第六十二
卷93·佞幸传第六十三
卷94上·匈奴传第六十四上
卷94下·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卷95·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第六十五
卷96上·西域传第六十六上
卷96下·西域传第六十六下
卷97上·外戚传第六十七上
卷97下·外戚传第六十七下
卷98·元后传第六十八
卷99上·王莽传第六十九上
卷99中·王莽传第六十九中
卷99下·王莽传第六十九下
卷100上·叙传第七十上
卷100下·叙传第七十下(全书完)
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
卷一上 光武帝纪第一上
卷一下 光武帝纪第一下
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
卷三 肃宗孝章帝纪第三
卷四 孝和孝殇帝纪第四
卷五 孝安帝纪第五
卷六 孝顺孝冲孝质帝纪第六
卷七 孝桓帝纪第七
卷八 孝灵帝纪第八
卷九 孝献帝纪第九
卷十上 皇后纪第十上
卷十下 皇后纪第十下
卷十一 刘玄刘盆子列传第一
卷十二 王刘张李彭卢列传第二
卷十三 隗嚣公孙述列传第三
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传第四
卷十五 李王邓来列传第五
卷十六 邓寇列传第六
卷十七 冯岑贾列传第七
卷十八 吴盖陈臧列传第八
卷十九 耿弇列传第九
卷二十 铫期王霸祭遵列传第十
卷二十一 任李万邳刘耿列传第十一
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第十二
卷二十三 窦融列传第十三
卷二十四 马援列传第十四
卷二十五 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
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
卷二十七 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第十七
卷二十八上 桓谭冯衍列传第十八上
卷二十八下 冯衍列传第十八下
卷二十九 申屠刚鲍永郅惲列传第十九
卷三十上 苏竟杨厚列传第二十上
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传第二十下
卷三十一 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第二十一
卷三十二 樊宏阴识列传第二十二
卷三十三 朱冯虞郑周列传第二十三
卷三十四 梁统列传第二十四
卷三十五 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
卷三十六 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
卷三十七 桓荣丁鸿列传第二十七
卷三十八 张法滕冯度杨列传第二十八
卷三十九 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第二十九
卷四十上 班彪列传第三十上 自东都主人以下分为下卷
卷四十下 班彪列传第三十下
卷四十一 第五钟离宋寒列传第三十一
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传第三十二
卷四十三 朱乐何列传第三十三
卷四十四 邓张徐张胡列传第三十四
卷四十五 袁张韩周列传第三十五
卷四十六 郭陈列传第三十六
卷四十七 班梁列传第三十七
卷四十八 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第三十八
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第三十九
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传第四十
卷五十一 李陈庞陈桥列传第四十一
卷五十二 崔骃列传第四十二
卷五十三 周黄徐姜申屠列传第四十三
卷五十四 杨震列传第四十四
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传第四十五
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
卷五十七 杜栾刘李刘谢列传第四十七
卷五十八 虞傅盖臧列传第四十八
卷五十九 张衡列传第四十九
卷六十上 马融列传第五十上
卷六十下 蔡邕列传第五十下
卷六十一 左周黄列传第五十一
卷六十二 荀韩钟陈列传第五十二
卷六十三 李杜列传第五十三
卷六十四 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
卷六十五 皇甫张段列传第五十五
卷六十六 陈王列传第五十六
卷六十七 党锢列传第五十七
卷六十八 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
卷六十九 窦何列传第五十九
卷七十 郑孔荀列传第六十
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传第六十一
卷七十二 董卓列传第六十二
卷七十三 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第六十三
卷七十四上 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上
卷七十四下 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下
卷七十五 刘焉袁术吕布列传第六十五
卷七十六 循吏列传第六十六
卷七十七 酷吏列传第六十七
卷七十八 宦者列传第六十八
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上
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下
卷八十上 文苑列传第七十上
卷八十下 文苑列传第七十下
卷八十一 独行列传第七十一
卷八十二上 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上
卷八十二下 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下
卷八十三 逸民列传第七十三
卷八十四 列女传第七十四
卷八十五 东夷列传第七十五
卷八十六 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
卷八十七 西羌传第七十七
卷八十八 西域传第七十八
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
卷九十 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
志第一 律历上
志第二 律历中
志第三 律历下
志第四 礼仪上
志第五 礼仪中
志第六 礼仪下
志第七 祭祀上
志第八 祭祀中
志第九 祭祀下
志第十 天文上
志第十一 天文中
志第十二 天文下
志第十三 五行一
志第十四 五行二
志第十五 五行三
志第十六 五行四
志第十七 五行五
志第十八 五行六
志第十九 郡国一
志第二十 郡国二
志第二十一 郡国三
志第二十二 郡国四
志第二十三 郡国五
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
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
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
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
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
志第二十九 舆服上
志第三十 舆服下
三国志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国志》共有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三国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已合为一书。 ...
卷1魏书一·武帝纪第一
卷2魏书二·文帝纪第二
卷3魏书三·明帝纪第三
卷4魏书四·三少帝纪第四
卷5魏书五·后妃传第五
卷6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
卷7魏书七·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
卷8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
卷9·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
卷10魏书十·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
卷11· 魏书十一·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
卷12·魏书十二·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
卷13·魏书十三 锺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
卷14·魏书十四·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
卷十五·魏书十五·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
卷16·魏书十六·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
卷17·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
卷18·魏书十八·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
卷19·魏书十九·任城陈萧王传第十九
卷20·魏书二十·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
卷21·魏书二十一·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
卷22·魏书二十二·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
卷23·魏书二十三·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
卷24·魏书二十四·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
卷25·魏书二十五·辛毗杨阜高堂隆传第二十五
卷26·魏书二十六·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
卷27魏书二十七·徐胡二王传
卷28魏书二十八·王毌丘诸葛邓锺传
卷29魏书二十九·方技传
卷30·魏书三十·乌丸鲜卑东夷传
卷30蜀书一·刘二牧传
卷32蜀书二·先主传
卷33蜀书三·后主传
卷34蜀书四·二帝妃子传
卷35蜀书五·诸葛亮传
卷36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
卷37蜀书七·庞统法正传
卷38·蜀书八·许麋孙简伊秦传
卷39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
卷40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
卷41蜀书十一·霍王向张杨费传
卷42蜀书十二·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
卷43蜀书十三·黄李吕马王张传
卷44蜀书十四·蒋琬费祎姜维传
卷45蜀书十五·邓张宗杨传
卷46吴书一·孙破虏讨逆传
卷47吴书二·吴主传
卷48吴书三·三嗣主纪
卷49吴书四·刘繇太史慈士燮传
卷50吴书五·妃嫔传
卷51吴书六·宗室传
卷52吴书七·张顾诸葛步传
卷53吴书八·张严程阚薛传
卷54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传
卷55吴书十·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
卷56吴书十一·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
卷57吴书十二·虞陆张骆陆吾朱传
卷58吴书十三·陆抗张象传
卷59吴书十四·吴大帝五子传
卷60吴书十五·贺全吕周锺离传
卷61吴书十六·潘濬陆凯传
卷62吴书十七 是仪胡综传
卷63吴书十八·吴范刘惇赵达传
卷64吴书十九·诸葛滕二孙濮阳传
卷65吴书二十·王楼贺韦华传
晋书
《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
卷1· 帝纪第一
卷2· 帝纪第二
卷3· 帝纪第三
卷4· 帝纪第四
卷5· 帝纪第五
卷6· 帝纪第六
卷7· 帝纪第七
卷8· 帝纪第八
卷9· 帝纪第九
卷10· 帝纪第十
卷11· 志第一
卷12· 志第二
卷13· 志第三
卷14· 志第四
卷15· 志第五
卷16·志第六
卷17· 志第七
卷18·志第八
卷19·志第九
卷20· 志第十
卷21· 志第十一
卷22· 志第十二
卷23· 志第十三
卷24· 志第十四
卷25· 志第十五
卷26· 志第十六
卷27· 志第十七
卷28· 志第十八
卷29·志第十九
卷30· 志第二十
卷31· 列传第一
卷32· 列传第二
卷33· 列传第三
卷34· 列传第四
卷35· 列传第五
卷36· 列传第六
卷37·列传第七
卷38· 列传第八
卷39· 列传第九
卷40· 列传第十
卷41· 列传第十一
卷42· 列传第十二
卷43· 列传第十三
卷44· 列传第十四
卷45· 列传第十五
卷46· 列传第十六
卷47· 列传第十七
卷48· 列传第十八
卷49· 列传第十九
卷50· 列传第二十
卷51· 列传第二十一
卷52· 列传第二十二
卷53· 列传第二十三
卷54· 列传第二十四
卷55·列传第二十五
卷56·列传第二十六
卷57·列传第二十七
卷58· 列传第二十八
卷59· 列传第二十九
卷60· 列传第三十
卷61· 列传第三十一
卷62·列传第三十二
卷63·列传第三十三
卷64`列传第三十四
卷65·列传第三十五
卷66·列传第三十六
卷67·列传第三十七
卷68· 列传第三十八
卷69·列传第三十九
卷70· 列传第四十
卷71·列传第四十一
卷72·列传第四十二
卷73· 列传第四十三
卷74·列传第四十四
卷75·列传第四十五
卷76·列传第四十六
卷77·列传第四十七
卷78·列传第四十八
卷79·列传第四十九
卷80·列传第五十
卷81·列传第五十一
卷82·列传第五十二
卷83·列传第五十三
卷84·列传第五十四
卷85·列传第五十五
卷86· 列传第五十六
卷87·列传第五十七
卷88·列传第五十八
卷89·列传第五十九
卷90·列传第六十
卷91·列传第六十一
卷92·列传第六十二
卷93·列传第六十三
卷94· 列传第六十四
卷95·列传第六十五
卷96·列传第六十六
卷97·列传第六十七
卷98·列传第六十八
卷99· 列传第六十九
卷100·列传第七十
卷101· 载记第一
卷102·载记第二
卷103·载记第三
卷104· 载记第四
卷105·载记第五
卷106·载记第六
卷107·载记第七
卷108·载记第八
卷109·载记第九
卷110· 载记第十
卷111· 载记第十一
卷112· 载记第十二
卷113·载记第十三
卷114·载记第十四
卷115·载记第十五
卷116·载记第十六
卷117·载记第十七
卷118·载记第十八
卷119· 载记第十九
卷120·载记第二十
卷121· 载记第二十一
卷122·载记第二十二
卷123·载记第二十三
卷124·载记第二十四
卷125·载记第二十五
卷126·载记第二十六
卷127·载记第二十七
卷128· 载记第二十八
卷129·载记第二十九
卷130·载记第三十
梁书
《梁书》记载自梁武帝萧衍建国至梁敬帝萧方智亡国共五十六年间的历史,是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辛勤撰写完成的。《梁书》包含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它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姚思廉撰《梁书》,除了继承他父亲的遗稿以外,还参考、吸取了梁、陈、隋历朝史家编撰梁史的成果。该书特点之一为引用文以外的部份不以当时流行的骈体文,而以散文书写。 ...
卷2·本纪第一武帝中
卷3本纪第三·武帝下
卷1本纪第一·武帝上
卷4本纪第四·简文帝
卷5本纪第五·元帝
卷6本纪第六·敬帝
卷7列传第一·太祖张皇后等
卷8·列传第二·昭明太子等
卷9·列传第三·王茂等
卷10·列传第四·萧颖达等
卷11·列传第五·张弘策等
卷12·列传第六·柳惔弟忱等
卷13·列传第七·范云等
卷14·列传第八·江淹等
卷15·列传第九·谢朏等
卷16·列传第十·王亮等
卷17·列传第十一·王珍国等
卷18·列传第十二·张惠绍等
卷19·列传第十三·宗刔 刘坦等
卷20·列传第十四·刘季连等
卷21·列传第十五·王瞻等
卷22·列传第十六·太祖五王
卷23·列传第十七·长沙嗣王业子孝俨等
卷24·列传第十八·萧景弟昌等
卷25·列传第十九·周舍等
卷26·列传第二十·范岫等
卷27·列传第二十一·陆倕等
卷28·列传第二十二·裴邃等
卷29·列传第二十三·高祖三王
卷30·列传第二十四·裴子野等
卷31·列传第二十五·袁等
卷33·列传第二十六·陈庆之等
卷33·列传第二十七·王僧孺等
卷34·列传第二十八·张缅等
卷35·列传第二十九·萧子恪等
卷36·列传第三十·孔休源等
卷37·列传第三十一·谢举等
卷38·列传第三十二·朱异等
卷39·列传第三十三·元法僧等
卷40·列传第三十四·司马褧等
卷41·列传第三十五·王规等
卷42·列传第三十六·臧盾等
卷43·列传第三十七·韦粲等
卷45·列传第三十九·王僧辩
卷46·列传第四十·胡僧祐等
卷47·列传第四十一·孝行
卷48·列传第四十二·儒林
卷49·列传第四十三·文学上
卷50·列传第四十四·文学下
卷51·列传第四十五·处士
卷52·列传第四十六·止足等
卷53·列传第四十七·良吏等
卷54·列传第四十八·诸夷等
卷55·列传第四十九·豫章王综等
卷56·列传第五十·侯景
附录·梁书序(全书完)
卷44·列传第三十八·太宗十一王等
陈书
《陈书》是南朝陈的纪传体断代史著作,记载了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被隋文帝灭国首尾三十三年间的史事,由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撰写的。《陈书》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陈书》中的帝纪六卷,列传三十卷,共三十六卷,无表志。 ...
卷1·本纪第一·高祖上
卷2·本纪第二·高祖下
卷3·本纪第三·世祖
卷4·本纪第四·废帝
卷5·本纪第五·宣帝
卷6·本纪第六·后主
卷7·列传第一·高祖章皇后等
卷8·列传第二·杜僧明等
卷9·列传第三·侯瑱等
卷10·列传第四·周铁虎等
卷11·列传第五·黄法等
卷12·列传第六·胡颖等
卷13·列传第七·徐世谱等
卷14·列传第八·衡阳献王昌等
卷15·列传第九·陈拟等
卷16·列传第十·赵知礼等
卷17·列传第十一·王冲等
卷18·列传第十二·沈众等
卷19·列传第十三·沈炯等
卷20·列传第十四·到仲举等
卷21·列传第十五·谢哲等
卷22·列传第十六·陆子隆等
卷23·列传第十七·沈君理等
卷24·列传第十八·周弘正等
卷25·列传第十九·裴忌等
卷26·列传第二十·徐陵等
卷27·列传第二十一·江总等
卷28·列传第二十二·世祖九王等
卷29·列传第二十三·宗元饶等
卷30·列传第二十四·萧济等
卷31·列传第二十五·萧摩诃等
卷32·列传第二十六·孝行等
卷33·列传第二十七·沈文阿等
卷34·列传第二十八·杜之伟等
卷35·列传第二十九·熊昙朗等
卷36·列传第三十·始兴王叔陵等
曾巩陈书目录序(全书完)
魏书
《魏书》,北齐魏收撰,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内容记载了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共一百二十四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因有些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三卷,实共一百三十卷。 ...
卷2·帝纪第二·太祖纪
卷3·帝纪第三·太宗纪
卷4下· 帝纪第四·世祖纪下 宗纪
卷5·帝纪第五·高宗纪
卷6·帝纪第六·显祖纪
卷7上·帝纪第七·高祖纪上
卷7下·帝纪第七下·高祖纪下
卷8 ·帝纪第八·世宗纪
卷9·帝纪第九·肃宗纪
卷10·帝纪第十·孝庄纪
卷1·帝纪第一·序纪
卷4上·帝纪第四·世祖纪上
卷11·帝纪第十一·前废帝广陵王等
卷12·帝纪第十二·孝静纪
卷13·列传第一·皇后列传
卷14·列传第二·神元平文诸帝子孙
卷15·列传第三·昭成子孙
卷16·列传第四·道武七王
卷17·列传第五·明元六王
卷18·列传第六·太武五王
卷19上·列传第七上·景穆十二王
卷19中 列传第七中·景穆十二王
卷19下 列传第七下·景穆十二王
卷20·列传第八·文成五王
卷21下·列传第九下·献文六王
卷22·列传第十·孝文五王
卷23·列传第十一·卫操等
卷24·列传第十二·燕凤等
卷25·列传第十三·长孙嵩等
卷26·列传第十四·长孙肥等
卷27·列传第十五·穆崇
卷28·列传第十六·和跋等
卷29·列传第十七·奚斤等
卷30·列传第十八·王建等
卷31·列传第十九·于栗磾
卷32·列传第二十·高湖等
卷33·列传第二十一·宋隐等
卷34·列传第二十二·王洛儿等
卷35·列传第二十三·崔浩
卷36·列传第二十四·李顺
卷37·列传第二十五·司马休之等
卷38·列传第二十六·刁雍等
卷39·列传第二十七·李宝
卷40·列传第二十八·陆俟
卷41·列传第二十九·源贺
卷42·列传第三十·薛辩等
卷43·列传第三十一·严棱等
卷44·列传第三十二·罗结等
卷45·列传第三十三·韦阆等
卷46·列传第三十四·窦瑾等
卷47·列传第三十五·卢玄
卷48·列传第三十六·高允
卷49·列传第三十七·李灵等
卷50·列传第三十八·尉元等
卷52·列传第四十·赵逸等
卷53·列传第四十一·李孝伯等
卷54·列传第四十二·游雅等
卷56·列传第四十四·郑羲等
卷57·列传第四十五·高祐等
卷58·列传第四十六·杨播
卷59·列传第四十七·刘昶等
卷60·列传第四十八·韩麒麟等
卷61·列传第四十九·薛安都等
卷62·列传第五十·李彪等
卷63·列传第五十一·王肃等
卷64·列传第五十二·郭祚等
卷65·列传第五十三·邢峦等
卷66·列传第五十四·李崇等
卷67·列传第五十五·崔光
卷68·列传第五十六·甄琛等
卷69·列传第五十七·崔休等
卷70·列传第五十八·刘藻等
卷71·列传第五十九·裴叔业等
卷72·列传第六十·阳尼等
卷73·列传第六十一·奚康生等
卷74·列传第六十二·尔朱荣
卷75·列传第六十三·尔朱兆等
卷76·列传第六十四·卢同等
卷77·列传第六十五·宋翻等
卷78·列传第六十六·孙绍等
卷79·列传第六十七·成淹等
卷80·列传第六十八·朱瑞等
卷81·列传第六十九·綦俊等
卷82·列传第七十·李琰之等
卷83·列传外戚第七十一上·贺讷等
卷83·列传外戚第七十一下·高肇等
卷84·列传儒林第七十二·梁越等
卷85·列传文苑第七十三·袁跃等
卷86·列传孝感第七十四·赵琰等
卷87·列传节义第七十五·于什门等
卷88·列传良吏第七十六·张恂等
卷89·列传酷吏第七十七·于洛侯等
卷90·列传逸士第七十八·眭夸等
卷91·列传术艺第七十九·晁崇等
卷92·列传列女第八十·崔览妻封氏等
卷92·列传列女第八十·崔览妻封氏等
卷93·列传恩幸第八十一·王叡等
卷94·列传阉官第八十二·宗爱等
卷94·列传阉官第八十二·宗爱等
卷95·列传第八十三·匈奴刘聪等
卷96·列传第八十四·僣晋司马叡等
卷97·列传第八十五·岛夷桓玄等
卷98·列传第八十六·岛夷萧道成等
卷99·列传第八十七·私署凉州牧张实等
卷100·列传第八十八·高句丽等
卷101·列传第八十九·氐等
卷102·列传第九十·西域
卷103·列传第九十一·蠕蠕等
卷104·列传第九十二·自序
卷105之一·志第一·天象一之一
卷105之二·志第二·天象一之二
卷105之三·志第三·天象一之三
卷105之四·志第四·天象一之四
卷106上·志第五·地形二上
卷106中·志第六·地形二中
卷106下·志第七·地形二下
卷107·志第八·律历三上
卷107·志第九·律历三下
卷108之一·志第十·礼四之一
卷108之二·志第十一·礼四之二
卷108之三·志第十二·礼四之三
卷108之四·志第十三·礼四之四
卷109·志第十四·乐五
卷110·志第十五·食货六
卷111·志第十六·刑罚七
卷112上·灵征八上·志第十七
卷112下·志第十八·灵征八下
卷113·志第十九·官氏九
卷114·志第二十·释老十
附录(全书完)
卷55·列传第四十三·游明根等
卷51·列传第三十九·韩茂等
卷51·列传第三十九·韩茂等
北齐书
《北齐书》,唐朝史家李百药撰。属纪传体断代史,共50卷,纪8卷,列传42卷,记载上起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接续北魏分裂、东魏立国、北齐取代东魏,下迄北齐亡国,前后约五十馀年史实,而以记北齐历史为主。...
周书
《周书》,《二十四史》之一,唐朝令狐德棻主编,参加编写的还有岑文本和崔仁师等人。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共50卷,本纪8卷、列传42卷。本书记载了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557—581)的纪传体史书。《周书》虽以“周”题名,但实际上记述了从公元534年东、西魏分裂到杨坚代周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的历史。 ...
南史
《南史》,唐朝李延寿撰,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共八十卷,含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上起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年)。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国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
北史
《北史》是汇合并删节记载北朝历史的《魏书》、《北齐书》、《周书》而编成的纪传体史书。魏本纪五卷、齐本纪三卷、周本纪二卷、隋本纪二卷、列传八十八卷,共一百卷。记述从北魏登国元年(386(丙戌年))到隋义宁二年(618)的历史。《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
隋书
《隋书》共八十五卷,记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至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共38年历史。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本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隋书》的作者都是饱学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隋书》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资料。其中十志记载梁、 陈、北齐、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汉魏。 ...
旧唐书
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书》,宋代 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旧唐书》共二百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新唐书》修成后,《旧唐书》就不再传世。直到明朝嘉靖年间,闻人诠多方搜求,重新刊刻,才又流行于世。到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才正式把新旧唐书并列于正史。 ...
新唐书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全书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新唐书》前后修史历经17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这是我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开创,为以后《宋史》等所沿袭。 ...
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后人为区别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便习称《旧五代史》。从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过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小国,周边地区还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项、南诏、于阗、东丹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习惯上称之为“五代十国”。《旧五代史》记载的就是这段历史。 ...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是唐代设馆修史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撰者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大约于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至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的十八年间编成此书。《新五代史》全书七十四卷,包括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世家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四卷。在编排体例上,推翻《旧五代史》一朝一史的基本格局,取法《南史》、《北史》,打破朝代界线,把五朝的人事综合统编在一起,按时间顺序排列。 ...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卷三十一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七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卷五十二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三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六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宋史
《宋史》撰修于元朝末年,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宋史》是在原宋《国史》的基础上删削而成的。《宋史》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
卷1·本纪·太祖一
卷2·本纪·太祖二
卷3·本纪·太祖三
卷4·本纪·太宗一
卷5·本纪·太宗二
卷6. 本纪. 真宗
卷7·本纪·真宗二
卷8·本纪·真宗三
卷9·本纪·仁宗一
卷10·本纪·仁宗二
卷11·本纪·仁宗三
卷12·本纪·仁宗四
卷13·本纪·英宗
卷14·本纪·神宗一
卷15·本纪·神宗二
卷16·本纪·神宗三
卷17·本纪·哲宗一
卷18·本纪·哲宗二
卷19·本纪·徽宗一
卷20·本纪·徽宗二
辽史
《辽史》撰成于元代,为元朝脱脱等人所撰之纪传体史书,全书一百一十六卷,包括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传四十五卷,国语解一卷。本书较系统地记载了我国古代契丹族建立的辽朝二百多年的历史,并兼载辽立国以前契丹的状况,以及辽灭亡后耶律大石所建西辽的概况,是研究辽和契丹、西辽的重要史籍。 ...
金史
《金史》撰成于元代,全书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记载了上起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出生(1068年),下至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年)蒙古灭金,共一百二十年的历史。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
元史
《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年)、王祎(1321~1373年)主编。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元史》是我们今天了解、研究元代历史的极其珍贵的文献。它是最早的全面、系统记述元代历史的著作。 ...
明史
《明史》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 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却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编纂得体、材料 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史书。 ...
清史稿
《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的记载清朝历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编修工作历时十余年,至1927年,主编赵尔巽见全稿已初步成形,担心时局多变及自己时日无多,遂决定以《清史稿》之名将各卷刊印出版,以示其为未定本。全书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六卷,以纪传为中心。所记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1年清朝灭亡,共二百九十六年历史。 ...
续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二百二十卷,清毕沅撰。 此书付刻未及半,毕沅生前仅初刻一○三卷,毕家因贪污遭籍没而止,书稿散佚,桐乡冯集梧买得全稿补刻成二百二十卷。《续资治通鉴》跟《资治通鉴》有不少出入,续通鉴大量引用旧史原文,叙事详而不芜;仅有取舍剪裁,而无类似温公的改写熔炼,亦无“毕沅曰”等各家史论。《续资治通鉴》作者虽挂名毕沅,然名家钱大昕、邵晋涵、章学诚、洪亮吉、黄仲则等均参预其事,此书实成于众人之手。梁启超对该书评价极高,认为“有毕《鉴》则各家续《鉴》皆可废也”。 ...
卷三十一
史通
《史通》是中国及全世界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作者是唐朝的刘知几 。全书内容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以及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史通》包括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其中内篇的《体统》、《纰缪》、《弛张》三篇在北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前已佚,全书今存四十九篇。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而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
文史通义
《文史通义》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它是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的代表作,与刘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古代中国史学理论的双璧。章学诚撰写《文史通义》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阐发史意或史义。他在《和州志·志隅自叙》一文中说:“郑樵有史识而未有史学,曾巩具史学而不具史法,刘知几得史法而不得史意。此予《文史通义》所为做也。”在这里,他通过与以上诸家的比较,明确指出自己撰写《文史通义》一书,就是为了阐发史意。 ...
读史方舆纪要
《读史方舆纪要》是清朝初年顾祖禹所撰。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古代中国历史地理、兵要地志专著。常简称《方舆纪要》。共一百三十卷。作者于明亡后隐居不仕,历时三十年,约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成书。着重考订古今郡县变迁,详列山川险要战守利害。《读史方舆纪要》综记“山川险易,古今用兵战守攻取之宜,读史方舆纪要兴亡成败得失之迹”,具有浓厚的历史军事地理学特色,其核心在于阐明地理形势在军事上的战略价值。...
宋论
《宋论》,清代,王夫之著...
卷1·太祖
卷2·太宗
卷3·真宗
卷4·仁宗
卷5·英宗
卷6·神宗
卷7·哲宗
卷8·徽宗
卷9·钦宗
卷10·高宗
卷11·孝宗
卷12·光宗
卷13·宁宗
卷14·理宗
卷15·度宗恭宗端宗祥兴(全书完)
南齐书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撰,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六十卷,现存五十九卷。萧子显是萧道成的孙子。他父亲豫章王萧嶷在南齐前期曾煊赫一时,他本人在梁做到吏部尚书。他虽然还是梁朝统治集团中的上层人物,但这时他家的政治地位已经衰落下来。以前朝帝王子孙而修前朝史书,二十四史中仅此一家。 ...
卷一 本纪第一 高帝上
卷二 本纪第二 高帝下
卷三 本纪第三 武帝
卷四 本纪第四 郁林王
卷五 本纪第五 海陵王
卷六 本纪第六 明帝
卷七 本纪第七 东昏侯
卷八 本纪第八 和帝
卷九 志第一 礼上
卷十 志第二 礼下
卷十一 志第三 乐
卷十二 志第四 天文上
卷十三 志第五 天文下
卷十四 志第六 州郡上
卷十五 志第七 州郡下
卷十六 志第八 百官
卷十七 志第九 舆服
卷十八 志第十 祥瑞
卷十九 志第十一 五行
卷二十 列传第一 皇后
卷二十一 列传第二 文惠太子
卷二十二 列传第三 豫章文献王
卷二十三 列传第四 褚渊(渊弟澄 徐嗣) 王俭
卷二十四 列传第五 柳世隆 张瑰
卷二十五 列传第六 垣崇祖 张敬儿
卷二十六 列传第七 王敬则 陈显达
卷二十七 列传第八 刘怀珍 李安民 王玄载(弟玄邈)
卷二十八 列传第九 崔祖思 刘善明 苏侃 垣荣祖
卷二十九 列传第十 吕安国(全景文) 周山图 周盘龙 王广之
古本竹书纪年辑证
《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二八一年)在汲郡(治所在今河南汲县西南)的一座古墓里出土。这部史书书写在竹简上,被称为《竹书》;由于它按年编次,又被称为《纪年》。有时还冠上出土的地点,被称为《汲冢竹书》或《汲冢纪年》。一般称为《竹书纪年》。《竹书纪年》原共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史事。周幽王以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以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二十年(公元前二九九年)为止。所记与传统的记载颇多违异,但是有些记载却与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相符合。...
前言
夏纪
殷纪
周纪
〔附〕五帝纪
晋纪
魏纪
〔附一〕无年世可系者
〔附二〕《存真》《辑校》《订补》等所引《纪年》存疑
〔附三〕《路史》所引《纪年》辑证
网宣图
频道总排行
卷1·太祖
作者:王夫之,是创作于1691年的一部历史散文。《宋论》出自于《船山全书》,共十五卷,每卷...
卷100下·叙传第七十下(...
魏纪
卷1上·高帝纪第一上
卷96·列传第六十六
卷107·魏其武安侯传第四十七
夏纪
卷六十八 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
卷78·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卷六十三 李杜列传第五十三
频道本月排行
卷107·魏其武安侯...
窦婴、田蚡,势利相雄。咸倚外戚,或恃军功。灌夫自喜,引重其中。意气杯酒,辟睨两宫。事...
卷33·列传第二十一·宋隐等
卷八十六 南蛮西南夷列...
卷13· 志第三
卷33·列传第二十七·沈文阿等
卷93·佞幸传第六十三
卷二十五 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
卷四十五
卷十九 志第十一 五行
卷5·景帝纪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