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华夏春秋 > 南北朝 >

南北朝:乐文化

2018-07-17 16:04:07来源:人学研究网 已浏览人数:
北齐神武平中山,有鱼龙烂漫、俳优、侏儒、山车、巨象、拔井、种瓜、杀马、剥驴等,奇怪异端,百有馀物,名为百戏。

乐制
 
  宋武帝永初元年,有司奏:"皇朝肇建,庙祀庙设雅乐,乃晋乐也。太常郑鲜之等各撰立新歌,黄门侍郎王韶之撰歌辞七首,并令施用。"十二月,又奏:"依旧正朝设乐,改太乐诸歌舞诗。"王韶之又撰二十二章。改《正德舞》曰《前舞》,《大悦舞》曰《后舞》。
 
  文帝元喜九年,太乐令锺宗之更调金石。至十四年,治书令史奚纵又改之。二十年,南郊,始设登歌,诏颜延之造歌诗,庙舞犹阙。
 
  孝武孝建二年,有司奏:"前殿中曹郎荀万秋议:郊庙宜设乐。"于是使内外博议。竟陵王诞等并同万秋议。建平王宏议:"以《凯容》为《韶舞》。《宣烈》为《武舞》。祖宗庙乐,总以德为名。章皇太后惟奏文乐,《永至》等乐仍旧。皇帝祠南郊及庙,迎神、送神,并奏《四夏》。皇帝入庙门,奏《永至》。皇帝南郊,初登坛,及庙门中诣东壁,奏登歌。其初献,奏《凯容》、《宣烈之舞》,终献,奏《永安之乐》。郊庙同。"孝武又使谢庄造郊庙舞乐、明堂诸乐歌辞。二年,有司又奏:"先郊庙舞乐,皇帝亲奉,初登坛及入庙诣东壁,并奏登歌,不及三公行事。"左仆射建平王宏重议:"公卿行事,亦宜奏登歌。"有司又奏:"元会及二庙斋祠,登歌依旧,并于殿庭设作。庙祠,依新仪注。登歌人上殿,弦管住下;今元会,登歌人亦上殿,歌弦管住下。"按废帝元徽五年,大乐雅《郑》共千馀人,后堂杂伎,不在其数。
 
  齐武帝建元二年,有司奏:"郊庙雅乐歌辞,旧使学士博士撰,搜简采用。参议太庙登歌宜用司徒褚渊辞,馀悉用黄门郎谢超宗辞。超宗所撰,多删颜延之、谢庄辞以为新曲。其太庙二室及郊配辞,并尚书令王俭所作。其祀南郊:群臣出入,奏《肃咸之乐》;牲出入,奏《引牲之乐》;荐笾豆,呈毛血,奏《嘉荐之乐》;迎、送神,奏《昭夏之乐》;皇帝入坛东门,奏《永至之乐》;升坛,奏登歌;初献,奏《文德宣烈之乐》次奏《武德宣烈之乐》;太祖皇帝配享,奏《高德宣烈之乐》;饮福酒,奏《嘉胙之乐》;就燎位,奏《昭远之乐》;还便殿,奏《休和之乐》。北郊:初献,奏《地德凯容之乐》;次奏《昭德凯容之乐》;瘗埋,奏《隶幽之乐》。馀乐并与南郊同。明堂:初献,奏《凯容宣烈之乐》;宾出入及馀乐与南、北郊同。祠庙:皇帝入庙门,奏《永至之乐》;太祝裸地,奏登歌;诸皇祖,各奏《凯容》;帝还东壁,上福酒,奏《永胙》;送神,奏《肆夏》;其群臣出入,牲出入,荐毛血,迎神,诣便殿,并与南郊、明堂同。太祖神室,奏《高德宣烈之乐》;穆后神室,奏《穆德凯容之乐》;高宗神室,奏《明德凯容之乐》。"四年,籍田,诏骁骑将军江淹造《籍田歌》二章。
 
  六年,制"位未登黄门郎,不得畜女妓(黄门,班在五品)。"
 
  明帝建武二年,雩祭、明堂,用谢櫩造辞。
 
  梁武帝思弘古乐,天监元年下诏,求学术通明者,皆陈所见。时对乐者七十八家,咸言乐之宜改,不言改乐之法。帝素善音律,遂自制四器,名之为通,以定雅乐,莫不知韵(语在《制造篇》中)。初,齐永明中,舞人所冠帻并簪笔。武帝曰:"笔笏盖以记事受言,舞不受言,何事簪笔?岂有身服朝衣而足綦宴屦(綦音忌)?"于是去笔。乃定郊禋、宗庙及三朝之雅乐,以武舞为《大壮舞》,取《易》云"大者壮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也。以文舞为《大观舞》,取易云"大观在上",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也。国乐以"雅"为称,取《诗序》云:"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止乎十二,则天数也。乃去阶步之乐,增彻食之雅焉。皇帝出入,宋孝武孝建二年,《起居注》奏《永至》,齐及梁初亦同,至是改为《皇雅》,取《诗》"皇矣上帝,临下有赫"也。二郊、太庙同用。皇太子出入,奏《允雅》,取《诗》"君子万年,永锡尔允"也。王公出入,奏《寅雅》,取《尚书》、《周官》"贰公弘化,寅亮天地"也。上寿酒,奏《介雅》,取《诗》"君子万年,介尔景福"也。食举,奏《需雅》,取《易》"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也。彻馔,奏《雍雅》,取《礼记》"大飨客出以《雍》彻"也。并三朝用之。牲出入,宋废帝元徽二年《仪注》奏《引牲》。齐及梁初亦同。至是改为《涤雅》,取《礼记》"帝牛必在涤三月"也。荐毛血,宋元徽三年《仪注》奏《嘉荐》,至是改为《牷雅》,取《左氏传》"牲牷肥腯"也。北郊、明堂、太庙并同用。降神及迎、送,宋元徽三年《仪注》奏《昭夏》,齐及梁初亦同。至是改为《諴雅》,取《尚书》"至諴感神"皇。帝饮福酒,宋元徽三年《仪注》奏《嘉胙》,至齐不改,梁初改为《永胙》,至是改为《献雅》,取《礼记》、《祭统》"尸饮五,洗玉爵献卿"。今之福酒,亦古献之义也。北郊、明堂、太庙同用。就燎位,宋元徽三年《仪注》奏《昭远》。齐及梁不改。就埋位,齐永明六年《仪注》奏《隶幽》。至是燎、埋俱奏《禋雅》,取《周礼 太宗伯》"以禋祀昊天上帝"也。众官出入,宋元徽三年《仪注》奏《肃咸》,齐及梁初亦同,至是改为《俊雅》,取《礼记》"司徒选士之秀者而升之于学,曰俊士"也。二郊、太庙、明堂、三朝同用焉。其辞并沈约所制也。是时,礼乐制度,粲然有序。鼓吹,齐宋、并用汉制曲,又充庭用十六曲。武帝乃去其四曲,留其十二,合四时也。更制新歌,以述功德。天监七年,将有事于太庙。诏曰:"《礼》云:'斋日不乐',今亲奏始出宫,振作鼓吹。外可详议。"八座丞郎参议,请舆驾始出,鼓吹从而不作,还宫如常仪。帝从之,遂以定制。初,武帝之在雍镇,有童谣云:"襄阳白铜泛反缚扬州儿。"识者言:"白铜谓金,泛谓马也。白,金色。"及义师之兴,实以铁骑,扬州之士皆面缚,果如谣言。故即位之后,更造新声,帝自为之词三曲。又令沈约为三曲,以被管弦。帝既笃敬佛法,又制《善哉》、《大乐》、《大欢》、《天道》、《仙道》、《神王》、《龙王》、《灭过恶》、《除爱水》、《断苦轮》等十篇,名为正乐,皆述佛法。又有法乐童子伎,童子倚歌梵呗,设无遮大会则为之。其后台城沦没,自此乐府不修,风雅咸尽矣。及王僧辨破侯景,诸乐并在荆州,经乱,工器颇阙。
 
  元帝诏有司补缀才备。荆州陷没,周人初不知采用,工人有音者并入关中,随例多没为奴婢。
 
  陈初,武帝诏求宋、齐故事。太常卿周弘让奏曰:"齐氏承宋,武用元徽旧式,宗祖朝飨,奏乐俱同,唯北郊之礼,颇有增益。皇帝入壝门,奏《永至》;饮福酒,奏《嘉胙》;太尉亚献,奏《凯容》;埋牲,奏《隶幽》;帝还便殿,奏《休成》;众官出入,并奏《肃咸》。此乃元徽所阙,永明六年之所加也。唯送神之乐,宋孝建二年秋《起居注》云'奏《肆夏》',齐永明中,改奏《昭夏》。"帝遂依之。是时并用梁乐,唯改七室舞辞。
 
  文帝天嘉元年,始定圜丘、明堂及宗庙乐,都官尚书到仲举奏:"众官出入,皆奏《肃咸》;牲出入,奏《引牺》,荐毛血,奏《嘉荐》;迎送神,奏《昭夏》;皇帝入坛,奏《永至》;皇帝升陛,奏登歌;皇帝初献及太尉亚献、光禄勋终献,并奏《宣烈》;皇帝饮福酒,奏《嘉胙》;就燎位,奏《昭远》;还便殿,奏《休成》。"
 
  宣帝大建元年,定三朝之乐,采梁故事,奏《相和》五引,各随王月,祠用宋曲,宴准梁乐,盖取人神不杂也。五年,春尚书左丞刘平、仪曹郎张崖,定南北郊及明堂仪注。改天嘉中所用齐乐,尽以"韶"为名。工就位定,协律校尉举麾,太乐令跪赞云:"奏《懋韶》之乐。"降神,奏《通韶》;牲入出,奏《洁韶》;帝入坛及还便殿,奏《穆韶》。帝初再拜,舞《七德》,工执竿楯,曲终复缀。出就悬东,继舞《九序》,工执羽吁。献爵于天神及太祖之座,奏登歌。帝饮福酒,奏《嘉韶》;就燎位,奏《报韶》。至六年十一月,侍中尚书左仆射徐陵、议曹郎中沈罕,奏来年元会仪注。先会一日,太乐展宫悬、高縆、五案于殿庭。客入,奏《相和》五引。帝出,黄门侍郎指麾于殿上,掌固应之,举于阶下,奏《康韶》之乐。诏延王公宴登,奏《燮韶》,奉珪璧讫,初引下殿,奏亦如之。帝兴,入便殿,奏《穆韶》。更衣又出,奏亦如之。帝举酒,奏《绥韶》。进膳,奏《侑韶》。帝御茶果,太常丞跪请进舞《七德》,继之《九序》。其鼓吹杂伎,取晋、宋之旧,微更附益。
 
  后主嗣位,沈荒于酒,视朝之外,多在宴筵。尤重声乐,遣宫女习北方箫鼓,谓之《代北》,酒酣则奏之。又于清乐中造《黄鹂留》及《玉树后庭花》、《金钗两臂垂》等曲,与幸臣制其歌词,绮艳相高,极于轻荡。男女唱和,其音甚哀。
 
  后魏道武皇帝定中山,获其乐悬,未遑创改,因时而用之,代历分崩,颇有遗失。
 
  天兴元年冬,诏尚书吏部郎邓彦海定律吕,协音乐。及追尊曾祖、祖、考诸帝,乐用八佾,舞《皇始舞》。《皇始舞》,道武所作也,以明开大始祖之业。后更制宗庙。皇帝入庙门,奏《王夏》,太祝迎神于庙门,奏迎神曲,由古降神之乐;干豆上,奏登歌,由古清庙之乐;曲终,下,奏《神祚》,嘉神明之飨也;皇帝行礼七庙,奏《升步》,以为行止之节;皇帝出门,奏《总章》,次奏八佾舞,次奏送神曲。道武初,冬至祭天于南郊圜丘,乐用《皇矣》,奏《云和》之舞;事讫,奏《维皇》;将燎;夏至祭地祇于北郊方泽,乐用《神祚》,奏《大武》之舞。正月上日,飨群臣,宣布政教,备列宫悬正乐,兼奏燕、赵、秦、吴之音,五方殊俗之曲。四时飨会亦用焉。又有掖庭中歌《真人代歌》,上叙祖宗开业所由,下及君臣废兴之迹,凡有百五十章。六年冬,诏太乐、总章、鼓吹增修杂伎,以备百戏。大飨设之于殿庭,如汉、晋之旧也。
 
  明元帝初,又增修之,撰合大曲,更为钟鼓之节。
 
  太武帝破赫连昌,获古雅乐。及平凉州(破沮渠氏),得其伶人,器服,并择而存之。后通西域,又以悦般国鼓舞设于乐署。其后古乐音制,罕复传习,旧工更尽,声曲多亡。
 
  孝文帝太和初,司乐上书,陈乐章有阙,求集群官议定其事,并访吏人有能体解古乐者,与之广修器数,甄立名器,以谐八音。诏"可"。虽经众议,卒无洞晓音律者。乐部不能立,其事弥有残缺。然方乐之制及四夷歌舞,稍列于太乐。金石羽旄之饰,为壮丽于往时矣。后又诏中书监高闾,令与太乐详采古今,以备乐典。历年未久而闾卒。宣武帝正始中,诏太常卿刘芳主修营乐器。时扬州人张阳子、义阳人倪凤鸣、陈孝孙、戴当千、吴殿、陈文显、陈成等七人颇解雅乐正声,八佾、文武二舞,钟、磬、管、弦、登歌声调,芳皆令教习,参取是非。
 
  初,御史中尉元匡与芳等竞论锺律。
 
  孝明帝熙平二年冬,匡服上言其事,太师、高阳王雍等奏停之。先是,有陈仲儒者自江南归国,颇闲乐事,请依京房立准,以调八音。神龟二年夏,有司及萧宝寅等奏言:"仲儒辄持已心,轻欲制作,不可依许。"诏曰:"如所奏(语在《制造篇》中)。"正光中,诏侍中安丰王延明与其门生河间信都芳博采古今乐事,芳后乃选延明所集《乐说》并诸《器物准图》二十馀事而注之,不得在乐署考正声律也。至普泰初,前废帝诏尚书长孙稚、太常卿祖莹理金石。
 
  武帝永熙二年春,祖莹复议曰:"按周兼六代之乐,声律所施,咸有次第。自灭学以后,礼乐散亡,汉来所存,二舞而已。今请改《韶舞》为《崇德》,《武舞》为《章烈》,总名曰《嘉成》。汉乐章云:'高张四悬,神来宴享。'宗庙所设,宫悬明矣。计五郊天神,尊于人鬼,六宫阴极,体同至尊。理宜减降,皆用宫悬,其舞人冠服制裁,咸同旧式。"诏曰:"以'成'为号,良无间然。六代之舞,皆以大为名,今可准古为《大成》也。其舞但依旧为文武而已。馀如仪。"后大乐令崔九龙言于太常卿祖莹曰:"声有七声,调有七调,以今七调合之七律,起于黄锺,终于中吕。古今杂曲,随调举之,将五百曲。恐诸曲名,后致亡失,今辄条记,存之于乐府。"莹依而正之。九龙所录,或雅或郑,至于谣俗、四夷杂歌,但说其声折而巳,不能知其本意。又名多舛谬,莫识所由,随其淫正而取之。乐署悉令传习,其中复有所遗,至于古雅,尤多亡失。初,孝文皇帝因讨淮、汉,宣武定寿春,收其声伎。江左所传中原旧曲《明君》、《圣主》、《公莫》、《白鸠》之属,及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谓《清商》。至于殿庭享宴兼奏之。其圜丘、方泽、上辛、地祇、五郊、四时拜庙、五冬、元至、社稷、马射、籍田,乐人之数,各有差等。自宣武已后,始爱胡声,洎于迁都。屈茨、琵琶、五弦、箜篌、胡{竹直}、胡鼓、铜跋、打沙罗、胡舞,铿锵镗鎝(上音汤,下音塔),洪心骇耳,抚筝新靡绝丽,歌音全似吟哭,听之者无不凄怆。琵琶及当路琴瑟殆绝音。皆初声颇复闲缓,度曲转急躁。按此音所由,源出西域诸天诸佛韵调,娄罗胡语,直置难解,况复被之土木,是以感其声者,莫不奢淫躁竞,举止轻飚,或踊或跃,乍动乍息,蹻(姜矫反)脚弹指,撼头弄目,情发于中,不能自止。论乐岂须钟鼓,但问风化浅深,虽此胡声,足败华俗。非唯人情感动,衣服亦随之以变,长衫戆帽,阔带小靴,自号惊紧,争入时代;妇女衣髻,亦尚危侧,不重从容,俱笑宽缓。盖惊危者,势不久安,此兆先见,何以能立?形貌如此,心亦随之。亡国之音,亦由浮竞,岂唯哀细,独表衰微。操弦执吁,虽出瞽史;易俗移风,实在时政。
 
  北齐文宣初,尚未改旧章。宫悬各设十二镈钟于其辰位,四面并设编钟、编磬各一笋虡,合二十架。设建鼓于四隅,郊庙会同用之。其后将有创革。尚乐典御祖珽上书曰:"魏氏来自云、朔,未移其俗。至道武破慕容宝于中山,获晋乐器,不知采用,皆委弃之。天兴初,吏部郎邓彦海奏上庙乐,创制宫悬,而钟管不备。乐章既阙,杂以《簸逻回歌》。初用八佾,作《皇始》之舞。至太武帝平河西,得沮渠蒙逊之伎,宾、嘉大礼,皆杂用焉。此声所兴,盖苻坚之末,吕光平西域,德胡戎之乐,因又改变,杂以秦声,所谓《秦汉乐》也。至永熙中,录尚书长孙承业(各雅,已具后魏事中)共臣先人太常卿莹等斟酌缮修,戎华兼采,至于钟鼓律吕,焕然大备。自古相袭,损益可知。今之创制,请以为准。"珽因采魏安丰王延明及信都芳等所著《乐说》而定正声,始具宫悬之器,仍杂西凉之曲,乐名《广成》,而舞不立号,所谓"洛阳旧乐"者也。武成之时,始定四郊、宗庙之乐,群臣出入,奏《肆夏》;牲出入,荐毛血,并奏《昭夏》;迎、送神及皇帝初献、亚献,礼五方上帝,并奏《高明》之乐,为《覆焘》之舞;皇帝入坛门及升坛饮福酒,就燎位,还便殿,并奏《皇夏》;以高祖配享,奏《武德》之乐,为《昭烈》之舞;祼地,奏登歌;其四祭庙及禘祫六代、五代、高祖、曾祖、祖诸神室,并奏《始基》之乐,为《恢祚》之舞;神武皇帝神室,奏《武德》之乐,为《昭烈》之舞;文襄皇帝神室,奏《文德》之乐,为《宣政》之舞;文宣皇帝神室,奏《文正》之乐,为《光大》之舞;孝昭皇帝神室,奏《文明》之乐,为《休德》之舞,其出入之仪,同四郊之礼。其时郊庙宴享之乐,皆魏代故西凉伎,即是晋初旧声,魏太武平凉所得也。秦汉二代,是魏晋相承之乐,其吴声者,是江南宋、齐之伎。鼓吹《朱鹭》等二十曲,皆改古名,以叙功德。古又有《黄雀》、《钓竿》二曲,略而不用,并议定其名,被于鼓吹。诸州镇戍,各给鼓吹乐,多少各以大小等级为差。诸王为州,皆给赤鼓、赤角,皇子则增给吴鼓、长鸣角,上州刺史皆给青鼓、青角,中州刺史以下及诸镇戍皆给黑鼓、黑角。乐器皆有衣,并同鼓色。杂乐有西凉鼙舞、清乐、龟兹等。然吹笙、弹琵琶、五弦及歌舞之伎,自文襄以来,皆所爱好。至河清巳后,传习尤盛。
 
  后主唯赏胡戎乐,耽爱无已。于是繁习淫声,争新哀怨。故曹妙达、安末弱、安马驹之徒,至有封王开府者,遂服簪缨而为伶人之事。后主亦自能度曲,亲执乐器,悦玩无倦,遂倚弦而歌,别采新声,为《无愁曲》。音韵窈窕,极于哀思,使胡儿阉宦之辈,齐唱和之,曲终乐阕,莫不殒涕。虽行幸道路,或时马上奏之,乐往哀来,竟以亡国。
 
  后周文帝霸政,平江陵,大获梁氏乐器。及建六官,乃令有司详定郊庙乐、歌、舞,各有等差。虽着其文,竟未行之也。
 
  武帝天和初,造《山云舞》,以备六代。南代郊、雩坛、太庙禘祫,俱用六。舞南郊则《大夏》降神,《大濩》献熟,次作《大武》、《正德》、《武德》、《山云之舞》。北郊则《大濩》降神,《大夏》献熟,次作《大武》、《正德》、《武德》、《山云之舞》。雩坛以《大武》降神,《正德》献熟,次作《大夏》、《大濩》、《武德》、《山云之舞》。太庙禘祫,则《大武》降神,《山云》献熟,次作《正德》、《大夏》、《大濩》、《武德之舞》。时享太庙,以《山云》降神,《大夏》献熟,次作《武德之舞》。拜社,以《大濩》降神,《大武》献熟,次作《正德》之舞。五郊、朝日,以《大夏》降神,《大濩》献熟。神州、夕月、籍田,以《正德》降神,《大濩》献熟。建德二年十月,六代乐成,奏于崇信殿。宫悬依梁三十六架。朝会则皇帝出入,奏《皇夏》;皇太子出入,奏《肆夏》;王公出入,奏《骜夏》(骜音遨);五等诸侯元日献玉帛,奏《纳夏》;宴族人,奏《族夏》;大会至尊执爵,奏登歌十八曲;食举,奏《深夏》,舞六代《大夏》、《大濩》、《大武》、《正德》、《武德》、《山云之舞》。于是正定雅音,为郊庙乐。创造钟律,颇得其宜。乃以梁鼓吹熊罴十二按,每元正大会,列于悬间,与正乐合奏。初,太祖辅魏之时,高昌款附,及得其伎,教习以备飨宴之礼。天和六年,罢掖庭四夷之乐。其后帝聘皇后于突厥,得其所获康国、龟兹等乐,更杂以高昌之旧,并于大司乐习焉。采用其声,被于钟石,取《周官》制以陈之。
 
  宣帝时,改前代鼓吹《朱鹭》等曲,制为十五曲,述受魏禅及战功之事。帝每晨出夜还,恒陈鼓吹。尝幸同州,自应门至赤岸,数十里间,鼓吹俱作。祈雨仲山还,令京城士女,于街巷奏乐以迎之。公私顿弊,以至于亡。
 
制造律吕
 
  宋元嘉中,太史钱乐之以为京房六十律,上下相生,终于南事,乃因京房南事之馀,更生三百律。至梁博士沉重锺律议曰:"《易》以三百六十策当期之日,此律历之数也。《淮南子》云:'一律而生五音,十二律而为六十音,因而六之,故三百六十音以当一岁之日。律历之数,天地之道也。'此则自古而然矣。"重乃依《淮南》本数,用京房之术求之,得三百六十律。各因月之本律,以为一部。以一部律数为母,以一中气所有日为子,以母命子,随所多少,各一律所建日辰分数也。以之分配七音,则建日冬至之声,黄锺为宫,太蔟为商,林锺为征,南吕为羽,姑洗为角,应锺为变宫,蕤宾为变征。五音七声,于斯和备。其次日建律,皆依次类运行。当日者各自为宫,而宫征亦以次从。以考声征气,辨识时序,万类所宜,各顺其节。自黄锺终于壮进,一百五十律,皆三分损一以下生。自依行终于亿兆,二百九律,皆三分益一以上生。唯安运一律为终,不生。其数皆取黄锺之实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为本,以九三为法,各除其实,得寸分及小分,馀皆委之。即各其律之长也。修其律部,则上生下生宫征之次也。今略其名次云。黄锺一部,三十四律(每律直三十四分日之三十一)。大吕一部、二十七律(每律直一日及二十七分日之三)。大蔟一部,三十四律。夹锺一部,三十四律。姑洗一部,三十四律。中吕一部,二十七律。蕤宾一部,二十七律。林锺一部,三十四律。夷则一部,二十七律。南吕一部,三十四律。无射一部,二十七律。应锺一部,二十八律。梁武帝素善锺律,详悉旧事,遂自制定礼乐,又立为四器,名之为通。通受声广九寸,宜声长九尺,临岳高一寸二分。每通皆施三弦:一曰元英通:应锺弦,用一百四十二丝,长四尺七寸四分差强;黄锺弦,用二百七十丝,长九尺;大吕弦,用二百五十二丝,长八尺四寸三分差弱。二曰青阳通:太蔟弦,用二百四十丝,长八尺,夹锺弦,用二百二十四丝,长七尺五寸弱;姑洗弦,用一百四十二丝,长七尺一寸一分强。三曰朱明通:中吕弦,用一百九十九丝,长六尺六寸六分弱;蕤宾弦,用一百八十九丝,长六尺三寸二分强;林锺弦,用一百八十丝,长六尺。四寸四曰白藏通:夷则弦,用一百六十八丝,长五尺六寸二分弱;南吕弦,用一百六十丝,长五尺三寸二分大强,无射弦,用一百二十九丝,长四尺九寸九分强。因以通声,转推月气,悉无差违,而还相得中。又制为十二笛:黄锺笛长三尺八寸,大吕笛长三尺六寸,太蔟笛长三尺四寸,夹锺笛长三尺二寸,姑洗笛长三尺一寸,中吕笛长二尺九寸,蕤宾笛长二尺八寸,林锺笛长二尺七寸,夷则笛长二尺六寸,南吕笛长二尺五寸,无射笛长二尺四寸,应锺笛长二尺三寸,用笛以写通声,引古锺玉律并周代古锺,并皆不差。于是被以八音,施以七声,莫不和韵。
 
  后魏孝明帝神龟元年,有陈仲孺自江南归魏,颇闲乐事,请依前汉京房立准,以调八音。有司问,仲孺言:"前被符问:'京房准定六十律之后,虽有器存,晓之者鲜。至后汉嘉平末,张光等犹不能定弦之缓急,声之清浊,仲孺授自何师,出何典籍而云能晓?'答曰:仲孺在江左之日,颇爱琴,又尝览司马彪所撰《续汉书》,见京房准术,成数昭然。而张光等不能定。仲孺不量庸昧,窃有意焉,遂竭愚思,钻研甚久。虽未能测其机妙,至于声韵,颇有所得。度、量、衡、历,出自黄锺,虽造管察气,经史备存,但气有盈虚,黍有巨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自非管应时候,声验吉凶,则是非之源,谅亦难定。此则非仲孺浅识所敢闻之。至于准者,本以代律,取其分数,调校乐器,则宫商易辨。若尺寸小长,则六十宫商相与微浊;若分数加短,则六十征羽类皆小清。至于清浊相宣,谐会歌管,皆得应合。虽积黍验气,取声之本,清浊谐会,亦须有方。若闲准意,则辨五声清浊之韵;若善琴术,则知五调调音之体。参此二途,以均乐器,则自然应和,不相夺伦。如不练此,必至乖谬。按后汉顺帝阳嘉二年冬十月,行礼辟雍,奏应锺,始复黄锺作乐,器随月律。是谓十二之律必须次第为宫,而商角征羽以类从之。寻调声之体,宫商宜浊,征羽宜清,若依公孙崇上以十二律声,而云还相为宫,清浊悉足,非唯未练五调调器之法,至于五声次第,自是不足。何者?黄锺为声气之元,其管最长,故以黄锺为宫,太蔟为商,林锺为征,则一任相顺。若均之八音,犹须错采众声,配成其美。若以黄锺为宫,大吕为商,蕤宾为征,则征浊而宫清,虽有其韵,不成音曲。若以夷则为宫,则十二律中唯得取中吕为征,其商角羽并无其韵。若以中吕为宫,则十二律内全无所取。何者?中吕为十二之穷,变律之首。依京房书,中吕为宫,乃以去灭为商,执始为征,然后方韵。而崇乃以中吕为宫,犹用林锺为商,黄锺为征,何由可谐?仲孺以为调和乐器,文饰五声,非准不妙。若如严嵩父子,心赏清浊,是以为难。若依按见尺作准,调弦缓急,清浊可以意推耳。但音声精微,史传简略,旧《志》唯云准形如瑟十三弦,隐间九尺,以应黄锺九寸。调中一弦,令与黄锺相得。按画以求其声,遂不辨准须柱以不?求柱有高下,弦有粗细,馀十二弦复应若为?致令搅者迎前拱手。又按房准九尺之内若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分,一尺之内为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又复十之,是为准一寸之内亦为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分。然则于准一分之内,乘为二千分,又为小分,以辨强弱,中间至促,虽离朱之明,犹不能穷而分之。虽然,仲孺私曾考验,但前却中柱,使入常准尺分之内,相生之韵,已自应合。然分数既微,器宜精妙。其准平面直,须如停水。其中弦一柱,高下须与二头临岳一等,移柱上下之时,不使离弦,不得举弦。又中弦粗细,须与琴宫相类。中弦须施轸如琴,以轸调声,令与黄锺一管相合。中弦下依数出六十律清浊之节。其馀十二弦,须拖柱如筝。又凡弦皆须素张,使临时不动,则于中弦按画一周之声,度着十二弦上。然后依相生之法,以次运行,取十二律之商征。既定,又依琴五调调声之法,以均乐器。其调以宫为主,清调商为主,平调以角为主。然后错采众声,以文饰之,方如锦绣。自上代以来,消息调准之方,并史文所略,出仲孺愚思。若事有乖此,声则不和。仲孺寻之分数,精微如彼;定弦急缓,艰难若此。而张光等亲视掌其事,尚不知藏中有准。既未识其器,又安能施弦也?且燧人不师资而习火,延寿不束修以变律,故云'知之者欲教而无从,心达者体知而无师'。苟有毫厘所得,皆关心抱,岂必要经师授然后寻奇哉!但仲孺自省庸浅,才非赡足,正可粗识音韵,才言其理致耳。"时尚书萧宝夤又奏:"金石律吕,制度调均,自古以来,鲜或通晓。仲孺虽粗述,而学不师授,云出己心。又言旧器不任,必须更造,然后克谐。上违用旧之旨,轻欲制造。臣窃思量,不合依许。"诏曰:"礼乐之事,盖非常人能明,可如所奏。"
 
  北齐神武霸府田曹参军信都芳世号知音,能以管候气,仰观云色。常与人对语,则指天曰:"孟春之气至矣。"人往验管,而飞灰巳应。每月所候,言皆无爽。又为轮扇二十四埋地中,以测二十四气。每一气感,则一扇自动,他扇并住。与管灰相应,若合符契。
 
乐歌
 
  《督护歌》 彭城内史徐逵之为鲁轨所杀,宋武帝使内直督护丁旿(音五)收殡殓之。逵之妻,帝长女也,呼旿至合下,自问殓送之事,每问,辄叹息曰:"丁督护!"其声哀切,后人因其声,广其曲焉。歌是宋武帝所制,云:"督护上征时,侬亦恶闻许。愿作石尤风,四面断行旅。"
 
  《读曲歌》 宋人为彭城王义康所制,其歌云:"死罪刘领军,误杀刘四弟。"
 
  《乌夜啼》 宋临川王义庆所作。元嘉十七年,徙彭城王义康于章郡,义庆时为江州,至镇,相见而哭,为文帝所怪,征还,义庆大惧。伎妾闻乌夜啼声,叩斋合云:"明日应有赦。"其年,更为兖州刺史,因作此歌,故其和云:"笼窓窓不开,乌夜啼,夜夜忆郎来(今所传歌似非义庆本旨,词曰:"歌舞诸年少,娉婷无种迹,菖蒲花可怜,闻名不相识。")。"
 
  《石城乐》 宋臧质所作。石城在竟陵,质尝为竟陵太守,于城上眺瞩,见群少歌谣通畅,因此作曲云:"生长石城下,开门对城头。楼中美少年。出入见依投。"
 
  《莫愁乐》 出于《石城乐》。石城女子名莫愁,善歌谣,歌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
 
  容斋洪氏《随笔》曰:"莫愁者,郢州石城人,今郢有莫愁村。画工传其貌,好事者多写寄四方。《唐书 乐志》曰:'《莫愁乐》者,出于《石城乐》。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谣。'古词曰'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者是也。李义山诗曰:'海外徒闻更九州岛,他生未卜此生休。空传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送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他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此莫愁者,洛阳人。梁武帝《河中之歌》曰'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似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擎履箱。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早嫁东家王'者是也。卢氏之盛如此。所云'不早嫁东家王',莫详其义。近世周美成乐府《西河》一阕,专咏金陵,所云'莫愁艇子曾系'之语,岂非误指石头城为石城乎?"
 
  《襄阳乐》 刘道彦为襄阳太守,有惠政,由此有《襄阳乐》歌。
 
  《寿阳乐》 南平穆王为荆河州作。
 
  《栖乌夜飞》 荆州刺史沈攸之作,攸之举兵发荆州来,未败之前,思归京师,所以歌云:"日落西山还去来。"
 
  《三州歌》 诸商客数由巴陵三江口往还,因共作此歌。又因《三州曲》而作《采桑》。
 
  齐高帝建元初,有司奏郊庙雅乐歌辞旧使学士、博士并撰,择而用之,至于请敕之外,凡肄学者,亦令制焉。参议太庙登歌,宜用司徒褚渊辞,馀悉用黄门郎谢超宗辞。然超宗所撰,又多删颜延之、谢庄之词,用者新曲而己。鼓吹之乐,宋、齐并用。汉曲窜易其名,以实当代之事,其充庭用十六曲,高祖乃去其四,存其十二,以合四时。如汉曲《朱鹭》易为《木纪》,汉曲《有所思》易为《期运集》之类是已。
 
  《估客乐》 齐武帝所作。帝为布衣时,常游樊、邓,践祚以后,追忆往事作是歌,使太乐令刘瑶教习,百日无成。或启释宝月善音律,乃使宝月奏之,便就。敕歌者重为感忆之声,梁改为《商旅行》,其辞二首(一曰:"昔经樊邓役,假楫梅根渚。感昔念往事,意满情不叙。"二曰:"有信数寄书,无信长相忆。莫作瓶落井,一去无消息。")。
 
  《杨叛儿》 本童谣也。齐隆昌时,女巫之子曰杨旻者,随母入内,及长,为太后所宠爱。童谣云:"杨婆儿,共戏来!"语讹,转婆为叛也(歌云:"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欢作沈水香,侬作博山炉。")。
 
  梁武帝即位之初,思弘古乐。帝素善锺律,详悉旧事,遂自制定礼乐,乃定郊禋、宗庙及三朝之乐。国乐以"雅"为称,取《诗序》云:"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作乐歌十二,则天数也,其辞并沈约所制,凡三十曲。
 
  《俊雅》三曲,四言(取《礼记》"司徒论选士之序而升之学,曰俊士"也。众官出入,奏《俊雅》。二郊、太庙、明堂,三朝同用); 《皇雅》三曲,五言(取《诗》"皇矣上帝,临下有赫"也。皇帝出入,奏《皇雅》,二郊、太庙同用);《允雅》一曲,四言(取《诗》"君子万年,永锡尔允"也。皇太子出入,奏之,三朝用焉);《寅雅》一曲,三言(取《尚书》、《周官》"贰公弘化,寅亮天地"也。王公出入,奏《寅雅》三朝用焉);《介雅》三曲,五言(取《诗》"君子万年,介尔景福"也。上寿酒,奏《介雅》,三朝用焉);《需雅》八曲,七言(取《易》"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也。食举,奏《需雅》,三朝用焉);《雍雅》三曲,四言(取《礼记》"大享,客出以《雍》彻"也。彻馔,奏《雍雅》,三朝用焉);《涤雅》一曲,四言(取《礼记》"帝牛必在涤三月"也。牲出入,奏《涤雅》,北郊、明堂、太庙同用);《牷雅》一曲,四言(取《春秋左传》"牲牷肥腯"也。荐毛血,奏《牷雅》。北郊、明堂、太庙同用);《諴雅》三曲,二曲三言,一曲四言(取《尚书》"至諴感神"也。南北郊、明堂太庙并用。《諴雅》,降神及迎送奏之);《献雅》一曲,四言(取《礼记祭统》"尸饮五,洗玉爵献卿"。今之饮福酒,亦古献爵之意也。皇帝饮酒,奏《献雅》。北郊、明堂、太庙同用);《禋雅》一曲,四言(取《周礼 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也。北郊、明堂、太庙之礼、埋燎俱奏《禋雅》)。
 
  夹漈郑氏曰:"有宗庙之乐,有天地之乐,有君臣之乐。尊亲异制,不可以不分;幽明异位,不可以无别。按汉叔孙通始定庙乐,有降神、纳俎、登歌、荐祼等曲。武帝始定郊祀之乐,有十九章之歌。明帝始定黄门鼓吹之乐,天子所以宴群臣也。鸣呼!风、雅、颂三者不同声,天地、宗庙、君臣三者不同礼。自汉之失,合雅而风,合颂而雅,其乐已失,而其礼犹存。至梁武十二曲成,则郊庙、明堂、三庙之礼,展转用之;天地、君臣、宗庙之事,同其事矣。此礼之所以亡也。虽曰本周《九夏》而为《十二雅》,然《九夏》自是乐奏,亦如《九渊》、《九茎》可以播之丝竹,有谱无辞,而非《雅》、《颂》之流也。
 
  梁南北郊、明堂、宗庙之礼,加有登歌。其歌诗一十八曲。南郊,皇帝初献奏登歌,二曲,三言。北郊,皇帝初献奏登歌,二曲,四言。宗庙,皇帝初献奏登歌,七曲,四言。明堂,遍歌五帝登歌,五曲,四言。太祖太夫人庙舞歌,一曲,四言。太祖太夫人庙登歌,一曲,四言。《大壮舞歌》,一曲,四言。《大观舞歌》,一曲,四言。
 
  相和五引:角、征、宫、商、羽。每引一首。鼓吹:宋、齐并用汉曲,又充庭用十六曲。梁高祖去四曲,留其十二,合四时也。更制新歌以,述功德。
 
  后魏来自云、朔,肇有诸夏,乐操土风,未忘其俗。道武天兴初,吏部郎邓彦海奏上乐,创制宫悬,而钟管不备。乐章既阙,杂以《箕逻回歌》。至太武平河西,得沮渠蒙逊之伎,宾、嘉大礼皆杂用焉。此声所兴,盖苻坚之末,吕光出平西域,得胡戎之乐,因又作改变,杂以秦声,所谓《秦汉乐》也。孝文颇为诗歌,以勖在位,谣俗流传,布诸音律。大臣驰骋汉、魏,旁罗宋、齐,功成奋豫,代有制作,莫不各扬庙舞,自造郊歌,宣畅功德,辉光当世,而移风易俗,浸以陵夷。
 
  按:历代乐歌,惟南之宋、齐,北之拓跋魏无所考见,此段姑摭《隋书 礼乐志》序数语以括之。前编宋、齐二段皆出陈氏《乐书》,俱言其大概耳。宋、齐运祚短促,元魏出夷戎,故史籍不备,后来难以稽据云。
 
  北齐文宣初禅,未遑改制,至武成之时,始定四郊、宗庙、三朝之乐,各有乐章。
 
  大禘圜丘及北郊歌辞:夕牲群臣入门,奏《肆夏》,一曲,四言。迎神奏《高明》,一曲,四言(登歌辞同)。牲出入,奏《昭夏》,一曲,四言。 荐毛血,奏《昭夏》,一曲,四言(群臣出,奏《肆夏》,进熟,群臣入,奏《肆夏》,辞同初入)。进熟,皇帝入门,奏《皇夏》,一曲,四言。皇帝升丘,奏《皇夏》,一曲,四言(坛上登歌辞同)。皇帝初献,奏《高明》,一曲,三言。皇帝奠爵讫,奏《高明乐》,《覆焘之舞》,一曲,四言。皇帝献太祖配飨神座,奏《武德之乐》、《昭烈之舞》一曲,四言(皇帝小退,当昊天上帝神座前,奏《皇夏》,辞同上《皇夏》)。皇帝饮福酒,奏《皇夏》,一曲,五言(皇帝诣东陛,还便坐,又奏《皇夏》,辞同初入门)。 送神,降丘南陛,奏《高明》,一曲,五言(皇帝之望燎位,又奏《皇夏》,辞同上《皇夏》)。柴坛既燎,奏《昭夏》,一曲,四言(皇帝自望燎还本位,奏《皇夏》,辞同上《皇夏》)。皇帝还便殿,奏《皇夏》,一曲,四言(群臣出,奏《肆夏》,辞同上《肆夏》。祠感帝,用圜丘辞)。五郊迎气,奏《高明》。每帝各一曲。
 
  祠五帝于明堂乐歌辞:先祀一日,夕牲,群官入自门,奏《肆夏》,一曲四言。太祝令迎神,奏《高明乐》、《覆焘舞辞》,一曲,三言。 太祖配飨,奏《武德乐》、《昭烈舞辞》一曲,四言(五方天地奏《高明之乐》、《覆焘之舞》,辞同迎气)。牲出入,奏《昭夏》,一曲,四言。荐毛血,奏《昭夏》,一曲,四言(群臣出,奏《肆夏》;进熟,群臣入,奏《肆夏》,同上《肆夏辞》。)进熟,皇帝入门,奏《皇夏》,一曲,四言(皇帝升坛,奏《皇夏》,辞同)。皇帝初献,奏《高明乐》、《覆焘舞辞》,一曲,三言。皇帝祼献,奏《高明乐》、《覆焘舞》辞,一曲,四言。皇帝饮福酒,奏《皇夏》,一曲,五言。太祝送神,奏《高明乐》、《覆焘舞》,一曲,三言。皇帝还便殿,奏《皇夏》,一曲,四言。
 
  享庙乐辞:先祀一日,夕牲,群臣入,奏《肆夏》,一曲,四言。迎神,奏《高明》登歌,一曲,四言。牲出入,奏《昭夏》,一曲,四言。荐毛血,奏《昭夏》,一曲,四言(三公出,奏《肆夏》;进熟,群臣入,奏《肆夏》,辞同)。进熟,皇帝入北门,奏《皇夏》,一曲,四言。太祝祼地,奏登歌,一曲,四言(皇帝诣东陛,奏《皇夏》;升殿,又奏《皇夏》,辞同)。皇帝升殿,殿上作登歌,一曲,四言。皇帝初献皇祖司空公神室,奏《始基乐》、《恢祚舞辞》,一曲,四言。初献皇祖吏部尚书神室,同上乐、舞辞,一曲,四言。初献皇祖秦州使君神室,同上乐、舞辞,一曲,四言。献太祖武贞公神室,同上乐、舞辞,一曲,四言。献皇祖文穆皇帝神室,同上乐、舞辞,一曲,四言。皇帝献高祖神武皇帝神室,奏《武德乐》、《昭烈舞辞》,一曲,四言。献文襄皇帝神室,奏《文德乐》、《宣政舞辞》,一曲,四言。献《文宣皇帝》神室,奏《文正乐》、《光大舞辞》,一曲,四言。皇帝还东壁,饮福酒,奏《皇夏》,一曲,四言。送神,奏《高明乐辞》一曲,三言。皇帝诣便殿,奏《皇夏》,一曲,四言(群官出,奏《肆夏》,辞同)。
 
  元会大飨,协律不得升陛,黄门举麾于殿上。今列其歌辞:宾入门,四厢奏《肆夏》,一曲,四言。皇帝出合,奏《皇夏》,一曲,四言。皇帝当駞,群臣奉贺,奏《皇夏》,一曲,四言。皇帝入宁变服,黄锺、太蔟二厢奏《皇夏》,一曲,四言。皇帝变服,移幄座于西厢,帝出升御座,姑洗奏《皇夏》,一曲,四言。王公奠璧,奏《肆夏》,一曲,四言。上寿,黄锺厢奏上寿曲辞,一曲,三言。皇太子入,至座位,酒至御,殿上奏登歌,三曲,四言。食至御前,奏食举乐辞,十曲,三言。文舞将作,先设阶步辞,一曲,四言。文舞辞,一曲,四言。武舞将作,先设阶步辞,一曲,四言。武舞辞,一曲,四言。皇帝入,钟鼓奏《皇夏辞》,一曲,四言。鼓吹二十曲,皆改古名,以叙功德。
 
  《水德谢》(代《朱鹭》,言魏谢齐兴)《出山东》(代《思悲翁》,言神武战广阿,破尔朱兆,创大业)
 
  《战韩陵》(代《艾如张》,言神武灭四胡,定京洛) 《殄关陇》(代《上之回》,言神武诛贺拔岳,定关陇) 《灭山胡》(代《拥离》,言神武屠刘蠡升,高车、蠕蠕向化)《立武定》(代《战城南》,言神武立魏主,天下安,迁于邺) 《战芒山》(代《巫山高》,言神武破周十万之师) 《禽萧明》(代《上陵》,言文襄破梁兵,俘馘万计) 《破侯景》(代《将进酒》,言文襄殄侯景,克复河南)《定汝颍》(代《君马黄》,言文襄擒周大将于长葛,平汝、颍) 《克淮南》(代《芳树》,言文襄遣将南剪梁国,尽取江北之地)《嗣丕基》(代《有所思》,言文宣统缵大业) 《圣道洽》(代《雉子班》,言文宣克隆堂构,无思不服) 《受魏禅》(代《圣人出》,言文宣应天顺人也)《平瀚海》(代《上邪》,言文宣平殄蠕蠕)《服江南》(代《临高台》,言梁主萧绎远来附化)《刑罚中》(代《远如期》,言孝昭举直错枉,狱讼无怨)《远夷至》(代《石留行》,言化沾海外,西夷遣使朝贡也) 《嘉瑞臻》(代《务成》,言河清龙见,符瑞总至也) 《成礼乐》(代《元云》,言功德化洽制礼作乐)
 
  古又有《黄雀》、《钓竿》二曲,略而不用,并议定其名,被于鼓吹。
 
  《无愁》 《伴侣》 后主赏胡戎乐,耽爱无巳。于是繁手淫声,争新哀怨。故曹妙达、安末弱、安马驹之徒,至有封王开府者,服簪缨而为伶人之事。后主亦自能度曲,亲执乐器,倚弦而歌。别采新声,为《无愁》、《伴侣》曲,音韵窈窕,极于哀思,使胡儿阉宦辈齐唱和之,曲终乐阕,莫不殒涕。虽行幸道路,或时马上奏之,乐往哀来,以至亡国。
 
  后周太祖迎魏武入关,声乐阙焉。恭帝元年,平荆州,大获梁氏乐器,乃诏曰:"六乐尚矣,其声歌之节,舞蹈之容,不可得而详也。自宜依准成周,制其歌舞,祀五帝日月星辰。"用皇帝乐,歌大吕;祭九州岛、社稷、水旱雩禜,用唐尧乐,歌应锺;祀四望、飨诸侯,用虞舜乐,歌南吕;祀四类,幸辟雍,用夏禹乐,歌函锺;祭山川,用殷汤乐,歌小吕;飨宗庙,用周武王乐,歌夹锺。皇帝出入,奏《皇夏》;宾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藩国客出入,奏《纳夏》;功臣出入,奏《章夏》;皇后进羞,奏《深夏》;宗室会聚,奏《族夏》;上酒宴乐,奏《陔夏》;诸侯见,奏《骜夏》。皇帝大射,歌《驺虞》,诸侯歌《狸首》,大夫歌《采苹》,士歌《采蘩》。其文虽具,而未及施用,而闵帝受禅。明帝践祚,虽革魏氏之乐,未臻雅正。天和元年,武帝初造《山云舞》,以备六代。建德二年,六代乐成,奏于崇信殿。其宫县,依梁三十六架。朝会皇帝出入,奏《皇夏》;太子出入,奏《肆夏》;王公出入,奏《骜夏》;诸侯正日献玉帛,奏《纳夏》;宴族人,奏《族夏》;大会至尊执爵,奏登歌十八曲;举食,奏《深夏》。
 
  陈氏《乐书》曰:"呜呼!六乐复于后周,而后周无成王之治;《后庭》作于大唐,而大唐无炀帝之乱。是无他,乐在人和,不在声音故也。"
 
  圜丘歌辞:降神,奏《昭夏》,一曲,七言。皇帝将入门,奏《皇夏》,一曲,四言。俎入,奏《昭夏》,一曲,四言。奠玉帛,奏《昭夏》,一曲,四言。皇帝升坛,奏《皇夏》,一曲,四言。 皇帝初献,作《云门舞》,一曲,三言。皇帝初献配帝,作《云门舞》,一曲,四言。皇帝初献及献配帝毕,奏登歌,一曲,三言。皇帝饮福酒,奏《皇夏》,一曲,四言。拥奠,奏《拥乐》,一曲,三言。帝就望燎位,奏《皇夏》,一曲,四言。帝还便坐,奏《皇夏》,一曲,四言。降神,奏《昭夏》。 奠玉,奏《昭夏》。 初献,奏登歌(舞辞同《圜丘》)。望坎位,奏《皇夏》。 各一曲,四言。
 
  祀五帝歌辞:奠玉帛,奏《皇夏》;初献,奏《皇夏》;各一曲,四言。皇帝初献青帝,奏《云门舞》,一曲,三言。初献配帝,奏舞,一曲,四言。初献赤帝,奏《云门舞》,一曲,七言。献配帝,奏舞,一曲,四言。初献黄帝,奏《云门舞》,一曲,五言。献配帝,奏舞,一曲,五言。初献白帝,奏《云门舞》,一曲,四言。献配帝,奏舞,一曲,四言。初献黑帝,奏《云门舞》,一曲,六言。初献配帝。奏舞,一曲,六言。
 
  宗庙歌辞:皇帝入庙门,奏《皇夏》,一曲,四言。降神奏《昭夏》,一曲,四言。俎入,皇帝升阶,奏《皇夏》,一曲,四言。 皇帝献皇高祖,奏《皇夏》一曲,五言。献皇曾祖德皇帝,奏《皇夏》,一曲,五言。献皇祖太祖文皇帝奏《皇夏》,一曲,五言。献文宣皇太后,奏《皇夏》,一曲,四言。献闵皇帝,奏《皇夏》,一曲,五言。皇帝还东壁,饮福酒,奏《皇夏》,一曲,四言。还便坐,奏《皇夏》,一曲,四言。
 
  皇帝革前代鼓吹,制为十五曲,以颂功德。《元精季》(代《朱鹭》,言魏道陵迟,太祖肇基王业) 《征陇西》(代《思悲翁》,言太祖起兵,诛侯莫陈悦,清陇西)《迎魏帝》(代《艾如张》,言太祖迎孝武西幸,都关中) 《平窦泰》(代《上之回》,言太祖讨擒窦泰) 《复恒农》(代《拥离》,言太祖攻复陕城,震关东)《克沙苑》(代《战城南》,言太祖俘斩齐众于沙苑)《战河阴》(代《巫山高》,言太祖破齐于河上) 《平汉东》(代《上陵》,言太祖命将平隋郡安陆)《取巴蜀》(代《将进酒》,言太祖遣军定蜀)《拔江陵》(代《有所思》,言太祖遣将擒萧释,平南土) 《受魏禅》(代《芳树》,言闵帝受禅即位) 《宣重光》(代《上邪》,言明帝入承大统) 《哲皇出》(代《君马黄》,言高祖继统天下向风) 《平东夏》(代《雉子班》,言高祖平齐,定山东) 《禽明彻》(代《圣人出》,言高祖禽陈将吴明彻)
 
乐舞
 
  宋武帝绍晋衰乱之后,改《正德舞》为《前舞》,《大豫舞》为《后舞》。文帝元嘉中,令奚纵参议宗庙舞事,会军兴而寝。至孝武,有司奏:"宋承晋氏,未有称号;《前舞》、《后舞》,有乖古制。"于是《前舞》为《凯容之舞》,《后舞》为《宣烈之舞》。既而建平王宏又议以《凯容》为《韶舞》,《宣烈》为《武舞》,故以《正德》为《宣化之舞》,《大豫》为《兴和之舞》。郊庙初献,奏《凯容》、《宣烈之舞》,终献,奏《永安之乐》。何承天《三代乐序》称《正德》、《大豫舞》,盖出三代容乐,其声节有古之遗音焉。然不知二舞乃出《宣舞》、《宣文》、《魏大武》三舞也。《宣舞》,魏《韶舞》也。《宣文》,魏《武始舞》也。魏改《巴渝》为《昭舞》,《五行》为《大武》,《凯容舞》执吁秉翟,则魏《武始舞》也。《宣烈舞》有牟弩、有干戚。牟弩,汉《巴渝舞》也,干戚,周舞也。由是言之,何承天之论,未为知乐者也。明帝又自改《鞞舞曲》歌辞。大明中,以《鞞》、《拂》杂舞合之钟石,施之殿庭顺帝升明中,王僧虔以为乖于雅体,何其知言邪。
 
  文帝元嘉十三年,司徒彭城王义康于东府正会,依旧给伎。总章工冯大列:"相承给诸王伎十四种,其舞伎三十六人。"太常博士傅崇议,以为:"未详此人数所由,唯杜氏注《左传》佾舞,云诸侯六六三十六人,以为非也。夫舞者所以节八音也,八音克谐,然后成乐,故乐必以八人为列,自天子至士,降杀以两,两者,减其二列耳。杜以为一列又减二人,至士止馀四人,岂复成乐。按服虔注《左传》云:'天子八八,诸侯六八,大夫四八,士二八。'其议甚允。今诸王不复舞佾,其总章舞伎,即古之女乐也。殿庭八八,诸王则应六八,《春秋》郑伯纳晋悼公女乐二八,晋以一八赐魏绛,此乐以八八为列之证也。若如议者,唯天子有八,则郑应纳晋二六,晋应赐绛一六也。自天子至士,其文物典章,尊卑差级,莫不以两。未有诸侯既降二列,又一列辄减二人,近降大半,非唯八音不具,于两义亦乖。"
 
  齐武帝祠南郊,初献,奏《文德宣烈之乐》,次奏《武德宣烈之乐》。太祖高皇帝配享奏《高德宣烈之乐》。北郊,初献,奏《地德凯容之乐》,次奏《昭德凯容之乐》。明堂之乐,并同二郊之奏。宗庙:太祖神室,奏《高德宣烈之乐》,穆后,奏《穆德凯容之乐》,高宗,奏《明德凯容之舞》。
 
  齐永明中,释宝月为太乐令,郑义奏论曰:"笛饰以旄,吁饰以羽,今笛吁并用羽。"旧制:进贤冠,帻不簪笔,朱衣褾腹,中厕,皂缘,曲领,白布秣,复舄。义奏乃改簪笔,笛吁同用竹,朱漆。吁三孔,笛一头,五色眊,吁两头,葆羽眊,着冯皮履。梁武帝辨之曰:"诗云:左手执吁,右手秉翟。笔笏以记事受言,舞者何事簪笔邪!"
 
  梁室肇有天下,任昉宗王肃之议,凡郊庙备六代之乐,武帝非之,以为仲尼晏朝之意,于是不备宫架,不遍舞六代。至于郊庙及三朝设架,则非宫非轩,非判非特,直以至恭所应施用而已,何其率邪!故其命武舞为《大壮》,文舞为《大观》。南郊,舞奏黄锺,取阳始化也;北郊,舞奏林锺,取阴始化也。明堂、宗庙,舞奏蕤宾,取恭名阴主之义也;三朝,则《大壮》奏夷则,《大观》奏姑洗,取其月王也。彼谓魏晋以降,不应以巴渝夷狄之舞杂周舞,真笃论欤!
 
  梁武帝时,太常任昉奏:"据魏王肃议,周礼,宾客皆作备乐,况天地宗庙,事之大者。《周官》'以六律、六吕、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以和邦国。'请依王肃,祀祭郊庙备六代乐。"帝曰:"按言'大合乐'者,是使六律与五声克谐,八音与舞蹈合节耳。岂谓致鬼神祇用六代乐也?其后即言'乃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此则晓然已明,肃则失其旨矣。推检记载,初无宗庙郊禋遍舞之文,唯《明堂位》云:'以禘礼祀周公于太庙,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皮弁素积,裼而舞《大夏》。纳夷蛮之乐于太庙,言广鲁于天下也。'按所以舞《大武》、《大夏》者,止欲备其文、武二舞耳,非兼用六代也。夏以文受,周以武功,所以故兼之而不用《濩》者,《濩》,武舞也。周监于二代,质文乃备,纳蛮夷乐者,此明功德所须,盖止施褅祭,不及四时也。今四时之祭,而不遍舞者何?夫祭尚于敬,不欲使乐繁礼缛,故季氏逮暗而祭,日不足则继之以烛,虽有强力之容,肃敬之心,皆倦怠矣。有司跛(彼义反)倚(乙利反)以临祭,其为不敬大矣。他日祭,子路与焉,质明而始行事,晏朝而退。孔子闻之,曰:'谁谓由也而不知礼乎?'儒者知子颓宴飨,犹舞六代,不知有司跛倚,不敬已大。若依肃议,用六代乐者,郊堂既有迎神之乐,又登歌各颂功德,遍以六律,继以出入,方待乐终然后罢祭者,此则乖仲尼韪晏朝之旨。若三献礼毕,即便卒事,则无劳于遍舞也。"
 
  陈武帝宗祀朝飨,并遵梁制。武舞奏《大壮》;夷则作,夹锺参应之,七月金始王,取其刚断也。文舞奏《大观》,姑洗作,应锺参应之。三月万物毕荣,取其布惠也。文帝天禧五年,诏刘平、张崖定二郊、明堂仪,改天嘉中所用齐乐,尽以"韶"为名。更舞《七德之舞》,工执干楯,曲终复缀。出就县东,继舞《九叙之舞》,工执羽吁。
 
  后魏道武帝定中山,获其乐县,自制乐舞,追尊祖考。诸帝乐用八佾,奏《皇始之舞》。冬至祭天于南郊圜丘,乐用《皇矣》,奏《云和之舞》;夏至祭地于北郊方泽,乐用《天祚》,奏《大武之舞》。及破赫连昌,获古雅乐,平凉州,得其伶人、器服,并择而存之;后通西域,又以悦般国鼓舞设于乐府。文帝时,公孙崇典知乐事,章尝言于帝曰:"乐府先传正声,有《王夏》、《登歌》、《鹿鸣》之属,而有《文始》、《五行》、《勺舞》。及太祖初兴,制《皇始之舞》,又有吴夷、东夷、西戎之舞,凡七舞,用之郊庙。中京造次,但用《文始》、《五行》、《皇始》三舞而已。皇魏四祖三宗之乐,宜有表章。"帝乃诏刘芳更定文、武二舞,始于大飨用之。后祖莹等建言,请以《韶舞》为《崇德》,武舞为《章烈》,总名曰《嘉成》。诏可其议,特准古六代之乐,易《嘉成》为《大成》。然赫连昌、凉州、悦般国之乐,吴夷、东夷、西戎之舞,并列之太乐,是不知先王之时,夷乐作于国门右辟之说也。
 
  北齐之舞,作《覆焘》以享天地之神,作《恢祚》以献高祖武帝之室,《宣政》以献文襄之室,《光大》以献《文宣》之室,朝飨用文、武之舞,咸有阶步。其杂乐歌舞之伎,自襄以来,皆所乐好。至河清以后,传习尤甚,无足纪焉。
 
  后周武帝初造《山云之舞》,又定《大夏》、《大汉》、《大武》、《正德》、《武德》,以备六代之乐。南北郊、雩坛、太庙、褅袷、朝会并用之,然不制神室之舞,非古人所以象德昭功之意也。
 
  城舞 后周武帝平齐作《永安乐》,行列方正,象城郭,谓之城舞。用八十人,刻木为面,狗喙兽耳,以金饰之,垂线为髪,画袄皮帽,舞蹈姿致,犹作羌胡状。
 
散乐百戏
 
  齐武帝尝遣主书董仲民,按孙兴公赋造莓苔石桥、道士扪翠之状,寻省焉。
 
  梁又设跳铃、跳剑掷倒、猕猴幢、青紫鹿、缘高縆、变黄龙弄龟等伎,陈氏因之。
 
  后魏道武帝天兴六年冬,诏太乐、总章、鼓吹增修杂戏,造五兵、角抵、麒麟、凤皇、仙人、长蛇、白象、白武及诸畏兽、鱼龙、辟邪、鹿马仙人车、高縆百尺、长趫缘幢、跳丸,以备百戏。大飨设之于殿前。明元帝初,又增修之,撰合大曲,更为钟鼓之节。角抵戏本六国时所造,秦因而广之。汉兴虽罢,至武帝复采用之。元封中,既广开上林,穿昆明池,营千门万户之宫,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渝都卢,海中《砀极》(李奇曰:《砀极》,乐名)。漫衍鱼龙,角抵以观示之。角者,角其伎也,两两相当,角及伎艺射御也,盖杂伎之总称云。或曰: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名两两载牛角而相抵。汉造此戏,岂其遗象邪!
 
  北齐神武平中山,有鱼龙烂漫、俳优、侏儒、山车、巨象、拔井、种瓜、杀马、剥驴等,奇怪异端,百有馀物,名为百戏。
 
  后周武帝保定初,诏罢元会殿庭百戏。宣帝即位,郑译奏征齐散乐,并会京师为之,盖秦角抵之流也。而广召杂伎,增修百戏。鱼龙慢衍之伎常陈于殿前,累日继夜,不知休息。——马端临《文献通考》

责编:人学研究网|华夏春秋栏目·紫天爵

相关热词搜索:南北朝 乐制

上一篇:南北朝:农业发展    下一篇:南北朝:选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