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华夏春秋 > 北宋 >

宋代的名窑与名瓷

2018-07-17 14:38:30来源: 人学研究网 已浏览人数:
从宋墓的壁画可以看出,随着宋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并对瓷器有了新的需求。

我国的制瓷业到北宋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北宋时期,河北、河南地区的定窑、汝窑、北宋官窑、磁州窑、陕西耀州窑,宋辽对峙时期的辽瓷和南宋时期浙江、福建、江西等地的龙泉窑、南宋官窑、建窑、吉州窑、景德镇窑等,以及宋金对峙时期的金代瓷窑,都是我国陶瓷史上比较出色的窑场。其中,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从宋墓的壁画可以看出,随着宋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并对瓷器有了新的需求。一方面为满足皇宫贵戚装点居室收藏玩赏,高档瓷器在质量上和造型上不断更新,另一方面民间日用陶瓷需求也在增长。宋时酒楼茶坊都悬挂名人字画,以器皿精洁为号召。饭店用耀州青瓷,饮食担子也用定州白瓷。宋代东南亚的香料大量输入,妇女化妆使用瓷制的香料盒、脂粉盒等。宋代时还风行 斗茶 , 斗茶 用的黑瓷茶碗也有大量需要,这都使得此间日用陶瓷在质量上、数量上有极大的发展,名贵瓷品不断涌现。例如龙泉窑运用不同的受热膨胀系数烧成的 百圾碎 ,弟窑的 粉青 ,定窑的莹白、甜白、牙白和绣花、刻花、印花,官窑的 紫口铁色 ,景德镇的月白(影青),建窑的 乌黑兔毫 ,磁州窑的黑釉刻花以及杂彩等瓷器,都是极负盛名的珍品。

1、定窑及汝、官窑

北宋建国,定都汴京(今开封),这使河北、河南的经济地位日趋重要。瓷业生产以定窑最为突出。定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一带。它是唐代邢窑的继承者,形成了独创的工艺制作技术,烧制的白瓷独具风格。

白瓷是定窑烧造的主要产品,特别是北宋时期,以大量制作刻花、印花白瓷著称,开了我国日用白瓷装饰的先声。宋代的定窑白瓷颜色上略带牙黄,主要是使用了氧化焰烧成技术,釉薄而透明,印花容易透露,连胎色也显现在外,被后人认为是上品。金代的白瓷白里透黄,但釉面不及宋代光润。宋代定窑白瓷主要采用刻花、划花、印花等装饰方法,影响极广,后为南北各窑所采用。定窑的刻花吸取了唐越窑的浮雕技法,又以刻花结合篦状工具划刻复线纹的方法装饰图案,增加纹饰的立体感。印花是采用粘土制成模型,雕刻出细致的花纹图案,经素烧制成印模,印制瓷器,使其具有一定的纹样。

北宋定窑白瓷胎质细腻,强度高,釉莹润素雅,纹样细致,从烧造技术及艺术装饰上都堪称最佳,被后人誉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定窑除烧造白瓷驰名外,还兼烧黑釉、酱釉和绿釉器。汝窑、官窑并称宋代五大名窑。北宋晚期大观年间,宋徽宗命汝州建青器窑,制作贡品。官窑在古代文献中有北宋开封官窑及南宋杭州官窑之说。

2、耀州窑

北宋时期,耀州窑以烧造青釉为主,酱色釉瓷、黑釉褐斑瓷及白釉绿彩等数量很少。瓷品中日用器皿占主导地位的是民间瓷窑。耀州瓷装饰题材来源于生活,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装饰技法多种多样,有刻花、剔花、镂孔和印花。耀州瓷的纹样和图案简朴壮美,充分表现了古代耀州陶工的艺术创造才能。耀州窑在烧造工艺方面,比唐代进了一大步。唐代碗叠烧,碗里垫三角饼;宋代单件烧,每个匣钵内放碗坯一个,底有垫饼,并采用了两次烧成的方法。对耀州窑出土遗物的分析研究发现,当时用煤烧还原焰的技术已得到很好的控制,说明当时的烧瓷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3、磁州窑

宋磁州窑在烧造白瓷、青瓷方面都很有成就。杰出而有特色的瓷品有白釉釉下黑彩划花、白釉釉下酱彩划花,珍珠地划花、绿釉釉下黑彩、白釉红绿彩、低温铅釉三彩等12种之多。

白釉釉下黑彩是磁州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白釉釉下黑彩划花瓷器是高档瓷品,它选用优质原料制作,工艺过程是在成型的坯上先敷上一层洁白的化妆土,然后用细黑料绘画纹样,再用尖状工具在黑色纹样上勾画轮廓线和花瓣叶筋,划掉黑彩,露出白色化妆土,施一层薄而透明的玻璃釉,入窑烧制。黑白两色形成强烈对比,后人皆称 白地黑花,尤属特品.同时也有白地赭花,黑地白花,有的却在黑色的纹上罩以绿釉,有的在深绿色的底子上绘有浅绿色的花朵,有的在赭色或茶色的底子上凸起类似沥粉的白色条纹,图案雅致隽永。珍珠地的作法,就是在刻划的花纹以外,满满地密布着细小圆圈,花枝盘绕,珠光绵连。这种仿钻银的做法,有一种温和静谧之美。

这些赭色、茶色、绿色的彩绘,都是在小窑中用低温复烧而成,磁州民窑是由唐三彩、贴花、剔花发展而成。磁州窑瓷器装饰以黑白色彩对比为主要特色,以铁锈花装饰最为突出,创造性地使用中国绘画的技法,巧妙地将图案绘制在瓷器上,显现出白地黑花和黑地褐彩,称为白地铁锈花和黑地铁锈花,开创了我国瓷器彩绘的新途径,为宋以后的青花、五彩瓷绘奠定了基础。不仅领导当时北方民窑造瓷艺术的主流,并能与当时宋廷烧造的官窑瓷器相媲美。

4、钧窑

钧窑是北宋以后继汝窑兴起的北方最著名的瓷窑,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城北门内的钧台与八卦洞附近,是宋代烧造宫廷用器的瓷窑。河南巩县、禹县一带,自唐以后已发现铝土矿、煤矿和铜矿开采,铜的冶炼技术已有高度成就。这是古钧窑在北宋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钧窑制作已突破了纯色釉的范围,发展成为五彩的多色釉。

钧窑属北方青瓷系统,它的特色在于它使用的是一种蓝色乳光釉,釉内含有少量的铜,所以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有如蓝天中的晚霞。青色不同于一般青瓷,深浅不一,多近于蓝色。北宋晚期钧窑还首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及艺术欣赏开辟了新的境界。铜红釉的呈色对着色剂的加入量、基础釉的化学组成以及温度和气氛等因素都十分敏感,条件稍稍偏离规定要求,就得不到正常的红色。宋代钧窑首先创造性地烧造成铜红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5、龙泉窑

龙泉窑在今浙江省西南隅,与福建省交界。五代和北宋初期,在余姚曾形成了以烧制 秘色瓷 而闻名的越窑体系,同时还有烧造青瓷为主的婺窑和瓯窑。北宋初期,龙泉窑在龙泉县境内兴起,在这三窑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

北宋灭亡后,南宋偏安富庶的江南,有一段短暂的 “国泰民安” 时期。龙泉窑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在生产规模、工艺技术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是中国陶瓷史上仅次于景德镇的历史名窑。

南宋晚期是龙泉窑的极盛时期,生产青瓷的窑场比北宋成倍增多,以大窑和金村最为集中,主要产品有白胎瓷和黑胎青瓷两大类。器物造型更加丰富,其中鼎、炉、瓶类最为突出。多采用划花、刻花、篦花、印花、贴花、填白等方法。贴花就是先用胎泥印压成片状图案,再蘸泥浆贴在胎上,这部分多不施釉,烧成后呈紫红色,青釉红彩别有风味。填白是用毛笔蘸紫金土在已上釉的坯上较规则地点成瓜子大小的点子,烧成后呈赭色,极为有趣。

此外, 开片 、 紫口铁足 也是龙泉窑常用的装饰手法。

南宋晚期龙泉窑青瓷釉配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白胎青瓷釉中釉灰的用量大为减少,CaO和助熔剂含量猛降,白胎青瓷釉已从北宋时的CaO釉演变成CaO- K2O釉。这一时期青瓷釉的另一显著变化是,釉层厚度比以前大大增厚,釉层厚而不流,具有浑厚饱满的艺术美。由于烧成温度和气氛掌握得恰到好处,釉色幽美,成功地烧出了纯正的粉青和梅子青釉,可与碧玉、翡翠媲美。

龙泉瓷的成形主要有 钧 即辘轳和 模范 即模型两种方法。由于釉层特别厚,上釉技术难度很大,主要采用蘸釉法和荡釉法上釉,一般要上釉二到四次。为了使上釉时坯体不致破碎,生坯上釉前一般须预先素烧。据明嘉靖年间的陆蓉《菽园杂记》一书记载,宋时龙泉窑在烧成结束时要 以泥封闭火门,俟火气绝而后启.封火门的目的可能在于防止二次氧化,使青瓷的色调不致闪黄。宋时采用 火照 来测定产品的止火温度。 火照 采用和产品一样的胎和釉制成,在烧成后期用工具把火照从窑中钩出,检验胎釉是否已达到正烧,并以此来决定是否要继续再烧或熄火。

南宋龙泉窑盛极一时,是以章氏兄弟成功烧造而闻名的,特别是章生一的所谓 哥窑 ,制品古雅,制工精巧,釉层作碎裂纹,被视为稀世之珍,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而世称章生二的 弟窑少纹片,紫口铁足,以无纹者为贵.弟窑瓷品多为白胎青釉,釉色有梅子青、月白、翠绿、粉青、褐黄,比哥窑丰富、纯正,而且釉厚,有玉的感觉。

6、与龙泉窑同时发展起来的瓷窑,在南方还有吉州窑、建窑及景德镇窑。

福建地区在南宋时期最为突出的是黑釉瓷。

黑釉瓷的流行是与当时 “斗茶” 的风尚紧密相连的。宋代的茶叶是制成半发的膏饼。饮用前先把膏饼碾成细末放在茶碗内,再沏以初沸的开水,水面便沸起一层白色的沫。宋时的茶盏有黑釉、酱釉、青釉、青白釉、白釉5种,但以黑釉茶盏便于衬托白色茶沫、观察茶色而受到斗茶者的垂爱。正由于这种特殊需要,黑釉得到极大的发展。建窑是宋代新兴的黑瓷窑之一,在福建省建瓯之吉水镇,是众多民间瓷窑中的一个。建窑黑茶器还风行国外。在日本把施有黑釉的瓷器称为天目。现代统称施黑釉的陶瓷为 “天目”。

在建窑的天目釉中,以曜变天目、油滴和兔毫最为著名。天目釉属于铁系的结晶釉,烧成后浑厚凝重,黑里泛青。 曜变天目 式样美观,釉彩奇特,在墨黑的底色上散布着深蓝色的黑点,围绕这些点还有红、天蓝、绿等色彩。由于其化学成分和烧成气氛难于掌握,被日本视为 神技.油滴天目的特点,就是在黑釉的釉面上布满了许多银灰色的亮晶点,像平静的水面上洒下了油点,别有风味。油滴的烧成温度要恰到好处,温度低了,点子出不来,温度高了,点子又会散开或流成 兔毫.显然兔毫的烧成温度高于油滴,形成油滴的铁结晶釉都向下流动,由于流速的不同,而在黑釉中透出美丽的褐黄、蓝绿、淡棕或铁锈色的毫毛状筋脉和流纹,其状如兔毫。建窑和吉州窑所产油滴和兔毫最为著名。

景德镇在宋以前称为新平,北宋赵恒(真宗)景德年间(1004- 1007年)得名景德。它位于昌江南岸,这里有丰厚优质的高岭瓷土,又有南山的柴薪资源,昌江及其支流的便利运输条件。两宋是景德镇崛起和兴盛发展时期。

这时景德镇的制瓷业是官监民烧,属于民营手工业。两宋时期景德镇最为著名的瓷品为青白瓷,后人称影青瓷。影青瓷的釉面呈青白色调,比定窑乳白釉要青绿一些,比龙泉窑的梅子青、粉青又要白一些,釉层薄。

蒋祈的《陶记》据考察写于南宋嘉定七年至端平元年(1214- 1234年)。它较为详实地记述了景德镇瓷器的生产情况,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谈论瓷器生产的专文。它记叙了景德镇制瓷用原料的产地,胎釉的制备、成型、装饰、装坯、焙烧乃至制厘原料,为研究陶瓷工艺发展史及科技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从文中我们可以得知当时的原料处理、原料生产已不是季节性生产,而且采掘与原料加工已有明确分工。对制瓷工艺的详细记述,说明当时作坊内部分工非常细密,而且瓷业内部已分出了 烧 、 作 两个相互独立而又相互依赖的行业。

近年陶瓷考古发现,宋早期的景德镇窑采用湿泥定型,装烧时普遍使用匣钵与小于器物圈足的高垫饼装坯入窑的仰烧法,对烧还原焰掌握不够好,釉色白呈略带青灰或淡黄。北宋末到南宋初这一时期,由于景德镇瓷原料可塑性弱,普遍应用旋坯成型,形成了以拉坯为辅、旋坯为主的成型特点。装造时使用多级垫钵,在匣钵内覆烧,增加了碗碟的装置密度。这一时期最突出的成就是工人在焙烧过程中娴熟地掌握了强还原焰。还原焰不仅使器物色泽达到白里泛青温润如玉的艺术效果,而且使器胎致密,透光度更好。釉色已由灰青或淡黄变成青绿色。瓷品釉层形成了典型的青白色,装饰以刻花为主。宋晚期时受定窑影响,风行覆烧,采用定窑发明的垫圈组合式窑具装烧芒口碗盘,增加装置密度,节约燃料,防止瓷品变形。但该窑具为生坯作成,只能使用一次,烧时窑室内水分增多,不易排除,影响升温,易给釉面造成阴黄等毛病。由于风行覆烧,多采用印花装饰。

景德镇窑从宋中期开始,工艺操作不断完善,生产规模扩大,到南宋后期几乎是我国最大的窑场,而且从宋中期就开始逐渐脱离农业而独立,出现分工细致复杂的协作。宋时景德镇的青白瓷从致密度、透光度、烧制工艺和成本等方面,都比定窑、龙泉窑要好。景德镇由于有适宜的原料,青白瓷胎白度和透明度高,已接近现代细瓷的水平。瓷器由半透明釉发展到半透明胎,是中国瓷器发展过程中的第三个飞跃,景德镇宋代青白瓷首先产生了这个飞跃。景德镇在宋以后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制瓷中心

责编:人学研究网|华夏春秋栏目·紫天爵

参考文献:

史仲文:《中国全史》,第57卷《宋辽金夏科技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相关热词搜索:名窑 名瓷

上一篇:金朝与辽朝的陶瓷    下一篇:金代的绘画和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