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人学研究网renxueyanjiu.com
首页 > 中华文明 > 华夏春秋 > 隋朝 >

隋朝的思想潮流

2016-06-27 15:20:55来源:人学研究网 责编:紫天爵 已浏览人数:
儒、佛、道三家思想存在着较大的对立和分岐,各家思想都试图取得独尊地位,压倒其它二家,倡三教合一的呼声还很微弱。隋官方的思想方针是,三教兼用,以儒为主。

(二)王通的思想

1、生平和著作

王通(公元584- 617年),字仲淹,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两《唐书》称他为隋代的 名儒 、 大儒.王通的家庭有仕宦和儒学传统,父王隆在隋初为国子博士,向隋文帝上奏《兴衰要论》, 言六代之得失 ,得到赞许。王通受家庭影响,精研儒学,立志在政治上、学术上都有作为。他并不死读书,18岁开始到处游历求学,《文中子世家》称其耽于学问, 不解衣者六岁,其精志如此.他参加科考,考中 秀才高第.仁寿三年(公元603年),王通向隋文帝上奏 太平十二策 ,即促使天下太平的十二条建议。文帝很欣赏,让臣下讨论,然而臣子们却不高兴,态度不积极。于是王通未获重用,只是被派往偏僻的西南,任蜀郡(今四川)司户书佐,蜀王侍读。隋末,天下将乱,王通归乡著述讲学。他认为天下多事是由于 圣人之道不行 ,因此决心宏扬儒学,明周、孔之道。他先用九年时间打下聚徒讲学的基础,即对儒家《六经》细细钻研,并作《续六经》。他说: 余小子获睹成训勤九载矣,服先人之义,稽仲尼之心,天人之事,帝王之道,昭之乎! ②这显示出他重振儒学的气魄和信念。他在河汾之间收徒讲学,弟子达数百以上,也颇名重一时。时称 河汾门下 ,也有人誉王通为当世孔子,称其为 王孔子 ,或誉为 河汾道统.弟子中有唐初若干名人,如薛收、温彦博、杜淹等。但王通的亲属后人在《中说》中加入不少虚浮自炫之辞,将唐初名相、名将多说成是王通弟子,如房玄龄、魏征、陈叔达、杜如晦、李靖、王珪,这反而导致后世有人怀疑《中说》为伪书。

王通讲学时间并不长,于34岁就去世了,弟子们私谥老师为 文中子.其主要著作为《续六经》,或称《王氏六经》,其中包括《续诗》、《续书》、《礼论》、《乐论》、《易赞》、《元经》共六种,均已失传。后人据以探讨王通思想的著作为《中说》,或称《文中子》,非王通自著。其成书方式类似《论语》,系弟子和家人记王通言行,汇编而成,基本反映了王通的思想。

学术界对王通思想的研究一直是较薄弱的,自尹协理、魏明的专著《王通论》①于1984年出版后,改变了这种局面。近年来,重视王通思想研究的当代学者渐有增加,对王通思想的价值和历史意义逐步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2、明王道

王通深切感到,统一的王朝需要有一种统一的思想,自然是儒家思想最适宜充当这一角色。然而,在佛教、道教蓬勃发展、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下,儒学则衰微不振。他决心以明王道来挽回儒学的衰微被动局面。《魏相》篇载,王通以《周礼》为王道的最高准则, 子居家,不暂舍《周礼》。门人问子,子曰:'先师以王道极是也。如有用我,则执此以往。通也,宗周之介子,敢忘其礼乎? 那么,什么是 明 呢?该篇又说: 不杂学,故明。 即,明王道就是要阐发儒学经典,以《周礼》为核心,不要杂学。

王道要靠人去宏扬,而人在于教化,王通从历史中总结出这一观点。他说:'人能弘道' ,苟得其行,如反掌耳。昔舜禹继轨而天下朴,夏桀承之而天下诈,成汤放桀而天下平,殷纣承之而天下陂,文武治而幽厉散,文景宁而桓灵失,斯则治乱相易,浇淳有由。兴衰资乎人,得失在乎教。其曰太古不可复,是未知先王之有化也,《诗》、《书》、《礼》、《乐》复何为哉? 太古的圣王之道是可以在后世复兴的,因为先王之化借助于儒家经典传留下来了,如果不是这样,那儒家经典还有什么用处呢?

在《王道》篇,王通认为孔圣人借助于《尚书》、《诗经》、《春秋》而讲述历史,传达长治久安之理,并且三部经典各有侧重。他说: 昔圣人述史有三焉。其述《书》也,帝王之制备矣,故索焉而皆获。其述《诗》也,兴衰之由显,故究焉而皆得。其述《春秋》也,邪正之迹明,故考焉而皆当。

此三者同出于史,而不可杂也,故圣人分焉。化至九变,王道其明乎!这表明,不能仅仅从抽象理论中理解王道,王道最真切生动地体现在历史活动中,要在对历史的 索 、 究 、 考 中,获知帝王之制,兴衰之由,邪正之迹。

所谓 王道 ,是与 霸道 对称的。主要指 以德服人 ,实行仁政。

王通在隋末重倡 王道 ,是有针对性的。他指出,王道已丧失很久了,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他对于两汉还是较为肯定的,但对于魏晋以来的政治则大为不满。对于数百年分裂局面下统治者恃力施暴和隋朝愈来愈严重的暴政,王通以古今对比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愤慨之情。他说: 古之为政者,先德而后刑,故其人悦以恕,今之为政者,任刑而弃德,故其人怨以诈。 古之从仕者养人,今之从仕者养己。古之仕也以行其道,今之仕也以逞其欲。 这种对当世暴政的批判是尖锐激烈的,统治者的做法恰恰与他们应该做的相反。上述几条简洁的对比,形象勾勒出现世统治者的残暴、自私、专横的嘴脸。 悠悠素餐者,天下皆是,王道从何而兴乎? 白白吃饭的官到处都是,王道从哪里能够兴起呢?

王通从现实的弊病中感到,要解决这些问题,光恢复古代王道是不行的,暴政的古今表现不一样,针对暴政的王道也要有所发展。因此,他著《续六经》是要对古之王道予以继承和发展。 贾琼请《六经》之本。曰:' 吾恐夫子之道或坠也。 他又说: 王道之驳久矣!《礼》、《乐》可以不正乎?

大义之芜甚矣!《诗》、《书》可以不续乎? 王通表示,自己是孔子的继承人, 千载而下,有绍宣尼之业者,吾不得而让也 。

王通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勤于著述,阐发王道,未必能用于当世。但他放眼于后世,认为后世总会有人实行的, 丰年 总会到来。 文中子曰:' 仲尼之述广大悉备,历千载而不用,悲夫!' 仇璋进曰:' 然夫子今何勤勤于述也?' 子曰:' 先师之职也,不敢废,焉知后之不能用也。是藨是衮,则有丰年。他的这种以明王道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要实行王道,当然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但最核心的一条,统治者要无私,夫能遗其身,然后能无私。无私,然后能至公。至公,然后以天下为心矣,道可行矣!这可以说是指出了要害问题。

3、三教合一

王通所处时代,正是儒、佛、道相互争长之时,三者间对立情绪较大。王通则主张调合三教的分歧,认为它们应停止相互攻击, 程元曰:' 三教何如?' 子曰:' 政恶多门久矣! 三教的激烈攻贬对政治是很有害的。

王通虽为 名儒 ,但却没有固持唯儒独尊的门户之见。他以较平和的心态肯定各教均有善有弊,应该像司马谈善于分析诸子各家长短那样,知其弊,通其变, 史谈善述九流,知其不可废而知其各有弊也,安得长者之言哉?通其变,天下无弊法;执其方,天下无善教。故曰:存乎其人。安得圆机之士,与之共言九流哉!安得皇极之主,与之共叙九畴哉! 因此他提出: 三教于是乎可一矣。 即三教可以相互取长补短,逐步走向合流。

对于道教,他认为其追求长生而不顾仁义孝悌,是一种贪婪的表现。 或问长生神仙之道。子曰:' 仁义不修,孝悌不立,奚为长生!甚矣!人之无厌也。 对于佛教,他肯定佛是圣人,但又认为佛教属 西方之教 ,到中国则不完全适应,显然需要改造。

他指出,不能把前代一些亡国的责任推给儒、佛、道三教, 《诗》、《书》盛而秦世灭,非仲尼之罪也;虚玄长而晋室乱,非老庄之罪也;斋戒修而梁国亡,非释迦之罪也。《易》不云乎?' 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这是很有见地的,三教都可以作为意识形态工具,起到教化和维护统治作用,但却没有必然亡国的性质。关键在于人的掌握上。

那么能否干脆废除佛、道二教,只保留儒学呢?王通认为这个简单化的作法行不通,前人早已实行过,但是失败了, 真君、建德之事,适足推波助澜,纵风止燎尔。 太平真君 系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年号, 建德 系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年号。这二个皇帝都曾采取暴力强硬手段灭佛,但并不能禁绝佛教徒心中的信仰,同时,僧人所受到的迫害以及一些僧人舍身护法之举,反而博得更多人对佛教的同情乃至崇信。在灭佛的皇帝死后,佛教就以空前的气势卷土重来,出现一个发展的新高潮。所以,实践证明,用暴力强制手段解决宗教信仰问题,结果适得其反。

相关热词搜索:潮流 思想

上一篇:炼丹术的兴盛及火药发明    下一篇:儒释道三教思想状况