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华夏春秋 > 方国考古 >

环境考古学家“还原”华东史前大风暴

2018-04-24 15:34:39来源: 人学研究网 已浏览人数:
约4580年前,一场史前大风暴几乎摧毁这个种植水稻的海边小聚落。其后约120年间,长江口——杭州湾的相对海平面上升了近1米。

鱼山遗址俯瞰图
 
  (文章出处:新华网;作者:屈婷)
 
  约4580年前,一场史前大风暴几乎摧毁这个种植水稻的海边小聚落。其后约120年间,长江口——杭州湾的相对海平面上升了近1米。
 
  在浙江宁波镇海九龙湖镇的鱼山遗址,环境考古学家利用地层学研究和测年技术推断:约4580年前,一场史前大风暴几乎摧毁这个种植水稻的海边小聚落。其后约120年间,长江口——杭州湾的相对海平面上升了近1米。
 
  浙江省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开展了这项研究。在包含着古人类器物、泥沙和腐殖质的地层中,史前人类生活过的地层和海水入侵的痕迹相互堆叠,如活化石般,清晰记录了海洋与人类“此进彼退”的历史。
 
  鱼山遗址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及杭州湾的滨海平原,在距今5300年到4300年前曾诞生辉煌的良渚文明,并产生了古代国家的雏形。良渚文明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有精美玉器、恢弘的古城和大型水利工程,却突然衰落。田野考古显示:它的影响力也抵达了鱼山遗址这个远离良渚文明中心的小聚落。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鱼山遗址考古现场负责人雷少认为,海平面快速上升以及它导致的滨海平原大范围水涝灾害“可能是良渚文化衰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良渚人来说,这场强烈的大风暴就像一个不祥的预兆,他们的生活环境从此面临一系列异变。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王张华教授团队联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海博物馆考古部、英国拉夫堡大学地理系的研究者,揭示出此次史前大风暴及海平面快速上升事件更多的细节。
 
  “该风暴事件能够侵蚀到30到40厘米厚的泥炭层,并可能摧毁大树,推测其强度应相当于今天的强台风或超强台风。”王张华说,这意味着它的中心风力能达12级至16级以上,海面掀起十多米的巨浪,陆地遭受灾害性的破坏。
 
  王张华带领的研究团队采用了一种光释光测年技术,测量了鱼山遗址风暴地层里的石英矿物,确定了风暴发生的年代。其原理是:石英晶体被埋藏时,会接受周围环境中放射性核素衰变所产生的射线辐照,并储存其能量。科学家可以在实验室激发这些能量,从而推断出晶体何时被掩埋。
 

鱼山遗址保存着从新石器时代到唐宋时期的丰富遗存
 
  研究人员还结合地质和考古中常用的放射性碳同位素测年手段,探查了地层中的炭屑、植物碎屑的年龄,又对比了邻近的田螺山遗址地层测年结果,这才得以将风暴时间界定为公元前2560年前后,即大约4580年前。
 
  高科技带来的发现也得到了田野考古的证实。在属于良渚文化的地层顶部,有着显著的风暴侵蚀面。此外,还有一道宽60厘米、高约20到30厘米的沙脊,切穿良渚地层,“这样的地层关系和沙脊地貌是典型的风暴产物。”王张华说。
 
  研究人员进一步对该遗址地层进行了藻类化石和有机碳来源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覆盖良渚文化层之上的自然淤积层,形成于海水环境,反映这次强风暴事件发生之后,海水淹没该遗址长达千年。地层记录还显示:杭州湾的相对海平面在公元前2560至2440年前后,快速上升了约0.95米,误差为上下0.52米。
 
  王张华解释说,这120年间正是良渚文化衰落时期。“由于相对海平面的快速上升,长江口——杭州湾滨海平原普遍发生严重的水涝灾害,从而深刻影响了古人类在该地区的生产和生活,甚至可能导致良渚古人放弃家园、迁移他处。”
 
  史前大风暴与海平面上升是否有因果关系?王张华认为,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十分薄弱,“还不能下这个定论”。有趣的是,这次海平面上升事件在时间上与石笋记录相“吻合”,显示当时气候正处于一个百年尺度的“小暖峰”。
 
  “鱼山遗址中,文化层与自然淤积层相互堆叠的埋藏特点十分独特。”他说,通过对考古揭示的信息进行多学科、全视角研究,可以鲜活地讲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史前自然、生态环境演变与人类繁衍生存的互动故事,揭示了史前时期的人海关系。

人学研究网·中华文明·华夏春秋栏目责编: 紫天爵

相关热词搜索:华东 考古学家 风暴

上一篇:宿白:有关敦煌石窟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探究楼兰道的具体路线和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