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设为首页
首页
人学研究
宇宙探索
地球生命
人类通史
中华文明
千秋人物
历史事件
思想典籍
名言林萃
图说古今
行知人间
乡关何处
未优书舍
主页
中华典籍
短篇精粹
子
史
诗
易
道
儒
释
农
医
兵
艺
古典小说
世界典籍
童书阅读
文学名著
哲学
科技
史学
政治
经济
宗教
地理
社会
环保
诗歌集
首页
>
思想典籍
>
未优书舍
>
中华典籍
>
释
>
释
金刚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是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为出家、在家佛教徒常所颂持。20世纪初出土于敦煌的《金刚经》,为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之一,现存于大英图书馆。《金刚经》于公元前994年间(约当中国周穆王时期),成书于古印度。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纪录,由弟子阿傩所记载。金刚经属于《大正新修大藏经》中般若部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大乘佛教的空性与慈悲精神。由于该经旨在论述成道境界,即无上正等正觉,在佛教中亦为“不可说境界”,故尽管经文篇幅短小...
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佛教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的一部经典。《六祖坛经》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法的事迹及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 ...
行由品第一
般若品第二
疑问品第三
定慧品第四
坐禅品第五
忏悔品第六
机缘品第七
顿渐品第八
护法品第九
付嘱品第十
楞伽经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亦称《入楞伽经》、《大乘入楞伽经》。其译名分别出自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的求那跋陀罗、北魏的菩提流支、唐代于阗(今新疆和田)僧人实叉难陀。各译为四卷本、十卷本、七卷本。由于求那跋陀罗的译本最早,更接近本经的原始义,因此流传广、影响大。 ...
华严经
《华严经》,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另称《杂华经》。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华严经》的编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4世纪中叶之间,最早流传于南印度,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
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 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种梵文版本,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基尔基特)和新疆体系。《妙法莲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 ...
四十二章经
《佛说四十二章经》,简称《四十二章经》,佛教著作,据说是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汉译,一般认为是古代中国译出的第一部佛教经典。内容是把佛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共选了四十二段话所编集而成。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册。《四十二章经》论其胜义,盖有四端:一、辞最简驯,二、义最精富,三、胪者古真,四、传最平易。用以上四重以观察于佛,则佛之全体大用明。 ...
碧岩录
《碧岩录》全称《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亦称《碧岩集》,是宋代著名禅僧圜悟克勤大师所著,共十卷。书的内容即重显禅师的百则颂古和圆悟的评唱组成。每一节的具体结构是:一、垂示,即对该则的案例提示纲要,加以引介。二、列出公案案例,其中夹注著语或评语。三、对该则案例加以评唱。四、列出雪窦重显的颂古诗,其中亦夹注著语或评语。五、对颂古诗作解说性评述。此书撰成后,在禅林享有盛誉,向有“禅门第一书”之称。 ...
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为明代袁了凡所著训子善书,阐明“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指出一切祸福休咎皆自当人掌握,行善则积福,作恶则招祸;并现身说法,结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以自身经历体会阐明此理,鼓励向善立身,慎独立品,自求多福,远避祸殃。该书自明末以来流行甚广,影响较大。《了凡四训》是一本初学佛必读的入门书,该书是明朝袁了凡先生一生力行善事,改变自己命运的一篇忠实报告,流传民间甚广。 ...
林间录
《林间录》是宋代觉范慧洪撰写的一部书籍,共二卷。宋代觉范慧洪(1071~1128)撰。全称《石门洪觉范林间录》。本书为寂音尊者觉范慧洪禅师之语录。内容系慧洪与林间胜士抵掌清谈有关尊宿之高行、丛林中各种遗训、诸佛菩萨之微旨及贤士大夫之余论等之语要共三百余篇。 ...
宋高僧传
《宋高僧传》,或作《大宋高僧传》,三十卷,宋代释赞宁等撰。赞宁俗姓高,吴兴郡德清县(今浙江省德清县)人。后梁贞明五年(919)生,后唐天成间(926~929)在杭州祥符寺出家,清泰初年(934)入天台山受具足戒。通南山律,有“律虎”之称。任两浙僧统,吴越国王授以“明义宗文大师”的称号。 ...
五灯会元
《五灯会元》是宋朝释普济将《景德传灯录》等五种重要灯录汇集删简而成的,共二十卷。《五灯会元》流传于世,不仅为内学者提供了禅史研究的丰富资料,而且也扩大了外学者的视野。“禅宗语要,具在五灯!” ...
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时也称《般若波罗蜜心经》,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摩诃,梵文原意就是“大、伟大”。无边无际的大、心量广大。般若,,意为智慧知识。波罗蜜多,意为到达彼岸。因此,这本经书就是讲的如何通过伟大的智慧到达彼岸。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 ...
唐·实叉难陀译《地藏菩萨本愿经》
...
(失译) 《大方广十轮经》
...
唐·玄奘译《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
隋·菩提登译《占察善恶业报经》
...
唐·那提译《师子庄严王菩萨请问经》
...
敦煌藏本《佛说地藏菩萨经》
...
《金刚三昧经·总持品第八》
...
姚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
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光世音普门品》
...
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善财二十七参观自在菩萨章》
...
唐·玄奘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刘宋·彊良耶舍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
唐·般刺密帝译《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圆通章》
...
唐·般刺密帝译《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
刘宋·昙无竭译《观世音菩萨授记经》
...
北凉·昙无谶译《悲华经·大施品第三》
...
唐·玄奘译《解深密经地波罗蜜多品》
...
唐·玄奘译《十一面神咒心经》
...
唐·菩提流志译《不空罥索咒心经》
...
清·汪彭寿《高王观世音经》
...
《观世音菩萨救苦经》
...
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曹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
...
吴·支谦译《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
刘宋·畺良耶舍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
姚秦·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
...
唐·玄奘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
唐·菩提流支译《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
...
宋·法贤译《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
宋·王日休校辑《佛说大阿弥陀经》
...
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般舟三昧经》
...
后汉·支娄迦谶译《般舟三昧经》
...
刘宋·沮渠京声译《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
...
西晋·竺法护译《佛说弥勒下生经》
...
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
...
唐·义净译《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
...
姚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
元魏·菩提流支译《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
...
北魏·昙鸾《往生论注》
...
姚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
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
...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
梁·曼陀罗仙译《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
元·宗宝 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马鸣菩萨造《大乘起信论》
...
菩提达摩制《南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观门》
...
菩提达摩制《无心论》
...
唐·弘忍述《最上乘论》
...
唐·慧光释《大乘无生方便门》
...
唐·大照、慧光释《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
...
《大乘北宗论》
...
昙琳序《菩提达磨大师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
...
《小室六门》
...
隋·僧璨作《信心铭》
...
唐·玄觉撰《禅宗永嘉集》
...
唐·宗密述《禅源诸诠集都序》
...
宋·延寿述《宗镜录》
...
宋·延寿述《万善同归集》
...
宋·延寿述《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
...
高丽·知纳撰《真心直说》
...
高丽·知纳撰《诫初心学人文》
...
高丽·知纳撰《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
...
智彻·述《禅宗决疑集》
...
宋·克勤等述《拈八方珠玉集》
...
宋·宗绍编《禅宗无门关》
...
宋·智昭集《人天眼目》
...
明·净善重集《禅林宝训》
...
明·如卺续集《缁门警训》
...
明·袾宏辑《禅关策进》
...
《碧岩录》
...
《从容庵录》
...
《通玄百问》
...
《青州百问》
...
网宣图
频道总排行
付嘱品第十
未优士整理
般若品第二
机缘品第七
疑问品第三
护法品第九
忏悔品第六
坐禅品第五
行由品第一
定慧品第四
顿渐品第八
频道本月排行
般若品第二
未优士整理
护法品第九
机缘品第七
疑问品第三
坐禅品第五
行由品第一
顿渐品第八
忏悔品第六
定慧品第四
付嘱品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