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名言林萃 > 成语学派 >

雷汉卿:禅籍俗成语浅论

2020-02-18 17:12:20来源:《语文研究》 已浏览人数:
唐宋禅宗语录是当时口语化程度最高的文献之一,其中保留了大量俗成语。有个别俗成语古已有之,但更多的俗成语则是禅师们在应机接人时随机使用并得以保存和流传下来的。

(作者:雷汉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教授)

人学网 名言荟萃 成语谚语 禅

汉语通语的成语有雅俗之分,温端政(2006)认为雅成语有三个特点,一是“来源于书面系统”,二是“多文言成分,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三是“通行范围上,多为知识分子所使用”。“俗成语来源于口语系统,有的来自古代口语系统,有的来自近代或现代口语系统;在构成成分上多白话成分(如‘三长两短’、‘一穷二白’、‘千秋万代’等);多通行在群众的口语。俗成语属于俗语。”李小平(2009)认为:“所谓雅成语,就是那些来源于古代书面语的成语,如‘四面楚歌’‘亡羊补牢’‘老骥伏枥’‘大谬不然’‘形影相吊’‘惩前毖后’‘捉襟见肘’等等。所谓俗成语,就是历代口头创作、口头运用的口语色彩很浓的成语,如‘乱七八糟’‘婆婆妈妈’‘改天换地’‘土洋结合’‘轻描淡写’‘实心实意’‘说长道短’等等。”①这个结论是符合语言实际的,据此我们可以把俗成语定义为:主要来源于民间口语系统或虽见于书面语系统但仍来源于某一时期特定的方言、口语的结构固定、语义完整的四字词语。

俗成语和雅成语的不同除了主要体现在上述温端政所论及的两个方面即来源不同和构成要素不同外,还存在结构方面的差异。雅成语结构相对凝固,不能随意变动语序或替换其中的成分,而俗成语的结构相对灵活,可以变换结构、替换成分。此外,二者的使用群体和通行范围也有所不同。雅成语多为文人所用,多出现在相对典雅和规范程度较高的文体中,而俗成语主要通行于民众口语中,往往活跃在白话程度较高的作品,如白话诗歌、禅宗语录、宋儒语录、戏曲、白话小说等文体中。

唐宋禅宗语录是当时口语化程度最高的文献之一,其中保留了大量俗成语。有个别俗成语古已有之,但更多的俗成语则是禅师们在应机接人时随机使用并得以保存和流传下来的。禅籍包含有大量俗成语的原因与禅宗基本宗教观念和其存在方式密不可分:其一,禅宗信奉“不立文字”的语言观,反对书面文字,而对口头语言“放一线道”。来源于民间口语的俗成语经常被禅师们借来表达玄妙的禅理佛法。其二,禅宗力图以本土色彩浓郁的农禅话语来取代外来佛教的经典话语,充满乡土气息。粗拙朴实的俗成语被吸收到禅师接引弟子、传教说法的话语体系中。其三,禅宗主张“平常心是道”,寓禅于日常生活,反映民众生活状况和价值观念的俗成语恰与这种禅悟精神相契合。其四,当时禅宗队伍的主要成员是下层劳动者,他们时常将自己熟悉的属于母语系统的俗成语不自觉地带入到参禅话语中。

一、禅籍俗成语的结构

禅籍俗成语都是二二相承的四字结构,②这和一般雅成语并无区别。只有个别成语如“放一线道”是一三组合结构。禅籍俗成语的构成方式亦可分为复合式、重叠式、复句结构和特殊结构四种类型。

复合式俗成语是禅籍俗成语最为常见的构成方式,可分为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并列式、动补式和连动式等。这里不做分析。

重叠式俗成语是禅籍俗成语中出现率很高且使用频繁的一种形式,可分为完全重叠和部分重叠两种格式。完全重叠的格式为AABB,根据词性的不同它又可分为名词重叠(如“物物头头”“泥泥水水”“心心念念”)、动词重叠(如“来来去去”“扪扪摸摸”“出出没没”)和形容词重叠(如“空空寂寂”“琐琐碎碎”“长长短短”)。部分重叠主要有三种形式:

(1)ABAC式。如:错七错八(形容未能彻悟禅理)、掣疯掣颠(疯疯癫癫)、彻骨彻髓(形容彻悟佛法)、逞能逞解(卖弄自己悟得佛法)、点胸点肋(形容自我炫耀)、盖天盖地(涵盖天地)、亘古亘今(从古到今)、见神见鬼(故弄玄虚而妄为)、立阶立梯(人为设立等级)、瞥瞋瞥喜(忽喜忽怒)等。此式中的AB和AC是并列关系,没有主次之分。而且B和C之间还具有某种规律性的联系,即B和C的词性相同、意义相关,部分B、C可以组合成词。从语义表达的功能而言,通过A的反复使用,将B和C联系起来,AB和AC在意义上互补和照应,产生强化语义的作用。此外,B和C在语义上往往是反义对照关系,属于反义聚合中的两极,如“盖天盖地”“亘古亘今”“尽始尽终”“彻头彻尾”“瞥瞋瞥喜”“好晴好雨”等。

(2)ABCB式。如:东听西听(到处打听)、东卜西卜(到处卜问佛法)、横咬竖咬(任意参悟佛法)、将头觅头(比喻不识自家清净本心盲目向外驰求)、将错就错、看楼打楼(有意模仿)、无梦说梦(形容无中生有)等。

(3)ABCA式。如:头上安头(比喻累赘多余)、床上安床(犹叠床架屋)等。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量使用重叠式俗成语是禅籍文本令人瞩目的语言特色,充分反映出禅籍口语化程度很高的特点。

复句结构的俗成语又可分为:(1)承接式。如:立地作梦、道头知尾、勾贼破家、滴水成冰、告往知来、贵买贱卖等。(2)目的式。如:拗直作曲、避喧求静、拨草瞻风、拨沤觅火、吃盐救渴、槌钟谢响等。(3)条件式。如:动弦别曲、见兔放鹰、对病与药、看风使帆、买帽相头等。(4)转折式。如:抱赃叫屈、持南作北、钉桩摇橹、短处求长、隔靴爬痒、画虎成狸、唤瓮作钟、药多病甚等。

所谓特殊结构的俗成语指的是有不少俗成语在结构中嵌入了数词,构成嵌数式成语。它们有些是名词性的,有些是动词性的,还有些是形容词性的。名词性的如:二头三首、横三竖四、七孔八窍、七珍八宝、四方八面等。动词性的如:举一明三、七穿八穴、七颠八倒、四通五达、七通八达、坐一走七等。形容词性的如:七凹八凸、七纵八横等。嵌数式俗成语中的数词基本都是虚指,如:千煅百炼、千了百当、千邪百怪、千妖百怪、千少万少、千乡万里、千休万歇、万变千化、万别千差、万祟千妖、万苦千辛等,都是用来形容数量多、程度深,并不确指具体的数量。

二、禅籍俗成语的来源

与俗成语来源于古代或近现代口语系统不同,禅籍俗成语约有三个来源:一是沿用已有成语,这些成语见于传世文献,为后世所沿用,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口头交际的常用习语。二是源于世俗俗成语,这一类成语首次被禅宗文献所记录,成为禅籍俗成语的主体部分。它们大部分在禅籍中的意义和世俗用法一致,有些则沾染了禅义成为了禅宗的行业语。三是源于禅宗行业语,这类成语多是禅师应机接人,或是僧人间机锋对答时随机创造的。

2.1沿用传统“雅”成语

这些“雅”成语在禅籍中一般都具有新义即沾染了禅义,如“安家乐业”出自《汉书·谷永传》:“务省徭役,毋夺民时;薄收赋税,毋殚民财,使天下黎元咸安家乐业。”本用来形容安居乐业。禅籍中则形容安心静虑,不必向外驰求。“壁立千仞”出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其山惟石,壁立千仞,临之目眩。”本用来形容山崖石壁高峻陡峭。禅籍中则形容禅悟者自明心性,无所依傍,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冰消瓦解”出自晋成公绥《云赋》:“于是玄风仰散,归云四旋,冰消瓦解,奕奕翩翩。”比喻事物消失或崩溃。禅籍中则比喻顿时开悟或荡尽从前知见解会。③“墙壁有耳”语出《管子·君臣下》:“古者有二言:‘墙有耳,伏寇在侧。’墙有耳者,微谋外泄之谓也。”后以“墙壁有耳”“隔墙有耳”形容墙外有人偷听,秘密泄露。禅家藉以比喻佛法之义不可用言语道断。“画饼充饥”语出《三国志·魏志·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本指徒有虚名而无实惠。禅籍中则指依倚语言文字参悟佛法的行为。

2.2 源于世俗俗成语

禅籍记录了唐宋时期异彩纷呈的俗成语,其中大量俗成语首次见于禅籍。虽说我们在其他世俗文献中很少甚至未能见到,但根据其上下文推断,这些成语的含义与世俗用法应当是一致的,如“屙屎送尿”“驴胎马腹”“驴腮马嘴”“泥猪疥狗”等,都体现出很浓重的农禅话语特点。其他如形容徒劳无益行为者有“把缆放船”“担雪填井”“掘地觅天”“扪空追响”“虚空钉橛”“压沙觅油”“钻冰求火”“斩头觅活”等;形容愚痴行为者有“立地作梦”“屎上加尖”“剜肉作疮”“预搔待痒”“舍头觅头”“开眼尿床”等;形容不能干脆利落领悟佛法者有“黏皮著骨”“惹泥带水”“牵藤引蔓”等;比喻解除妄想疑惑而摆脱迷障者有“抽钉拔楔”“解黏去缚”等;形容领悟禅法不到位者有“半合半开”“半前落后”“半青半黄”等;形容见解浮浅者有“单见浅闻”“根浮脚浅”等;比喻法眼不明而本末倒置者有“呼牛作马”“认驴作马”“认奴作郎”“认龟作鳖”等。以下是现今通行的成语词典没有收录的一些俗成语:

八字打开 把柁张帆 百丑千拙 百种千端 奔南走北

避喧求静 残羹馊饭 残弓折箭 彻骨彻髓 瞠眉努眼

撑门拄户 传茶度水 槌钟谢响 打模画样 道头知尾

滴水滴冻 倒肠换肚 钉嘴铁舌 堕坑落堑 二头三首

扶头接尾 勾贼破家 寒灰死火 和麸粜面 胡抛乱掷

呼兄唤弟 户破家残 唤瓮作钟 镬汤炉炭 将长就短

脚蹉手跌 聚铁成斧 快鹰俊鹞 驴唇马嘴 驴胎马腹

买帽相头 囊藏被盖 拈头作尾 拗曲作直 抛沙撒土

皮穿骨露 劈腹剜心 七孔八窍 牵丝带线 倾肠倒腹

千邪百怪 牵犁拽杷 牵藤引蔓 烧钱引鬼 霜露果熟

填沟塞壑 闲门破户 造妖捏怪 张弓架箭 针头削铁

另外,禅籍俗成语给我们提供了汉语成语多样的表达形式,这种形式是通过语素替换实现的,其中有单语素的替换,如:本分钳锤——本色钳锤、成群作队——成群结队、粗羹淡饭——粗茶淡饭、龙头蛇尾——虎头蛇尾、横三竖四——斜三横四、持聋作哑——装聋作哑、背明投暗——弃明投暗、电掣星驰——电卷星驰、隔靴搔痒——隔靴爬痒——隔靴抓痒、掘地讨天——掘地觅天、将头觅头——舍头觅头、目瞪口呿——目瞪口呆、瞠眉瞠眼——瞠眉努眼——瞠眉努目、补短裁长——截长补短——牵长补短等;有双语素的替换,如:开眼尿床——开眼瞌睡——开眼作梦、一箭两垛——一箭双雕、把断封疆——把断咽喉——把断要津等;还有单双语素的交叉替换,如:开眼寐语——开眼寱语——开眼瞌睡——开眼作梦——开眼尿床、七穿八穴——左穿右穴、七纵八横——七出八没——七通八达(形容悟法透彻明白、畅通无碍)、不涉阶梯——不历阶梯——不践阶级——不涉阶级——不落阶级——不涉途程(形容当下单刀直入领悟佛法)等等。

属于世俗俗成语的还有AABB重叠式,它们有名词性、动词性和形容词性三种。名词性的如“波波浪浪”“儿儿女女”“花花叶叶”“句句字字”“门门户户”等;动词性的如“出出没没”“叮叮咛咛”“来来去去”“拖拖曳曳”等;形容词性的如“长长短短”“大大小小”“寒寒热热”“恍恍惚惚”“玲玲珑珑”“漫漫汗汗”“绵绵密密”“隐隐密密”等。

2.3 源于禅宗行业语

禅籍中具有行业语性质的俗成语约可分为四类。

一是禅宗自创、用来直接体现禅宗教义的成语。这类成语是禅籍中特有的,一般不见于世俗文献。如“爱圣憎凡”形容有分别心。“安禅静虑”指禅人静心思考。“超宗越格”本指超越通常规程,形容有非同寻常的胆识。“盖色骑声”“盖声盖色”形容超越声色。“求玄觅妙”形容一味寻求玄妙见解。“挑囊负钵”比喻参禅行脚。“寻言逐句”指追逐并拘泥于语句。“依草附木”指神鬼依附草木可以显灵作怪,比喻不能直接领悟禅义而一味模仿他人语句以为知解的人。“游州猎县”形容禅师到处行脚。

二是一般俗成语在禅籍中通过比喻引申沾染了禅义而成为禅宗行业语。如“把断要津”本指坚守水路要道之关卡,禅籍指阻断语路、驱除知见妄念等施设。同义词有“把定(断)封疆”“把断咽喉”。“本地风光”本指本地的风光、景色,禅籍喻指人本有的心性。犹“本来面目”。“本分草料”本指马等牲畜规定所喂的饲料,禅籍喻指本有的定分。“鼻孔辽天”本指鼻孔朝(向)天,禅籍形容唯我独尊傲视一切。“拨草瞻风”本指拨开荒草观察风向,禅籍用来指拨开一切迷雾领会禅法。“打成一片”本指将不同的部分融为一体,禅籍用来形容不生分别对立之心即物我不分的禅悟境界。“单刀直入”世俗比喻直截了当不绕弯子,禅籍用来比喻抛开一切语言文字和知识见解,当下领悟,明心见性。

三是模式词语。近代汉语中有一类按固定框架组配而成的词语,这种框架具有生成新词的功能。有学者将这类词语的特点总结为五点:一是有一定的字数,二是有不变的字,三是有固定的模式,四是有固定的意义类型,五是具有能产性。见于禅籍者如“立阶立梯”“烹佛烹祖”“作窠作窟”“搬盐搬面”“吃茶吃汤”“撒土撒沙”“撞墙撞壁”“半醉半醒”“半青半黄”“自缠自缚”“自吹自拍”“若草若木”“若贵若贱”等。

四是由谚语、歇后语、典故等简缩而成的俗成语。如“逢场作戏”来自“竿木随身——逢场作戏”(比喻随机应变给予施设)、“徐六担板”来自“徐六担板——只见一边”(比喻见识偏执)、“金屑落眼”来自“金屑虽贵落眼成翳”、“掩鼻偷香”来自“掩鼻偷香空招罪犯”(比喻自欺欺人)、“鱼鲁刁刀”来自“刁刀相似鱼鲁参差”(形容混淆难分)等。

三、禅籍俗成语的语义

一般来说,成语的语义都具有双重性,即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而禅籍俗成语的语义在禅文化语境下具有了多重性的特点,也就是说禅籍俗成语一般具有字面义、引申义、禅义和零语义几个语义层次。字面义是根据俗成语的组成成分及其语法关系可以直接推断出来的意义。引申义是对俗成语字面义进行抽象、概括而获得的意义,更富有哲理性。禅义是俗成语在禅籍中被赋予了禅宗思想而体现出的意义。零语义是禅义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之所以称之为“零语义”,是指这类俗成语在禅宗会话语境中只有语言形式而无特定的表义功能,在宗门中被称为“无义语”。

禅籍俗成语的几个语义层次由表及里,字面义属于最外层的浅层义,通过对字面义的抽象概括,归纳出富有哲理性和普遍指导意义的引申义,引申义是浅层字面义之下的深层语义。但禅籍中的一些俗成语其引申义往往还不是禅宗所要表达的终极意义,经过对引申义或字面义的偏取、补充而获得体现禅理的禅义才是禅籍俗成语所要表达的最终意义。禅籍俗成语语义由浅层到深层再到禅义层,体现出禅籍俗成语语义的多重性特点,这一特点可以简单表述为单层语义、双层语义和多层语义三个层次。

3.1 单层语义的俗成语是指禅籍中的俗成语只具有字面义一层含义的成语,即其字面义也就是它在禅籍中要表达的实际意义。如:

【百丑千拙】丑态百出。《祖堂集》卷四《药山和尚》:“茗溪和尚对师说话,去后,师向云岩曰:‘茗溪向上曾为节察来。’岩却问和尚:‘向上曾为什摩?’师曰:‘挛挛拳拳,赢赢垂垂,百丑千拙,且与摩过时。’”

【掣疯掣颠】疯疯癫癫。《临济录》:“师一日与河阳木塔长老同在僧堂地炉内坐,因说普化每日在街市掣风掣颠,知他是凡是圣。”

【屙屎送尿】拉屎尿尿。《五灯会元》卷一五《云门文偃禅师》:“汝若实未有入头处,且独自参详,除却著衣吃饭,屙屎送尿,更有甚么事?”《临济录》:“道流,佛法无用功处,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④

【含齿戴发】口中有牙齿,头上有头发。《五灯会元》卷一九《定山惟素山主》:“僧问:‘如何是佛?’师曰:‘含齿戴发。’曰:‘恁么则人人具足。’师曰:‘远之又远。’”《圆悟录》卷四:“开圣节上堂云:‘顶天履地共荷皇恩,含齿戴发均承帝力。’”

【寒灰死火】燃烧后无热度的灰烬。《圆悟录》卷一○:“有时冷啾啾地,如枯木朽株,寒灰死火。”

【万祟千妖】各种妖魔鬼怪。《圆悟录》卷七:“五月五日天中节,万祟千妖俱殄灭。”

3.2 双层语义的俗成语是指禅籍中具有两层含义的成语。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字面义基础上隐含有引申义,引申义是俗成语要表达的实际意义,但字面义仍起作用;另一种是在字面义基础上直接与禅理融合,引申出禅义,禅义是俗成语要表达的实际意义,同时字面义也发挥作用。

3.2.1 在字面义基础上隐含引申义。如:

【白云万里】字面义指白云离地很远。形容距离极其遥远。《法演录》卷中:“说佛说法拈槌竖拂,白云万里。德山入门便棒,临济入门便喝,白云万里。”

【半青半黄】字面义指植物等处于青黄之间。形容未能完全参透或领悟佛法。《密庵录》:“一等是抛离父母,挑囊负钵,蹈破草鞋。直须硬著脊梁穷究教彻头彻尾去,莫只半青半黄,似有似无,向长连床上闭眉合眼。”

【舍头觅头】字面义同“骑驴找驴”。比喻佛法就在身边而不能体察却到处驰求。《临济录》:“道流,大丈夫儿今日方知本来无事,秪为尔信不及,念念驰求,舍头觅头,自不能歇。”

【点胸点肋】又作“指胸点肋”“点胁点肋”。字面义指手指胸口两肋间。形容高傲、自我炫耀。《大慧录》卷一:“今朝正是四月八,净饭王宫生悉达。吐水九龙天外来,棒足七莲从地发。点胸点肋独称尊,大口开张自矜伐。”《临济录》:“尔诸处只指胸点肋,道我解禅解道。”《汾阳语录》卷上:“点胁点肋,道我知我解。”

【干竹绞汁】字面义指在于枯的竹子上榨汁。比喻徒劳无益的行为。《禅宗无门关·序》:“说道无门,尽大地人得入。说道有门,无阿师分。第一强添几个注脚,大似笠上顶笠。硬要习翁赞扬,又是干竹绞汁。”

【抖擞屎肠】字面义指抖擞肠子。形容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宗门武库》:“山前婆子见专使欣然问曰:‘暹首座出世为谁烧香?’专使曰:‘德山远和尚。’婆子诟骂曰:‘雪窦抖擞屎肠说禅为尔,尔得恁么辜恩负德!’”《虚堂录》卷八:“古佛家风,恰好腊月三十夜。祖师巴鼻,来日定是大年朝。抖擞屎肠说向伊,玄妙机关初不密。打透底,贬眼知歙州米价。⑤懵懂底,老棒打不回头。”

3.2.2 在字面义基础上直接引申出禅义。

这类俗成语目前没有看到引申为世俗义的用例,只看到其引申义直接体现禅义的用例。如:

【把茆盖头】又作“把茅盖头”。字面义指一把茅草盖在头上,禅籍中引申指主持寺院。《坛经·顿渐》:“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茅)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五灯会元》卷一三《云居道膺禅师》:“师问:‘如何是祖师意?’山曰:‘阇黎,他后有把茅盖头,忽有人问,如何祗对?’师曰:‘道膺罪过。’”⑥

【不历阶梯】又作“不践阶梯”“不落阶级”。字面义指不经过阶梯。比喻指当下单刀直入领悟佛法,不设言诠及各种施设。《五灯会元》卷一二《大沩慕哲禅师》:“古佛道,昔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堕坑落堑,今复转最妙无上大法轮,土上加泥。如今还有不历阶梯、独超物外者么?”

【抽钉拔楔】字面义指抽出钉子、拔出木楔。比喻为人解除疑惑使之摆脱俗情迷障。《五灯会元》卷二○《竹原宗元庵主》:“诸方为人抽钉拔楔,解黏去缚,我这里为人添钉著楔,加绳加缚了,送向深潭里,待他自去理会。”

【横眠直卧】字面义指横竖睡卧的姿势。形容任性随意参究佛法。《祖堂集》卷二《惠能和尚》:“龙花却问云大师,大师云:‘一翳不除,出身无路。’进曰:‘除得一翳底人还称得向上人也无?’云大师云:‘横眠直卧有何妨?’”

【二头三首】字面义指第二、第三头。引申指第一义之外的义理。《联灯会要》卷二○《鼎州德山宣鉴禅师》:“仁者,莫走蹈汝脚板阔去,别无禅道可学,若有学得者,即是二头三首,外道见解。”《杨岐方会和尚后录》:“师云:‘大众,大家散去,早落二头三首。如不散去,今日热瞒诸人去也。’”

【七穿八穴】字面义指到处通达无碍。⑦形容悟法透彻明了,运用自如,通畅无碍。《圆悟录》卷七:“根本若真,正眼洞明,则七穿八穴。根本若不明,正眼若麋麻,则皮穿骨露。”同义词有“七纵八横”“七出八没”“七通八达”。

3.3 多层语义的俗成语是指在俗成语世俗引申义基础上再度引申而获得禅义的成语。

如“百尺竿头”的字面义是攀爬到了百尺高竿仍未达到最高处,还需继续向上攀爬。世俗引申指在已有的成绩上作进一步的努力,以获得更大的成就。在禅文化语境中指禅师引导学人,参禅悟道要勇猛精进,更上一层楼。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八面玲珑”的字面义谓四壁窗户轩敞,室内通彻明亮或物体外观光滑通透。世俗引申形容人世故圆滑,面面俱到,或善于应酬,各方面的关系都能应付。禅籍中再度引申指当下顿悟,通彻明了。“不通水泄”即水泄不通,字面义指连水都流不过去。世俗引申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禅籍中用来比喻机语严密,无懈可击,对禅理佛法大彻大悟。“抱赃叫屈”的字面义是手里抱着赃物,口里喊着冤屈。世俗引申指抵赖和辩解。禅籍中用来讥讽禅师接引学人不离言句义解却认为不落言诠,手段高明。“和麸粜面”的字面义指将麦麸搀在白面里卖了。世俗引申指夹带假货而乱真。禅籍中指禅师接人的奇特手段。无著道忠于本条注云:“宗师为人用贼手段也。”“回光返照”本义是太阳落到地平线下时由于反射作用而使天空暂时发亮的自然现象。世俗则比喻人临死前精神的短暂兴奋状态。禅籍中用来比喻收回向外寻求的眼光,回归自心。

所谓禅籍俗成语中的零语义是指将成语的字面义或引申义抽空,只留下成语的形式而不具有明确的指义功能或者说其意义无法言说,需要体悟。

例如:


    在以上文句中,针对学人“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如何是佛法大意”的问题,禅师用不同的俗成语做出了回答,但每种回答都是答非所问,不知所云。禅师旨在斩断学人的妄念,使学人跳出逻辑概念的藩篱,直接进入活生生的悟性思维空间,达到超现、自在、无为而无不为的禅悟境界,真正领会和体悟佛性的终极意义。俗成语的浅层字面义和深层引申义被完全抽空,只留下纯粹的话语形式,其目的在于打破言诠理路,截断学人执着语言文字参禅的思维定势,绕路说禅。

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汉语的口语词和书面语词差异大。这不仅是语体、语用的差异,而且也是汉语两大造词系统的差异……从理论上区分口语词、书面语词对解决汉语词汇问题是一个突破口。”“俗成语”属于口语词,区分某一特定时期汉语书面语词和口语词并比较其异同,有助于考察不同历史时期汉语词汇的消长变迁和认识其基本词汇的面貌,又可为辞书编纂、词汇规范服务。⑧

注释:

①李小平指出:“汉语通语成语因其来源和运用等方面的情况不同而分别为‘雅成语’和‘俗成语’,这是合理的。但必须注意的是,这种雅俗的分别是在通语成语内部比较而产生的,无论雅成语还是俗成语,都是通语成语,它们的分别是雅成语的书面语色彩浓些,俗成语的口语色彩浓些。”(参《论汉语方言成语的性质》,《语文研究》2009年第1期)。

②温端政(2005)认为:“成语在形式上具有二二相承四字结构的特征,但在内容方面没有自身的特征,有的成语具有表述性(如‘唇齿相依’),有的成语具有描述性(如‘唇枪舌剑’),所以,成语就是‘二二相承的描述语和表述语’。”(参《汉语语汇学》第一、二章,商务印书馆,2005年)

③《祖堂集》卷一三《招庆和尚》:“问:‘疑则途中作,不疑则坐家儿。离此二途,乞师方便。’师云:‘未曾将曲与,汝离什摩?’进曰:‘与摩则冰消瓦解。’师云:‘动亦你置,静亦你置。'”《续指月录》卷五《平江承天觉庵梦真禅师》:“一夜更深,举首见琉璃灯,豁然大悟。从前所得,一时冰消瓦解。”

④另有“抛尿撒屙”,则引申指说法传道的行为,如《虚堂录》卷二:“后来说一藏葛藤,牵枝引蔓,抛尿撒屙,至今未已。”

⑤按:“贬眼”疑为“眨眼”之误。《密庵录》:“如风雷电卷,看者不容眨眼。”《大慧录》:“睦州担板,那容眨眼。”“眨眼”形容极其迅疾。

⑥把茅:一把茅。《景德传灯录》卷一七《洪州云居道膺禅师》:“洞山问曰:‘阇梨名什么?’曰:‘道膺。’洞山云:‘向上更道。’师云:‘向上道即不名道膺。’洞山曰:‘与吾在云岩时秪对无异也。’后师问:‘如何是祖师意?’洞山曰:‘阇梨,他后有一把茅盖头,忽有人问阇梨,如何秪对?’曰:‘道膺罪过。'”

⑦义同“左穿右穴”。《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其时有往年败没将李叙(绪)教单于兵马法,打公孙遨(敖)兵马失利,左穿右穴。”

⑧1996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取消了1983年版的〈口〉标注。据编者的说明,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是2版所标的原是北京口语,这些词语有“不少也多见于书面文字,不只限于口语了”,一是“有些词使用范围也不好确定”(参韩敬体《〈现代汉语词典〉修订工作概述》,《辞书研究》1997年第1期)。后来,有学者对此提出了批评:“取消〈口〉标注所引起的负面效应,表面上看是在于未能妥善处理词语语体特点与言语形式的联系与区别,但仔细探究起来,恐怕还有编纂思想、语言研究的准备不足等更深一层的原因。”(参杨金华《浅议新〈现汉〉“〈口〉”标注的取消》,《辞书研究》1998年第3期)。

网名:人学研究网|人类文明通识智库
网址:www.renxueyanjiu.com
责编:名言林萃网成语谚语栏目史秀洋

相关热词搜索:禅籍,俗成语

上一篇:汉语成语涵义的演变:从内涵复杂到表意浅显    下一篇:郝铁川:汉语成语还要去芜存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