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华夏春秋 > 南北朝 >

南北朝:学校

2018-07-18 15:40:35来源:人学研究网 已浏览人数:
北齐制:诸郡并立学,置博士、助教授经,学生俱被差逼充员,士流及豪富之家皆不从调。备员既非所好,坟籍固不关怀,又多被州郡官人驱使。
 
太学
 
  孝武太元初,于中堂立行太学。于时无复国子生,置太学生六十人,国子生权铨大臣子孙六十人。事讫罢(其国子生见祭酒、博士,单衣角巾,执经一卷以代手版)。
 
  自穆帝至孝武,并以中堂为太学。
 
  太元九年,尚书谢石请兴复国学,以训胄子,颁下州郡,普修乡校。帝纳其言。明年,选公卿二千石子弟为生,增造庙房屋百五十五间。而品课无章,君子耻与其列。国子祭酒殷茂上言:"臣闻旧制,国学生皆取冠族华胄,比列皇储。而中混杂兰艾,遂令人情耻之。"诏虽褒纳,竟不施行。
 
  秦王坚临太学考学生经义,上第擢叙者八十三人。又作教武堂于渭城,命太学生明阴阳兵法者教授诸将。阳平公融坐擅起学舍,为有司所纠。高泰谓王猛曰:"昔鲁僖公以泮宫发《颂》,齐宣王以稷下垂声,今阳平公开建学宫,追踪齐、鲁,不闻明诏褒美,乃更烦有司举劾乎?"乃止。自永嘉之乱,庠序无闻。及坚之僭,颇留心儒学。
 
  宋武帝诏有司立学,未就而崩。
 
  文帝元嘉二十年,立国学,二十七年废。
 
  帝雅好艺文,使丹阳尹庐江何尚之立元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散骑常侍雷次宗立儒学,为四学。
 
  司马氏曰:"《易》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孔子曰:'辞达而已矣。'然则史者,儒之一端;文者,儒之馀事。至于老、庄虚无,固非所以为教也。夫学者所以求道,天下无二道,安有四学哉!"
 
  齐高帝建和四年,诏立国学,以张绪为祭酒,置学生百五十人,取王公以下子孙年十五以上,二十以下,家上都二千里为限。帝崩,乃以国讳废学。
 
  先公曰:"齐高即位之初,求直言,崔祖思以为人不学则不知道,此逆乱之所由生,宜开文武二学,使人依方习业,优殊者侍以不次。此国学之所以置欤?《南史 儒林传 叙》言:'国学时或建置,而劝课未博,建之不能十年,取文具而已。'宋、齐一也。张绪见谓风流,在清简寡欲之目,以为有正始之风。善清言而已,师道恐不止于清言。然当时以为极选矣。是春置学,秋以国哀罢,曾不及岁。江左之学校如此。"武帝永明三年,诏立学。初,宋太宗置总明观以集学士,亦谓之东观。上以国学既立,省总明观。召公卿以下子弟,置生二百二十人。其年秋中悉集。
 
  时王俭领国子祭酒。诏于俭宅开学士馆,以总明四部书充之。又诏俭以家为府。自宋世祖好文章,士大夫悉以文章相尚,无以专经为业者。俭少好礼乐及《春秋》,言论造次必于儒者。由是衣冠翕然,更尚儒术。俭十日一还学,监试诸生,巾卷在庭,剑卫、令史,仪容甚盛。作解散髻,斜插簪,朝野慕之,相与仿效(俭以宰相领祭酒)。令国子生单衣角巾,执经代手版。
 
  东昏侯永元初,诏依永明旧事废学。时有司奏,国学、太学两存焉。
 
  国子助教曹思文上表曰:"今制书始下,而废学先闻,将恐观国之光者,有所阙也。若以国讳官废,昔晋武立学,爰洎元始,百馀年中,未尝暂废,其间岂无国讳?永明以德太子故废,斯非古典。今之国学,即古之太学,天子入国学,以行礼也;太子入国学,以齿让也。太学之与国学,斯是晋代殊其士庶,异其贵贱耳。然贵贱士庶皆须教,国学、太学两存之可也。"
 
  梁武帝天监四年,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又置胄子律博士。
 
  五年,置集雅馆以招远学。又诏皇太子及王侯之子,年在从师者,皆入学。幸国子学,策试胄子,赐训授之司各有差。
 
  致堂胡氏曰:"史称武帝雅好儒术,至是置《五经》博士,开馆宇,招后进,四馆所养士逾千人,射策通明者除吏。又修孔子庙以示尊师。他日,又幸国子监,亲临讲肄。且令皇太子及王侯之子,年可从师者,皆入学。可谓勤矣。然儒风不振,人才不出,何也?帝心尚佛,自天监改元,即不肉食,此躬行也,故特以美行兴学养士,故人不从其令而从其意。意乃身率,令乃文具。其后纲维不立,人纪胥废,国破身陨,为万世笑,盖始于此。人主心术所尚,可不慎哉!"
 
  陈天嘉以后,稍置学官,虽博延生徒,成业盖寡。其所采掇,盖亦梁之遗儒。
 
  后魏道武帝初定中原,始于平城立太学,置《五经》博士,生员千馀人。天兴二年,增国子、太学生员三千人。
 
  帝问博士李光曰:"天下何物最善,可以益人神智?"对曰:"书籍。"帝曰:"书籍凡有几何?如何可集?"对曰:"自书契以来,世有滋益,以至于今,不可胜计。苟人主所好,何忧不集?"珪从之,命郡县大索书籍,送平城。又命集博士、儒生,比众经文字义类相从者凡四万馀字,号曰《众文经》。
 
  明年,特改国子为中书学,立教授、博士。
 
  太武始光三年,别立太学于城东。后征卢元、高允等,令州郡各举才学,于是人多砥砺,儒术转兴。
 
  孝文太和中,改中书为国子,又开皇子之学,建明堂、辟廱。及迁都洛阳,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又诏求天下遗书,秘阁所无、有裨时用者,加以厚赏。
 
  宣武时,复诏营国学,树小学于四门,大选儒生以为小学博士,员四十人。虽黉宇未立,而经术弥显。时天下承平,学业大盛,故燕、齐、赵、魏之间,横经着录,不可胜数。大者千馀人,小者犹数百。州举茂异,郡举孝廉,对扬王庭,每年逾众。正光三年,始置国子生三十六人。
 
  齐时,师保疑丞皆赏勋旧,国学博士徒有虚名,唯国子一学,生徒数十人耳。胄子以通经进仕者,唯博陵崔子发、广平宋游卿而已。
 
  周武帝保定三年,幸太学,以太傅、燕公于谨为三老而乞言焉。
 
  天和元年,诏:"诸胄子入学,但束修于师,不劳释奠。释奠者,学成之祭。自今永以为------马端临《文献通考·学校考》
 
祠祭褒赠先圣先师录后
 
  成、穆、孝武三帝,皆以讲经亲释奠,唯成帝在辟雍,自是一时制也。孝武以太学在水南悬远,有司议依穆帝升平元年,于中堂权立太学。释奠礼毕,会百官六品以上。宋文帝元嘉八年,奉圣侯有罪夺爵。至十七年,又授孔隐之。隐之兄子熙先谋逆,又失爵。二十八年,更以孔惠云为奉圣侯,后有重疾,失爵。孝武大明二年,又以孔迈为奉圣侯。迈卒,子荼(诩俱切)嗣,有罪失爵。元嘉二十二年,太子释奠,采晋故事(裴松之议舞六佾,宜设轩悬之乐,器用悉依上公)。祭毕,亲临学宴会,太子以上悉在。
 
  齐武帝永明三年,有司奏:"宋元嘉旧事,学生到,先释奠先圣、先师,礼又有释菜,未详今当行何礼?用何乐及礼器?"时从喻希议,用元嘉故事,设轩悬之乐,六佾之舞,牲牢、器用悉依上公(尚书令王俭议:"《周礼》'春入学,释菜合舞。'《记》云'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又云'始入学,必释奠先圣、先师'。中朝以来,释菜礼废,金石俎豆,皆无明文。方之七庙则轻,比之五祀则重。陆纳、车允谓宣尼庙宜依亭侯之爵;范宁欲依周公之庙,用王者仪,范宣谓当其为师则不臣之,释奠日,宜备帝王礼乐。此则车、陆失于过轻,二范伤于太重。喻希云:'若王者自设礼乐,则肆赏于致敬之所;若欲嘉美先圣,则须所况非备。'细寻此说,守附情理。皇朝屈尊弘教,推以师资,引同上公,即事惟允。元嘉裴松之议,故事可依也")。
 
  梁武帝天监八年,皇太子释奠。周舍议:"既惟大礼,请依东宫元会,太子着绛纱襮(音博,衣领也),乐用轩悬。合升殿坐者,皆服朱衣。"帝从之。又有司以为,《礼》云'凡为人子者,升降不由阼阶'。吏部郎徐勉议:"郑元云:'由命士以上,父子异宫。'宫室既异,无不由阼阶之礼。请释奠及宴会,太子升堂,并宜由东阶。若轝驾幸学,自然中阶。其会宾客,依旧西阶。"大同七年,皇太子表其子宁国、临城公入学,时议者以与太子有齿胄之议,疑之。议中臣缵等以为:"参、点、回、路,并事尼父,邹、鲁称盛,洙、汶无讥。师道既光,得一资敬,无亏亚二。"制可。
 
  后魏封孔子二十七叶孙乘为崇圣大夫。孝文太和十九年,改封二十八叶孙珍为崇圣侯。文成帝诏:宣尼之庙,当别敕有司行荐享之礼。北齐改封三十一代孙为恭圣侯。北齐将讲于天子。讲毕,以一太牢释奠孔宣父,配以颜回,列轩悬乐,六佾舞。皇太子每通一经及新立学,必释奠礼先圣、先师、每岁春、秋二仲,常行其礼。每月朔,制:祭酒领博士以下及国子诸学生以上,太学、四门博士升堂,助教以下、太学诸生阶下,拜孔圣,揖颜回。日出行事。郡学则于坊内立孔、颜庙,博士以下亦每月朝(张凭议日:"不拜颜子者,按学堂旧有圣贤之象,既备礼尽敬,奉尼父以为师,而未详颜子拜揖之仪。臣以圣者,君道也;师者,贤臣道也。若乃尧、舜、禹于君位,则稷、契与我并为臣矣。师元风于洙、泗,则颜子吾同门也。夫大贤恭已,既揖让于君德;回也如愚,岂越分于人师哉!是以王圣佐贤,而君臣之义着;拜孔揖颜,而师资之分同矣")。后周武帝平齐,改封孔子后为邹国公。-----马端临《文献通考·学校考》
 
幸学养老
 
  东晋成、穆、孝武三帝,皆以讲经亲诣学释奠。孝武以太学在水南悬远,有司议依穆帝升平元年,于中堂权立太学释奠。礼毕,会百官六品以上。
 
  后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诏以前司徒尉元为三老,前大鸿胪卿游明根为五更,于明堂设国老位,庶老位于阶下。皇帝再拜三老,亲袒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于五更行肃拜之礼。赐国老、庶老衣服有差。既而三老言曰:"自古人所崇,莫重于孝顺,然五孝六顺,天下之所先。愿陛下重之,以化四方。"帝曰:"孝顺之道,天地之经,今承三老明言,铭之朕怀。"五更言曰:"夫至孝通灵,至顺感幽,故《诗》云'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愿陛下念之,以济黎庶。"帝曰:"五更助三老以言至范,敷展德音,当克己复礼,以行来授。"礼毕,乃赐步挽一乘。诏曰:"三老可给上公之禄,五更可食九卿之俸,供养之味亦同其例。"
 
  北齐制,仲春令辰,陈养老礼。先一日,三老、五更斋于国学。皇帝进贤冠,元纱袍,至辟雍,入总章堂。列宫悬。王公以下及国老、庶老各定位。司徒以羽仪、武贲、安车迎三老五更于国学。并进贤冠,元服,黑舄,素带。国子生黑介帻,青衿,单衣,乘马从以至。皇帝释剑,执珽,迎于门内。三老至门,五更去门十步,皆降车以入。皇帝拜,三老、五更摄齐答拜。皇帝揖进,三老在前,五更在后,升自右阶,就筵,三老坐,五更立。皇帝升堂,北面。公卿升自左阶,北面。三公授几杖,卿正屦,国老、庶老各就位。皇帝拜三老,群臣皆拜。不拜五更。乃坐。皇帝西向,肃拜五更。进珍羞酒食,亲袒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以次进五更。又设酒酏于国老、庶老。皇帝升御座,三老乃论五孝六顺典训大纲,皇帝虚躬请授。礼毕而还。又都下及外州,人年七十以上,赐鸠杖黄帽(有敕则给,不为常也)。
 
  后周武帝保定三年,诏以太傅、燕国公于谨为三老,赐延年杖。皇帝幸太学以食之。三老入门,皇帝迎拜门屏之间,三老答拜。设三老席于中楹,南面。太师、晋国公宇文护升阶,设几于席。三老升席,南面,凭几而坐。大司寇、楚国公豆卢宁升阶,正舄。皇帝升,立于斧駞之前,西向。有司进馔,皇帝跪授酱豆,亲袒割牲。三老食讫,皇帝又亲跪受爵以酳,撤去。皇帝北面立,访道,三老乃起,立于席后。皇帝曰:"猥当天下重任,自惟不才,不知政理之要,公其诲之。"三老答曰:"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自古明王圣主,皆虚心纳谏,以知得失,天下乃安。惟陛下念之。"又曰:"为国之本,存乎忠信,是以古人云去食、去兵,信不可失。国家兴废,在于赏罚,若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则为善者日益,为恶者日止;若有功不赏,有罪不罚,则天下善恶不分,下人无所措手足。"又曰:"言行者,立身之本,言出行随,诚宜相顾。陛下三思而言,九虑而行,若不思不虑,必有过失。天子之过,事无大小,如日月之蚀,莫不知者。愿陛下慎之。"三老言毕,皇帝再拜受之,三老答拜。礼成而出。-----马端临《文献通考·学校考》
 
郡国乡党之学
 
  梁武帝选学生,遣就会稽云门山,受业于庐江何胤。分遣博士、祭酒到州郡立学。
 
  后魏献文帝天安初,立乡学,郡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学生六十人。后令大郡立博士二人,助教四人,学生百人;次郡立博士二人,助教四人,学生八十人;中郡博士一人,助教二人,学生六十人;下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学生四十人。郡县学始乎此矣。
 
  北齐制:诸郡并立学,置博士、助教授经,学生俱被差逼充员,士流及豪富之家皆不从调。备员既非所好,坟籍固不关怀,又多被州郡官人驱使。纵有游惰,亦不检察,皆由上非所好之所致也。诸郡俱得察孝廉,其博士、助教及游学之徒通经者,推择充举。射策十条,通八以上,听九品出身。其尤异者亦蒙抽擢。-----马端临《文献通考·学校考》

责编:人学研究网|华夏春秋栏目·紫天爵

相关热词搜索:南北朝 学校

上一篇:南北朝:选举制    下一篇:南北朝:户口耕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