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历史事件 > 王朝事 >

晋朝:五胡乱华与衣冠南渡

2020-05-13 10:25:27来源: 人学研究网 已浏览人数:
五胡乱华,功在千秋,罪在当代。衣冠南渡,避乱中原,落地生根。

五胡乱华,功在千秋,罪在当代。

衣冠南渡,避乱中原,落地生根。

熟悉历史的人,大多数都会以为,我国的屈辱史是从两宋开始的。

华夏民族的“血性”问题,也出在中世纪那个时候。

其实不然,早在四世纪,华夏民族就出现了严重的“血变”--“靡血”问题。

只是那个时候带来的是局部灾难,不是灭顶之灾,但后果也是十分严重,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

提及大晋“时代精神”,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描绘:穷奢极欲。

这个朝代留给历史的,是各种突破想象极限的暴殄天物的故事。

一、五胡乱华

大晋的穷奢极欲因果相连。

为了方便享乐,晋朝的士族囤积驱使了大量家奴,这些家奴很多是“外来移民”,他们大都是从漠北地区,迁入中原地区的游牧民族部落,原系生活于奴隶社会的奴隶。

司马炎死后,司马家族内讧,发生“八王之乱”,大晋朝民不聊生、国力大衰。

于是,那些达官显贵的后院“移民家奴”,就像凶猛野兽嗅到了腥味,他们引领本族部落军队,入侵中原,开始趁火打劫。

乳糜血的西晋,终被胡人之首的匈奴人灭亡。

灭晋的匈奴首领是刘渊及子刘聪,他们系汉化匈奴贵族,匈奴左贤王之后。

西晋中期,刘渊与晋廷交往甚密,数次被晋帝加官进爵,后自号“大单于”。

到了西晋晚期,他趁司马氏靡乱衰败,自称汉王,进军中原,建立中国北方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史称汉赵、前赵。

刘渊死后,其子刘聪即位,攻占长安,俘获西晋最后一个皇帝--司马炎的孙子晋愍帝司马邺,西晋亡。

刘聪俘获亡国之君司马邺后,令其为匈奴皇室端菜倒酒,洗槽喂马,曾经享尽荣华富贵,穷奢极欲的司马当家人,最后就落到这步“被奴役”的天地。

后刘聪又嫌“杂役”司马邺服务不到位,将其杀害。

刘渊父子之前赵,并没有统一中国,甚至连北方也未统一,但它却掀开了潘多拉盒子,从此中国中原大地胡暴乍起,汉民族不得安生。

西晋灭亡后,司马氏及汉族王公大臣逃过长江,远遁南方,建立偏安东晋。

汉民族不再是北方的主人,中原先是成为匈奴人的天下,而后又被四个胡人部落陆续接管,这就是著名的“五胡乱华”事件。

二、第一个浩劫时代

“五胡乱华”是中国历史上汉民族的第一个浩劫时代。

进占中原的五个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羯、羌、氐,几乎都没有自己的文字,甚至有些民族还保留着食人的兽性,所以这是一次不折不扣的野蛮降临。

针对汉民族的大规模的吃人事件也在这个时候发生。

这主要是羯族部落军干的。

严格地说,羯族不是真正一个民族,而是一个部落。

它是五胡中开化程度最低的,有语言没有文字,即便在进入中原之后,因为他们大多从事下等家奴工作,所以也大都还是不识汉字的奴隶。

但是,中原内乱,却成就了他们的崛起。

奴隶出身、大字不识一个的羯人石勒也趁乱做了一把中国皇帝。

公元319年,羯人石勒在中原乱战中脱颖而出,他先受前赵主子赏识受命大将军,而后又与主人决裂,自立为帝,灭前赵,建立后赵。

而他的帝业,是用中原汉民族尸骨堆出来的。

史书《晋阳秋》记载,石勒率领羯族部落军在进犯中原的过程中,从长安杀到洛阳再杀到邺城,沿途树上挂满尸体,城墙上挂满汉人人头。

他们称汉族女子为“双脚羊”,夜间奸淫,白天烹食。

在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羯军曾展开一场大规模屠杀,一次就杀掉和吃掉已经放弃抵抗的汉族军民百姓,达二十万人之多:“于是数十万众,勒以骑围而射之,相践如山,王公士庶死者十余万,王弥弟璋焚其余众,并食之。”

石勒建立的后赵,采取野蛮的奴隶制,只有羯人才可称为“国民”,他们拥有“治外法权”,可以像杀猪宰羊一般任意屠宰汉人、烹食他们。

由此,他们也被一些历史书籍称为 “东亚历史上最残暴的民族”。

正是因为它残暴,所以后来此族命运未得善终。遭到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报复,终被灭族。

羯族之后的羌、氐两族,其残暴程度与羯五十步笑百步。

总之,这个期间野蛮残暴降临中国,中原大地进入了第一个“黑暗长夜”。

三、第一个“黑暗长夜”

史书《晋书》记载,当时中国“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

遭到灭绝性屠杀的汉民族,出现了第一次亡种危机。史学家称这一浩劫为“中原陆沉”。

《中国人口史》记载,五胡乱华前,中国北方汉民族人口有2400万。

而五胡乱华后,据史书《鸣沙石室佚书》记录:“中夏残荒”,汉人或南逃或被屠杀,当时北方的汉人最多只剩400万。

北方汉民族人口数量不仅急剧减少,而且民族精神也一落千丈。

华夏的精神血脉--汉魂也史无前例地在北方出现断层。

好在在此期间,还有一位叫冉闵的汉民族英雄出现,率领北方残存汉民族,在五胡中杀出一条血路,在十六国中建立唯一的汉族政权冉魏,汉民族才幸免绝迹中原。

从“三国归晋”的公元280年,再到南北朝被大隋接管的公元589年,中国历史这300年间,汉民族的精神状态整体是走下坡路的。

用史学家陈寅恪的话来讲,此时“中原文化”已陷“颓废之躯”,堕为“久远而陈腐之文化”。

四、五胡乱华是哪五个?他们的结局如何?

匈奴

汉朝南北匈奴分裂时,北匈奴可能迁往了欧洲,建立了匈奴汗国,从而导致了日耳曼民族的大迁移,间接的灭亡了西罗马帝国。隋唐以后,不再有记载。

后赵被冉魏灭亡后,羯族作为俘虏几乎屠杀殆尽,仅剩下一万余人投降了东晋。

鲜卑

鲜卑族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人民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随着封建化进程的加深,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到了隋唐时期,鲜卑作为民族实体和政权实体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渐消亡。但是鲜卑消失的主因是人口枯竭,当年鲜卑族的汉化政策总体而言并不是特别成功,一些鲜卑族先是汉化后来又胡化。经历后来的历史进程,到隋朝时期,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最终消失。吉林大学古DNA实验室的研究,证实现代锡伯族很可能是拓跋鲜卑后裔。

羌、氐

原本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几支,在唐初年间被松赞干布统一建立了吐蕃王国,消失在历史中;另外南迁的一部分在云贵高原形成六诏,最终统一为南诏。南诏灭亡后分裂为各个民族;其余的继续南迁,与缅甸当时的各族共同书写了缅甸历史。

五、汉风拾遗:衣冠南渡

衣冠南渡,亦作衣冠南度。语出唐史学家刘知几《史通》“邑里”篇。该文原仅指西晋末天下乱,中原士族相随南逃、中原文明或中原政权南迁。后衣冠南渡逐渐演化为熟典,代指缙绅﹑士大夫等避乱南方并落地生根的事件。

中国历史上有3次因动乱而发生的大规模人口南迁现象,史学界一般仅仅特指中原政权南移的永嘉南渡、建炎南渡为特指的“衣冠南渡”,文学界一般把这三次事件皆描述为“衣冠南渡”。在提及三次“衣冠南渡”时,通常在该词之前加前缀限定,如“永嘉衣冠南渡”、“建炎衣冠南渡”。

▌永嘉之乱,衣冠南渡

这是中原政权和文明的首次南迁,由西晋京师洛阳南渡至建康(今南京)。西晋晋怀帝、晋愍帝时期中原地区大规模战争不断,内徙的周边部族相继建立君主制政权,强大起来威胁到西晋政权,并最终酿成永嘉之祸。

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后西晋渡江后,在建康定都,史称东晋。中原汉族士族等臣民相随南逃,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王导依赖南渡的北方士族,团结江东豪强,协助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政权。

晋统治者衣冠南渡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这是第一次比较重大的南移事件。

▌安史之乱,衣冠南渡

安史之乱自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起,至762年(唐代宗宝应元年)结束,前后七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从安史之乱的“明皇幸蜀”到黄巢起义时的“僖宗幸蜀”,四川成为了唐王朝最后的回旋之所,也成为了人口迁移的另一个主要方向,之后朱温篡夺大唐正朔,另一只旁系的李氏子孙占据南方小部,大量中原人口向南方迁移,南方地区与北方中原的差距开始缩小。有学者甚至认为,南北人口甚至已接近均衡。

中晚唐至五代十国的这次衣冠南渡,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江南的经济和人文基础。

▌靖康之乱,衣冠南渡

1126年(靖康元年)北方的金兵攻克宋都城汴京。1127年三月,金军大肆搜掠后,立张邦昌为楚帝,驱掳徽、钦二帝和宗室等北返,北宋亡。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难”、“靖康之耻”。

统治者在杭州建立南宋。中原汉族大量向南方迁移。之后蒙元又占领中原,中原地区破坏很严重。南方的江南地区作为南宋的统治中心区域取代中原成为了新的经济中心。此次南渡,发生在1127年,故也称建炎南渡。

“衣冠南渡”是全民式的南迁,是人们避乱南方并落地生根,并将由汉族承载的中原文明传播至南方的现象。

正是“衣冠南渡”这一现象,才使得以汉族衣冠为象征的中华文明重心在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得以较全面的保存。

这段历史,非大师难以悟透诠释。


网名:人学研究网|人类文明通识智库
网址:www.renxueyanjiu.com
责编:历史事件网王朝事栏目史秀洋

相关热词搜索: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东晋

上一篇:汉朝:七国之乱    下一篇:宋朝:澶渊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